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鸟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7
1
作者 张苇 邹发生 戴名扬 《野生动物》 2007年第2期40-42,共3页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市,分布有全国最大面积的红树林。由于地处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鸟飞经此地。如何保护这些珍贵鸟类及其栖息地是保护区的主要工作之一。本文介绍了...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市,分布有全国最大面积的红树林。由于地处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鸟飞经此地。如何保护这些珍贵鸟类及其栖息地是保护区的主要工作之一。本文介绍了湛江红树林保护区鸟类资源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区 红树林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 被引量:8
2
作者 陈菁菁 《热带林业》 2008年第4期35-36,9,共3页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和良好的区位优势为生态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文章介绍了保护区旅游资源特点,剖析了保护区开发旅游中面临的问题,并就此对保护区可...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和良好的区位优势为生态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文章介绍了保护区旅游资源特点,剖析了保护区开发旅游中面临的问题,并就此对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 红树林 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资源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附近海岸互花米草入侵与红树林保护 被引量:17
3
作者 郭欣 潘伟生 +5 位作者 陈粤超 张苇 何韬 刘一鸣 刘文文 张宜辉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8年第4期58-63,共6页
对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和周边区域的外来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生长分布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雷州半岛东、西海岸均有互花米草的分布,总面积达12.6 hm^2,徐闻海安新港码头是互花米草在中国大陆分布的... 对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和周边区域的外来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生长分布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雷州半岛东、西海岸均有互花米草的分布,总面积达12.6 hm^2,徐闻海安新港码头是互花米草在中国大陆分布的最南端。调查发现,互花米草和乡土红树植物的生态位重叠,虽然致密的红树林内未见互花米草的生长分布,但互花米草比乡土红树植物更耐淹水,表现为在光滩前沿低潮位仅有互花米草的分布。鉴于互花米草在雷州半岛分布范围广、生境类型多样、扩散增长迅速的现状,建议对互花米草应采取"早发现,早清除"的治理措施,并开展跟踪监测,及时掌握互花米草的扩散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红树林 生物入侵 雷州半岛 管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一鸣 吴晓东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4期228-228,230,共2页
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之一,与当地社区的融合度较高。通过对保护区周边社区共管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社区对保护区威胁的因素,并在社区共管已经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 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社区共管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藤生长关键影响因子及其对红树林危害防控
5
作者 刘一鸣 熊燕梅 +3 位作者 辛琨 曾书军 林广旋 生农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3,共8页
[目的]探寻影响鱼藤生长的关键生态因子,并在此基础上研发鱼藤危害红树林的防控措施。[方法]针对光照、盐度和淹水时间这3个因子在温室开展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每隔3个月测定鱼藤基径,并在实验1a以后收获鱼藤测定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 [目的]探寻影响鱼藤生长的关键生态因子,并在此基础上研发鱼藤危害红树林的防控措施。[方法]针对光照、盐度和淹水时间这3个因子在温室开展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每隔3个月测定鱼藤基径,并在实验1a以后收获鱼藤测定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选择一块受鱼藤缠绕导致红树林成片死亡的地块开展野外实验,设置刈割、遮光、刈割+遮光、刈割+遮光+种红树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措施对鱼藤的防控效果。[结果]1)温室控制实验发现光照强度是影响鱼藤生长的主要因素,而盐度和淹水时间的效应不显著;随着光照强度降低,鱼藤基径增长速率和生物量极显著降低,鱼藤地上生物量分配比例也降低。2)野外实验发现单纯刈割处理对鱼藤防控效果极显著低于有遮光的处理,只刈割的处理复发鱼藤密度平均达到0.20棵·m^(-2),鱼藤覆盖面积比例平均达到31.67%,鱼藤活根比例达到63.3%,而其他3个有遮光措施的处理复发鱼藤密度、鱼藤覆盖面积比例、鱼藤活根比例都接近0或等于0.3)刈割+遮光+种红树处理中,恢复种植一年后红树植物幼苗成活率平均75.2%,基径和株高都相比种植时有明显增长。[结果]相对于盐度和淹水时长,光照强度是鱼藤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遮光是控制红树林中鱼藤危害的关键措施,而目前常用的刈割措施难以阻止鱼藤复发。在实践中,可采用遮光材料直接覆盖鱼藤进行鱼藤防控,并在遮光一年以后挖孔种植红树植物,达到根治鱼藤并修复红树林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藤 红树林 光照 有害植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燕 吴晓东 《热带林业》 2008年第1期44-45,共2页
