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似台风“纳沙”和“海鸥”在雷州半岛产生的降雨差异及其可能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德平 张琼雄 +2 位作者 钟谢非 涂石飞 宋清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7-410,共14页
利用常规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雷达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两个相似路径台风“纳沙”(1117)和“海鸥”(1415)在广东雷州半岛(LP)产生的降雨特征差异及可能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沙”过程降雨量和最大降雨... 利用常规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雷达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两个相似路径台风“纳沙”(1117)和“海鸥”(1415)在广东雷州半岛(LP)产生的降雨特征差异及可能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沙”过程降雨量和最大降雨量分别是“海鸥”的1.5倍和2.4倍,其中“纳沙”过程降雨量分台风环流降雨和台风槽降雨两个阶段,而“海鸥”仅有台风环流降雨。这主要因为“纳沙”登陆后,南亚高压和副热带高压断裂为东、西两部分环流,LP地区高空维持强辐散,低空西南气流和东南气流汇合为偏南风急流,同时锋区引导冷空气从850 hPa以下入侵到“纳沙”台风槽内,斜压效应加剧对流发生,并且在其台风环流影响减弱后,LP地区低层辐合再次加强,进而形成降雨产生的有利条件,促使台风槽降雨增强。而“海鸥”台风登陆后,受南亚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主体加强南压影响,且在台风环流减弱后,LP地区低层迅速由辐合转为辐散,下沉气流抑制对流发展,从而导致台风槽降雨难以形成。此外,还发现LP地形对台风降雨中心落区有一定影响,降雨中心易出现在LP三个高峰南侧迎风坡。结果对于影响LP的台风降雨预报与诊断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州半岛 相似台风 降雨差异 影响机制 台风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一次海上海雾的微物理及化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峰 韩利国 +4 位作者 吕晶晶 王晶 涂石飞 季倩倩 张羽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6-603,共8页
利用2017年3月MICAPS资料、欧洲气象中心再分析ERA-Interim数据及在南海西北部海上的海雾观测数据,分析了南海西北部一次海上海雾的微物理特征和雾水化学特性,并将海上海雾与南海岸边海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海雾为南海偏南暖... 利用2017年3月MICAPS资料、欧洲气象中心再分析ERA-Interim数据及在南海西北部海上的海雾观测数据,分析了南海西北部一次海上海雾的微物理特征和雾水化学特性,并将海上海雾与南海岸边海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海雾为南海偏南暖气流移至冷海面发生冷却并达到饱和而形成。海雾过程中气压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相对湿度不断增加,雾滴数浓度、液态含水量和平均直径的平均值分别为198 cm^-3、0.116 g/cm3和5.6μm。相比广东湛江东海岛和广东茂名博贺地区岸边海雾个例,本次海上海雾水汽充足,雾滴偏大。本次海雾属于酸性海雾,pH值变化范围为2.51~3.50,海雾后的雨水样本pH值则为4.05。海雾发生初期电导率比其它阶段高很多,说明海雾发生的初始阶段雾水溶解了大量的气溶胶。海上雾水中Na+和Cl-浓度最高,浓度分别为32535μmol/L和53466μmol/L,K^+浓度远高于Mg^2+和Ca^2+,而东海岛岸边海雾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部 海上海雾 微物理特征 化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研究述评 被引量:4
3
作者 罗小青 徐建军 李凯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130-136,共7页
【目的】综述前人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研究成果,探究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方法】归纳高原大气热源研究进展,采用诊断分析方法探究高原热源的时空分布及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结果】1)青藏高原夏季(冬季)大气是热(冷)源,冷... 【目的】综述前人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研究成果,探究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方法】归纳高原大气热源研究进展,采用诊断分析方法探究高原热源的时空分布及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结果】1)青藏高原夏季(冬季)大气是热(冷)源,冷热源的季节转换发生在3月,热源强度7月达到最大;2)热源中潜热贡献最大;3)不同资料和方法在描述热源时空分布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4)高原夏季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呈明显负相关。基于大气热源,构造南海-青藏高原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指数,该指数显示1980―2016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年代际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时空分布 亚洲夏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 a ENSO时频特征及其与南海台风的相关性 被引量:9
4
作者 季倩倩 徐峰 张羽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71-79,共9页
