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患者临床结局报告量表译评、建构及中医临床实践优化模式探讨 被引量:13
1
作者 曾令烽 杨伟毅 +11 位作者 梁桂洪 肖萧 罗明辉 陈红云 潘建科 赵金龙 赵第 黄和涛 韩燕鸿 欧爱华 梁伟雄 刘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92-2099,共8页
患者临床结局报告(PRO)侧重于近代心理学概念和策略,对目标受试者的主观体验、本体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疾患诊治满意程度予以综合评价;这过程所体现的"以人为本"思维与传统中医经典理论相吻合,故PRO在传统医学研究中日趋受到关... 患者临床结局报告(PRO)侧重于近代心理学概念和策略,对目标受试者的主观体验、本体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疾患诊治满意程度予以综合评价;这过程所体现的"以人为本"思维与传统中医经典理论相吻合,故PRO在传统医学研究中日趋受到关注,是当前中医临证与效应评析至为关键的内容之一。本文围绕上述核心问题在PRO的定义及溯源、PRO的测评要点和价值、PRO量表的评译和泛文化编制、中医临床效应测评及PRO量表的应用、PRO量表的建构及中医临床实践模式优化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就PRO国外量表的引进及特性考评、中医PRO量表研制及评价等方面进行相关分析,以期为当前中医特色PRO量表研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结局评价 量表译评 量表建构 中医临床实践 模式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卓勋 黄斌 +2 位作者 郑燕霞 许尤佳 杨京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2期2182-2187,共6页
中国的中医体质学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于适用于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的标准仍没有统一的规范;且现有的研究常常忽视了地域、气候、饮食等因素对儿童体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概述了中国中医体质学、目前中国儿童中医... 中国的中医体质学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于适用于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的标准仍没有统一的规范;且现有的研究常常忽视了地域、气候、饮食等因素对儿童体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概述了中国中医体质学、目前中国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的研究现状,并参照当前国家政策形势,结合自身对儿童体质研究的体会,从而提出对策,建议在特定地域内尝试探索认同度较高的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方法,再进一步探索体质辨识指导下的体质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中医 体质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多社区1529名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分析 被引量:44
3
作者 杨立进 陈博来 +3 位作者 胡伟雄 林涌鹏 李永津 王拥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41-1345,共5页
目的调查了解广州市社区中老年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分析近年来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增减趋势。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折史等),并... 目的调查了解广州市社区中老年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分析近年来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增减趋势。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折史等),并用美国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529例40~87岁中老年人群的腰椎正位和左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以性别、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年龄递增,各组髋部BMD值逐渐下降,而腰椎BMD值并未随着增龄而呈现递减的趋势,60岁以上中老人髋部BMD值显著低于腰椎BMD值(P<0.05)。根据腰椎BMD值计算,中老年人OP总患病率为30.7%,其中女性为34.2%,明显高于男性的17.9%(P<0.05)。低骨量(osteopenia,OPA)总患病率为41.8%,男女分别为42.4%和41.6%(P>0.05)。根据髋部BMD值计算,OP总患病率更高,达到38.2%,女性为39.4%,高于男性的33.9%(P<0.05)。OPA总患病率为47.4%,男性为52.7%,女性为46.0%(P>0.05)。受调查的中老年男性中有骨折史的为82例,女性为357例,OP患者骨折发生率为37.8%,远高于非OP患者23.1%(P<0.01),再骨折发生率OP患者为6.2%,高于非OP患者的2.64%(P<0.01)。结论广州市社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和脆性骨折发生率较高,且其发生率均较以往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建议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根据髋部BMD值进行骨质疏松评估的敏感性更高,应该首选髋部作为骨密度测量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量减少 中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ageRank算法及Mplus因子分析探讨杨霓芝教授诊治IgA肾病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卢家言 张腊 +7 位作者 胡晓璇 凌曦淘 于浩天 梁紫越 卢佐宸 侯海晶 卢富华 杨霓芝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1-590,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多层次分析名老中医诊治IgA肾病的临床经验,为传承中医肾病名医经验提供方法参考。