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营养生态位研究
1
作者 石娟 刘永 +4 位作者 李纯厚 王腾 赵金发 宋晓宇 谢宏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5,共10页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为了解其营养结构和食性等特征,于2021和2022年在珠江口水域采集样本,并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从营养生态位、营养结构指标、食性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为了解其营养结构和食性等特征,于2021和2022年在珠江口水域采集样本,并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从营养生态位、营养结构指标、食性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δ13C为(-18.74±1.41)‰,δ15N为(12.35±0.57)‰,营养级为(3.25±0.17)‰。δ13C在体长小于100.00 mm时随体长增加逐渐上升,之后随体长增加而下降;δ15N在体长<110.00 mm时随体长增加而上升,在110.00~120.00 mm时出现骤降拐点,δ15N最小,之后随体长增加而上升。在体长<100.00 mm和>120.00 mm两阶段的营养多样性较高,营养生态位宽幅较大;在体长100.00~120.00 mm阶段,种群冗余度与均匀度较高,群落内营养生态位分布均匀,拥有相似营养特征的个体占比高。贝叶斯混合模型溯源表明,浮游动物对棘头梅童鱼的食物贡献比例最高。研究结果可为棘头梅童鱼的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稳定同位素 生态位 营养级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变化对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肠道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郑秋实 刘永 +5 位作者 李纯厚 吴鹏 肖雅元 林琳 刘玉 邹剑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7,共11页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珠江口常见的优势种和经济鱼类物种。为揭示棘头梅童鱼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利用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季节变化对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肠道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鱼类肠道细...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是珠江口常见的优势种和经济鱼类物种。为揭示棘头梅童鱼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利用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季节变化对珠江口棘头梅童鱼肠道和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鱼类肠道细菌以变形菌门居多(78.89%),其次为厚壁菌门(6.70%)和拟杆菌门(5.45%);水体细菌以变形菌门(40.32%)和拟杆菌门(37.97%)为主。棘头梅童鱼肠道中的优势菌属存在明显季节变化,春、夏季鱼类肠道中优势细菌为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秋季为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而冬季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Sva0996_marine_group、弧菌(Vibrio)和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冬季棘头梅童鱼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最高,秋季最低。春季和夏季鱼类肠道细菌组成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余季节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水体细菌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与鱼类肠道菌群变化相似。水环境中黄杆菌(Tenacibaculum)、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Candidatus_Actinomarina、Salinimonas和OM60NOR5_clade共5个菌属与鱼类肠道细菌组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4,p<0.01)。细菌共现网络分析显示冬季鱼类肠道和水环境的共有菌群比例最低,而夏季最高。研究表明,季节变化对珠江口棘头梅童鱼的肠道菌群和水体细菌群落组成均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肠道菌群 共现网络 16S rRNA基因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3年珠江口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马菁菁 陈海刚 +4 位作者 张喆 田斐 唐振朝 熊倩 张林宝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3,共12页
珠江口是中国重要的渔场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区。为掌握珠江口渔业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分别于2018—2023年春、秋季开展了6次底拖网调查,探究了珠江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提供... 珠江口是中国重要的渔场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区。为掌握珠江口渔业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分别于2018—2023年春、秋季开展了6次底拖网调查,探究了珠江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提供依据。结果显示,珠江口海域6个航次调查共鉴定鱼类168种,隶属于17目55科119属。优势种与重要种的组成以中小型底层鱼类为主,包括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前鳞骨鲻(Osteomugil ophuyseni)、鳓(Ilisha elongata)、七丝鲚(Coilia grayi)和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鱼类的平均质量资源密度和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差异,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20年秋季和2020年春季。