【目的】分析表征ENSO事件的特征值和南海台风活动的多时间尺度结构特征及其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日本气象厅东京台风中心(JMA)1967-2016年西北太平洋TC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了近50 a来南海台风活动月频数。同时又采用Morlet小波... 【目的】分析表征ENSO事件的特征值和南海台风活动的多时间尺度结构特征及其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日本气象厅东京台风中心(JMA)1967-2016年西北太平洋TC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了近50 a来南海台风活动月频数。同时又采用Morlet小波变换、交叉小波变换、小波相干等方法,分析了近50 a来ENSO事件时频变化特征及其与南海台风相关性。【结果与结论】ENSO循环具有2-6 a的主周期;7-10月南海台风活动最为频繁,其频数时间序列存在准2 a尺度周期;ENSO指数与南海台风活动频数的相关表现在多个时间尺度上。1970-1978年、1995-2000年,ONI指数和南海台风活动频数在2-6 a周期尺度上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并且南海台风活动频数变化先于ONI指数半个周期。1980-1985年间,在1.5-3 a的周期尺度上SOI指数和南海台风活动频数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且两序列同步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时频特征 南海台风 小波变换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7年南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梁梅 钟校尧 +1 位作者 徐建军 徐峰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83-91,共9页
【目的】探究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年际、月际以及日变化等特征,揭示南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特征。【方法】采用1960—2017年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最佳路径资料,根据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强度突... 【目的】探究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年际、月际以及日变化等特征,揭示南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特征。【方法】采用1960—2017年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最佳路径资料,根据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强度突变的标准,将TC强度变化分成突然增强、缓慢增强、突然减弱和缓慢减弱等4类。【结果与结论】南海TC和4类TC总数没有显著变化,但迅速减弱类TC和缓慢增强类占TC总数的比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6—10月为TC强度突变高发季节,但4类TC个数占各月TC总数比率并没有高度集中在6—10月。夜间(18时到次日06时)南海TC发生加强的现象相对较多,白天时段相对较少,而减弱类TC则相反。各类强度变化的TC强度与TC移速变化呈现显著负相关(P<0.01)。即TC强度发生变化时,当TC强度较大时,TC移动速度增长幅度并不大,甚至出现移动速度减小的现象。反之,当TC强度较小时,TC移速会加快。对于环境场因子,垂直风切变对迅速加强类TC影响较大,其次是海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南海 突然增强 移动速度 反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江复杂地形对特大暴雨影响机理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叶桂苓 张宇 +3 位作者 徐建军 陈思奇 卢泽彬 沈文琪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3-144,共12页
采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对广东省阳江地区2019年5月26日00时—28日00时暴雨事件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一系列的地形敏感试验,讨论地形对暴雨发生和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对暴雨的影响显著,地形的高度... 采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对广东省阳江地区2019年5月26日00时—28日00时暴雨事件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一系列的地形敏感试验,讨论地形对暴雨发生和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对暴雨的影响显著,地形的高度影响暴雨的强度和位置;与未作任何改变的控制试验相比,地形降低试验和细网格地形高度取平均试验无山脉的阻挡,阳江地区无爬流和绕流运动及相对涡度减小,南风将低层水汽和能量带到更北的位置,暴雨中心随之北抬;增高地形试验,由于山脉阻挡,更多水汽和能量堆积,以及地形的阻挡产生绕流和爬流运动,绕流有利于局地涡旋生成,爬流运动会增加垂直运动速度,正涡度中心增强,低层的水汽辐合上升凝结,造成更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暴雨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对南海夏季季节内振荡的调制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戈 龙景超 +4 位作者 严厉 薛宇峰 徐建军 刘春雷 张树钦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33,共11页
