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发性幕上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疗效对比分析
1
作者 罗成焕 唐斌 +2 位作者 叶泽驹 覃建平 刘小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2-967,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幕上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65例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分别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内镜组,19例)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 目的 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幕上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65例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分别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内镜组,19例)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46例),记录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术后气管切开率和术后30 d病死率,术后7 d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估意识状态,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结果 内镜组患者血肿清除率(t=2.393,P=0.020)和术后7 d GCS评分(t=3.445,P=0.001)高于开颅组,手术时间(t=-13.318,P=0.000)、术中出血量(t=-7.823,P=0.000)、术后ICU住院时间(t=-4.183,P=0.000)、术后气管切开率(χ^(2)=5.277,P=0.022)和术后3个月mRS评分(t=-2.493,P=0.015)低于开颅组。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的血肿清除率更高,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和术后ICU住院时间更短,术后气管切开率更低,术后意识状态和神经功能预后更佳,值得临床尝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神经内窥镜检查 颅骨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外伤后早期精神病性症状163例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宋敏鹰 黄传平 彭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4期2243-2244,共2页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出现的早期精神病性症状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3例颅脑外伤后出现早期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脑外伤后的早期精神症状多发生于中型及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GCS5~12分),总体治疗效果显效...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出现的早期精神病性症状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3例颅脑外伤后出现早期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脑外伤后的早期精神症状多发生于中型及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GCS5~12分),总体治疗效果显效有效率达65.0%,昏迷时间较短者躁狂发生率为80.4%,昏迷时间较长的患者更易于出现智能障碍和联想障碍,发生率为79.0%。其中CT及MRI检查提示额颞叶损伤的患者占87.1%,综合高压氧、活血及神经营养等治疗的有效率为77.9%。结论: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早期精神病症状的发生率并不低,需要进行综合治疗,预期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精神障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3
作者 黄伟年 朱炎昌 宋志惠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68-69,共2页
目的 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7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 正确诊断 1 1例 ,误诊 6例。全切除 1 3例 ,次全切除 3例 ,部分切除 1例。无手术死亡。  结论 早期诊断对预后十分... 目的 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7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 正确诊断 1 1例 ,误诊 6例。全切除 1 3例 ,次全切除 3例 ,部分切除 1例。无手术死亡。  结论 早期诊断对预后十分重要 ,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是最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骨嵴 脑膜瘤 改良翼点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实质出血血肿扩大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叶泽驹 陈亦豪 +4 位作者 常健博 魏俊吉 冯铭 王任直 陈桂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5-191,共7页
目的总结中国颅内出血影像数据库(CICHID)中自发性脑实质出血患者的人口学和基础影像学特征,初步评估CT平扫血肿体积变化的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血肿体积变化的差异。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CICHID数据库中共831例脑出血患者,分... 目的总结中国颅内出血影像数据库(CICHID)中自发性脑实质出血患者的人口学和基础影像学特征,初步评估CT平扫血肿体积变化的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血肿体积变化的差异。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CICHID数据库中共831例脑出血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血肿体积增加≥6 ml)和血肿未扩大组(<6 ml),并以血肿体积变化值3、6和12.50 ml作为分组截点分为血肿体积缩小/无变化组(A组)和血肿体积变化值<3 ml组(B组)、3~5.99 ml组(C组)、6~12.49 ml组(D组)、≥12.50 ml组(E组),以血肿体积变化率26%和33%作为分组截点分为血肿体积缩小/无变化组(A组)和血肿体积变化率<26%组(F组)、26%~32%组(G组)、≥33%组(H组),对比分析不同血肿变化体积时的人口学和影像学特点。结果831例患者中155例发生血肿扩大,血肿扩大发生率为18.65%。与血肿未扩大组相比,血肿扩大组出血破入脑室比例更高(χ^(2)=20.812,P=0.000)、第1次测量血肿体积更大(t=⁃6.148,P=0.000)、CT扫描时间间隔更短(t=2.306,P=0.021)。以血肿体积变化值3、6和12.50 ml作为分组截点,各组之间出血破入脑室比例(χ^(2)=50.043,P=0.000)、第1次测量血肿体积(H=97.129,P=0.000)和CT扫描时间间隔(F=4.300,P=0.00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血肿体积变化值为3~5.99 ml组、6~12.49 ml组和≥12.50 ml组出血破入脑室比例(P=0.014,0.005,0.000)、第1次测量血肿体积(P=0.000,0.000,0.000)均高于<3 ml组,≥12.50 ml组CT扫描时间间隔短于<3 ml组(P=0.000)。以血肿体积变化率26%和33%作为分组截点,各组之间仅出血破入脑室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49,P=0.001),其中,血肿体积变化率≥33%组高于<26%组(χ^(2)=10.304,P=0.001)。结论自发性脑实质出血患者发病24小时内血肿扩大发生率为18.65%,出血破入脑室、首次测量血肿体积较大和两次CT扫描时间间隔较短可能是导致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 数据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