方法采集并标准化广东省中医院杨霓芝教授门诊在2010—2020年期间诊治IgA肾病患者的医案数据,并将患者分为尿血组、尿浊组及肾衰组。利用F... 目的本研究旨在多层次分析名老中医诊治IgA肾病的临床经验,为传承中医肾病名医经验提供方法参考。方法采集并标准化广东省中医院杨霓芝教授门诊在2010—2020年期间诊治IgA肾病患者的医案数据,并将患者分为尿血组、尿浊组及肾衰组。利用FangNet平台进行PageRank算法计算药物THScore得到不同亚组IgA肾病核心药物。通过Python(SciPy包、Clusterheatmap包)可视化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应用药规律,应用Mplus软件使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法及斜交旋转GEOMIN法进行药物处方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总共纳入145例IgA肾病患者,共548诊次。其中尿血组54例、尿浊组51例及肾衰组40例。基本证型有9种,含气虚证(91.79%)、血瘀证(77.01%)、湿热证(66.06%)及阴虚证(38.69%)等。总队列核心药物24种,尿血组23种,尿浊组21种,肾衰组16种,主要为益气补阳药、滋阴养血药、活血祛瘀药、清热凉血药等。IgA肾病辨证用药规律(Z-Score>0.5且P<0.05):气虚证常用药物:黄芪、山茱萸、菟丝子。血瘀证常用药物:丹参、泽兰、山茱萸等。湿热证常用药物:蒲公英、石韦、桃仁、土茯苓等。阴虚证常用药物:墨旱莲、太子参、女贞子等。根据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杨霓芝教授治疗IgA肾病核心药物组合因子包括:F1(菟丝子、山茱萸、黄芪);F2(白茅根、小蓟、茜草);F3(女贞子、墨旱莲、太子参);F4(泽兰、桃仁)。结论本研究通过应用PageRank算法及Mplus因子分析,分组分析杨霓芝教授诊治IgA肾病经验,明确以“气虚血瘀、湿热阴虚”为核心证型,“益气活血、清热养阴”为核心治法的IgA肾病岭南中医诊治心得,为传承名医经验提供方法参考,促进中医药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分析 PAGERANK算法 IGA肾病 名老中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描绘法联合实时超声引导定位在神经重症患者鼻肠管置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静 梁好 +7 位作者 陈娇 叶日春 张微微 杨慧芳 廖文丽 张丽娜 聂丹 张小培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提高神经重症患者鼻肠管置管成功率的简便、安全的置管方法。方法将115例需要留置鼻肠管的神经重症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66例,观察组49例。对照组在鼻肠管置管过程中实施超声引导计算幽门短轴鼻肠管截面数量定位法,观察... 目的探讨提高神经重症患者鼻肠管置管成功率的简便、安全的置管方法。方法将115例需要留置鼻肠管的神经重症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66例,观察组49例。对照组在鼻肠管置管过程中实施超声引导计算幽门短轴鼻肠管截面数量定位法,观察组实施体表描绘法联合超声引导定位法。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鼻肠管定位效能、治疗费用及置管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总置管成功率97.96%,首次置管成功率87.76%,置管总次数(1.12±0.33)次,置管时间30(30,50)min;对照组总置管成功率86.36%,首次置管成功率62.12%,置管次数(1.38±0.63)次,置管耗时60(40,70)min。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鼻肠管定位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83.33%、100.00%、97.73%、100.00%、97.96%,对照组分别为64.00%、92.68%、80.85%、84.21%、81.82%。观察组置管治疗总费用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体表描绘法联合实时超声引导定位可提高神经重症患者鼻肠管置管成功率,降低治疗费用,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患者 鼻肠管 体表描绘法 超声引导 肠内营养 消化道出血 并发症 营养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0年多中心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及分布特点 被引量:27
6
作者 蓝锴 季萍 +9 位作者 王晓明 刘平娟 刘家云 喻华 贾伟 单斌 耿荣华 谢小芳 鲍春梅 陈茶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26-1030,共5页
目的分析全国11家三级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0年,全国11家三级医院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药敏分析采用W... 目的分析全国11家三级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0年,全国11家三级医院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药敏分析采用WHONET5.6软件。结果2018—2020期间11家三级医院临床各类标本中共检出鲍曼不动杆菌17599株,检出率8.05%,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检出11508株,占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65.39%;11家医院中10家医院检出CRAB在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占比>50%;检出CRAB患者中以70岁以上患者最多,占全部患者的28.9%~35.3%;CRAB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78.59%)、脓/分泌物标本(5.81%)及血培养标本(4.02%);CRAB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都处于较高水平,5种抗生素耐药率在95%以上,2种抗生素耐药率在85%以上,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率介于61%~81%之间,对米诺环素相对较为敏感。