【目的】探讨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不同位相下其对BSISO时空特征、强度等产生的影响。【方法】利用NOAA云顶向外长波辐射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研究PDO不同位相下夏季(5-10月)BSISO的活动特征和PDO影响BSISO的可能机制。【结果与结论】... 【目的】探讨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不同位相下其对BSISO时空特征、强度等产生的影响。【方法】利用NOAA云顶向外长波辐射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研究PDO不同位相下夏季(5-10月)BSISO的活动特征和PDO影响BSISO的可能机制。【结果与结论】PDO影响BSISO的周期:暖位相下BSISO活动周期较冷位相下活动周期短,暖位相周期主要是10~50 d,而冷位相周期主要是10~40 d和60~70 d。冷暖位相周期均在10~40 d显著,而PDO暖冷位相分别在40~50 d、60~70 d相对显著。PDO影响BSISO的活动轨迹:PDO暖位相下对流活动在西太平洋上呈东南-西北向的移动趋势,而PDO冷位相时对流从印度洋向东北移动,对流中心可延伸至热带西太平洋,后转向西北移动直至南海上空。PDO影响BSISO的原因:PDO暖位相时,西太平洋有强的东风剪切异常,有利于对流的向北移动。而冷位相下,孟加拉湾至南海及以南区域东风垂直剪切异常、比湿正异常以及比湿的经向梯度共同作用驱动对流向北移动。此外,PDO暖位相较冷位相位势高度偏高,因而对BSISO活动强度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 南海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生成指数对印度洋热带气旋频数变化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春雷 冯小丽 +5 位作者 顾剑峰 廖晓晴 曹宁 徐建军 徐峰 张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431-441,共11页
本文利用ERA51979-2019年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计算南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生成指数,并和IBTrA CS观测数据进行比较,探讨用热带气旋生成指数研究南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变化特征的适用性.研究发现热带气旋生成指数能较好地刻画南北印度洋热带气旋... 本文利用ERA51979-2019年逐月大气再分析资料计算南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生成指数,并和IBTrA CS观测数据进行比较,探讨用热带气旋生成指数研究南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变化特征的适用性.研究发现热带气旋生成指数能较好地刻画南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空间分布特征、北印度洋热带气旋个数月变化的双峰结构,以及南印度洋比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发生概率高等特征.最新的IBTrA CS v4.0观测资料显示,40年来北印度洋热带气旋每年总生成个数平均每10年增加1.3个,频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而南印度洋热带气旋每年总生成个数每10年减少2.8个.热带气旋生成指数能很好地描述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生成个数的上升趋势,但对南印度洋热带气旋生成个数趋势的刻画与观测不一致,可能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热带气旋 生成指数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降尺度和多物理参数化方案组合对华南前汛期降水集合预报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凯锋 王东海 +2 位作者 张宇 吴珍珍 李国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8-682,共15页
针对华南前汛期降水过程,基于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EFS)资料,利用WRF中尺度模式以及GEFS动力降尺度获取的区域集合预报初值场,通过多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组合和模式积分方法实现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区域集合预报。对2019年5月15日—6月15日共3... 针对华南前汛期降水过程,基于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EFS)资料,利用WRF中尺度模式以及GEFS动力降尺度获取的区域集合预报初值场,通过多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组合和模式积分方法实现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区域集合预报。对2019年5月15日—6月15日共32天的华南前汛期降水过程进行了单一物理过程区域集合预报(REFS_SINGLE)和多物理过程区域集合预报(REFS_MULTI)的数值模拟批量敏感性试验,通过GEFS、REFS_SINGLE和REFS_MULTI的对比分析,探讨多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组合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同时利用一次华南前汛期暴雨过程进一步探讨集合预报试验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1)REFS集合平均的预报效果明显好于控制性预报。(2)REFS降水集合离散度与预报误差的对应关系好于GEFS。(3)积分48小时后,REFS_MULTI和REFS_SINGLE的扰动能量分别是GEFS的4.7倍和6.3倍。(4)降水级别越大,REFS的TS评分效果就越好于GEFS;REFS_MULTI略微好于REFS_SINGLE。(5)基于32天的批量试验,REFS的AUC值有28天大于GEFS,REFS_MULTI有22天大于REFS_SINGLE,表明REFS的预报技巧好于GEFS,且REFS_MULTI的预报技巧好于REFS_SING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集合预报 动力降尺度 集合预报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6年广东冬季降水变化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
