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1
作者 佐虓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6-58,共3页
岑参是盛唐很有特色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意境雄奇,风格独特,有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充满了边塞英雄的豪侠气概与爱国精神;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推动了各民族间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 岑参 边塞诗 英雄气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伯乐》的女性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沈巧琼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0-175,共6页
本文主要从女性视角的角度论述了萧红的长篇小说《马伯乐》,认为《马伯乐》对传统观念中的“大丈夫”形象作了彻底的否定和消解;它是萧红独特的战时生活体验的抒写,在艺术上也充分显示了一名女性作家观察生活以及表述方式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 萧红 《马伯乐》 女性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城市虚拟社区中社会资本的转换和投资 被引量:1
3
作者 贺佐成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51-53,共3页
社会资本在一定场域中可以转换为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城市虚拟社区是人类活动的新的场域,市民进入该场域,投入时间和精力营造网络关系,从而融入虚拟社区网络之中。通过融入社区网络关系之中,获取社区社会资本。在此基础上,... 社会资本在一定场域中可以转换为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城市虚拟社区是人类活动的新的场域,市民进入该场域,投入时间和精力营造网络关系,从而融入虚拟社区网络之中。通过融入社区网络关系之中,获取社区社会资本。在此基础上,获取人力、经济和政治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虚拟社区 社会资本 互联网 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工文学”的消费转型
4
作者 黄柏刚 史习斌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8-141,共4页
打工文学发展到现在,在实现了作家代际更替的同时,正在实现消费转型,具体表现在创作主体和作品的意识形态规训、主题扩张和内容泛化,媒介的商业操作与网络化,以及读者的多层次化与非审美化。这种转型是打工文学的新变,也是打工文学分化... 打工文学发展到现在,在实现了作家代际更替的同时,正在实现消费转型,具体表现在创作主体和作品的意识形态规训、主题扩张和内容泛化,媒介的商业操作与网络化,以及读者的多层次化与非审美化。这种转型是打工文学的新变,也是打工文学分化过后的一次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工文学 消费时代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及其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
5
作者 黄柏刚 刘惠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151-155,共5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语言问题的思考集中于语言表达技艺的传承、语言资源的男性传统、女性语言、男性批评话语霸权等方面,基本上持传统的工具论语言观,为女性主义批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为其多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生长点,具有开... 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语言问题的思考集中于语言表达技艺的传承、语言资源的男性传统、女性语言、男性批评话语霸权等方面,基本上持传统的工具论语言观,为女性主义批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为其多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生长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语言 女性主义批评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遮蔽的记忆: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嬗变研究
6
作者 张燕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71,共5页
伴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在叙事视域、情爱母题、母亲形象诸方面亦发生了递变。具体说来,叙事视域由内而外到双视域的转换: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由主妇身份提升到半边天英雄再回落到社会女性——女性文学一直自觉或不自觉... 伴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在叙事视域、情爱母题、母亲形象诸方面亦发生了递变。具体说来,叙事视域由内而外到双视域的转换: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由主妇身份提升到半边天英雄再回落到社会女性——女性文学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着摆脱女性依附性的方式;情爱母题由追求而消解到漂泊的变异:女性主体性由感性盲从提高到理性加盟再发展到自为行动——女性文学一直书写着女性对爱情幻景的自我放逐;母亲形象由圣母而恶妇到原生态女性的生成:女性叙述者由母性介入延展为妻性书写再深入到女性历史建构——女性文学形成了自己诗意的话语特质。研究这些递变,有助于充分揭示被遮蔽的中国女性的社会性别身份、精神世界的变迁史与不变的女性叙事特质,从而准确把握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风貌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叙事视域 情爱母题 母亲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语言研究及其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
7
作者 黄柏刚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3-156,共4页
西蒙娜·德·波伏娃运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对性别概念进行定义和区分,细致深入地研究日常生活、宗教和禁忌语言对女性心理、女性意识的塑造和影响,对女性卑下地位的文化成因进行深入的探讨。语言已成为她思考、探讨性别与文化... 西蒙娜·德·波伏娃运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对性别概念进行定义和区分,细致深入地研究日常生活、宗教和禁忌语言对女性心理、女性意识的塑造和影响,对女性卑下地位的文化成因进行深入的探讨。语言已成为她思考、探讨性别与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纬度,体现出一种自觉的语言意识。波伏娃的语言研究为女性主义特别是后现代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具有承先启后的转折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伏娃 语言 他者 女性写作 女性主义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样悲凉 两种况味——《边城》与《小城三月》阅读比较
8
作者 沈巧琼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9-71,共3页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爱情所寄寓的思想"和"悲剧的结局"三个方面比较了《边城》和《小城三月》中悲凉爱情的各自不同的况味,试图通过这种比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沈从文和萧红这两位作家及其作品。
关键词 人物形象 爱情 悲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