聚类分析表明,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可分为4组,表现为年际差异和空间差异并存。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可分为3组,仅表现出年际差异。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进一步揭示了春季鱼类群落结构主要受盐度、水温和水深的影响,而秋季则主要受透明度、活性磷酸盐、水深和水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结构 年际变化 环境因子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珠江口万山群岛毗邻海域渔业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鹏 刘永 +5 位作者 肖雅元 谢雨芳 唐广隆 林琳 王腾 李纯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共8页
万山群岛在珠江口渔业资源养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该区域岛礁毗邻海域的渔业生态状况尚缺乏足够研究。分析了2021年4月万山群岛毗邻海域的水环境状况和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以此评价该区域渔业生态环境状况。结果表明,万山群岛... 万山群岛在珠江口渔业资源养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该区域岛礁毗邻海域的渔业生态状况尚缺乏足够研究。分析了2021年4月万山群岛毗邻海域的水环境状况和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以此评价该区域渔业生态环境状况。结果表明,万山群岛海水环境状况受珠江口径流输入的影响较大,造成该区域西北侧的桂山岛和东澳岛海水中的无机氮浓度、营养状态质量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较高,部分水体为富营养状态,并且初级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但多为中低水平。万山群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具有区域性分布特点,可聚为3大类,其中桂山岛临近区域内的浮游动物香农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表明该区域水体可能受到了一定的污染;桂山岛海域的鱼卵和仔稚鱼丰度却较高,分别为133粒·m^(−3)和18尾·m^(−3),表明桂山岛可能是珠江口鱼类产卵的重要场所。海水初级生产力和浮游动物均匀度指数可很好地反映万山群岛水环境和浮游动物群落之间的关联性,并可指示水体富营养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水质评价 环境因子 富营养化 浮游动物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冷泉毗邻海域尾明角灯鱼和长鳍虹灯鱼的营养生态位研究
5
作者 石娟 刘永 +5 位作者 李纯厚 宋晓宇 赵金发 王腾 孔啸兰 黄应邦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3,共10页
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和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是冷泉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中层鱼类,是连接表层到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为探索冷泉生态系统食物网及其物质循环流动,于2021年8月在南海冷泉区毗邻海域采集这... 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和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是冷泉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中层鱼类,是连接表层到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为探索冷泉生态系统食物网及其物质循环流动,于2021年8月在南海冷泉区毗邻海域采集这2种鱼类,并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其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尾明角灯鱼在冷泉区的碳稳定同位素(δ^(13)C)、氮稳定同位素(δ^(15)N)和营养级分别为(-20.22±0.35)‰、(8.6±0.48)‰和3.35±0.14,在对照区分别为(-20.51±0.33)‰、(8.15±0.65)‰和3.40±0.19;长鳍虹灯鱼在冷泉区的δ^(13)C、δ^(15)N和营养级分别为(-20.19±0.28)‰、(9.32±0.66)‰和3.57±0.19,在对照区分别为(-20.68±0.42)‰、(8.86±0.68)‰和3.61±0.20。长鳍虹灯鱼的δ^(13)C、δ^(15)N在这2个区域均高于尾明角灯鱼,且其对鱼类、虾类等次级消费者的摄食比例较高,表明其食物来源广泛,营养层级较高,对资源的竞争与利用能力更强。2种鱼类在不同区域均呈现出冷泉区营养结构多样性较低、营养生态位较窄的特征,这是因为冷泉独特的生态环境及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使消费者摄食具有选择性。同时通过循环统计分析发现2种中层鱼的营养结构均朝冷泉区变化,表明冷泉区中层鱼类的种群营养结构变化更复杂且稳定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生态系统 中层鱼类 稳定同位素 营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伶仃洋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利用对海岸线等变迁的响应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新星 陈涛 +1 位作者 李敏 王跃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962-2973,共12页
