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切多音:关于《切韵》音系性质的一个设想 |
谭海生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2
|
百年语文教育研究的反思 |
桑志军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3
|
“语文教育以人为本”辨析 |
桑志军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4
|
学校语文教育:言教为本 |
桑志军
|
《中学语文教学》
|
2006 |
1
|
|
5
|
论教师的创造性素质与创新教育 |
黄淑琴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0 |
0 |
|
6
|
论世纪之交汉语文教育的走向 |
胡性初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7
|
试析欧美华裔新生代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 |
袁素华
郑卓睿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8
|
|
8
|
从自我殖民到后殖民解构——论新移民文学的女性叙事 |
吴奕锜
陈涵平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9
|
关于学术史研究几个理论问题的辨识——兼谈世界华文文学学术史研究有关的学理现象 |
姚晓南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10
|
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个因素 |
郑惠生
|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55
|
|
11
|
教师否定和异议的表达策略及语用分析——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
黄淑琴
|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12
|
女性文学及其话语革命 |
袁素华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6 |
4
|
|
13
|
间性理论与比较文学 |
陈涵平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14
|
论诗歌的瞬间语境——以唐诗为例 |
熊国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
|
|
15
|
近代诗歌意象与近代文人心态 |
梁文宁
|
《学术论坛》
|
2002 |
7
|
|
16
|
人物品评与《世说新语》的叙事结构 |
熊国华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5
|
|
17
|
教师支持性反馈话语的类别与功用——以中学阅读教学为例 |
黄淑琴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18
|
“角门”意象剖析──元代爱情剧的文化批评 |
梁文宁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0 |
4
|
|
19
|
教师非支持性反馈话语的表达策略 |
黄淑琴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20
|
从“女性作家”到“女性文学” |
袁素华
|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
2006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