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结构优化的机理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岳鹄 周子灼 谭月彤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0-681,共12页
在剖析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视角切入,构建“数字经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分析框架,并使用2011~2020年制造业细分行业和各省以及城市制造业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考察... 在剖析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视角切入,构建“数字经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分析框架,并使用2011~2020年制造业细分行业和各省以及城市制造业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考察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在进行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机制,并且这种机制作用更多地通过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的集聚效应实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和区域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制造业结构优化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财务绩效--来自上市公司数字专利数据的证据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秀敏 陈梓烁 陈雅琪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7,共15页
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建设内容,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带来正向的财务回报,已成为业界重点关注问题。本研究以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创新性地使用上市公司数字技术专利拥有量来衡量数字化转型,并详细分析数字化转... 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建设内容,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带来正向的财务回报,已成为业界重点关注问题。本研究以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创新性地使用上市公司数字技术专利拥有量来衡量数字化转型,并详细分析数字化转型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可以有效地改善财务绩效,且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运营效率、优化内部治理、降低经营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缓解融资约束来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大型企业转型程度越高,对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强。其无论是选择自主研发还是引进方式实现数字化转型,对财务绩效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其通过引进方式实现数字化转型更能促进财务绩效的提升;对于处于财务困境和竞争激烈环境中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此外,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越优越,这种促进作用也会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专利 财务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商务与零工工资——基于网络兼职招聘大数据的经验研究
3
作者 张艺 姜珊 明娟 《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126,共13页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型零工就业岗位,但受限于新型就业数据的可得性,鲜有研究关注电子商务对零工工资的影响。为探究电子商务对零工就业工资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收集网络兼职招聘平台的零工招聘数据,并将之与中华...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型零工就业岗位,但受限于新型就业数据的可得性,鲜有研究关注电子商务对零工工资的影响。为探究电子商务对零工就业工资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收集网络兼职招聘平台的零工招聘数据,并将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布的城市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数据相匹配。实证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发展可以显著提升当地的零工工资水平,且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企业集聚效应和创业活跃度提升是电子商务发展促进零工工资水平的两个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电子商务对零工工资的推动作用在电子商务相关岗位及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中更明显。因此,地方政府应该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等手段,加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改善创业环境以增加灵活就业机会,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调整相关政策,从而推动电子商务与零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工经济 电子商务 企业集聚效应 创业活跃度 零工工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层宏观经济认知与企业探索式创新
4
作者 明娟 廖楷贤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0,共12页
将研究维度拓展至企业的异质性创新行为,探讨管理层宏观经济认知如何影响企业的探索性创新。研究发现,增强管理层宏观经济认知有助于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提升风险承受能力、加强行业间联系,并优化内部治理水平,从而显著促进企业开展探... 将研究维度拓展至企业的异质性创新行为,探讨管理层宏观经济认知如何影响企业的探索性创新。研究发现,增强管理层宏观经济认知有助于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提升风险承受能力、加强行业间联系,并优化内部治理水平,从而显著促进企业开展探索性创新。此外,当企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外部生存环境、掌握信息较少且调整效率较低时,管理层的宏观经济认知对企业探索性创新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经济后果分析表明,企业的探索性创新行为有助于提高创新质量、企业价值以及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经济认知 探索式创新 企业风险 产业链整合 内部治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创新、企业边界重塑与智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来自专利文本信息机器学习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忠 潘欣贤 +2 位作者 谢卫红 邹玉坤 李淑荧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87-97,共11页
数字化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新动能,厘清数字化创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尤为重要。借助IPC分类号识别出2012-2021年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数字化创新专利数据,从重组视角出发,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分类模型对专利摘要信息进行学习,进一... 数字化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新动能,厘清数字化创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尤为重要。借助IPC分类号识别出2012-2021年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数字化创新专利数据,从重组视角出发,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分类模型对专利摘要信息进行学习,进一步将数字化创新专利划分为设计重组和使用重组两类,以考察二者对智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设计重组和使用重组能够显著促进智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且使用重组的影响效应更显著。在作用机制方面,数字化创新可以通过缩小企业纵向边界和扩大企业横向边界促进智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对处于技术快速变化行业和高市场化水平区域的智能制造企业而言,数字化创新的经济效应更为显著。结论可为智能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提供启示,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创新 高质量发展 重组视角 智能制造 企业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空间的经济学与虚拟空间经济新范式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如玉 梁琦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5,共11页
经济学学科必须适应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双空间”的融合与发展。虚拟空间是实体空间的孪生空间,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新空间,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承载空间。虚拟集聚是虚拟空间数字生产要素的生成渠道和组织形态。本文阐释了空间经济学的三大... 经济学学科必须适应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双空间”的融合与发展。虚拟空间是实体空间的孪生空间,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新空间,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承载空间。虚拟集聚是虚拟空间数字生产要素的生成渠道和组织形态。本文阐释了空间经济学的三大源泉与最新发展,说明了空间经济学和虚拟空间与生俱来的渊源;诠释了新一代跨国企业通过虚拟空间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的新方略,分析了虚拟空间下的企业新形态和经济新范式,提出了虚拟空间的消费者集聚概念,指出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虚拟空间的局限性及建立经济学研究新范式的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空间 虚拟集聚 双空间 空间经济学 消费者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可能引发的制造业“去全球化”风险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如玉 柴忠东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2,共8页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不仅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也改变了全球制造业国际分工的格局。数字技术在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对全球价值链的长度、附加值地域分布与治理方式产生了...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不仅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也改变了全球制造业国际分工的格局。数字技术在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对全球价值链的长度、附加值地域分布与治理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得制造业价值链的形态、区位选择和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分制造业开始从分散化、非一体化走向集中化、再一体化,从全球一体化走向“全球本地化”,制造业回归本土、区域化现象日益显著。与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所引发的“脱钩”“断供”等“去全球化”相比,这一数字技术驱动的“去全球化”现象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转型升级的难度,因而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去全球化” 再一体化 虚拟集聚 制造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税政策、环境公平与民营企业创新
