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的临床影像特点分析
1
作者 陈睿媛 叶文宏 +2 位作者 高芷欣 魏珂 曹卫国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3-1098,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继发门冬酰胺酶(Asp)相关性胰腺炎(AAP)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22年1月在本院初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并接受Asp联合化疗后出现急性胰腺炎的14例...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继发门冬酰胺酶(Asp)相关性胰腺炎(AAP)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22年1月在本院初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并接受Asp联合化疗后出现急性胰腺炎的14例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主要包括ALL患儿的联合化疗方案、危险度分层、主要临床表现、发生胰腺炎时所处治疗阶段、药物累积用量、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胰酶指标、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化验结果)、影像学表现(胰腺是否坏死及坏死程度、出血、积液范围等影像特征)、转归及预后等。结果:14例中,男12例、女2例,中位年龄6.5岁(1~14岁);Asp用药1~8次(中位数为5次)后发病;中度AAP 9例,重度5例。14例行腹部超声检查,均可见声像异常,主要表现为胰腺增大,包膜回声欠光滑,实质回声增强且欠均匀,坏死部分表现为液性暗区,伴有胰周和腹、盆腔积液12例。13例行腹部CT检查,1例行MRI检查,主要影像特点为胰腺肿大、胰腺边缘毛糙和胰周液体积聚,其中11例胰腺实质内出现坏死灶;伴有腹腔积液11例,盆腔积液7例。禁食及药物治疗4周后随访结果为1例间质水肿性AAP发展为胰腺假性囊肿,8例出血坏死性AAP发展为包裹性坏死。2例AAP患儿分别于治疗后21及107天后再次使用Asp进行化疗,分别随访18、20个月,均未再发胰腺炎。结论:AAP是Asp药物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随访显示AAP可完全吸收或形成胰腺假性囊肿或包裹性坏死,有必要及早通过临床影像特征确诊AAP,以便提早干预,从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冬酰胺酶 胰腺炎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儿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影像学方法在中国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2
作者 张建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65-1368,共4页
中国是乳腺癌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抗癌协会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据2017年公布的中国城市癌症最新数据报告,乳腺癌已成为城市中死亡率增长最快的癌症,发病年龄也呈逐渐年轻... 中国是乳腺癌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抗癌协会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据2017年公布的中国城市癌症最新数据报告,乳腺癌已成为城市中死亡率增长最快的癌症,发病年龄也呈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抗癌协会 乳腺癌 影像学方法 癌筛查 应用 癌发病率 数字显示 发病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5例贲门癌不同影像学检查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叶泳松 陈棣华 +1 位作者 刘波 吴珊珊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55-858,861,共5页
目的:探讨贲门癌不同影像学检查的比较。方法:65例经病理证实的贲门癌患者全部行消化道造影,30例同时行CT检查,17例同时行MR I检查。结果:65例贲门癌表现为贲门区肿块影;CT示6例淋巴结转移,1例腹壁转移;MR I示11例淋巴结转移,4例肝脏转... 目的:探讨贲门癌不同影像学检查的比较。方法:65例经病理证实的贲门癌患者全部行消化道造影,30例同时行CT检查,17例同时行MR I检查。结果:65例贲门癌表现为贲门区肿块影;CT示6例淋巴结转移,1例腹壁转移;MR I示11例淋巴结转移,4例肝脏转移。能清楚显示胃壁的多层影像MR I检查有88%(15/17),而CT为37%(11/30);MR I检查T分期的准确率为87%(13/15),而CT为73%(8/11)。结论:钡剂造影是诊断贲门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和MR I是有效的补充,能做出较准确的肿瘤TNM分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但MR I对贲门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高于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癌 钡剂造影 电子计算机横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重度抑郁症脑功能变化:基于静息态fMRI的低频振幅和局部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叶郭锡 徐凡 +3 位作者 熊玉超 陈松 叶泳松 曾旭文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基于静息态fMRI探讨首发重度抑郁症患者(MDD)发作期间各脑区低频振幅(ALFF)和局部一致性(ReHo)的特点,进一步明确抑郁发病的脑神经机制。方法:纳入2022年1月-2022年10月在本院根据《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确诊的... 目的:基于静息态fMRI探讨首发重度抑郁症患者(MDD)发作期间各脑区低频振幅(ALFF)和局部一致性(ReHo)的特点,进一步明确抑郁发病的脑神经机制。方法:纳入2022年1月-2022年10月在本院根据《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确诊的首发MDD患者40例和健康志愿者(对照组)50例,使用3.0T磁共振仪对每例受试者行静息态fMRI及高分辨率T 1WI检查,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及各脑区ALFF及ReHo测量值的差异。结果:两组间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首发MDD组左侧颞下回、双侧丘脑、双侧额中回及左侧辅助运动区的ALFF值增高,而双侧中央后回、左侧颞中回、左枕中回、左侧后扣带回及左侧楔前叶的ALFF值降低(AlphaSim校正,体素水平P<0.05,簇水平P<0.05);双侧颞下回、左脑岛和双侧额中回的ReHo值增高,左颞中回、双侧中央后回、左枕中回和右侧楔前叶的ReHo值降低(AlphaSim校正,体素水平P<0.05,簇水平P<0.05)。ALFF及ReHo值均升高的脑区主要位于左颞下回、双额中回,均降低的脑区位于左颞中回、双侧中央后回和左枕中回。