沿岸鲸豚类栖息地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其分布和核心栖息地发生变化。珠江口-漠阳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是目前所知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种群,其中伶仃洋水域是其重要的栖息地。近年来,珠江口伶仃洋周边城市发展带来的人类活动增加,白海豚... 沿岸鲸豚类栖息地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导致其分布和核心栖息地发生变化。珠江口-漠阳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是目前所知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种群,其中伶仃洋水域是其重要的栖息地。近年来,珠江口伶仃洋周边城市发展带来的人类活动增加,白海豚的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分析伶仃洋中华白海豚对栖息地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对应的保护策略显得非常迫切。以多源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为数据源,通过影像分析近43年珠江口伶仃洋围填海造成的海域流失,结合近20年来采用截线抽样法收集的海豚观测数据,运用含障碍核插值(Kernel interpolation with barriers)方法,分析白海豚的分布及核心栖息地的变化。结果显示:1986—2015年期间,研究区域内流失的海域面积为344.08km^(2);目击分布离人工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大于自然海岸线的平均距离,目击分布到自然海岸线和人工海岸线的平均距离均在减小,表明过去20年白海豚的栖息地使用选择发生了一些变化,被迫适应人类活动的干扰;1997—2016年白海豚的分布范围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白海豚栖息地使用的重心偏向伶仃洋东部水域,核心栖息地趋向主航道和无人海岛附近水域萎缩,可能是海豚因海域食物资源减少而迫不得已的选择。不同时期,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覆盖的核心栖息地比例呈递减趋势,占比由79.9%下降到49.4%,当前有必要对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作出一些优化调整,以适应栖息地使用的变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 核心栖息地 海岸线 核密度估计 保护 珠江口伶仃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河口凤鲚的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6
7
作者 谢雨芳 吴鹏 +5 位作者 刘永 肖雅元 唐广隆 王腾 林琳 李纯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29,共8页
探究珠江河口洄游性鱼类凤鲚(Coilia mystus)的生境适宜度,可为其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19年冬季和2020年夏季在珠江河口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水深、底层盐度、底层水温、底层溶解氧等作为指示因子,利用层次分析... 探究珠江河口洄游性鱼类凤鲚(Coilia mystus)的生境适宜度,可为其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19年冬季和2020年夏季在珠江河口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水深、底层盐度、底层水温、底层溶解氧等作为指示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计算各指示因子的权重,采用算数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odel, AMM)和几何平均法(Geometric Mean Model, GMM)计算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验证发现基于GMM且赋予权重的HSI模型精确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珠江河口凤鲚的栖息地分布。最优模型结果显示,珠江河口冬季和夏季凤鲚适宜的底层盐度分别为21.03‰~30.55‰和20.25‰~25.82‰,溶解氧质量浓度分别为6.79~7.28和3.85~4.01 mg·L^(-1),水深分别为11.69~20.10和7.80~9.23 m,底层水温分别为19.84~19.95和28.36~29.44℃。珠江河口凤鲚HSI大于0.5的站点仅占总调查站点的17.39%,表明其栖息地适宜性较低,目前珠江河口适宜凤鲚的栖息地主要位于内伶仃海域的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鲚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 环境因子 珠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河口水体环境DNA提取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被引量:8
8
作者 李红婷 张帅 +5 位作者 邹柯姝 陈作志 陈晓雷 蒋佩文 曹漪婷 李敏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37,共8页
近年来,环境DNA(eDNA)技术广泛应用于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以珠江河口咸淡水生态系统为研究区域,采用滤膜法富集eDNA,选取直径47 mm、孔径0.45μm的硝酸纤维膜、醋酸纤维膜、玻璃纤维膜和聚碳酸酯膜共4种材质的滤膜,采用4种滤膜保存方法... 近年来,环境DNA(eDNA)技术广泛应用于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以珠江河口咸淡水生态系统为研究区域,采用滤膜法富集eDNA,选取直径47 mm、孔径0.45μm的硝酸纤维膜、醋酸纤维膜、玻璃纤维膜和聚碳酸酯膜共4种材质的滤膜,采用4种滤膜保存方法,结合2种试剂盒提取eDNA,评估不同组合方案对eDNA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滤膜材质和保存方法对eDNA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醋酸纤维膜获取的eDNA浓度最高。在DNA提取物质量相当的情况下,海洋动物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的eDNA浓度高于DNeasy Blood and Tissue kit试剂盒。在不同保存条件下,“液氮”保存法获取的eDNA浓度最高。在不具备冷冻条件时,可添加乙醇,常温保存滤膜。采样后立即过滤水样能够有效防止eDNA降解。文章建立了珠江口咸淡水生态系统水样eDNA的获取、保存和提取方案,可为相似水域的eDNA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河口 eDNA获取 eDNA保存 eDNA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优势种鱼类肠道与水体中的微生物组成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郑秋实 刘永 +6 位作者 吴鹏 李纯厚 肖雅元 唐广隆 郭智成 吴佳鹏 洪义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31-2540,共10页
