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期不同中医证候中药组方规律研究
1
作者 何志玲 岳萍 +3 位作者 于志峰 吴金鹏 郭新峰 张忠德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18-24,I0007,I0008,共9页
目的以2020年1—2020年3月各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为对象,系统整理治疗期中医证候和各类证候用药规律,探索中医药新冠肺炎临床中的方证关系。方法从2020年3月29日前各地卫生管理部门、医疗机构、中医专家发布的新冠防治方... 目的以2020年1—2020年3月各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为对象,系统整理治疗期中医证候和各类证候用药规律,探索中医药新冠肺炎临床中的方证关系。方法从2020年3月29日前各地卫生管理部门、医疗机构、中医专家发布的新冠防治方案中系统整理证候和处方,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各类证候频次、各类证候用药频次、组方规律、核心组方进行分析。结果新冠肺炎治疗期主要证候共88种,分属于8类,最多的前2类为毒证类、湿证类;经对各类证候处方进行用药规律分析,毒证类核心处方为宣白承气汤、湿证类核心处方为三仁汤、热证类核心处方为麻杏石甘汤,寒证类和风证类核心处方无相似成方;邪证类、燥证类、其他证类因数据不足未加分析。结论各地对重症和危重症证候的共识度较高,对轻型和普通型证候的共识度较低;各类证候和相应用药规律呈现明显的方证对应关系,可为提高中医药新冠肺炎救治效果、推进中医药抗疫科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证候 用药规律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方证对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代文献的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及证素分布特点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秦书敏 张海燕 +5 位作者 吴皓萌 郑欢 占凯 黄马养 杨元明 黄绍刚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3期389-394,共6页
目的开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现代文献研究,探讨中医证候及证素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四大数据库在线检索UC相关文献,筛选具有辨证信息的临床研究类文... 目的开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现代文献研究,探讨中医证候及证素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四大数据库在线检索UC相关文献,筛选具有辨证信息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提取证候及证素信息建立数据库,分析UC证候及证素分布特点。结果(1)纳入104篇文献,共12792例患者,来源于26个不同的省或直辖市,男性稍多于女性。(2)UC疾病总体证候分布以大肠湿热证占比最高,为23.32%;病位证素以脾占比最高,为46.08%,其次为大肠20.25%;病性证素以湿占比最高,为26.18%,其次为火(热)(23.13%)、气虚(22.99%)。(3)活动期UC中大肠湿热证的占比优势更为明显,为36.09%;病位证素仍以脾(39.87%)和大肠(36.00%)为主;病性证素则以湿(30.16%)、火(热)(28.20%)和气虚(19.23%)为主要类型。(4)缓解期UC证候分布相对均匀,占比前六的证候频率在10%~15%之间,依次为脾胃虚弱证、脾虚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阻证、大肠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脾在其病位证素中占据绝对优势,为60.19%;其次为肾(12.23%)和大肠(10.08%);病性证素则以气虚(34.35%)、湿(24.55%)和火(热)(16.35%)为主要类型。结论UC疾病总体呈现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不同疾病分期证候及证素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活动期以实证为主,尤以大肠湿热证最为突出;缓解期以虚证为主;脾虚和湿贯穿在疾病的始终,是UC最主要的病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证候 证素 湿 脾虚 文献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国内慢性荨麻疹证候分布规律
3
作者 郭洁 罗晓悦 +3 位作者 官科汶 翁衡 姚丹霓 卢传坚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第34期128-134,共7页
目的总结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梳理对应的治疗方药。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查阅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四大数据库中收集文献资料。检索时限自各库建库至2021年... 目的总结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梳理对应的治疗方药。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查阅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四大数据库中收集文献资料。检索时限自各库建库至2021年6月。通过NoteExpress 3.7.0建立文献数据库,继而进行证候信息提取和规范化处理。最后采用频次统计法和数据分析法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绘制“症状-药物”知识地图和生成“症状-药物”关联热图。结果经过文献筛选,纳入了2033篇相关文献。主要证候类别分布情况显示,气虚证、血虚证、风热证、风寒证、气血两虚证是最常见的5种证候,占所有证候频次近60%。在次要证型类别分布中,脾脏兼证、风湿证、营卫不和证等也占有一定比例。主要证候类别代表方为玉屏风散、四物汤等,次要证候类别代表方为黄芪建中汤、防风通圣散等,“症状-药物”知识地图得到了11个最主要的类别,揭示了不同证候之间的关联性,“症状-药物”关联热图进一步解释了“症状-药物”间的联系。结论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证候分布虽然多样,但最突出的仍是以上5种主要证候,这些证候及其相关联的次要证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研究方向,有助于优化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辨证诊治流程,也为进一步制订更科学的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证候 证型 数据挖掘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9年湿疹文献证候分布情况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奇 郭洁 +2 位作者 黄智斌 卢传坚 老膺荣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7期36-39,共4页