结论:首发MDD患者的感觉运动网络、视听觉网络、默认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的脑活动存在广泛异常改变,从而为更好地了解MDD的发生发展提供初步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抑郁症 脑功能 功能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 局部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相关认知功能损害的多模态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魏珂 高芷欣 曹卫国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2-557,共6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化学药物治疗使ALL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但化疗相关的认知功能损害(CICI)及其重要的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机制非常复杂,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因此,本文拟对既往ALL患...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化学药物治疗使ALL患者治愈率明显提高,但化疗相关的认知功能损害(CICI)及其重要的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机制非常复杂,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因此,本文拟对既往ALL患者CICI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多模态MRI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学治疗 认知功能损害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静息态脑默认状态网络的观察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波 陈俊 +3 位作者 刘岘 龙玉 陈志光 李宁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56-1159,共4页
目的应用功能连接MR成像技术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静息态脑默认状态网络的改变。方法选择14例PD患者和14名健康志愿者,以双侧后扣带回作为种子点,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分析P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脑功能连接情况和差异。结果... 目的应用功能连接MR成像技术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静息态脑默认状态网络的改变。方法选择14例PD患者和14名健康志愿者,以双侧后扣带回作为种子点,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分析P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脑功能连接情况和差异。结果与健康志愿组相比,PD患者的一些脑区存在异常功能连接,具体表现为:左顶下小叶、右侧楔前叶、前额叶中内侧、左侧颞上回等脑区与后扣带回功能连接减低;左侧小脑半球、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上小叶、左侧楔前叶、右侧颞下回、右侧楔叶、右侧舌回、左侧颞中回等脑区与后扣带回功能连接增强。结论静息态下帕金森病患者默认状态网络内脑区间的连接功能存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静息状态 磁共振成像 默认状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彩超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价值 被引量:20
7
作者 石小红 沈嫱 +5 位作者 李进兵 张峰 张建兴 沈建红 谢小燕 戴九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69-1071,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价值及扫查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彩超检出的13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资料,用普通高频探头重点探测椎动脉血流方向及频谱特征,将其分为三型:隐匿型(椎动脉频谱收缩期出现切迹)、部分...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价值及扫查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彩超检出的13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资料,用普通高频探头重点探测椎动脉血流方向及频谱特征,将其分为三型:隐匿型(椎动脉频谱收缩期出现切迹)、部分型(椎动脉频谱收缩期出现逆向血流)、完全型(椎动脉频谱完全呈逆向血流)。用高频小体积颅脑探头重点探测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测量峰值血流速度。结果超声提示隐匿型4例(占30.8%,其中2例与临床符合,2例不符)、部分型5例(占38.5%)、完全型4例(占31.8%),超声诊断符合11例(占84.6%)、误诊2例(占15.4%,均为隐匿型)。除锁骨下动脉闭塞两例峰速为0外,其余所有患者均出现程度不同的锁骨下动脉峰值流速增高。结论注重椎动脉频谱特征性改变,有利于早期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用高频颅脑小探头探查锁骨下动脉起始段,能准确测得锁骨下动脉狭窄处峰值血流速度,从而减少误诊。高频彩超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价值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椎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观察针灸后效应对脑功能连接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波 刘岘 +5 位作者 龙玉 陈俊 陈志光 尚晓静 莫伟钊 李晓凡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186-2189,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后效应对脑部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选择12名健康志愿者,以双侧后扣带回作为种子点,分别在针刺足三里前、拔针后25 min对其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分析针刺前后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针刺后,与后扣带回存在脑功能连接的脑区除... 目的探讨针灸后效应对脑部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选择12名健康志愿者,以双侧后扣带回作为种子点,分别在针刺足三里前、拔针后25 min对其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分析针刺前后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针刺后,与后扣带回存在脑功能连接的脑区除包含针刺前所见到脑区外,还出现一些新增区域,包括左侧旁中央小叶、右侧顶上小叶、右侧中央后回等,且针刺后原有的大部分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明显增强。结论针灸后效应可增强健康志愿者脑部功能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评价帕金森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连接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俊 刘波 +3 位作者 刘岘 陈志光 李宁娜 雒晓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89-992,共4页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评价帕金森病(PD)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连接的特点。