为探讨河口鱼类肠道微生物与水环境中微生物的相互影响关系,选取了2019年冬季珠江口4种鱼类优势种凤鲚(Coilia myst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鳓(Ilisha elongata)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 为探讨河口鱼类肠道微生物与水环境中微生物的相互影响关系,选取了2019年冬季珠江口4种鱼类优势种凤鲚(Coilia myst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鳓(Ilisha elongata)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鱼类肠道和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鱼类肠道和水环境之间微生物组成差异明显,而4种鱼类肠道微生物组成无显著差异。鱼类肠道微生物均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类群,而水体微生物以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鱼类肠道中优势微生物属为Bacteroides、Romboutsia和Faecalibacterium等(相对丰度≥2%),而水环境中的微生物优势属为Candidatus_Actinomarina(相对丰度21.2%)。四种鱼类物种的肠道微生物分别与水环境微生物之间的共有OTUs组成存在差异,共有的OTUs数量占棘头梅童鱼肠道总OTUs数量的比例最高(18.8%),而共有OTUs数量在凤鲚中占比最低(9.7%);水体中高丰度的微生物Candidatus_Actinomarina很少在鱼类肠道中发现,而水环境中部分相对丰度较低的微生物在鱼类肠道中丰度较高。弧菌(Vibrio)、大肠埃希菌-志贺菌(Escherichia-Shigella)和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等致病菌是鱼类肠道微生物和水环境微生物中共有的主要类群之一。共现网络分析发现棘头梅童鱼肠道微生物与水环境微生物的网络关系最为简单,而鳓肠道微生物与水环境微生物的网络关系较为复杂。总体而言,河口鱼类宿主物种的差别能影响鱼类肠道和水体间的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结果从微生物互作角度有助于提升我们对河口鱼类对水环境适应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鱼类肠道微生物 水体微生物 共生网络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叶 刘永 +6 位作者 李纯厚 吴鹏 李亚芳 舒黎明 林琳 肖雅元 唐广隆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47,共9页
珠江口是广东最大的出海口,在中国河口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揭示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分别于2019年冬季(12月)、2020年夏季(8月)、2021年春季(3月)和秋季(10月)对珠江口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的调查。运用多元统... 珠江口是广东最大的出海口,在中国河口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揭示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分别于2019年冬季(12月)、2020年夏季(8月)、2021年春季(3月)和秋季(10月)对珠江口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的调查。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次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38种,以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最高(45种),春季栖息密度最高(590个·m^(−2)),夏季最低。生物量则是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光滑倍棘蛇尾(Amphiopholis laevis)为春、夏和秋季的共有优势种。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表明,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在季节间变化显著(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与pH、悬浮物(Suspended solids,SS)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等多种环境因子呈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季节性变化是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进一步加强对该海域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珠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特征与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龙苒 陈海刚 +6 位作者 田斐 王学锋 张林宝 张喆 唐振朝 叶国玲 陈建华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7-328,共12页
本研究依据2020年4月(春季)和2020年10月(秋季)珠江口海域的调查数据,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珠江口海域进行富营养化状况评价,并通过主成分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来说明各环境因子对珠江口富营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 本研究依据2020年4月(春季)和2020年10月(秋季)珠江口海域的调查数据,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珠江口海域进行富营养化状况评价,并通过主成分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来说明各环境因子对珠江口富营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良、中、差、劣”5个富营养化等级中,珠江口PSR综合评价等级为“差”等级,近几年内变化趋于稳定。有机污染物与营养盐对珠江口富营养化的影响较大,其次为叶绿素a和溶解氧。珠江口营养盐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周边城市的陆源排放输入是导致珠江口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河口稀释混合作用以及浮游植物对珠江口的富营养化程度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压力-状态-响应 富营养化 营养盐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群岛10种鹦嘴鱼鱼体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康志鹏 刘永 +3 位作者 李纯厚 赵金发 石娟 王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7,共11页