8
作者 梁永福 杨洁 张艺 《产经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80,共18页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我国以公平为核心的市场机制与产权保护制度尚不健全,这既使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缺乏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削弱了民营企业...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我国以公平为核心的市场机制与产权保护制度尚不健全,这既使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缺乏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削弱了民营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基于2008—2022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深入研究市场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在财税政策激励民营企业创新中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补贴对民营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而税收优惠只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产生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对财政补贴的民营企业创新激励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市场竞争恰好相反;在考虑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竞争的政策联动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更容易通过财政补贴促进民营企业创新,而市场竞争政策则主要通过税收优惠发生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竞争可分别通过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与降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影响财政补贴对民营企业的创新激励效果。因此,我国在推动民营企业创新过程中,应加强财税激励与公平环境建设的政策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税政策 知识产权保护 市场竞争 创新激励 民营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态视角下智能制造商业模式影响因素探究——产品主导还是服务主导 被引量:1
9
作者 谢卫红 袁子恒 +2 位作者 李忠顺 王忠 王永健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0-107,共8页
智能制造企业数字化与服务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商业模式选择困难、价值难以实现等难题,分析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前因组态及其绩效极为迫切。本文从数字化、服务化角度讨论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内涵,按服务化程度将智能制造企业... 智能制造企业数字化与服务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商业模式选择困难、价值难以实现等难题,分析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前因组态及其绩效极为迫切。本文从数字化、服务化角度讨论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内涵,按服务化程度将智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划分成产品主导型、服务主导型两类。通过遴选智能制造企业名录与A股制造企业进行匹配获得312个样本,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检验形成两类商业模式的前因组态,并通过OLS分析不同组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形成高产品主导型商业模式的组态包括基础设施驱动型(两种)、基础设施与组织能力协同驱动型、数字化驱动型四种,形成高服务主导型商业模式的组态包括组织能力驱动型、战略与组织能力协同驱动型、高行业集中度下基础设施驱动型三种;在高产品主导型商业模式的前因组态中,数字化驱动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在高服务主导型商业模式的前因组态中,战略与组织能力协同驱动型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制造 商业模式 产品主导 服务主导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集聚、人力资源匹配与产业升级 被引量:9
10
作者 梁永福 游少莹 刘宝欣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97,共14页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人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人力资本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之一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愈发关键。准确识别人口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并分析其背后的作用机理,对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产业促进作用,...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人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人力资本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之一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愈发关键。准确识别人口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并分析其背后的作用机理,对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产业促进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文章试图采用中国267个地级市2006~2019年的市级层面数据,研究人口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及其背后的人力资源匹配中介机制,为人口集聚的产业促进效应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注解。通过构建“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人口集聚能够促进产业升级;以人力资源匹配为中介变量,更加印证中国人口集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背后是人力资源匹配在发挥中介效应。通过发展阶段-区位双维度分位数回归进行异质性检验发现,不同地区在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人口集聚对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特征不一,在东部呈现非对称的“V”型趋势,在中部由正持续减弱为负,在西部则由负转正不断增强;按高校数量分组进行异质性检验发现,在教育密集区人口集聚的作用不显著,但在非教育密集区存在显著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源匹配 人口集聚 产业升级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创新:维度探索、量表开发与绩效影响
11
作者 邹玉坤 谢卫红 +1 位作者 王忠 李忠顺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5年第16期37-48,共12页
数字化时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化创新逐渐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力量。然而,现有研究对数字化创新内部过程缺乏深度理解与多维度解构。在深入理解数字化创新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重组创新、供需... 数字化时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数字化创新逐渐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维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力量。然而,现有研究对数字化创新内部过程缺乏深度理解与多维度解构。在深入理解数字化创新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重组创新、供需互动及服务主导逻辑,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归纳出数字化创新的两个维度:企业设计重组与用户使用重组。基于此,开发并验证包含28个题项的企业数字化创新量表,进一步验证数字化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设计重组与用户使用重组均能显著促进企业绩效提升,企业与用户互动中的资源重组对数字化创新至关重要。研究结论为企业在实践中实施数字化创新提供了可行的测量工具,并强调供需互动在创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可为未来深入研究数字化创新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创新 重组创新 扎根理论 量表开发 企业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智能化改善了劳动者就业质量吗? 被引量:1
12
作者 明娟 鲍翔宇 张艺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4,共14页
劳动智能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产质量,而且对劳动者的就业状态产生了深远影响。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8年个体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相比劳动还未智能化的劳动者,劳动智能化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就业质量,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 劳动智能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产质量,而且对劳动者的就业状态产生了深远影响。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8年个体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相比劳动还未智能化的劳动者,劳动智能化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就业质量,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劳动智能化有利于劳动者的工资增长,但对劳动者工作条件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劳动智能化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报酬来提升样本个体的就业质量;劳动智能化对不同类型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对男性劳动者、35岁及以下劳动者、高技能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改善作用较强;劳动智能化对就业质量的改善受到劳动者非认知能力的调节,即劳动者非认知能力的提高会强化劳动智能化的就业质量改善效应。因此,在积极推进劳动智能化的同时,要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和非认知能力以增强劳动者的智能化适应能力,还应特别重视劳动者工作条件的改善以充分发挥劳动智能化改善工作条件的潜在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智能化 就业质量 货币收入 工作条件 劳动技能 非认知能力 智能化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