10
作者 卢泽彬 张宇 +1 位作者 徐建军 杨金艺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3-63,共11页
【目的】探究大气环流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尤其是ENSO事件)对广东省冬季降水的影响,揭示降水变化的物理机制。【方法】利用1960年12月-2017年2月广东省地面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探讨广东省... 【目的】探究大气环流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尤其是ENSO事件)对广东省冬季降水的影响,揭示降水变化的物理机制。【方法】利用1960年12月-2017年2月广东省地面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探讨广东省冬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降水变化的原因。【结果与结论】1)广东冬季降水自南向北递增,高值中心在粤北地区,近57 a降水总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4.25 mm/10a,P=0.58),降水强度显著增加(0.48(mm/d)/10a,P<0.01),降雨日数在显著减少(-1.19 d/10a,P<0.05)。2)广东冬季降水偏多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压偏高,近地面冷高压活动频繁;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中高纬度亚欧大陆自东向西出现“+-+”型相关分布,乌拉尔山附近阻塞高压偏弱,冷空气易南下影响我国,南支槽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有利于向广东地区输送水汽。3)广东冬季降水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也存在密切联系,冬季降水与同期海表温差(SSTA)相关场呈类似厄尔尼诺年的SSTA分布。而厄尔尼诺年广东恰处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角,受西南气流控制,且850 hPa来自南海与孟加拉湾的水汽在广东上空辐合,造成降水偏多。而拉尼娜年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东,南海上空受气旋性环流控制,广东地区以干冷东北偏东风为主,较难形成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降水总量 降水强度 降水日数 海温异常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汕头市近十年来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树钦 黄哲帆 +3 位作者 唐若莹 赖鹏有 张韶晶 陶咪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9-30,共12页
本文基于广东汕头市统计局提供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B-P神经网络和C5.0决策树算法,对广东汕头市“热岛效应”的年际、季节和日变化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汕头市年际尺度上近十年均呈现“热... 本文基于广东汕头市统计局提供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B-P神经网络和C5.0决策树算法,对广东汕头市“热岛效应”的年际、季节和日变化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汕头市年际尺度上近十年均呈现“热岛效应”,季节尺度上热岛强度夏季强于冬季,日变化尺度上在中午前后较强。同时发现,影响汕头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子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面积和气压。绿化覆盖率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吸热减弱热岛强度,建成区面积通过城区下垫面储热性质变化和“屋顶低压效应”增强热岛强度,气压通过“热岛环流”减弱热岛强度。通过对“雨岛效应”和“浑浊岛效应”分析发现,汕头市“雨岛效应”具有增强的趋势,并主要出现在夏季。“浑浊岛效应”呈现先增强后减弱趋势,秋季和冬季较强,春季和夏季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统计分析 人工智能 城市气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差异对一次强暴发性气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小雨 唐若莹 +2 位作者 张树钦 陈金龙 徐洪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59-1369,共11页
本文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及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对2017年12月23—25日发生于中国东部沿海入海加强的一个强暴发性气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海陆地形和热力差异对暴发性气旋发展的影响。该暴发性... 本文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及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对2017年12月23—25日发生于中国东部沿海入海加强的一个强暴发性气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海陆地形和热力差异对暴发性气旋发展的影响。该暴发性气旋的最大加深率为1.7Bergerons,其下垫面经历的“海洋-陆地-海洋”的复杂变化对其发展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该气旋登陆朝鲜半岛时,气温降低,水平风速减小,上升运动增强,降水增加;而离开朝鲜半岛后,气温升高,上升运动减弱,降水减少。海陆差异的敏感性试验表明,陆地下垫面对气旋发展的动力作用主要是通过地面摩擦和地形抬升来实现的,而海洋对气旋发展的作用则主要表现在海表面热量和水汽传输方面。当气旋经过陆地时,由于陆地表面摩擦较大,气旋中心近地面水平风速减小。而较高的地形则会产生较强的上升运动,形成较强降水,促进类CISK(Conditional Instability of Second Kind)机制,使气旋加强。当气旋位于海面上时,冬季海面温度高于陆地,海洋向气旋输送更多的热量和水汽,从而更有利于气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性气旋 海陆差异 WRF模式 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暴雨区域集合预报中不同同化方案的影响试验研究