目的通过文献调研,总结湿疹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查找1990—2019年湿疹文献,筛选出证候文献,利用Excel建立证候名称数据库并进行频次统计,探索湿疹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目的通过文献调研,总结湿疹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查找1990—2019年湿疹文献,筛选出证候文献,利用Excel建立证候名称数据库并进行频次统计,探索湿疹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最终筛选合格文献131篇,证候出现452次,经证候规范后,最终整理出证候13个,中医证候分布按频率(占总证候的百分率)大小依次排列,排在前三位的证候为湿热浸淫证(24.56%)、阴虚血燥证(24.34%)、脾虚湿蕴证(21.68%)。结论湿疹证候中,以湿热浸淫证、阴虚血燥证、脾虚湿蕴证为出现频率最高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证候 分布频率 文献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肾祛湿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单臂探索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枚芳 张青 +6 位作者 黄恺琪 黄佳蕙 盛泓沁 陈俊辉 谢小宁 张蕾 刘旭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2年第12期1056-1060,共5页
目的:观察糖肾祛湿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臂探索性临床研究方法,所有病例来自于2020年05月—2021年08月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就诊的DKD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按入组先后予糖肾祛湿方中药饮片汤剂... 目的:观察糖肾祛湿方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臂探索性临床研究方法,所有病例来自于2020年05月—2021年08月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就诊的DKD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按入组先后予糖肾祛湿方中药饮片汤剂一天一次,联合西医基础治疗6个月,每月随访1次,每3个月收集血液、尿液标本进行检测,通过对比肾小球滤过率(eGFR)年下降速率、尿蛋白/肌酐比值(P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清白蛋白、血常规、肾功能(BUN、Scr)等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来评估糖肾祛湿方治疗DKD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最终纳入本临床研究的病例共有79例,进入统计分析共59例(剔除5例,脱落11例,中止1例,进入透析终点3例)。患者平均年龄(62.42±9.65)岁,女性患者23人占总体的39%,平均病程(14.52±7.16)年,平均体重指数为(24.30±3.48),eGFR的中位数为39.42 ml·min^(-1)·1.73 m^(-2),PCR的中位数为1.10 g/g,HbA1c%的中位数为7%。接受糖肾祛湿方干预3个月后,患者的eGFR由基线的(46.39±24.91)ml·min^(-1)·1.73 m^(-2)升至(50.00±27.05)ml·min^(-1)·1.73 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eGFR为(47.96±29.98)ml·min^(-1)·1.73 m^(-2),较第3个月轻微下降,但仍高于基线;经分析,eGFR的年下降速率为(-2.61±2.58)ml·min^(-1)·1.73 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较前升高(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治疗前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中性粒细胞比值(NEUT%)与单核细胞比值(MONO%)较前升高(P<0.05)。患者未出现其他安全性指标异常,亦无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糖肾祛湿方能够有效延缓DKD患者肾功能下降;(2)糖肾祛湿方可能通过改善糖脂代谢、调控免疫途径改善DKD患者的肾功能;(3)糖肾祛湿方治疗DKD的安全性良好,但其疗效和潜在机制有待进一步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糖肾祛湿方 肾小球滤过率 单臂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茯化浊方治疗脾肾阳虚痛风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6
作者 张磊 黄闰月 +7 位作者 欧爱华 李文杰 郑育涛 陈嘉杰 张玉婷 储永良 宁静 沈正东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8期1573-1577,共5页
目的:探究芪茯化浊方治疗脾肾阳虚痛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2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风湿科门诊和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风湿血液科门诊就诊的脾肾阳虚痛风患者,以是否服用芪茯化浊方为暴露因素,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目的:探究芪茯化浊方治疗脾肾阳虚痛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2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风湿科门诊和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风湿血液科门诊就诊的脾肾阳虚痛风患者,以是否服用芪茯化浊方为暴露因素,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组在治疗后尿酸变化率,尿酸达标率和安全指标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法探究治疗组的优势人群。结果:共纳入139例痛风患者,其中对照组62例(44.6%),治疗组77例(55.4%),治疗组尿酸变化率明显低于西药组;治疗组尿酸达标率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肾功能异常患者较治疗前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聚类分析提示中西药组对平均年龄在48.5岁,平均病程在2.42年的痛风有较好的降尿酸效果。结论:对使用西药降尿酸药物尿酸控制不佳的脾肾阳虚患者,联合芪茯化浊方是一个有效的强化治疗手段;芪茯化浊方联合降尿酸药物更适合年龄在48岁左右,病程较短的脾肾阳虚痛风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芪茯化浊方 脾肾阳虚 回顾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热证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谢丹枫 周泽豪 +5 位作者 陈紫莹 刘志远 司徒红林 王能 林毅 王志宇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1949-1954,共6页
