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产业结构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优化方法与例证 被引量:5
1
作者 王西琴 贾宝珍 +1 位作者 姜智强 高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52-2661,共10页
以人口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最大化为优化目标,以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约束,构建了包括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和养殖业结构等要素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优化模型,为以种植业与养殖业为主要污染源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调... 以人口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最大化为优化目标,以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约束,构建了包括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和养殖业结构等要素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优化模型,为以种植业与养殖业为主要污染源地区的水环境承载力调控提供方法,丰富水环境承载力调控的方法体系.以承德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经济发展调控与污染控制不同情景方案下,研究区可承载的人口与产业规模可分别提升2.6%~29.5%和18.5%~31.8%,表明产业优化和污染控制水平对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区尚有人口和经济增长空间;(2)控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特别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减少畜禽养殖规模是提高研究区水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农业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是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的敏感指标;(3)在水环境承载力约束下,污染控制指标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存在下限阈值,表明研究区污染控制水平对水环境承载力具有短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承载力 产业结构 非点源 种植结构 养殖结构 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承载力理论与提升逻辑:历史性、关联性与非线性 被引量:6
2
作者 刘耕源 王雪琪 +2 位作者 王宣桦 杨青 陈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3-744,共12页
城市可持续发展如何与城市生态承载力相协调,关系到城市自身的命运,也关系到其周边地区能否顺利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研究重新梳理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与发展迷思,从系统组成、承载对象、承载供给与需求的特点、环境影响及支... 城市可持续发展如何与城市生态承载力相协调,关系到城市自身的命运,也关系到其周边地区能否顺利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研究重新梳理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与发展迷思,从系统组成、承载对象、承载供给与需求的特点、环境影响及支撑的理论基础等方面整理了生态承载力的内核,以及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其他复合承载力的差异性.基于现有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提出了生态承载力提升的非线性特征及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联关系框架.研究发现,在通过政府决策提升生态承载力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在横向(部门)和纵向(跨尺度)方面的协调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关联性 非线性 承载力提升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CO_2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3
作者 吴晓慧 余亚东 梁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72-782,共11页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CO_2排放量增长的挑战.从多角度分析广东省CO_2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有助于其实现低碳发展.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生产、需求和供应角度分析1987—2015年广东省CO_2... 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CO_2排放量增长的挑战.从多角度分析广东省CO_2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有助于其实现低碳发展.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生产、需求和供应角度分析1987—2015年广东省CO_2排放量的变化;此外,采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从需求和供应角度量化广东省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对CO_2排放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①与生产端相比,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研究有助于识别不同的关键行业,如建筑业(需求侧)、金融和保险业(供给侧).②降低碳排放强度是减少广东省CO_2排放的主要因素,而人均最终需求水平和人均初始投入增加是推动广东省CO_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③生产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和初始投入结构变化导致CO_2排放量略有增加,表明广东省具有较大的通过调整结构性因素减排CO_2的潜力.综上,建议除了生产端CO_2减排措施外,广东省还应采取需求侧和供给侧相关措施,如优化消费行为、产品分配行为和初始投入结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排放 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投入产出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氧化光芬顿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赵建树 欧阳峰 +1 位作者 唐圣钧 何頔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2-177,共6页
