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生物学特性与致病力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田珂 贾爱卿 +3 位作者 陈善真 李守军 王贵平 石和荣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3-207,共5页
本试验分离纯化1株致使罗非鱼具有链球菌发病症状的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氯霉素等10种药物敏感。PCR扩增该菌的cfb基因,将扩增片段测序后与GenBank上登录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cfb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 本试验分离纯化1株致使罗非鱼具有链球菌发病症状的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氯霉素等10种药物敏感。PCR扩增该菌的cfb基因,将扩增片段测序后与GenBank上登录的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cfb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包括培养时间和pH对该菌生长的影响;培养温度对其致病力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攻毒方式(腹腔、胸腔和背部肌肉注射)与鱼发病快慢的关系;并对不同规格(100和10g左右)的罗非鱼对该菌的易感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该菌的最适培养时间为11.5h,最适培养pH为7.5;腹腔、胸腔和背部肌肉注射后,其发病时间几乎一致,但胸腔注射的试验鱼死亡速度最慢,背部肌肉注射是较安全可行的攻毒方式;33℃培养的无乳链球菌攻毒的罗非鱼发病最快,死亡最集中;100g的试验鱼比10g的试验鱼更易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药物敏感性 生物学特性 PCR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猪输血传播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主要抗原编码区进化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陈轶雯 李中圣 +4 位作者 白挨泉 陈善真 李其昌 姚火春 王贵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67-1772,共6页
为了解广东省猪群中猪输血传播病毒(TTSuVs)的感染情况,采用Nest-PCR方法对广东省7个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抽检采集的159份育肥猪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TTSuVs的2个种——TTSuV1和TTSuV2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4.72%和35.22%,二者的共感染... 为了解广东省猪群中猪输血传播病毒(TTSuVs)的感染情况,采用Nest-PCR方法对广东省7个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抽检采集的159份育肥猪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TTSuVs的2个种——TTSuV1和TTSuV2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4.72%和35.22%,二者的共感染率为29.56%,说明TTSuVs在广东猪群中有较为广泛的传播。挑选Nest-PCR检测TTSuV1和TTSuV2为阳性的样品,分别在病毒保守区设计引物,扩增病毒基因,测序验证后,与其它已发表的不同属种TTVs ORF1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猪TTVs与人、犬、猫、猴的TTVs分别处在进化树的不同分枝,具有很大差异;本次研究获得的TTSuV1ORF1序列与国内多株已发表的TTSuV1ORF1序列相似性为72%~75%;获得的TTSuV2ORF1序列与现有测序的多株TTSuV2的ORF1序列相似性为88%~97%。此研究为进一步研究TTSuVs流行状况、血清学诊断方法和临床防治技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TSuV1 TTSuV2 流行病学 抗原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斑乌贼幼体对盐度及pH值耐受力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戴远棠 谢晓晖 +3 位作者 黄国光 梁伟峰 沈南南 赵会宏 《河北渔业》 2012年第10期8-11,16,共5页
采集南海水域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受精卵,在室内条件下进行人工孵化。孵化水温23~25℃,盐度29.0‰。研究了虎斑乌贼幼体对不同盐度、pH值的耐受力影响。结果显示,虎斑乌贼的生存适宜盐度为20‰~35‰,25‰组具有最高的饥饿存活... 采集南海水域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受精卵,在室内条件下进行人工孵化。孵化水温23~25℃,盐度29.0‰。研究了虎斑乌贼幼体对不同盐度、pH值的耐受力影响。结果显示,虎斑乌贼的生存适宜盐度为20‰~35‰,25‰组具有最高的饥饿存活系数。虎斑乌贼幼体对pH值的适宜范围有两个,一个是接近中性,另一个是8.4~9.0,且pH=8.4时乌贼幼体有最高的饥饿存活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 盐度 PH值 饥饿存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