从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资源条件入手,阐述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并倡导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对如何开展红树林保护区生态旅游,促进自然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与实现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的协调进行探讨。
关键词 红树林 生态旅游 湛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红树林湿地鸟类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被引量:5
7
作者 张苇 邹发生 戴名扬 《林业调查规划》 2008年第5期54-57,共4页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全国最大面积的红树林.由于地处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鸟飞经此地.根据近几年的鸟类调查,保护区内目前已记录鸟类194种,隶属于18目43科.从保护栖息地、鸟类科学化管理...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全国最大面积的红树林.由于地处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鸟飞经此地.根据近几年的鸟类调查,保护区内目前已记录鸟类194种,隶属于18目43科.从保护栖息地、鸟类科学化管理及加强对外交流等方面提出了鸟类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资源 鸟类调查 鸟类监测 水鸟 湛江红树林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高桥红树林区虾类群落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叶宁 叶健欣 +1 位作者 吴晓东 林广旋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47-53,共7页
研究2005-2008年广东省湛江市英罗湾高桥3个红树林区(红坎、两头流、西村)虾类群落的变化特征,并分析虾类群落组成与水质指标(盐度,pH)和沉积物指标(pH、可溶性盐、有机质、黏土、粉砂、砂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区域捕获虾类13596尾... 研究2005-2008年广东省湛江市英罗湾高桥3个红树林区(红坎、两头流、西村)虾类群落的变化特征,并分析虾类群落组成与水质指标(盐度,pH)和沉积物指标(pH、可溶性盐、有机质、黏土、粉砂、砂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区域捕获虾类13596尾,属3科5属9种,刀额新对虾是高桥虾类的优势种;虾类种类年际变化较大,年间相似度平均为70.4,区域间相似度平均为60.6;红坎虾类多样性较丰富,两头流虾类的优势种明显,各年优势度指数均达0.95以上;3个区域的主要生态因子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红坎3个采样点的底质性状较复杂,其沉积物特性差异显著(P<0.05),两头流和西村的底质性状较为单一,其沉积物特性均差异不显著(P>0.05)。群落变化特征和沉积物性状有显著相关关系,表明高桥虾类的渔获量受人为因素影响,多样性和分布受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类资源 红树林 群落结构 生态因子 时空变化 湛江高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高桥红树林区鱼类调查 被引量:10
9
作者 叶宁 吴晓东 张苇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55-61,共7页
2002、2005和2006年7~8月,对广东省湛江市高桥红树林区的鱼类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鱼类75种,隶属于13目38科,其中鲈形目有40种,占53.3%,是高桥红树林区鱼类主要种类。测定了主要鱼类的体重、数量、大小,分析了其食性。
关键词 红树林 鱼类 调查 湛江高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红树林湿地不同淹水梯度下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玉军 李婷 +5 位作者 朱立安 林梓 陈粤超 李玫 贾桐 张会化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27,共9页
明确不同淹水时间下红树林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异质性,可揭示环境变化对土壤元素组成的调控和反馈作用,为科学利用海岸潮间带土壤提供依据。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研究湛江红树林湿地不同淹水时间下土壤C、N、P、K... 明确不同淹水时间下红树林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异质性,可揭示环境变化对土壤元素组成的调控和反馈作用,为科学利用海岸潮间带土壤提供依据。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研究湛江红树林湿地不同淹水时间下土壤C、N、P、K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低潮位土壤盐度与有机碳、N、P、K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高潮位,降幅分别为78.5%、89.4%、79.4%、54.2%和31.5%。随着淹水时间的增加,土壤可溶性N、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分别减少83.1%、79.6%、82.7%和53.8%。