结论整体来看鲍曼不动杆菌中CRAB占比一直较高,各地区各级医院应继续做好医院感染的监测,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管理工作,指导临床准确用药,延缓耐药菌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类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14例绝经后女性初潮年龄、绝经年龄及月经维持年限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胡伟雄 林涌鹏 +3 位作者 饶思远 王穗林 陈博来 王拥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57-1261,共5页
目的调查了解广州市社区绝经后妇女的生理因素对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及骨密度(BMD)的影响,为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进一步证据。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的基本资料,美国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199例绝经后女性的腰椎正位... 目的调查了解广州市社区绝经后妇女的生理因素对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及骨密度(BMD)的影响,为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进一步证据。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的基本资料,美国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199例绝经后女性的腰椎正位和左髋部骨密度,以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的814名绝经后妇女当中,腰椎发生骨质疏松症300例,发生率36.9%;髋部发生骨质疏松的312例,发生率38.3%。绝经年限10年内的妇女中,初潮年龄较晚的骨密度越低,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越高;55~65岁的绝经后妇女中,绝经年龄较早的骨密度越低,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越高;月经维持的年限越短,骨密度越低,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越高。结论广州市社区中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患病率较高,初潮年龄较晚、绝经年龄较早或月经维持年限较短的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建议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髋部BMD值是评价骨质疏松症较为敏感的指标,应该首选髋部作为骨密度测量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初潮年龄 绝经年龄 月经维持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探讨林氏正骨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2
8
作者 洪晓燕 赵家友 +1 位作者 范志勇 吴山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1期3070-3073,共4页
急性腰扭伤,作为腰部急性病变的常见病之一,归属于中医学“腰痛”以及俗称的“闪腰”“岔气”等范畴,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腰部疼痛及功能活动受限。目前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主要包括西医以消炎镇痛为主的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 急性腰扭伤,作为腰部急性病变的常见病之一,归属于中医学“腰痛”以及俗称的“闪腰”“岔气”等范畴,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腰部疼痛及功能活动受限。目前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主要包括西医以消炎镇痛为主的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正骨手法、运动疗法、联合治疗等,其中推拿正骨手法具有通畅血脉、解痉通络、消肿镇痛的作用,通过作用于腰骶部局部肌肉,给予一定刺激,促进软组织痉挛的解除和炎症介质的吸收,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岭南林氏正骨手法为林应强教授所创立,以爆发力的使用为特点,讲求筋骨并重,手法正骨兼理筋,对于急性腰扭伤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错缝 筋出槽 急性腰扭伤 林氏经筋弹拨手法 林氏正骨手法 垫枕背伸定点按压法 立体定位斜扳法 林氏提拉旋转斜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无乳链球菌感染1例
9
作者 张轩 程琦 +2 位作者 刘袁媛 李发红 陈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7-739,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因“臀部疼痛3周,右下肢红肿热痛15 d,发热10 d”于2020年10月26日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患者2020年10月6日晨起出现左侧臀部疼痛明显,皮肤无红肿及皮温升高,伴有左侧臀部及下肢活动障碍,... 1病例资料患者女,54岁。因“臀部疼痛3周,右下肢红肿热痛15 d,发热10 d”于2020年10月26日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患者2020年10月6日晨起出现左侧臀部疼痛明显,皮肤无红肿及皮温升高,伴有左侧臀部及下肢活动障碍,于当地诊所肌注止痛药(具体药物不详)1次,效果不佳,约3 d后疼痛蔓延至右侧臀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血流感染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