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泡工艺对PBAT泡沫结构和压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欧萱乐 陈壮鑫 +4 位作者 董智贤 殷泽峰 吴泳诗 梁烨琳 雷彩红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8-32,共5页
采用超临界CO_(2)发泡技术制备聚已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发泡珠粒,通过调整温度、饱和压力等工艺参数对泡孔形态进行调控,并测试了发泡制品的压缩性能。实验发现,在发泡温度95℃,发泡压力15 MPa的条件下得到泡孔尺寸大、泡孔均匀... 采用超临界CO_(2)发泡技术制备聚已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发泡珠粒,通过调整温度、饱和压力等工艺参数对泡孔形态进行调控,并测试了发泡制品的压缩性能。实验发现,在发泡温度95℃,发泡压力15 MPa的条件下得到泡孔尺寸大、泡孔均匀稳定及柔性较好的发泡珠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超临界CO_(2) 发泡工艺 泡孔形貌 压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石蜡油共混体系动态流变行为和相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衡月 薛南翔 +2 位作者 陈壮鑫 雷彩红 徐睿杰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18,共6页
将分子量相差较大的两种聚乙烯(PE)分别与石蜡油(LP)组成共混体系,通过旋转流变仪、偏光显微镜(PL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温度和LP含量对共混体系动态流变行为的影响,并对两相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微孔结构... 将分子量相差较大的两种聚乙烯(PE)分别与石蜡油(LP)组成共混体系,通过旋转流变仪、偏光显微镜(PL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温度和LP含量对共混体系动态流变行为的影响,并对两相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微孔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和LP含量的增加,PE/LP共混体系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复数黏度和松弛时间均减小;共混体系两相的相容性与PE分子量大小有较大联系,分子量较小的PE1与LP共混体系的Cole-Cole曲线呈半圆形,Han曲线斜率为1.36,同时二元相图不存在偏晶点;而分子量较大的PE2与LP共混体系的Cole-Cole曲线有直线特征,Han曲线斜率为1.2,二元相图中存在明显的偏晶点,其对应的PE质量分数(φ_(m))为46%,说明前者的相容性比后者好,但在高温条件下两种共混体系都是熔融均相状态;PE1/LP共混体系主要发生固-液相分离,PE2/LP体系中,当共混体系中PE的质量分数(φ_(PE))<φ_(m)时,主要发生液-液相分离,出现类"蜂窝状"孔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石蜡油 流变性能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溶剂诱导相转变法制备的聚羟基脂肪酸酯超滤膜的过滤性能
3
作者 曾润鑫 钟文强 +4 位作者 欧萱乐 徐睿杰 雷彩红 王飞 陈大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0-28,共9页
作为一种全生物降解塑料,聚3-羟基丁酸脂-co-4-羟基丁酸酯(P34HB)多孔膜的开发无疑将扩展其应用领域。文中通过非溶剂诱导相转变(NIPS)方法制备了P34HB超滤膜,确定了合适的聚合物制膜浓度,并通过引入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00和8000的聚乙... 作为一种全生物降解塑料,聚3-羟基丁酸脂-co-4-羟基丁酸酯(P34HB)多孔膜的开发无疑将扩展其应用领域。文中通过非溶剂诱导相转变(NIPS)方法制备了P34HB超滤膜,确定了合适的聚合物制膜浓度,并通过引入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00和8000的聚乙二醇(PEGs),探讨了铸膜液组分与孔洞结构、过滤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制备的超滤膜均呈海绵状结构,添加PEGs后膜的抗污染性能有一定提升。添加3.3%PEG400所制成的膜性能最佳,腐殖酸截留率为89%。添加少量的PEG400有利于提高膜的亲水性,从而提高对疏水性污染物腐殖酸的抗污染性能,最终在11 h的过滤过程中保持稳定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溶剂诱导相转变 聚羟基脂肪酸酯 超滤膜 海绵微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TIPS法的聚醚砜/TiO_(2)-多巴胺复合微孔膜的制备及过滤性能
4
作者 钟文强 曾润鑫 +3 位作者 欧萱乐 黄瀚毅 徐睿杰 雷彩红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4-170,共7页
基于逆热致相分离(RTIPS)工艺制备聚醚砜(PES)微孔膜,探究纳米TiO_(2)和多巴胺对PES微孔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80℃凝固浴工艺下得到的微孔膜均呈现100%海绵结构,复合膜表皮最小孔径为300 nm。添加0.5%纳米TiO_(2)的复合膜(MTN-0... 基于逆热致相分离(RTIPS)工艺制备聚醚砜(PES)微孔膜,探究纳米TiO_(2)和多巴胺对PES微孔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80℃凝固浴工艺下得到的微孔膜均呈现100%海绵结构,复合膜表皮最小孔径为300 nm。添加0.5%纳米TiO_(2)的复合膜(MTN-0.5)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最高,为99.1%,流量恢复率95.3%;额外添加1%多巴胺(MTN-0.5/1)的复合膜对牛血清蛋白(BSA)分离率最高,为82.2%,流量恢复率96.6%。改性后复合膜的防污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热致相分离 聚醚砜 防污 微孔膜 海绵微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