土壤C∶N、C∶P、C∶K、N∶P均表现为高潮位>中高潮位>中潮位>低潮位>中低潮位,其比值分别为48.00~117.20、1.00~6.47、0.08~0.65、0.02~0.06,属弱变异,N是研究区土壤限制性养分因子。冗余分析表明,溶解性有机碳是影响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可解释其81.1%的变化率。淹水时间的变化对湛江红树林湿地表层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随淹水时间的增加土壤质量总体呈衰退态势,建议可适当增加研究区湿地土壤N元素供给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红树植树造林及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淹水时间 红树林 土壤养分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市红树林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被引量:25
11
作者 林康英 张倩媚 +5 位作者 简曙光 王瑞江 申卫军 陆宏芳 任海 许方宏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3期222-225,共4页
广东省湛江市现有红树林面积7242.0hm2,人工造林未成林25.6hm2,天然更新红树林509.4hm2,另有红树林宜林地9688.6hm2。红树林及其伴生植物主要有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秋茄(Kandeliacandel)、无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等15科2... 广东省湛江市现有红树林面积7242.0hm2,人工造林未成林25.6hm2,天然更新红树林509.4hm2,另有红树林宜林地9688.6hm2。红树林及其伴生植物主要有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秋茄(Kandeliacandel)、无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等15科24种。由于毁林养虾、养鱼等导致1980~2001年占用红树林地面积6363.6hm2。从总体上看,湛江红树林种类多,群落类型丰富;红树林面积大幅减少,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除乡土种外,无瓣海桑是一种较成功的外来引树种;宜林地多,但人工造林保存率不高;破坏红树林,挖塘养殖依然较普遍。为了实现湛江红树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下列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现有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资源监测和鸟类环志;科学规划后加快红树林的恢复和重建;积极推动退塘还林并合理利用红树林;依法保护管理好红树林;多途径筹集保护资金;加强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和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资源 可持续发展 湛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高桥红树林及周边地区植物资源调查 被引量:10
12
作者 林广旋 卢伟志 《广东林业科技》 2011年第5期38-43,共6页
通过实地踏查与样方法结合,对广东省湛江高桥红树林及周边地区的植被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湛江高桥红树林及周边地区共有维管植物140科535属795种,其中蕨类植物17科21属33种、裸子植物5科6属8种、被子植物118科508属754种,调查中发现... 通过实地踏查与样方法结合,对广东省湛江高桥红树林及周边地区的植被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湛江高桥红树林及周边地区共有维管植物140科535属795种,其中蕨类植物17科21属33种、裸子植物5科6属8种、被子植物118科508属754种,调查中发现外来物种有65科175属232种,占调查总物种数29.18%。潮间带维管植物有18科22属28种,占调查总数的3.52%;海堤维管植物有60科142属173种,占调查总数的21.76%;围田维管植物有52科144属195种,占调查总数的24.53%;周边村维管植物共有135科514属767种,占调查总数的96.48%。调查表明,该地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独特的红树林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同时,该地区也承受着较大的外来种植物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桥红树林 植物资源 乡土植物 外来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保护的意义和建议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燕 《森林工程》 2008年第4期19-20,57,共3页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带上特有的森林群落,在净化海水、抵挡风浪、保护海岸、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围海造田、围垦养殖以及城镇发展等原因,我国红树林面积正在日益减少,...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带上特有的森林群落,在净化海水、抵挡风浪、保护海岸、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围海造田、围垦养殖以及城镇发展等原因,我国红树林面积正在日益减少,红树林湿地保护问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结合工作体会,简述保护红树林的意义及对如何保护好现存的红树林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保护 意义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春季觅食生境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一鸣 《林业调查规划》 2011年第1期39-41,共3页
于2008年5月1~7日,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觅食地进行了生境因子调查.分析认为,丹顶鹤觅食地主要属沼泽地,其植物主要为芦苇、苔草、水葱、香蒲,植被高度多为100~150 cm,水深约10 cm,水质良好,透明度约为10 cm.