为探究鹦嘴鱼鱼体形态的主要种间差异及其在物种鉴别中的重要作用,于2019—2022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到10种鹦嘴鱼,选取24个形态学性状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鹦嘴鱼物种进行形态差异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鹦嘴鱼... 为探究鹦嘴鱼鱼体形态的主要种间差异及其在物种鉴别中的重要作用,于2019—2022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到10种鹦嘴鱼,选取24个形态学性状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鹦嘴鱼物种进行形态差异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鹦嘴鱼种间所有形态学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提取了7个特征值大于1的形态学指标,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86%,各物种间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反映食性和游泳能力的特征上;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所有鹦嘴鱼样本进行判别,综合判别率为81.1%;10种鹦嘴鱼的形态学聚类结果与鱼类分类结果一致,与已有研究的进化树结果差异显著,说明鹦嘴鱼的表型特征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也会受环境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嘴鱼 珊瑚礁鱼类 鱼体形态学 西沙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群岛鹦嘴鱼科耳石形态学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康志鹏 李纯厚 +4 位作者 李纯然 王腾 赵金发 石娟 刘永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研究于2018—2021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鹦嘴鱼样本,通过传统形态测量法选取的19个耳石形态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法选取的77个椭圆傅里叶系数对其进行鉴别分析,探究耳石形态在鹦嘴鱼科物种鉴别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仅使用耳石形态指标... 研究于2018—2021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鹦嘴鱼样本,通过传统形态测量法选取的19个耳石形态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法选取的77个椭圆傅里叶系数对其进行鉴别分析,探究耳石形态在鹦嘴鱼科物种鉴别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仅使用耳石形态指标鉴别鹦嘴鱼时综合判别率为56.8%,低于仅使用椭圆傅里叶系数的63.1%和两种参数结合的75.7%;而结合两种参数对其4个属的综合判别率为88.6%,其中绚鹦嘴鱼属的判别率达到100%;15种鹦嘴鱼的耳石形态聚类结果与已有研究的进化树结果基本一致,特别是属层面的聚类,呈现高度一致,证实了耳石形态具有遗传的属性,也说明了耳石形态学用于鱼类物种鉴定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将为西沙群岛鹦嘴鱼的基础研究提供科学资料,为鹦嘴鱼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形态 传统形态测量法 椭圆傅里叶分析法 鹦嘴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原油和0^(#)柴油乳化液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
14
作者 沈楚焰 张喆 +2 位作者 陈海刚 张林宝 王学锋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30,共13页
近岸海域溢油污染会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多重危害。为研究LH原油和0^(#)柴油乳化液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的毒性影响,将LH原油和0^(#)柴油分为分散剂对照组(D组,0μg·L^(-1))、低浓度组(A组,25μg·L^... 近岸海域溢油污染会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多重危害。为研究LH原油和0^(#)柴油乳化液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的毒性影响,将LH原油和0^(#)柴油分为分散剂对照组(D组,0μg·L^(-1))、低浓度组(A组,25μg·L^(-1))、中浓度组(B组,50μg·L^(-1))和高浓度组(C组,250μg·L^(-1)),于第15天测定对虾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及相关功能基因SOD、CAT、GPx、溶菌酶(LZM)、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2)、过氧化物还原酶(Prx)、延伸因子(EF)、酚氧化酶原(proPO)的表达。结果显示:1)LH原油和0^(#)柴油乳化液均可影响对虾肝胰腺中的抗氧化系统和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且0^(#)柴油的影响更为显著;2)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ntegrated biological re-sponse,IBR)指数变化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随胁迫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升高;3)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结果显示,LH原油和0^(#)柴油可显著影响抗氧化酶活性和caspase2基因的表达,但其响应生物标志物存在差异。研究表明,LH原油和0^(#)柴油乳化液均可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抗氧化酶的活性及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为评估石油类污染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LH原油 0#柴油 抗氧化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人工湿地的脱氮除磷效果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永 张诗涵 +3 位作者 肖雅元 吴鹏 王腾 李纯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88-1799,共12页