13
作者 张凯锋 王东海 +2 位作者 张宇 张敏 张少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5-160,共16页
基于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EFS)资料,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及GEFS动力降尺度获取区域集合预报初值场,通过对同化后的分析场进行模式积分实现华南前汛期区域集合预报。对2019年6月10日的一次华南前汛期暴雨过程进行不同同化方案的试验:混合同化... 基于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EFS)资料,利用WRF中尺度模式及GEFS动力降尺度获取区域集合预报初值场,通过对同化后的分析场进行模式积分实现华南前汛期区域集合预报。对2019年6月10日的一次华南前汛期暴雨过程进行不同同化方案的试验:混合同化(Hybrid)、三维变分(3Dvar)、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和对比试验(Ctrl)四组试验的对比分析,探讨具有不同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的同化方案对区域集合预报集合扰动和集合离散随时间演变特征的影响,评估不同试验的降水模拟效果。(1)Hybrid对模式初始场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而3DVar和EnKF对初始场的改善作用不明显。(2)对风场、温度场和湿度场,在前期预报中Hybrid的预报误差小于3DVar和EnKF,在中后期的预报中,3DVar和EnKF的预报误差得到改善,且好于Hybrid。同样,集合扰动能量,Hybrid和Ctrl在前期预报发展好于3DVar和EnKF,而在中后期的预报3DVar和EnKF好于Hybrid和Ctrl。(3)从24h累积降水评分中,整体上同化试验好于Ctrl,3DVar和EnKF好于Hybrid,且3DVar对大中雨级别的降水评分较好,而EnKF对暴雨以上级别的降水评分较好。(4)对于集合统计检验分析,同化试验的AUC值都大于Ctrl的AUC值,24h累积降水量阈值在10~100mm的AUC值,3DVar最好;而125mm阈值的AUC值,EnKF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料同化方法 华南前汛期 区域集合预报 循环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夏季型El Ni?o对中国夏季降水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范伶俐 徐峰 +1 位作者 徐华 梁梅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9-828,共10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160站的逐月降水资料,NCAR/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美国CPC提供的Ni?o3. 4区指数,对比分析了SP、SU两类El Ni?o事件发展年、衰减年中国夏季降水和东亚环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 SP型El Ni?o事件发展年全国以少雨为主要特征... 利用中国气象局160站的逐月降水资料,NCAR/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美国CPC提供的Ni?o3. 4区指数,对比分析了SP、SU两类El Ni?o事件发展年、衰减年中国夏季降水和东亚环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 SP型El Ni?o事件发展年全国以少雨为主要特征,衰减年降水呈"北多南少"分布; SU型发展年,降水异常呈"三明治"型分布特征,衰减年降水偏多区域增大。2) 850 h Pa风场上,SP型El Ni?o事件发展年夏季风偏强,但反气旋性风场异常位置偏东偏北,衰减年夏季风还保持强劲,且反气旋性风场异常偏西偏南;而SU型发展年东亚夏季风偏弱,衰减年夏季风偏强。3) 500 hPa高度场上,SP型事件发展年夏季,我国受东亚夏季风影响总体偏弱,来自低纬地区的暖湿水汽向我国大陆输送不足;衰减年,受偏强东亚夏季风影响,来自低纬地区的暖湿水汽向我国腹地输送。SU型发展年,受相对活跃的冷空气影响,内蒙到华北地区多雨;衰减年,受偏强夏季风影响,冷暖气流在我国黄河及以北地区交汇。4)比较两类El Ni?o事件发生时对流层低层和高层特征表明:在SP型事件发展年,我国大陆上空,除内蒙和东北外,基本为下沉异常,衰减年基本为上升异常;在SU型发展年,我国大陆上空皆为显著的下沉异常,衰减年为弱下沉异常,但在偏强夏季风的作用下,降水偏多区域增大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夏季型ElNino事件 中国夏季降水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估算的不确定性因素 被引量:8
15
作者 罗小青 徐建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3-40,共8页
