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行走功能即时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顺喜 郭永亮 +2 位作者 贺灵慧 吕晓 燕铁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27-532,共6页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观察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行走功能的即时影响,为其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4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16例)、安慰电刺激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观察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行走功能的即时影响,为其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4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16例)、安慰电刺激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电刺激组给予基于正常行走模式设计的四通道FES助行仪治疗,患者戴机行走5min;刺激肌肉分别为偏瘫侧胫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及腘绳肌。安慰电刺激组的电刺激位置及行走时间与电刺激组相同,行走(5min)过程中没有电流输出;对照组不给予电刺激,只让患者行走5min。三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5min后接受三维步态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三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电刺激组的步行周期、支撑时间、步行速度、步频、踝背伸角度、踝关节触地时角度均有改善(P<0.05);安慰电刺激组仅在踝关节背伸和踝关节触地时角度有改善(P<0.05);对照组所有参数均无改善,且跨步长缩短、踝关节背伸角度降低(P<0.05)。三组组间比较:治疗后只有触地时踝关节背伸角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治疗前后变化率的组间比较,发现三组患者患侧步行周期、支撑时间、步行速度、步频、步长、跨步长、触地时踝关节背伸角度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治疗5min即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即时步行功能,长期效果尚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步态分析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及其激酶在耐药颞叶癫癎患者脑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劲梅 何梅 +7 位作者 曾艳 王学峰 肖飞 林涛 朱丹 郭强 卢涌 李红卫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29-532,共4页
目的探讨耐药性癫癎颞叶和海马脑组织中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phosphorylation of myosin light chain,P-MLC)及其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MLCK)的表达在癫癎芽生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检测32例耐药性颞叶癫癎中P-MLC及其激... 目的探讨耐药性癫癎颞叶和海马脑组织中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phosphorylation of myosin light chain,P-MLC)及其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MLCK)的表达在癫癎芽生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检测32例耐药性颞叶癫癎中P-MLC及其激酶MLCK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P-MLC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耐药性颞叶癫癎组颞叶光密度值(0.35±0.13)高于对照组(0.19±0.027,P<0.05);耐药组海马光密度值(0.41±0.02)高于对照组(0.10±0.06,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耐药组的MLCK表达水平在颞叶组织和海马组织中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MLC及其激酶MLCK的功能与苔藓纤维芽生关系密切,P-MLC蛋白质产物在耐药性癫中明显升高,但其磷酸化激酶MLCK的表达并不升高,提示MLCK和去磷酸化酶间动态平衡被打破是P-MLC升高的原因,而P-MLC的升高可能在苔藓纤维芽生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苔藓纤维 癫癎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胡湘蜀 周东 罗祖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局部血管内皮的修复作用。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缺血-再灌注组(缺血组,50只),线拴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外周血C...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局部血管内皮的修复作用。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缺血-再灌注组(缺血组,50只),线拴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外周血CD34和脑组织AC133表达水平。结果再灌注后3d,4d和7d,缺血组大鼠外周血CD34表达水平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P〈0.01);至再灌注后14d恢复至正常值水平,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灌注后4d,缺血组大鼠梗死侧大脑半球缺血半暗带区部分血管内皮细胞AC133表达阳性,主要集中于中、小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其余各时间点各组大鼠AC133均表达阴性。结论缺血-再灌注早期外周血CD34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梗死侧大脑半球缺血半暗带区部分血管内皮细胞AC133表达阳性,提示内源性内皮祖细胞可能参与局部血管内皮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内皮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帕金森病新药——托卡朋与恩他卡朋 被引量:7
4
作者 孙斌 《医药导报》 CAS 2003年第2期71-74,共4页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抑制药作为新一代抗帕金森病 (PD)的药物 ,有在脑内及周围血液中起作用的托卡朋、在血液中起作用的恩他卡朋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COMT阻止左旋多巴转变为 3 O 甲基多巴和抑制多巴胺的降解 ,增加其可利用度...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抑制药作为新一代抗帕金森病 (PD)的药物 ,有在脑内及周围血液中起作用的托卡朋、在血液中起作用的恩他卡朋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COMT阻止左旋多巴转变为 3 O 甲基多巴和抑制多巴胺的降解 ,增加其可利用度而达到治疗目的。托卡朋和恩他卡朋作为抗PD药物于 1998年通过美国FDA认证。托卡朋主要不良反应是损害肝脏 ,恩他卡朋不良反应少 ,对肝脏无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卡朋 恩他卡朋 帕金森病 治疗 抗帕金森病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段性脊柱脊髓血管瘤病介入治疗分析
5
作者 孙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182-184,共3页
目的 探讨节段性脊柱脊髓血管瘤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提高介入治疗疗效。方法 对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的 14例节段性脊柱脊髓血管瘤病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随访 4个月~ 3年 ,其中治愈 (症状和体征... 目的 探讨节段性脊柱脊髓血管瘤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提高介入治疗疗效。方法 对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的 14例节段性脊柱脊髓血管瘤病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随访 4个月~ 3年 ,其中治愈 (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复查脊髓血管造影无畸形血管存在 ) 0例 ;好转 (症状和体征减轻 ,造影畸形血管明显减少 ) 12例 ;无变化 (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无变化 ,造影畸形血管部分减少 ) 0例 ;加重 (症状和体征加重 ) 2例。结论 节段性脊柱脊髓血管瘤病引起的感觉、运动障碍 ,经脊髓MRA、DSA确诊后应争取早日介入栓塞或 (和 )手术联合治疗。选择恰当的栓塞剂是介入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段性脊柱脊髓血管瘤病 介入栓塞 回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