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论与政治论教育哲学的分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罗贵榕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87-189,共3页
教育学家布鲁贝克指出了知识论的教育哲学与政治论的教育哲学的区别及其影响。借助于该理论可更加有效地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三大重要现实问题。高等教育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教育为根基,以达... 教育学家布鲁贝克指出了知识论的教育哲学与政治论的教育哲学的区别及其影响。借助于该理论可更加有效地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三大重要现实问题。高等教育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教育为根基,以达成社会共同信仰为宗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论 政治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的正义伦理之比较——以政治经济学为界
2
作者 罗贵榕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15,19,共6页
从政治经济学切入,能更真切、更深刻地考察现代正义伦理的演化轨迹。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的思想中都存在着正义伦理的体系。斯密的理论体系以财富逻辑为主线而展开,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则以资本逻辑为线索。斯密与马克思思想中存在的某... 从政治经济学切入,能更真切、更深刻地考察现代正义伦理的演化轨迹。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的思想中都存在着正义伦理的体系。斯密的理论体系以财富逻辑为主线而展开,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则以资本逻辑为线索。斯密与马克思思想中存在的某种相融、相交状态及重大的差异性,使他们的正义伦理体系具有充分的可比性。在资本的机能、国民收入及其源泉、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等问题上,斯密与马克思的观点存在着交锋,但在阶级的分析、劳动的价值尺度、人民大众的利益、正义伦理的结构等重大问题上,斯密与马克思的理论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比较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的正义伦理,可为当代正义社会的建构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当·斯密 马克思 正义伦理 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的启蒙精神在中国启蒙运动进程中的遗忘与回归 被引量:5
3
作者 钟明华 罗贵榕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6-30,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的两次启蒙运动存在着耐人寻味的关系。在第一次启蒙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救亡价值被充分实现而启蒙价值被贬抑;马克思主义被纳入中国激进知识分子在启蒙运动中形成的文化改造—政治改造—社会改造的思想径路。在... 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的两次启蒙运动存在着耐人寻味的关系。在第一次启蒙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救亡价值被充分实现而启蒙价值被贬抑;马克思主义被纳入中国激进知识分子在启蒙运动中形成的文化改造—政治改造—社会改造的思想径路。在第二次启蒙运动中,马克思主义成为批判自身的工具,即以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导向下的马克思主义被消解了对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国资本市场应有的批判能力。马克思主义应回归永恒的批判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启蒙运动 工具化 批判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滇西抗战叙事的思考 被引量:3
4
作者 罗贵榕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3-146,共4页
抗战叙事作为民族记忆及国家记忆,自当以真实、人性为其叙事准则。然则,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现代国家建构及意识形态建构方面的曲折历程,导致抗战叙事在中国大陆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过程。文章以滇西抗战为例,通过分析关于滇西抗战的... 抗战叙事作为民族记忆及国家记忆,自当以真实、人性为其叙事准则。然则,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现代国家建构及意识形态建构方面的曲折历程,导致抗战叙事在中国大陆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过程。文章以滇西抗战为例,通过分析关于滇西抗战的不同叙事类型及其变化,揭示其在中国话语体系中遭遇被边缘化、被遮蔽的过程及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滇西抗战叙事所内蕴的全民抗战及国际化色彩两大特征。新世纪以来,滇西抗战叙事回归正常化及理性化,这彰显了我国意识形态的理性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叙事 滇西抗战 正义原则 全民抗战 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正义思想研究述要 被引量:2
5
作者 罗贵榕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67,共6页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迁,正义问题成为保障中国良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的正义思想研究因此勃兴。围绕着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及相关文本,学界就马克思的思想及理论中是否存在正义的维度、是否存在某...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迁,正义问题成为保障中国良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的正义思想研究因此勃兴。围绕着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及相关文本,学界就马克思的思想及理论中是否存在正义的维度、是否存在某种超历史的绝对正义观,马克思正义观的内涵、实质如何界定,马克思的正义原则是什么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学者们深入到分配正义、劳动正义、政治正义等具体领域多方挖掘马克思的正义思想资源,以寻求指导实践的原则与方法。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中国社会将构建出怎样的正义理论,仍然需要学界的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正义 正义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潮与中国革命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爱云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41-45,共5页
明治维新之后,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得以兴起。日本是社会主义思潮在亚洲最先传播、社会主义运动历史最长的国家。20世纪初日本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掀起了史无前例的高潮,对中国留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日本留学生等渠道传... 明治维新之后,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得以兴起。日本是社会主义思潮在亚洲最先传播、社会主义运动历史最长的国家。20世纪初日本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掀起了史无前例的高潮,对中国留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思想通过日本留学生等渠道传播到中国来,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等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通过翻译、比较、吸收、宣传,推动了中国早期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及其主导力量探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郭万敏 巩建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2-136,共5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在于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更在于文化的现代化。就中国而言,实现文化现代化,必须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既要打破原有的"古今"二元分立的思维,又要突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在于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更在于文化的现代化。就中国而言,实现文化现代化,必须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既要打破原有的"古今"二元分立的思维,又要突破"中西"二元对峙的观念,更要消解"体用"二元对立的倾向。以国家的力量为其提供制度支撑和财政支持,进而启发社会力量,并通过全体国民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助推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实现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现代化 主导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务员退出“正常化”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盛清才 盛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27,共3页
