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白内障患者术前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祁勇军 杨旸 +3 位作者 梁凤鸣 邓建华 刘婉君 谢晓燕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1-526,共6页
【目的】探讨新一代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的作用和成效。【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患者共计454例,实验组使用海德堡公司生产的Spectralis HRA-OCT,采用标... 【目的】探讨新一代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的作用和成效。【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患者共计454例,实验组使用海德堡公司生产的Spectralis HRA-OCT,采用标准快速OCT检查模式,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术前视网膜检查,获取OCT图像,判断视网膜疾病。对照组采用KOWA眼底相机采集视网膜图像,判断视网膜疾病。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视网膜疾病的检出率。【结果】实验组共有312例成功获取OCT图像,占总数67.8%,检查出白内障术前病例共有37例存在不同类型的视网膜疾病,检出率为8.15%,其中有各期黄斑裂孔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例、视网膜前膜与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各4例、黄斑玻璃体牵拉症3例、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囊样水肿各2例、陈旧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结晶样视网膜病变、黄斑下疤痕增殖、视网膜劈裂及视网膜下出血各1例。对照组通过眼底彩照可检查出阳性病例12例,阳性率2.64%,其中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例、视网膜色素变性2例、视网膜结晶样变性1例、视网膜下出血1例。两种方法对视网膜疾病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的眼科影像学方法相比,SDOCT可以有效提高白内障术前视网膜疾病的检出率,有利于对白内障预后效果的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白内障 视网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罗毅 祁勇军 赵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54-1056,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0例(30眼)POAG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与视野缺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0例(30眼)POAG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RNFL厚度及视野缺损情况。结果观察组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四个象限的RNFL厚度分别为(92.53±10.72)μm、(91.48±11.45)μm、(74.68±8.33)μm、(71.45±9.15)μm,对照组分别为(141.67±19.45)μm、(137.61±18.46)μm、(94.55±11.64)μm、(90.49±10.48)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四个象限的视野缺损值分别为(6.49±0.84)dB、(5.91±0.69)dB、(8.42±0.95)dB、(7.29±0.94)dB。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RNFL厚度与各相应视野内的视野缺损呈负相关,回归系数b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OAG患者存在RNFL损伤及视野缺损,且二者具有负相关性,能够准确判断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视野缺损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可调节人工晶体1CU改善白内障患者术后远近视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祁勇军 梁凤鸣 +2 位作者 杨旸 邓建华 谢晓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0-232,共3页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与传统单焦后房型UV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39例患者(40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植入德国HumanOptics公司1CU人工晶体(1CU组);对照组20例患者(20只眼)...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1CU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与传统单焦后房型UV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效果之间的差异。方法:39例患者(40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植入德国HumanOptics公司1CU人工晶体(1CU组);对照组20例患者(20只眼)植入德国Acry.Tec公司53N型人工晶体。观察患者术后1、6、12、18个月术眼的调节幅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无手术并发症,1CU组在1年内有2例后发障,行YAG激光截后囊;采用动态视网膜验光法测量术后1CU组在1、6、12、18个月的调节幅度为(2.23±0.45)、(1.96±0.44)、(1.74±0.41)、(1.61±0.42)D,而对照组的调节幅度为(1.00±0.33)、(0.71±0.27)、(0.21±0.16)、(0.19±0.24)D,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1CU晶体可为患者提供较好的远近视力调节幅度,虽然随着时间推移,调节幅度会逐渐减弱,但仍不失为白内障患者的一个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晶状体 人工 可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混浊人工晶状体置换术 被引量:1
4
作者 祁勇军 梁凤鸣 +3 位作者 杨旸 邓建华 刘婉君 谢晓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4-476,共3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混浊的原因与治疗方法 ,研究改良手术方式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收集2001年8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因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Hydroview H60M IOL植入术后远期IOL发生混浊...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混浊的原因与治疗方法 ,研究改良手术方式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收集2001年8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因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Hydroview H60M IOL植入术后远期IOL发生混浊的患者14例,在表面麻醉下行IOL置换术,比较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中采用IOL剪碎法、旋转法等方式将IOL取出,重新植入STAAR公司疏水性KN-X IOL。将取出的IOL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拍照,用钙特异性茜素红染色并进行病理检查,与未使用的Hydroview H60M IOL对比观察。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IOL置换术,术后视力为0.41.0,有10例IOL重新植入囊袋内,有4例置换的IOL植入睫状沟内。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1例、晶状体襻残留1例、睫状体出血2例、黄斑囊样水肿2例。混浊IOL茜素红染色呈阳性反应,光学部表面有粗糙的着色颗粒,光学部内有细小颗粒所组成的云雾状或团状着色区。结论 IOL混浊与IOL材质、IOL表面钙离子富集有关,IOL置换术是改善IOL混浊患者视力的有效方法 ,术中使用改良技术可以减少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水凝胶 人工晶状体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