湿热证型是中医辨证体系中具有特殊规律的常见证候,中医理论认为气候环境、地理位置、饮食习惯、湿邪外入与内湿伏邪等因素均易导致湿热证的发生,从而引起肿瘤易感性增加。分子机制研究表明湿热证候可通过炎症、免疫、代谢、胃肠道微生... 湿热证型是中医辨证体系中具有特殊规律的常见证候,中医理论认为气候环境、地理位置、饮食习惯、湿邪外入与内湿伏邪等因素均易导致湿热证的发生,从而引起肿瘤易感性增加。分子机制研究表明湿热证候可通过炎症、免疫、代谢、胃肠道微生态等环节塑造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形成,促进肿瘤发生和转移。湿热动物模型的研究也证明湿热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湿热与肿瘤的关系和分子机制提供了工具。临床研究提示清热祛湿疗法可多通路、多靶点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黏附分子、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有效抑制多种肿瘤发生和转移,是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特有优势。基于湿热证型的理论基础和现代研究进展,我们总结出"湿热"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提出以肿瘤微环境为突破口进行肿瘤与湿热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 肿瘤 微环境 清热祛湿 炎症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梅可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炎
8
作者 汪晴 张红玉 +8 位作者 张骏鸿 苏浩杰 刘凡露 周攀宇 卢月 吴晶晶 危建安 黎莉 韩凌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5年第3期166-175,共10页
目的探索乌梅对咪喹莫特(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干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将36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乌梅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各组小鼠预防性给药3 d,地塞米松组,乌梅低、中、高剂量组... 目的探索乌梅对咪喹莫特(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干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将36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乌梅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各组小鼠预防性给药3 d,地塞米松组,乌梅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地塞米松5 mg/(kg·d),乌梅0.3、0.6、1.2 g/(kg·d)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饮用水灌胃。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第4天开始每日上午在背部剃毛区涂抹IMQ乳膏制备银屑病样小鼠模型,每日下午各组继续按预防性给药剂量灌胃,连续7 d。造模期间,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变化、背部皮损严重程度评分(PASI)、背部皮肤经皮水分丢失量(TEWL)。HE染色观察小鼠皮损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皮损组织中CD3的表达;qRT-PCR检测IL-1β、IL-6、TNF-α、LOR、IVL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乌梅各剂量组小鼠背部红斑、鳞屑及皮损浸润增厚明显改善,PASI评分、TEWL、表皮厚度下降。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乌梅各剂量组CD3表达水平下降,真皮层T细胞浸润减少。qRT-PCR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乌梅低、中、高剂量组IL-1β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低、中剂量组IL-6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中、高剂量组TNF-α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乌梅中剂量组LOR(P<0.001)、IVL(P<0.05)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结论乌梅可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炎,抑制炎症因子表达,保护小鼠皮肤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乌梅 炎症 皮肤屏障 咪喹莫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MS/MS法测定黄柏碱及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在大鼠中的组织分布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浩 刘晓丽 +1 位作者 林爱华 刘奕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3-441,共9页