方法对14例符合PD诊断标准的患者及14名健康者行静息态脑fMRI,选双侧壳核为感兴趣区,P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用随机效应两样本t检验。结...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评价帕金森病(PD)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连接的特点。方法对14例符合PD诊断标准的患者及14名健康者行静息态脑fMRI,选双侧壳核为感兴趣区,P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用随机效应两样本t检验。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前额叶中内侧、双侧尾状核头部、左侧脑岛、左侧梭状回等脑区功能连接减低;双侧小脑半球、双侧舌回、双侧颞中回、右中央前回、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下回、右侧扣带回后部、左侧额中回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结论PD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存在异常的脑功能连接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静息状态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同一解剖节段不同经络穴位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钟治平 吴珊珊 +1 位作者 刘波 游玉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63-1365,1372,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针刺同一解剖节段不同经络的神门穴和养老穴脑功能激活情况。方法收集12例健康志愿者,实验采用组块刺激模式(静息阶段与刺激阶段交替出现,重复3次,每个阶段持续60 s),按照随机配对数字表,分别手法捻转行针针...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针刺同一解剖节段不同经络的神门穴和养老穴脑功能激活情况。方法收集12例健康志愿者,实验采用组块刺激模式(静息阶段与刺激阶段交替出现,重复3次,每个阶段持续60 s),按照随机配对数字表,分别手法捻转行针针刺右侧的神门穴、养老穴(捻转角度180,频率1.5 Hz),使用SPM2对扫描后图像进行后处理以观察激活图、激活区的差别。结果在校正像情况下(组分析,FWE,0.05,K≥10),神门穴主要激活了右侧额叶的中央后回BA2、BA1,左侧额叶的额下回BA47和中央后回BA43;养老穴主要激活了左顶叶的顶下小叶BA40,右侧额下回BA45、BA46。结论针刺同一解剖节段不同经络的神门穴和养老穴后脑激活区不同,但激活脑区的功能与智能相关,这可能与相关经络的循行及脏腑联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穴位 经络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灌注兔模型脑血流动力学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波 桑池学 +3 位作者 叶泳松 周懂晶 董洋 邓时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05-110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实验性低灌注兔模型脑血流动力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只及低灌注模型组10只。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方法,创建实验性低血流灌注模型。所有兔在术后4-6小时行C...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实验性低灌注兔模型脑血流动力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6只及低灌注模型组10只。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方法,创建实验性低血流灌注模型。所有兔在术后4-6小时行CT平扫选择显示上矢状窦最大的两个层面,经股静脉以2ml/s速率注入造影剂行头颅CT灌注扫描,经后处理获得灌注图像。对感兴趣区平均脑血流量、平均脑血容量及达峰时间等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测量与分析。取兔脑与CT灌注扫描相对应层面的切片行HE染色。结果低灌注模型组大白兔脑组织CBV为(20.43±2.88)ml·100mg^-1,CBF为(45.75±9.96)ml·min^-1·100mg^-1,TP为(2.61±0.29)s;正常对照组CBV为(33.37±11.06)ml·100mg^-1,CBF为(58.85±20.58)ml·min^-1·100mg^-1,TP为(2.08±0.20)s;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研究对象间的三个参数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TP对低灌注模型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的反映更加敏感。结论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及单侧椎动脉制作兔低血流灌注模型稳定可靠。经股静脉团注对比剂行CT灌注扫描可较敏感地反映低灌注模型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为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脑血流低灌注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少症的CT、MR诊断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9
12
作者 齐萌 张思伟 刘波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30-1534,共5页
肌少症(sarcopenia)于1997年被正式定义,是一种与年龄相关、全身广泛性复杂综合征,主要特征为骨骼肌量减少、肌力下降和功能减退。肌少症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增高,明显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老年人群死亡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 肌少症(sarcopenia)于1997年被正式定义,是一种与年龄相关、全身广泛性复杂综合征,主要特征为骨骼肌量减少、肌力下降和功能减退。肌少症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增高,明显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老年人群死亡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肌少症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肌量的评估是诊断肌少症的重要方面。双能X线及生物电阻抗可测量全身肌量,但是精确程度不高。CT与MR目前被认为是评估骨骼肌量的形态学金标准。CT、MR骨骼肌形态学相关研究,与骨质疏松及脆性骨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以对老年人及各种疾病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率进行预测,并对身体成分及增肌训练的效果进行监测。临床在进行CT及MR检查,尤其是对老年人进行检查的同时应注意对肌少症的筛查与诊断。本文就肌少症的CT、MR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CT MR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在肿瘤样支气管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颖 林文宇 +5 位作者 方伟军 刘岘 刘波 张晖 宋敏 任会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43-1945,共3页