为探究红树林人工湿地对海水池塘尾水中氮(N)、磷(P)元素的净化作用,选择秋茄(Kandeliacandel)、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3种红树植物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在试验进行的一个月内,以海水池塘养殖尾水中... 为探究红树林人工湿地对海水池塘尾水中氮(N)、磷(P)元素的净化作用,选择秋茄(Kandeliacandel)、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红海榄(Rhizophorastylosa)3种红树植物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在试验进行的一个月内,以海水池塘养殖尾水中的N、P为参考,浇灌5、10、15倍和25倍N、P浓度的人工海水,序时收集出水口水样,分别测定不同形态的N、P营养盐含量。研究显示,在N、P浓度升高时,人工湿地系统对氨态氮(NH^(+)_(4)-N)的去除率下降,15倍浓度处理下秋茄对NH^(+)_(4)-N的去除效果显著高于红海榄和桐花树(P<0.05),红树植物处理组能使系统中硝态氮(NO^(-)_(3)-N)浓度保持稳定,同时对水体中的亚硝态氮(NO^(-)_(2)-N)始终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试验开始后的0~3 d,系统中磷酸盐(PO^(3-)_(4)-P)浓度显著下降,表现出对PO^(3-)_(4)-P良好的去除效果。综合来看,红树林人工湿地对海水池塘养殖尾水中N、P的去除效果较好,可作为海水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的修复技术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人工湿地 尾水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江门市主要淡水河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腾 刘永 +4 位作者 全秋梅 林琳 肖雅元 李纯厚 李鸿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7,共9页
为了解江门主要淡水河流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该研究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对江门市的西江、潭江和银洲湖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显示,流域内共分布有浮游动物157种,其中轮虫74种、原生动物43种、枝角类21种、桡足类19... 为了解江门主要淡水河流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该研究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对江门市的西江、潭江和银洲湖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显示,流域内共分布有浮游动物157种,其中轮虫74种、原生动物43种、枝角类21种、桡足类19种。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651个·L^(-1)和0.80mg·L^(-1),其中原生动物的密度最高(1 164个·L^(-1)),轮虫和桡足类的生物量最高,分别为0.37和0.31 mg·L^(-1)。大型浮游动物种类数较历史水平出现较显著下降,而小型浮游动物种类数较历史水平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浮游动物密度较历史水平显著增加,而生物量较历史水平显著减少。各采样点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05-4.36,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3-1.15。研究区域共有30种优势种,以原生动物最多(15种);优势种中有10种为富营养水体指示种,全部为轮虫。优势种中富营养水体的指示种仅分布在潭江和银洲湖,表明西江水体质量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潭江 银洲湖 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美济礁海域隆背笛鲷繁殖和食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腾 刘永 +5 位作者 李纯然 李纯厚 唐广隆 肖雅元 林琳 吴鹏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8-84,共7页
隆背笛鲷(Lutjanus gibbus)是一种肉质鲜美且经济价值高的珊瑚礁鱼类,其产卵集聚容易造成过度捕捞。以2020年7月在美济礁海域潜水捕捞采集的67尾隆背笛鲷样本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性比、性成熟体长、卵径特征、繁殖力和食性等生物学特征,... 隆背笛鲷(Lutjanus gibbus)是一种肉质鲜美且经济价值高的珊瑚礁鱼类,其产卵集聚容易造成过度捕捞。以2020年7月在美济礁海域潜水捕捞采集的67尾隆背笛鲷样本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性比、性成熟体长、卵径特征、繁殖力和食性等生物学特征,以期为这一珊瑚礁经济鱼类提供保护和管理的基础生物学数据。结果显示,隆背笛鲷雌雄比为2∶1;雌、雄性的50%性成熟体长(L_(50))分别为204.757和201.623 mm;IV期性腺卵径为0.176~0.419 mm(平均0.296 mm);卵径频率分布为单峰型。隆背笛鲷的繁殖力为51858~276205粒(平均139145粒),其繁殖力与体长、体质量成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美济礁隆背笛鲷可摄食蟹、鱼、螺、贝和虾。稳定同位素研究显示隆背笛鲷的平均营养级为3.33,其食性随个体发育转变明显,如生态位变窄和营养级变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背笛鲷 繁殖力 稳定同位素 营养生态位 营养级 珊瑚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永乐环礁和东岛鱼卵种类组成和分布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金发 刘永 +5 位作者 李纯厚 王腾 石娟 肖雅元 吴鹏 宋晓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136,共10页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海洋鱼类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和摄食场。永乐环礁和东岛是西沙群岛典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为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西沙群岛的渔业及种质资源,本研究于2021年4月采集了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和东岛的鱼卵,通过高...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海洋鱼类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和摄食场。