关键词 丹顶鹤 觅食生境 湿地 图牧吉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市红树林造林技术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晓东 王燕 《广东林业科技》 2008年第3期104-107,共4页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植物群落,在防浪护堤、净化海水、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沿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湛江红树林大面积减少,红树林质量明显下降,影响了红树林生态功能的发挥。通...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植物群落,在防浪护堤、净化海水、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沿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湛江红树林大面积减少,红树林质量明显下降,影响了红树林生态功能的发挥。通过人工造林,能迅速有效恢复红树林资源,提高红树林质量。文章结合湛江地区多年造林实践,对红树林造林技术及相关影响因素作研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造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红树林边缘效应及其对海岸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杨娟 JAY Gao +3 位作者 刘宝林 ALAN Cheung 王铎 张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1-168,共8页
作为滨海湿地与邻近海区之间物质循环、能量和物种流动及其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红树林的边缘效应对研究海陆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滨海湿地生物地貌形成过程以及海岸带有机碳库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雷州半岛东岸红树林4种... 作为滨海湿地与邻近海区之间物质循环、能量和物种流动及其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红树林的边缘效应对研究海陆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滨海湿地生物地貌形成过程以及海岸带有机碳库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雷州半岛东岸红树林4种典型地貌分布区为重点,通过调查红树林前缘光滩,林缘及林内植被及土壤理化特征的变化,探讨红树林边缘效应的表现及其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貌类型红树林边界区的群落结构及土壤理化因子分布特征有所不同。边界区群落特征表现为林缘的冠层低于林内,叶面积指数低于林内,物种丰富度林内高于林缘(除河口区外),且林缘的植被盖度受风浪影响显著,表现出河口区>内湾区>岛屿区>前沿浪击区。土壤理化性质边缘效应表现为林缘的pH值、粒度低于光滩,氧化还原电位、盐度高于光滩(除内湾区外),而林内的土壤理化性质波动较大,可能受林缘植被演替及地貌双重影响。不同地貌单元红树林边界区的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均表现为林内>林缘>光滩。综合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生物及非生物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与环境第一主成分呈显著负相关,即受植被盖度,叶面积指数和土壤pH因子影响密切。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沉积虽然受到不同水文地貌的影响,但总体而言,红树林初级生产输入和土壤酸性环境对红树林林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富存贡献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效应 红树林 有机碳库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塘还林中地形和植被恢复方式对红树林恢复效果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熊燕梅 吴晓东 +2 位作者 陈玉军 辛琨 廖宝文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128,共7页
【目的】探究地形和植被恢复方式对红树林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为退塘还林工程提供参考。【方法】在湛江市太平镇领头岛开展退塘还林实验,设置平地和缓坡两种地形,以及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这两种植被恢复方式,分析不同处理对红树林恢复效... 【目的】探究地形和植被恢复方式对红树林植被恢复效果的影响,为退塘还林工程提供参考。【方法】在湛江市太平镇领头岛开展退塘还林实验,设置平地和缓坡两种地形,以及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这两种植被恢复方式,分析不同处理对红树林恢复效果的影响。【结果】在人工种植处理中,缓坡的造林存活率、树种多样性指数以及自然定居的红树数量都高于平地(P≤0.001);地形对基径生长速率影响显著(P<0.001),但由于地形与树种的交互效应也极显著(P<0.001),地形对基径生长速率的影响因树种而异,其中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是平地高于缓坡,而秋茄(Kandelia obovata)、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和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则是缓坡高于平地;地形对树高生长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在缓坡地形条件下,自然恢复处理(只有自然定居植株)的红树植物密度、植被覆盖度和树种多样性指数都低于人工种植处理(样方内既有种植植株也有自然定居植株)(P<0.001)。【结论】退塘还林工程中人工种植可加速红树林植被恢复;对于塘底高程位于平均海平面附近的低位塘,缓坡地形营造的高程梯度和多样化生境比平地更利于提高树种多样性并促进红树林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生态修复 退塘还林 生物多样性 生境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植物桐花树基质育苗效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超 吴志华 +1 位作者 陈粤超 尚秀华 《桉树科技》 2018年第2期31-36,共6页
