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海水贝藻养殖碳汇核算——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袁雪婷 罗丽娟 +2 位作者 曾雪兰 张远 栾天罡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7,共8页
湛江市的海水养殖面积3.7万hm^(2),是广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对其进行海水贝藻养殖碳汇核算,为湛江市未来开展渔业碳汇交易,服务国家碳中和需求提供数据支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实地调查以及实验室分析检测获... 湛江市的海水养殖面积3.7万hm^(2),是广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对其进行海水贝藻养殖碳汇核算,为湛江市未来开展渔业碳汇交易,服务国家碳中和需求提供数据支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实地调查以及实验室分析检测获得湛江市本土贝藻碳汇核算的关键性基础数据,并基于贝藻类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精准评估湛江市海水贝藻养殖碳汇能力。研究结果表明,2021年湛江市海水养殖贝藻碳汇总量(以CO_(2)计)为155436 t,其中贝类155359 t,藻类77 t。按照我国目前蓝碳交易市场中CO_(2)交易价格,湛江市贝类和藻类碳汇创造的经济价值为1648万元。综合贝藻类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方法,湛江市贝类净碳汇为135176 t,藻类为39 t。由此可见,湛江市具有较高的海水贝藻养殖碳汇能力,能带来可观的减排经济效益,为我国实现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以及完成“双碳”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碳 碳汇 生命周期评价 双壳贝类 碳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FT类状态方程的CO_(2)、C1~C4烷醇及其混合物气液相平衡特性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世浩 杨智 +4 位作者 谢汉林 何松 郑雅文 王珺瑶 莫松平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4,共12页
相变吸收剂捕集CO_(2)作为一种新型低能耗碳捕集技术已受到广泛关注。物理溶剂型相变吸收剂具有分相后富相溶液CO_(2)负载更低的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精确预测溶剂组分的相平衡特性对于相变吸收法CO_(2)捕集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至关... 相变吸收剂捕集CO_(2)作为一种新型低能耗碳捕集技术已受到广泛关注。物理溶剂型相变吸收剂具有分相后富相溶液CO_(2)负载更低的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精确预测溶剂组分的相平衡特性对于相变吸收法CO_(2)捕集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至关重要。针对纯质体系(CO_(2)、C_(1)、C_(2)、C_(3)或C_(4)烷醇)和二元混合体系(CO_(2)+C_(1)烷醇、CO_(2)+C_(2)烷醇、CO_(2)+C_(3)烷醇或CO_(2)+C_(4)烷醇),采用3种典型的统计缔合流体理论(SAFT)类状态方程(分别为CPA、PC-SAFT和SAFT-VR-SW状态方程),系统评估了不同缔合方案对纯质体系气液相平衡特性的预测性能。通过引入二元交互作用系数(k_(ij)),探究了不同状态方程对二元混合体系气液相平衡特性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对于CO_(2),非缔合方案显示出更高的预测精度,其中采用非缔合方案的PC-SAFT状态方程的预测性能最优;对于C_(1)~C_(4)烷醇,SAFT-VR-SW状态方程具有最大的预测偏差,而使用CPA或PC-SAFT状态方程时,不论是采用2B方案还是3B方案,整体无显著差异。当k_(ij)为0时,3种状态方程对不同二元混合体系相平衡特性的预测存在显著差异,其中PC-SAFT状态方程对二元混合体系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通过引入最优k_(ij),3种状态方程对二元混合体系相平衡特性的预测精度均显著提升,其中SAFT-VR-SW状态方程的提升最为显著,预测偏差从35.37%降至5.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烷醇 SAFT类状态方程 相平衡特性 二元混合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CPS的单车排放配额协同动态分配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黎炜驰 曾雪兰 +4 位作者 刘永红 余志 吴潇彬 蔡雨锋 何嘉俊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1-518,532,共9页