永乐环礁和东岛是西沙群岛典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为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西沙群岛的渔业及种质资源,本研究于2021年4月采集了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和东岛的鱼卵,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并分析了两区域的鱼卵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两区域均只采集到鱼卵,共鉴定出27种,隶属于4目16科25属,并均以鲈形目占优势,永乐环礁中占比为95.45%,东岛中占比为85.71%。永乐环礁和东岛的鱼卵种类组成相似性指数差异较大,目、科、属、种的相似性分别是25.00%、37.50%、32.00%、33.33%。鱼卵的出现频率均为100%,永乐环礁鱼卵平均密度为0.984ind.·m^(-3),东岛鱼卵平均密度为0.453ind.·m^(-3)。永乐环礁优势种(Y≥0.02)为圆鲹属未定种(Decapterus sp.)、鲣(Katsuwonus pelamis)和三斑海猪鱼(Halichoeres trimaculatus)3种;东岛为绿唇鹦嘴鱼(Scarus forsteni)、灰鹦嘴鱼(Chlorurus sordidus)和多带副绯鲤(Parupeneus multifasciatus)3种,优势种差异明显。并且,本次调查发现了未记录种双边鱼(Ambassis sp.)。物种丰富度指数(D)呈现永乐环礁(2.46)高于东岛(1.87),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则表现为永乐环礁(1.08和0.35)低于东岛(1.32和0.50)。两区域的鱼卵种类组成均以礁栖鱼类占优势,而大洋性中上层鱼类相对丰度则呈现永乐环礁(88.02%)明显高于东岛(0.44%)。研究结果表明,永乐环礁和东岛可能均为海洋鱼类的产卵场,而永乐环礁拥有开放性的潟湖,相比东岛更适宜作为大洋性鱼类(尤其是金枪鱼类)的产卵场,并且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弥补传统形态学方法在鱼卵鉴定方面的不足,可以作为渔业资源调查的补充手段,本研究为永乐环礁和东岛渔业和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潟湖 西沙群岛 产卵场 金枪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合生物标志物法评价十溴联苯醚对紫红笛鲷肝脏的氧化胁迫效应
19
作者 张喆 陈海刚 +2 位作者 田斐 张林宝 蔡文贵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9,共9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十溴联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BDE209)对紫红笛鲷肝脏抗氧化酶和药物代谢酶的影响,并采用整合生物标志物法综合评价BDE209对紫红笛鲷肝脏的氧化胁迫效应。结果表明:BDE209胁迫3—7 d,紫红笛鲷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 研究了不同浓度十溴联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BDE209)对紫红笛鲷肝脏抗氧化酶和药物代谢酶的影响,并采用整合生物标志物法综合评价BDE209对紫红笛鲷肝脏的氧化胁迫效应。结果表明:BDE209胁迫3—7 d,紫红笛鲷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显著升高,但并未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胁迫30 d时,上述酶活性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BDE209胁迫下,紫红笛鲷肝脏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P450)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而细胞色素b5(cytochromeb5,b5)含量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BDE209可能引起了紫红笛鲷肝脏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BDE209胁迫第7 d时,IBR值最大。各实验组IBR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BDE209浓度的升高,IBR值逐渐增大。与其他指标相比,POD活性、P450和b5含量可作为BDE209胁迫的潜在生物标志物,IBR方法可被应用于评价环境浓度BDE209对紫红笛鲷胁迫的毒性效应,对于综合评价BDE209对生物体的生态毒理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溴联苯醚 紫红笛鲷 整合生物标志物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群岛北礁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金发 刘永 +5 位作者 李纯厚 石娟 王腾 谢宏宇 康志鹏 宋晓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384-7400,共17页
西沙群岛北礁的珊瑚礁鱼类由于受到人类扰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其渔业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西沙群岛北礁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综合历史数据,分析北礁鱼类物种组成及其变化特征。截止2023年4月在北礁共发现鱼类270种,隶属于12目49科121属,... 西沙群岛北礁的珊瑚礁鱼类由于受到人类扰动和气候变化等影响,其渔业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西沙群岛北礁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综合历史数据,分析北礁鱼类物种组成及其变化特征。截止2023年4月在北礁共发现鱼类270种,隶属于12目49科121属,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为212种,占总物种数的78.52%。北礁珊瑚礁鱼类群落结构较历史发生明显改变。大型鱼和肉食性鱼类的物种数量明显减少,未采集到比例分别为43%和27%,属于不同体型和食性分组中的最高值。并且与历史相比相似度均小于0.25,为极不相似。鱼类组成平均分类差异指数(Delta+)和变异分类差异指数(Lambda+)均明显下降,由1998—2003年的56.72和163.8降为2023年的54.57和107.6。同时,鱼类目、科和属与种类数的比例明显下降,分别减少了48.21%、34.67%和15.45%。另外,不同时期鱼类物种组成目、科、属、种的相似性分别是0.50、0.37、0.23和0.10,为不相似和极不相似。研究结果显示,北礁珊瑚礁鱼类已经发生了由肉食性向植食性、大型鱼向小型鱼和复杂性向简单性的演变趋势。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和预测北礁珊瑚礁鱼类的物种组成和演变趋势,对于确保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鱼类群落 北礁 小型化 西沙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