公务员退出的关键在于"正常化",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公务员正常退出的可行性研究。要实现公务员退出正常化,就必须为公务员正常退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优化法制环境、社会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严格执行退出制度,引进刚性淘汰制... 公务员退出的关键在于"正常化",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公务员正常退出的可行性研究。要实现公务员退出正常化,就必须为公务员正常退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优化法制环境、社会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严格执行退出制度,引进刚性淘汰制度;强化监督问责,提高执行效力;坚持多措并举,拓宽退出渠道。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诸如职位分类、退出保障、绩效管理、考核考评等相关配套保障机制,以确保公务员退出的常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务员退出 正常化 常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生学术制度伦理考察 被引量:3
9
作者 郭展义 卢勃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1-125,共5页
研究生学术行为不当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依靠研究生个体的道德自律自觉,养成研究生的学术伦理美德;另一方面依靠学术制度的他律约束,提升整个学术制度的正当性。而学术制度的正当性提升才是个体道德内化的良好环境保证。因此,关键在于提... 研究生学术行为不当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依靠研究生个体的道德自律自觉,养成研究生的学术伦理美德;另一方面依靠学术制度的他律约束,提升整个学术制度的正当性。而学术制度的正当性提升才是个体道德内化的良好环境保证。因此,关键在于提升学术制度的正当性,这样才有可能让研究生学术行为回归到学术的本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学术制度 学术行为 制度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罗尔斯顿的人承负环境义务根据论的不足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展义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2-116,共5页
罗尔斯顿在持"大自然不是文化"的观点下,构建了他的客观自然价值论,目的是要确证人类承负环境义务的坚实根据。他的理论有不少的创新,然而他的人类承负环境义务根据论并不充分。因为其中存在如下问题:(1)仅从自然价值论中难... 罗尔斯顿在持"大自然不是文化"的观点下,构建了他的客观自然价值论,目的是要确证人类承负环境义务的坚实根据。他的理论有不少的创新,然而他的人类承负环境义务根据论并不充分。因为其中存在如下问题:(1)仅从自然价值论中难以成功推导出人类的环境义务;因为(2)不能避开文化概念直接从自然界本身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据;尽管(3)他提出了自然价值论,但没有区分和说明人的内在价值与自然的内在价值之间关系的性质;(4)从"资源性"工具价值角度批判人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但没揭示人与自然的这种资源性关系的本质;最终(5)人们并不因为他所提出的人类承负环境义务的根据论而深爱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环境伦理 自然价值 环境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视阈中的怨恨现象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贵榕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10,共5页
舍勒的怨恨理论表明,现代性的生成与怨恨相关。怨恨实为因生存性价值比较而产生的紧张情态,其出路是颠覆旧价值,建立全新的现代型伦理体系。应从价值位移、伦理变更、制度结构、现实生存困境四个维度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怨恨滋生的根源。... 舍勒的怨恨理论表明,现代性的生成与怨恨相关。怨恨实为因生存性价值比较而产生的紧张情态,其出路是颠覆旧价值,建立全新的现代型伦理体系。应从价值位移、伦理变更、制度结构、现实生存困境四个维度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怨恨滋生的根源。只有重新认识公众利益、公民权利等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及相关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才能真正消解怨恨,实现和谐生存,才能把怨恨转化为推动国家与社会继续改革的根本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怨恨 现代性 新型伦理 改革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主义的“建构”“重构”“解构”与民族主义进程的不同步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树民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21-25,共5页
民族主义进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建构"、"重构"与"解构"的过程。在这三步曲中,不同的民族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步性。民族主义进程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人为地推进民族主义进程不仅难以如愿,甚至可能会引起严重... 民族主义进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建构"、"重构"与"解构"的过程。在这三步曲中,不同的民族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步性。民族主义进程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人为地推进民族主义进程不仅难以如愿,甚至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进程 不同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掌握群众”何以可能——从人类生存方式迁演之维度探析
13
作者 罗贵榕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5-30,共6页
以西方文明的演化为视角,分析了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三种形态。远古时期的人类处于诗性生存的状态,传统社会处于伦理的生存方式之下,而与现代性相适应的是哲学的生存方式。启蒙理性主导的群体行动是哲学式生存的最重要特征,它使"理... 以西方文明的演化为视角,分析了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三种形态。远古时期的人类处于诗性生存的状态,传统社会处于伦理的生存方式之下,而与现代性相适应的是哲学的生存方式。启蒙理性主导的群体行动是哲学式生存的最重要特征,它使"理论掌握群众"不但可能,而且必要。但公共性要求警惕理论对群众的操纵,还原哲学生存方式的批判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生存 伦理的生存方式 哲学的生存方式 群体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创新视域下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论
14
作者 周良武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1-84,151,共5页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制度领域的伟大创新:非正式制度创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导;产权制度和市场制度创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对外开放制...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制度领域的伟大创新:非正式制度创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导;产权制度和市场制度创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对外开放制度创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外在与内在的客观要求。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中制度创新的特点:从宏观、观念的角度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实践检验制度创新的效果;人民利益的制度创新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创新 邓小平 经济体制改革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