建立个体车辆的排放配额管理机制可以低成本实现道路交通行业污染物和碳排放的减排目标。这需要面向车辆个体的全域全量的动态感知、计算、决策、执行的闭环信息化体系进行支撑,而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技术为此提供... 建立个体车辆的排放配额管理机制可以低成本实现道路交通行业污染物和碳排放的减排目标。这需要面向车辆个体的全域全量的动态感知、计算、决策、执行的闭环信息化体系进行支撑,而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技术为此提供了基础条件。但现有道路交通排放配额分配相关研究未研究车辆的污染物与碳排放的协同控制问题,忽略了车辆排放的个体排放差异性与时空动态性;交通信息物理系统相关研究缺少集成精细化的排放量化模型和排放配额管理模型。针对上述研究局限,提出了一种面向信息物理系统的个体车辆污染物与碳排放配额协同动态分配方法,构建了集成个体车辆身份识别及出行行为模型、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化模型、排放配额管理模型的交通信息物理系统框架,并提出了核心流程算法。以宣城市的真实数据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交通信息物理系统框架可实现个体车辆污染物和碳排放量及配额量的协同动态计算,配额分配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配额分配颗粒度更加精细,分配对象的确定更加精准,可实现配额分配的动态调整以应对减排目标的时变性,配额分配激励先进、惩罚落后的引导效果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物理系统 道路交通 碳排放 污染物排放 配额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化学链制氢与钙循环过程实现水泥厂脱碳的系统性能评估
4
作者 何松 王丹 +4 位作者 郑雅文 高李帆 王珺瑶 杨智 曾雪兰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0-191,共12页
零碳燃料替代和CO_(2)捕集在水泥厂脱碳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种将钙循环工艺与化学链制氢工艺(CaL-CLHG)相结合的集成方案,并评估了该方案用于水泥生产过程脱碳时的系统性能。CaL-CLHG方案的优势在于可回收水泥生产过程中... 零碳燃料替代和CO_(2)捕集在水泥厂脱碳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种将钙循环工艺与化学链制氢工艺(CaL-CLHG)相结合的集成方案,并评估了该方案用于水泥生产过程脱碳时的系统性能。CaL-CLHG方案的优势在于可回收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余热用于制氢,同时还避免了传统钙循环捕集工艺(CaL-Oxy)中用于空气分离的能耗。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避免空气分离过程的电力消耗和利用余热回收制氢实现了水泥生产过程脱碳的热力学性能和经济性提升。在CaL-CLHG方案中,避免单位CO_(2)排放的一次能源消耗可降低到2.68 GJ/t,相比传统CaL-Oxy捕集工艺下降33.5%。经济性分析表明,CO_(2)减排成本可从CaL-Oxy方案中的56.6$/t降至CaL-CLHG方案中的34.2~41.6$/t。采用CaL-CLHG工艺对现有水泥厂进行脱碳是一种技术经济上可行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循环 化学链制氢 水泥脱碳 CO_(2)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氨驱动钙循环捕集CO_(2)的天然气-氨互补发电系统集成与评价
5
作者 郑雅文 曾雪兰 +4 位作者 刘建辉 王珺瑶 何松 杨光 范峻铭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1-170,共10页
天然气电厂由于其清洁高效以及优异的调峰能力将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输入的情景下扮演重要角色。尽管天然气电厂相比于煤电具有更低的碳排放强度,但其仍然是全球CO_(2)排放的主要来源。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兜... 天然气电厂由于其清洁高效以及优异的调峰能力将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输入的情景下扮演重要角色。尽管天然气电厂相比于煤电具有更低的碳排放强度,但其仍然是全球CO_(2)排放的主要来源。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兜底技术,其中钙循环燃烧后捕集技术由于吸附剂来源广泛、成本低廉而备受关注。传统富氧燃烧钙循环捕集技术采用纯氧与化石燃料燃烧为煅烧过程供热,并通过直接加热水蒸气的方式回收碳酸化反应恒温热量,导致了较高的能量惩罚。通过采用零碳燃料氨替代化石燃料,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氨驱动钙循环捕集CO_(2)的天然气-氨互补发电系统。新系统避免了化石能源供热所带来的额外碳捕集需求,同时利用氨裂解反应回收碳酸化反应释放的中温热量,避免了碳酸化热直接加热水蒸气的大温差换热损失。结果显示,新系统相比于传统的富氧燃烧钙循环捕集系统,效率惩罚从9.4%下降到了0.6%,CO_(2)避免能耗从4.7 MJ/kg下降到了-8.1 MJ/kg,新系统的热力学性能显著提升。同时,新系统碳排放强度相比于富氧燃烧钙循环系统显著降低,达到了18.6 kg/MWh。分析了氨供能侧燃气透平入口温压对新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系统在较宽的运行参数范围下均具有较好的系统性能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循环 燃烧后捕集 天然气电厂 系统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