目的建立大鼠组织中黄柏碱(Phellodendrine,PHE)及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Phellodendrine-11-O-β-D-glucuronide,M1),黄柏碱-2,11-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Phellodendrine-2,11-di-O-β-D-glucuronide,M2)的... 目的建立大鼠组织中黄柏碱(Phellodendrine,PHE)及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Phellodendrine-11-O-β-D-glucuronide,M1),黄柏碱-2,11-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Phellodendrine-2,11-di-O-β-D-glucuronide,M2)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PHE、M1和M2在各组织的分布特征。方法正常SD大鼠以40 mg·kg^(-1)的剂量灌胃黄柏碱水溶液,于0.117、0.17、0.5、1、2、3、4 h处死,剪取心、肝、脾、肺、肾、脑、肌肉、胰腺和小肠。组织匀浆样品采用甲醇沉淀蛋白方法处理,以乌头碱为内标,ZORBAX Eclipse XDB-C_(18)柱(150 mm×2.1 mm,3.5μm)为色谱柱,0.1%甲酸水-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柱温35℃,在电喷雾离子化和正离子多离子反应模式下,运用API4000+型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结果PHE、M1和M2分别于1~800、1~1000、5~1000 ng·mL^(-1)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3种成分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均≤11.07%,准确度为(91.58±1.84)%~(110.67±5.20)%。PHE、M1和M2在组织中均有分布,PHE表现为小肠>肝>肾>肺>胰腺>肌肉>脾>心>脑;M1、M2为小肠>肾>肝>心>肺>胰腺>肌肉>脾>脑。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特异性强,准确度高,稳定性好,适用于PHE、M1、M2的组织分布研究。PHE、M1、M2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小肠,肾脏和肝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MS/MS 组织分布 黄柏碱 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 黄柏碱-2 11-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明清瘟疫论著的数据挖掘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肾损伤的预防和治疗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显龙 揭西娜 +3 位作者 王凌澜 劳贝妮 刘旭生 吴一帆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1093-1095,共3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人群普遍易感,但免疫功能低下的更是高危易发人群[1]。JAMA的一项研究发现有69.9%的COVID-19患者出现了疲劳的症状[2]。THE LANCET的文章也指出,加强免疫支持治疗,可降低患者死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人群普遍易感,但免疫功能低下的更是高危易发人群[1]。JAMA的一项研究发现有69.9%的COVID-19患者出现了疲劳的症状[2]。THE LANCET的文章也指出,加强免疫支持治疗,可降低患者死亡率[3]。在中医学中,欲改善以上状况,必求其本。而正气的根本,是“肾”。清·戴天章曰:“时疫夹脾虚者,为难治矣,夹肾虚者更难”。因此COVID-19非常需要关注肾脏功能的平衡[4]。Chen等[3]回顾患者资料,发现有3%的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9%的患者进行了连续肾脏代替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7版)》也指出,COVID-19可见肾小球球囊内蛋白性渗出物,肾小管上皮变性、脱落,可见透明管型。间质充血,可见微血栓和灶性纤维化[5]。因此,为探讨防治COVID-19所并发的肾损害,本文从数据挖掘角度对明清瘟疫著作“疫病伤肾”的证治方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免疫功能低下 肾脏功能 透明管型 诊疗方案 肾损伤 脾虚者 肾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柏碱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抑制作用 被引量:18
11
作者 郑丽婷 周鸿 +1 位作者 刘奕明 林爱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53-858,共6页
目的研究黄柏碱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抑制作用、作用类型和分子机制。方法建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体外筛选模型,测定黄柏碱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并采用动力学方法研究黄柏碱的酶抑制作用类型。采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酿酒酵母α-... 目的研究黄柏碱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体外抑制作用、作用类型和分子机制。方法建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体外筛选模型,测定黄柏碱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并采用动力学方法研究黄柏碱的酶抑制作用类型。采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酿酒酵母α-葡萄糖苷酶的三维结构,并运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黄柏碱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黄柏碱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26.36 mg/L,且抑制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加。酶动力学结果显示,黄柏碱浓度增大,反应速率降低,Vmax、Km变小。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柏碱与α-葡萄糖苷酶位点5的结合能最低且其最好的对接构象结合能为-31.4 kJ/mol。黄柏碱与α-葡萄糖苷酶分子中的LYS15、SER295、HIS258等氨基酸残基形成氢键,与残基ALA289形成疏水相互作用以及与残基GLU10形成π-阴离子相互作用。结论黄柏碱是α-葡萄糖苷酶的可逆性反竞争性抑制剂,氢键、疏水作用和π-阴离子相互作用是黄柏碱与α-葡萄糖苷酶分子间的主要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柏碱 Α-葡萄糖苷酶 反竞争性抑制 同源建模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