本研究以椰糠、泥炭、稻壳、珍珠岩4种基质混配,通过单形重心法混料设计24个不同基质配比,用于红树林植物桐花苗培育,通过5—7月每月月底检测桐花树苗的早期生长动态,分析早期不同基质处理对桐花育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桐花苗早期育... 本研究以椰糠、泥炭、稻壳、珍珠岩4种基质混配,通过单形重心法混料设计24个不同基质配比,用于红树林植物桐花苗培育,通过5—7月每月月底检测桐花树苗的早期生长动态,分析早期不同基质处理对桐花育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桐花苗早期育苗中,T16处理地径最大,为7.44 mm,最小为T24(5.92 mm);从苗高生长情况看,T20的苗高最高,为26.74 cm,T1最低;在叶片数量方面,T4叶片数最多,平均为16.30片,T1最小为8.80片。基质为纯稻壳的T4、T5在地径、苗高上均表现出了最大增长量,说明稻壳基质对苗木早期生长最为有利。分别建立3个月内苗高、地径、叶片数的增长量回归模型,结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稻壳和珍珠岩为影响地径、苗高的主要影响因子,而稻壳也是影响苗叶片数的最主要因子。通过最优模型选择,发现单一基质的稻壳可以使得苗木地径和叶片数最大化,复合基质稻壳和珍珠岩以V0.941:V0.056配比可获得苗高最高、苗地径及叶片数较大的苗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植物桐花 基质育苗 早期影响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的红树林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比较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粤超 王占印 +2 位作者 许方宏 张苇 吴志华 《桉树科技》 2016年第1期32-37,共6页
以广东省湛江红树林保护区5个树种类型的红树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土壤养分及C、N、P、K生态化学计量比,探讨不同红树林类型对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红树林土壤pH值平均值为5.1,呈酸性,含盐量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丰... 以广东省湛江红树林保护区5个树种类型的红树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土壤养分及C、N、P、K生态化学计量比,探讨不同红树林类型对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红树林土壤pH值平均值为5.1,呈酸性,含盐量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机碳平均值为59.1 g·kg^(-1)),土壤氮、磷、钾元素含量高,红树林土壤肥力较高;红树林土壤的速效C/N、C/P、C/K、N/K平均值分别为636.6、1 626.1、18.0、2.4,相对其他陆生林分土壤较高;C/N、C/P、C/K大小排序均为:红海榄>秋茄>木榄>桐花树>白骨壤。不同树种类型的红树林土壤性状差异均显著(P<0.001)。土壤养分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指标经主成分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指标PC1-PC4,对主成分综合指标PCCI因子分析发现红树林类型、区组均对红树林土壤性状均影响显著,其中不同红树林植被类型是其土壤性质差异的主要因素,各树种红树林类型的土壤性质综合排序为:红海榄>秋茄>桐花树>木榄>白骨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土壤养分 土壤特性 化学计量比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越冬鸻鹬类时空分布格局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一鸣 许方宏 +4 位作者 林广旋 张苇 孟祥丽 余娜娜 刘军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7-125,156,共10页
2010—2014年冬季对鸻鹬类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调查鸻鹬类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境及区域等,并计算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密度、优势度、相似性等指数。共记录到鸻鹬类32种,其中:中日候鸟19种,中澳候鸟18种,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 2010—2014年冬季对鸻鹬类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调查鸻鹬类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境及区域等,并计算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密度、优势度、相似性等指数。共记录到鸻鹬类32种,其中:中日候鸟19种,中澳候鸟18种,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的3种;冬候鸟27种,旅鸟5种,古北界31种,广布型1种。结果显示:物种数、个体数量、多样性指数、密度均是2013年最高,物种数、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指标均是滩涂生境最高,养殖塘生境密度最大,九龙山物种数数量最多,个体数量、多样性、密度均是附城最高,均匀度高桥最高。根据结果分析得出结论: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属于鸻鹬类的重要越冬地之一,并符合国际重要湿地标准;2010—2014年间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越冬鸻鹬类群落特征差别不显著,但个体数量出现一些波动;越冬鸻鹬类分布以滩涂生境和养殖塘生境为主,滩涂生境可容纳较大群体,鸻鹬类更偏爱在滩涂生境取食,但冬季养殖塘生境也可作为鸻鹬类的食物补充地;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应作为整体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州半岛 红树林湿地 越冬 鸻鹬类 时空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