基于1980-2016年的4套再分析资料(NCEP/DOE资料、MERRA2资料、ERA-Interim资料和JRA-55资料),采用计算大气热源的正算法和倒算法,研究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计算的不确定性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计算方法和资料均会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 基于1980-2016年的4套再分析资料(NCEP/DOE资料、MERRA2资料、ERA-Interim资料和JRA-55资料),采用计算大气热源的正算法和倒算法,研究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及其计算的不确定性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计算方法和资料均会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正算法只能得到整层热源,而倒算法可得到热源垂直结构,但其结果准确性依赖于再分析资料精度;(2)对比4套再分析资料计算结果发现,正算法结果较倒算法结果普遍偏高,采用ERA-Interim资料,基于两种方法计算的大气热源年代际变化趋势一致。基于4套资料,采用倒算法计算的热源在1980-2016年呈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3)夏半年(3—8月)强热源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东部,热源自下而上呈源-汇-源分布;(4)基于正算法和ERA-Interim资料估算的夏半年的降水潜热在喜马拉雅山南坡显著偏小,高原西部地区和南部冈底斯山一带则明显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不确定性 正算法 倒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强降水特征的诊断 被引量:6
16
作者 谭震 梁梅 +2 位作者 薛宇峰 徐建军 徐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450-459,共10页
基于TRMM卫星降雨资料、MERRA-2卫星位势高度、风速、垂直速度等资料,对1909号台风"利奇马"的移动特征及其引发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暴雨进行诊断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台风"利奇马"是北上型台风,移动路径主要受副高与... 基于TRMM卫星降雨资料、MERRA-2卫星位势高度、风速、垂直速度等资料,对1909号台风"利奇马"的移动特征及其引发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暴雨进行诊断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台风"利奇马"是北上型台风,移动路径主要受副高与1910号台风"罗莎"等系统影响.在北上的过程中,由于台风倒槽与西风槽携带的冷空气配合,且存在大量不稳定能量,引发了此次强降水过程.此外,低空急流及西风槽为降水提供了良好的动力上升条件,南海西南季风与台风"罗莎"是台风"利奇马"充沛的水汽与能量来源,为暴雨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奇马”台风 台风降雨 北上台风 西风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60年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台风年际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柴博语 徐峰 +6 位作者 徐建军 韩利国 陈思奇 李雅洁 季倩倩 杨金艺 张韶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6-288,共13页
研究着眼于上百年尺度西太副高及台风活动变化特征,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百年来台风活动特性及其与西太副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160a副热带高压的范围增大、强度增强,在1980年前后,副高平均北界明显北抬,西脊点明显西伸,... 研究着眼于上百年尺度西太副高及台风活动变化特征,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百年来台风活动特性及其与西太副高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160a副热带高压的范围增大、强度增强,在1980年前后,副高平均北界明显北抬,西脊点明显西伸,这种变化与经向环流(Hadley环流)和纬向环流(Walker环流)的变化相关,Hadley环流下沉支(wh)对西太副高关键区的副高强度(h)存在正影响,Walker环流上升支(ww)则存在负影响;(2)各区域1930年后台风影响时长和年频数均增加。而1975—2020年时段西北太平洋台风年平均影响时长与1930—1975年时段相比有所下降,但发生年频率无明显变化;华南地区的年影响时长与年频数没有明显变化,但我国华东沿海地区台风的年影响平均时长与年频数均显著增加。Hadley环流下沉支、Walker环流上升支、副高强度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范围向西向北伸展及各区域发生频率显著相关,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西太副高 百年尺度 CM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1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尺度与强度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梁梅 梁沛乐 +1 位作者 范伶俐 徐建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52,共8页
【目的】研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水平尺度和强度的关系,为深入认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变化规律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理的1980-2016年卫星反演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尺度资料,采用统计方法从季... 【目的】研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水平尺度和强度的关系,为深入认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变化规律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理的1980-2016年卫星反演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尺度资料,采用统计方法从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等角度分析两者之间关系。