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等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
李峰
|
《继续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
2017 |
15
|
|
2
|
自然生态记录片中的参与者角色配置与生态意识的建构 |
余娟
王瑛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4
|
|
3
|
外语协作知识建构课堂的组织方法研究 |
蒋银健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9 |
12
|
|
4
|
高校辅导员的媒体报道框架与形象建构分析——以《人民日报》为例 |
李峰
张钢花
张德胜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
2
|
|
5
|
《占卜者》中象征符号背后的女性主义 |
文珊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6
|
暴力、爱欲与书写:《紫颜色》中的女性身体政治 |
刘彬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4 |
6
|
|
7
|
赞助者影响与两位莎剧译者的文化取向 |
贺显斌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5 |
16
|
|
8
|
外语教师电子白板互动教学能力发展案例研究 |
蒋银健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9
|
试论语言中短语与句子结构的认知建构差异 |
徐玲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0
|
男权·女性·自然——玛格丽特·劳伦斯《潜水鸟》解读 |
文珊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1 |
2
|
|
11
|
原始与现代的复合体——评《他们眼望上苍》 |
刘彬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2 |
4
|
|
12
|
解读《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属下的多重声音与身份策略 |
刘彬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0 |
11
|
|
13
|
《一千英亩》中的女性主义动物伦理 |
刘彬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5 |
2
|
|
14
|
文化翻译策略归因新解——以《三国演义》Roberts全译本为例 |
贺显斌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3 |
24
|
|
15
|
论《宠儿》的文本建构与文化能指 |
史敏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7 |
4
|
|
16
|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标准日本语”的教学为例 |
杨曼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
1
|
|
17
|
古典小说英译中的人物形象建构——《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中的貂蝉形象比较 |
贺显斌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7 |
1
|
|
18
|
巧言示意 意在言外——论《天堂》的叙事策略和潜藏文本 |
史敏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0 |
2
|
|
19
|
廓类与类比——语言表征的心智演绎及其相关问题的探索 |
吴松初
|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
2010 |
1
|
|
20
|
语篇能力教学模型的验证性分析 |
余娟
|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
201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