目的分析肿瘤样支气管结核在16层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图像中的影像特征,评价16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肿瘤样支气管结核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肿瘤样支气管结核25例,使用东芝16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后处理并行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其影像... 目的分析肿瘤样支气管结核在16层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图像中的影像特征,评价16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肿瘤样支气管结核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肿瘤样支气管结核25例,使用东芝16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后处理并行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肿瘤样支气管结核在16层螺旋CT上可分为如下4型:(1)支气管腔内结节型;(2)支气管腔内团块型;(3)支气管腔外压迫型;(4)肺门区团块型。其影像学有以下特点:(1)支气管结核所致管壁多为不规则增厚,其管壁外径未见增大,内径缩小;(2)结节、团块样结核灶增强为环形强化;(3)支气管结核病变区与正常支气管界限不清。结论 16层螺旋CT对显示肿瘤样支气管结核的累及范围及影像特点有一定的优势,轴位扫描结合后处理重建图像能显示气管、支气管整体改变,使观察更为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样支气管结核 后处理技术 16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DCE-MRI定量参数与病理分化程度和p53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吕霞 刘强 +3 位作者 刘岘 胡少为 卿勇 陈加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9-483,共5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DCE-MRI定量参数值与组织病理分化程度和分子生物学标记物p53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经病理检测p53的表达的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CE-MRI扫描,图像后处理获得肿瘤部位ROI的DCE-MR...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DCE-MRI定量参数值与组织病理分化程度和分子生物学标记物p53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经病理检测p53的表达的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CE-MRI扫描,图像后处理获得肿瘤部位ROI的DCE-MRI定量参数值,分析DCE-MRI各定量参数与直肠癌组织病理分化程度及p53表达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63例直肠癌Ktrans、Kep、Ve值均随着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不同组织分化程度的DCE-MRI定量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Kep、Ve值与直肠癌病理组织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直肠癌p53不同表达水平Ktrans和Ve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Ve值与p5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Kep值与p53表达水平无关(P>0.05);Ktrans值预测p53表达水平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敏感性为84.44%,特异性为83.33%。结论直肠癌DCE-MRI定量参数值与病理组织分化程度和p53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MRI 直肠癌 病理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颖 陈加良 +1 位作者 刘岘 刘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60-1462,共3页
目的评价MR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个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占位病变的MR动态增强扫描表现,评价动态增强扫描MR在乳腺占位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良性病变共41个(纤维腺瘤26例,乳腺囊性增生2... 目的评价MR动态增强扫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个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占位病变的MR动态增强扫描表现,评价动态增强扫描MR在乳腺占位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良性病变共41个(纤维腺瘤26例,乳腺囊性增生2例,乳腺囊肿13例),恶性病变共62个(导管原位癌6例,侵袭性导管癌37例,侵袭性小叶癌19例)。恶性病变多表现为锯齿状边缘强化、星芒状强化及环状强化。纤维腺瘤表现为边缘光滑整齐的均匀强化,16例显示内部无强化的分隔。动态增强MR对恶性乳腺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90.3%,特异性为87.8%,准确性为89.3%。结论乳腺动态增强扫描MR具有高敏感性和准确性,在良恶病变鉴别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动态对比增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态脑功能成像评价平衡针对正常人的中枢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叶泳松 杨忠诚 +2 位作者 刘波 陈志光 李晓凡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9-421,共3页