【结果与结论】1)TC尺度和强度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即随着TC强度等级增强,其水平尺度也会明显增强。但水平尺度超过350 km后,随TC尺度变大,TC强度增强不明显。2)TC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TC平均尺度在10月份达到最大值,为189 km,3月份最小,为159 km。不同强度TC的水平尺度均在3-8月间增大,8月之后呈减小的趋势,但热带风暴和台风等级强度的TC在10月水平尺度有增大的现象。7-9月更容易产生强度更强、破坏力更大的TC。超强台风强度的季节变化较尺度季节变化滞后两个月。3)TC水平尺度和强度有明显区域性分布特征。TC水平尺度自东向西呈现先增大后减弱的现象。TC强度分布与尺度相似,其在我国东海以南、台湾岛以东的区域TC强度较大,靠近陆地强度减弱。总体而言,TC尺度和强度在130°E-180°E区域中,随着经度减小而增大增强,在130°E至我国沿海地区逐渐减弱;TC尺度和强度在0-25°N区域中,随着纬度增加而增大,25°N加以北开始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尺度 强度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El Ni■o事件的多样性及其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袁帅 徐建军 潘裕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9-389,共11页
利用1979-2017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重建海温逐月资料(ERSST V5)、气候预报中心(CPC)的Nino3.4指数、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以及CMAP降水资料,将1979-2017年Nino3.4指数超过2℃的El Nino事件,定义为超强El Nino事件。根... 利用1979-2017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重建海温逐月资料(ERSST V5)、气候预报中心(CPC)的Nino3.4指数、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以及CMAP降水资料,将1979-2017年Nino3.4指数超过2℃的El Nino事件,定义为超强El Nino事件。根据超强El Nino事件的定义,从近40年(1979-2017年)选取出三个超强El Nino事件(1982-1983年、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首先运用海温距平资料,分析超强El Nino事件的多样性特征,然后根据这三个超强El Nino事件发生年与次年的夏季降水距平,讨论东亚夏季风降水对超强El Nino事件多样性的响应差异。研究表明,即使是同为超强的El Nino事件,由于其不同的分布特征,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响应场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从环流异常、850 hPa风场异常以及副高的变化等方面讨论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El Nino EL Nino多样性 东亚夏季风降水 降水响应差异 机制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70 a北太平洋夏季SST及其与西太副高变化特征的相关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思奇 徐峰 +7 位作者 李雅洁 杜家铭 涂石飞 季倩倩 杨金艺 张韶晶 张羽 植石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46-854,共9页
基于1948—2018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重建海面温度(ERSSTv5)资料集,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交叉小波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北太平洋地区近70 a海表温度(SST)、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 基于1948—2018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重建海面温度(ERSSTv5)资料集,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交叉小波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北太平洋地区近70 a海表温度(SST)、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第一模态体现了SST显著的年际变化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和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现象。将WPSH强度距平指数和面积距平指数的均值定义为WPSH综合指数。WPSH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77年之前,WPSH强度逐渐减小且振幅较小;1977年之后,WPSH强度逐渐增大且振幅强度较大。通过合成分析发现,WPSH异常偏强年份对应西北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的SST显著偏暖,WPSH异常偏弱年份对应西北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的SST显著偏冷。将其与NOAA的月气候指标的Ni?o3.4和PDO指数分别进行交叉小波谱分析,得出:北太平洋SST的年际信号、年代际信号均与WPSH的变化有很明显的相关,WPSH强度和太平洋中部SST存在显著的4~5 a的年际正相关,且随着时间的后移,SST的变化超前于WPSH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海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小波分析 E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