“预处理+生化法+膜处理”的组合工艺是常用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虽然能够快速稳定地削减渗滤液中各类污染物,但产生的渗滤液膜滤浓缩液富集了更高浓度的难降解有机物、盐分和其他无机物,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是渗滤液浓缩液处理的难题... “预处理+生化法+膜处理”的组合工艺是常用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虽然能够快速稳定地削减渗滤液中各类污染物,但产生的渗滤液膜滤浓缩液富集了更高浓度的难降解有机物、盐分和其他无机物,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是渗滤液浓缩液处理的难题。以深圳某填埋场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三维电氧化、紫外芬顿(UV/Fenton)以及三维电氧化-UV/Fenton-电催化氧化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处理效果。在实验操作条件下,电氧化2 h,UV-Fenton处理1.5 h,电催化氧化2 h,COD、氨氮、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7.6%、98.8%和93.5%,出水基本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直接排放限值要求,每吨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处理成本为93.2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紫外芬顿 垃圾渗滤液 膜浓缩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与预测 被引量:29
5
作者 高伟 李欣悦 +1 位作者 张远 陈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203-6211,共9页
长江流域是我国的经济重心和生态保育区,揭示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对支撑长江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长江流域1992—2018年逐年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了基于修正系数的ESV评估模型和FLUS-Mar... 长江流域是我国的经济重心和生态保育区,揭示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对支撑长江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长江流域1992—2018年逐年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了基于修正系数的ESV评估模型和FLUS-Markov土地利用预测模型,解析了全流域ESV的历史演变特征和未来2030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18年长江流域的ESV总量11.68×10^(12)元,1992—2018年ESV呈上升趋势,年均提高297.00×10^8元;(2)供给服务价值是流域ESV的最大贡献源,占总量的48.3%—51.8%,文化服务价值是增长最快的贡献源,1992—2018年增长了52.5%;(3)上游地区是长江流域ESV最集中的区域,上游ESV占全流域的45.15—46.8%,从1992年到2018年,长江流域ESV重心有向下游流动的趋势;(4)2030年长江流域的建设用地将进一步扩展,同时耕地、草地面积有下降的风险,2030年长江流域的ESV新增量达到0.36×10^(12)元,主要来自娱乐和气候调节服务价值的提升;(5)开展逐年尺度的ESV演变分析可有效降低变化趋势判断的不确定性,有利于获得精细、可靠的趋势判别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FLUS模型 马尔科夫链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生产用水结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美琳 陈磊 +2 位作者 夏琳琳 蔡宴朋 杨志峰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102,共11页
基于多区域LMDI方法和信息熵原理,研究2005-2018年广东省4大区域21个城市生产用水结构时空演化机制,解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用水强度等5个驱动因素对广东省生产用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省生产用水总量总体上呈... 基于多区域LMDI方法和信息熵原理,研究2005-2018年广东省4大区域21个城市生产用水结构时空演化机制,解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用水强度等5个驱动因素对广东省生产用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省生产用水总量总体上呈现降低趋势,珠三角地区降低幅度明显,三大产业的用水强度都逐年下降,区域间差别显著;三大产业用水占比基本保持稳定,珠三角地区用水结构较为均衡,粤东西北地区用水结构趋向于单一,以第一产业用水为主;经济发展为主导正向驱动力,用水强度为第一负向驱动力,产业结构为第二负向驱动力且其驱动效应逐年下降,人口规模为正向驱动力但效应较不明显,人口分布驱动效应最不明显,但人口分布在珠三角城市中主要表现为正向驱动力,在粤东西北地区则呈现为负向驱动力。该研究结果对协调区域产业发展和水资源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用水 用水结构 广东省 驱动机制 LMDI 时空演变特征 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新型城镇化时期生活用水变化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7
7
作者 陈磊 乔昌凯 +2 位作者 夏琳琳 蔡宴朋 杨志峰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3-280,共8页
运用多区域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方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分解模型,从区域及时空变化角度,对比分析广东省21市人口变迁、城镇化等因素对生活用水变化的驱动效应,探究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对于用水产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运用多区域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方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分解模型,从区域及时空变化角度,对比分析广东省21市人口变迁、城镇化等因素对生活用水变化的驱动效应,探究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对于用水产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广东省生活用水总量稳中有增,其中城镇生活用水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1.4%;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来,农村生活用水量降低,人均生活用水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区域看,各地区城镇生活用水量占生活用水总量比重不断增加,尤以粤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城镇生活用水比重由2009年的43.8%增长至2018年的52.8%;人口变化效应是导致生活用水总量增加的最主要的正向驱动指标,其次为人口分布与城乡结构效应;而用水强度效应是负向驱动指标,延缓了生活用水总量的增加。城乡结构效应对珠三角城市群生活用水量增加呈正影响,而与非珠三角地区生活用水总量呈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用水 广东省 驱动机制 LM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中国“两山”价值测算与动态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刘耕源 杨青 +3 位作者 黄潇霄 刘畅 陈钰 张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1-252,共12页