目的:应用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平衡针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于针刺平衡针前后分别进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扫描,应用功能连接方法处理功能磁共振(fMRI)成像数据,针刺前后两组数据采用组间配对t检验统计分... 目的:应用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平衡针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于针刺平衡针前后分别进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扫描,应用功能连接方法处理功能磁共振(fMRI)成像数据,针刺前后两组数据采用组间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后的双侧颞中回、双侧眶上回、双侧尾状核头、双侧岛叶、左侧腹背侧核、双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前扣带回、右侧顶下小叶连接增强。结论:针刺平衡针后颞叶、额叶、基底节、扣带回等相关脑区功能连接增强,这些脑区与平衡针的镇痛功能调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平衡针 功能磁共振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骶尾部肿瘤的多排螺旋CT诊断 被引量:6
17
作者 严超贵 范淼 +3 位作者 王俊丽 林玲 霍梦娟 李子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6-640,共5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在儿童骶尾部肿瘤(SCT)的应用价值,以期提高对儿童SCT的诊断能力。【方法】纳入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儿童SCT(男22例,女32例,年龄1 d至16岁),所有病例术前均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单期增强扫描。回...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在儿童骶尾部肿瘤(SCT)的应用价值,以期提高对儿童SCT的诊断能力。【方法】纳入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儿童SCT(男22例,女32例,年龄1 d至16岁),所有病例术前均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单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患儿的CT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儿童SCT好发于4岁以下儿童,女性多见,其中生殖细胞肿瘤最常见,其次为神经源性肿瘤。54例儿童SCT中,恶性39例,良性15例。在CT检查中,以实性成分为主的肿瘤37例(68%),31例为恶性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的肿瘤8例(15%),均为良性肿瘤。囊实性或实性肿块伴有明显坏死的肿瘤9例(17%),8例为恶性肿瘤。【结论】儿童恶性SCT发病率高于良性,大部分恶性SCT以实性成分为主、囊实性或实性肿块中伴有明显坏死,而大部分的良性肿瘤以囊性成分为主;大多数SCT在结合CT表现及患儿临床资料的基础上于术前可做出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尾部肿瘤 儿童 多排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磁共振T2*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梗死并发微小出血灶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玉品 梁长虹 刘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99-1001,共3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梗死并发微小出血灶(CMB)的发生率、分布特点以及微小出血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9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MRI T1WI、T2WI、DWI、3DTOFMRA及T2* WI检查,分析MRI表现。结果36例(38.71%)合并微小出血灶,其中11例为...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梗死并发微小出血灶(CMB)的发生率、分布特点以及微小出血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9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MRI T1WI、T2WI、DWI、3DTOFMRA及T2* WI检查,分析MRI表现。结果36例(38.71%)合并微小出血灶,其中11例为急性脑梗死并CMBs,15例为陈旧性脑梗死并CMBs,7例为陈旧性脑梗死再发急性脑梗死并CMBs,3例为脑白质内缺血变性灶并CMBs。结论T2* WI技术能敏感地检测CMBs,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切割式与抽吸式颈部淋巴结粗针活检的比较 被引量:11
19
作者 沈建红 刘广健 +3 位作者 吕明德 谢晓燕 匡铭 方锋凯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01-503,共3页
目的比较切割式与抽吸式活检针在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结粗针活检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5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随机选择切割式或抽吸式活检针进行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以病理诊断为标准,比较两种穿刺针的取材成功率。结果共活... 目的比较切割式与抽吸式活检针在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结粗针活检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5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随机选择切割式或抽吸式活检针进行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以病理诊断为标准,比较两种穿刺针的取材成功率。结果共活检56个淋巴结,淋巴结直径1.0~4.5cm,平均(2.23±0.69)cm。采用切割式活检针穿刺29例,淋巴结直径1.4~4.5cm,平均(2.38±0.78)cm,取材成功25例(86.2%),失败4例(13.8%);抽吸式活检针穿刺27例,淋巴结直径1.0~3.4cm,平均(2.07±0.55)cm,取材成功25例(92.6%),失败2例(7.4%)。两组淋巴结大小(t=-1.701,P>0.05)及取材成功率(χ2=0.115,P>0.05)均无显著差异。切割式活检针及抽吸式活检针活检平均每例患者耗时分别为(6.5±1.5)min、(5.4±1.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7,P<0.05)。全部活检病例均未发生出血、感染及邻近神经或器官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切割式与抽吸式活检针用于超声引导下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均有较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抽吸式活检耗时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组织检查 针吸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腺肌病的MR征象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波 魏光师 +2 位作者 陈树良 田铁桥 周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9期1474-1475,共2页
关键词 腺肌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