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DWI-ADC值在围绝经期妇女肌少症诊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树金 吴晓冰 +4 位作者 谢颖 李笑琴 李瑞荣 严友松 张绍伟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5期367-369,共3页
目的探讨ADC值在围绝经期妇女肌少症诊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03月至2019年11月进行腰椎磁共振检查的20~30岁及40~60岁女性的资料,将其分为3组,即Ⅰ组20~30岁,Ⅱ组40~50岁,Ⅲ组50~60岁;采用Siemens Essenza1.5 TMR扫... 目的探讨ADC值在围绝经期妇女肌少症诊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03月至2019年11月进行腰椎磁共振检查的20~30岁及40~60岁女性的资料,将其分为3组,即Ⅰ组20~30岁,Ⅱ组40~50岁,Ⅲ组50~60岁;采用Siemens Essenza1.5 TMR扫描仪机DWI序列采集胸12椎体上缘至腰4椎体下缘水平DWI,用自动生成的ADC图于第3腰椎水平测量椎旁肌的平均ADC值。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数用x±s表示,腰大肌和竖脊肌的对比用配对的t检验,不同组间椎旁肌的对比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361例,竖脊肌和腰大肌平均ADC值分别为1.279±0.133、1.119±0.109,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5.52,P<0.01)。Ⅰ组(105例)椎旁肌的平均ADC值1.220±0.091,Ⅱ组(143例)椎旁肌的平均ADC值1.208±0.084,Ⅲ组(113例)椎旁肌平均ADC值1.159±0.122,三组间椎旁肌平均ADC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1.46,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Ⅲ组组间椎旁肌平均ADC值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以Ⅰ组平均值减去2SD为肌少症诊断阈值,则以椎旁肌平均ADC值诊断肌少症的阈值为1.038,Ⅱ组及Ⅲ组低于1.038的共计有23例,其中22例经随访证实均为肌少症。结论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ADC值量化的方法诊断肌少症,降低了因个体差异所导致的误差,对肌少症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围绝经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