对“两山”的系统核算是促进我国“绿水青山”保值增值及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的重要前提与基础.生态产品,尤其是调节服务类产品,是度量人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惠益的关键落脚点,却仍然面临着难以“算账”的基础性难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 对“两山”的系统核算是促进我国“绿水青山”保值增值及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的重要前提与基础.生态产品,尤其是调节服务类产品,是度量人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惠益的关键落脚点,却仍然面临着难以“算账”的基础性难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生态元理论体系与核算方法,完成了2000-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4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生态元评估、排序及变化分析.评估结果准确量化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中调节服务类产品的变化态势,从侧面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在近年取得的成绩.结果表明:1)2020年全国调节服务为46.70万亿生态元,20年间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平缓上升的趋势,总体增长20%,生态环境有所改善;2)31个省区市的调节服务均呈现增长趋势,增幅最大的省份集中在北部和西南地区;3)342个地级市中90%(310/342)的调节服务有所增长,生态系统服务较高的地级市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内蒙古地区;4)将“两山”拆解为调节服务的“金山”和供给服务的“银山”,有助于精细分析各省份金山银山构成情况,为后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潜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生态核算体系 能值分析 生态元 两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晓慧 徐丽笑 +2 位作者 齐剑川 梁赛 王书肖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59-1969,共11页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生产和最终需求角度计算了1997~2017年中国大气汞排放量;并结合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对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生产端大气汞排放较多的行业主要是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135t)...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生产和最终需求角度计算了1997~2017年中国大气汞排放量;并结合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对大气汞排放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生产端大气汞排放较多的行业主要是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135t)、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6t)等重工业;消费端对大气汞排放贡献较多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业(219t)、汽车制造业(16t)等.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对不同排放源和不同行业的相对贡献存在差异.人均最终需求水平提高是大气汞排放增加的最大驱动因素,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是其推动排放增加的主要行业.排放强度降低是大气汞排放减少的最大驱动因素,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的减排贡献最大.生产结构、最终需求行业结构和最终需求类别结构变化导致大气汞排放略有增加,但1997~2017年间因这3种结构性因素变化而减少汞排放的排放源和行业数量增多.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从生产全过程管控、优化社会经济结构等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汞排放 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投入产出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殖酸与钙离子共存下ZVI界面沉积过程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赞 MA Xiao-ming +1 位作者 罗路娜 何頔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331-5336,共6页
为精准分析环境介质在零价铁(ZVI)界面沉积过程和沉积层特性,采用喷涂方法制备ZVI负载芯片,应用耗散式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研究了腐殖酸(HA)与钙离子(Ca(Ⅱ))在ZVI界面沉积吸附过程的差异,并探讨了Ca(Ⅱ)浓度与HA/Ca(Ⅱ)投加顺序对沉... 为精准分析环境介质在零价铁(ZVI)界面沉积过程和沉积层特性,采用喷涂方法制备ZVI负载芯片,应用耗散式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研究了腐殖酸(HA)与钙离子(Ca(Ⅱ))在ZVI界面沉积吸附过程的差异,并探讨了Ca(Ⅱ)浓度与HA/Ca(Ⅱ)投加顺序对沉积过程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反应体系中先通入HA相较先通入Ca(Ⅱ),ZVI表面形成的沉积层质量更高、沉积层结构更稳定;HA沉积后可促进Ca(Ⅱ)沉积,然而Ca(Ⅱ)先沉积后HA沉积量较少,很大程度上与吸附层外层结构组成差异相关.此外,发现随着Ca(Ⅱ)浓度从10mg/L升高至200mg/L,Ca(Ⅱ)沉积速率加快,界面沉积量增多.QCMD耗散变化研究发现,当Ca(Ⅱ)浓度从10mg/L提高至100mg/L,沉积层耗散变化值(AD)逐渐下降,沉积层转变为刚性结构;Ca(Ⅱ)浓度继续加大到200mg/L,AD升高趋势,沉积层构象呈现疏松态.应用QCMD可实时监测ZVI钝化层形成的动态变化过程,提供了ZVI界面吸附层变化特征等关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界面沉积 石英晶体微天平 腐殖酸 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