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现共同富裕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
1
作者 吴昊天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69,共8页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基本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实践者,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最核心的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基本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实践者,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最核心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重要实践证明,能够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开放性特质,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 理论生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6
2
作者 谢迪斌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43,共11页
在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下,习近平提出了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任务。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这一系统工程,应该遵循三重逻辑,即社会... 在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下,习近平提出了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任务。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这一系统工程,应该遵循三重逻辑,即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需要的时代逻辑、本土融入的文化逻辑。在三重逻辑的约束下,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才能沿着正确的路径与方向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生产劳动中情感异化的批判及消解 被引量:2
3
作者 金光磊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21,共7页
生产劳动作为现实、感性的人的活动,除了具有理性的因素外,还内含情感因素。生产劳动体现劳动者的创造性、需要、意志和情感等,并随着劳动者的劳动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之中,从而使得生产劳动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劳动者不仅是生产劳动的... 生产劳动作为现实、感性的人的活动,除了具有理性的因素外,还内含情感因素。生产劳动体现劳动者的创造性、需要、意志和情感等,并随着劳动者的劳动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之中,从而使得生产劳动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劳动者不仅是生产劳动的直接参与者,而且还是实践过程中情感产生的载体和情感的体验者,不同的情感使劳动者投射到现实世界中,以不同的力量开展生产活动。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情感的异化现象。原本属于劳动者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沦为单纯的谋生工具和手段,异化劳动让劳动者丧失了通过劳动产品和劳动行为本身来肯定自己的积极情感。通过扬弃异化劳动,让劳动具有了“体面”与“尊严”的形态,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劳动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产劳动 情感价值 情感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谱系与当代启示
4
作者 谢迪斌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8-108,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中,出现了三大特色显明的理论流派,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世界谱系:俄国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谱系按照各自不同路径演变与推进,产生了不同的实际效果:俄国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上取...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中,出现了三大特色显明的理论流派,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世界谱系:俄国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谱系按照各自不同路径演变与推进,产生了不同的实际效果:俄国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建设实践上出现严重挫折;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批判与理论思辨上取得了丰富成果,也产生了一定的实际影响,但没有完整的行动纲领,最后在社会环境快速变动中式微;只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在革命实践上取得了完全胜利,在建设实践上取得重大成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世纪马克思主义演进的理论谱系,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实践路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
5
作者 曾荣 刘演杭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4-70,共7页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基于掌握革命话语权的现实需要,通过开展诸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学理对话,逐步形成深入结合中国实际构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实践路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构建三民主义理论时,将中...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基于掌握革命话语权的现实需要,通过开展诸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学理对话,逐步形成深入结合中国实际构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的实践路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构建三民主义理论时,将中国国情纳入考察范畴,并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具体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为创新话语方式、扩展话语内涵、提升话语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由概念提出、学理对话,逐渐过渡到形成革命运动的实践阶段,“社会革命”由此被纳入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进程。五四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过程与实践路径,反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现实需要,折射出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革命话语 五四运动 社会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目的论根底
6
作者 张剑抒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18,48,共5页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就是证明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论证共产主义必然性,深层次的方法是目的论思维的辩证法原理。作为目的论思维,首先必须从"预设"开始,预设是目的论思维的开端和终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分别...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就是证明共产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论证共产主义必然性,深层次的方法是目的论思维的辩证法原理。作为目的论思维,首先必须从"预设"开始,预设是目的论思维的开端和终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分别完成了三个预设:自由自觉的劳动预设、人的类本质预设和共产主义预设。马克思从上述三个"预设"开始,运用目的论思维证明了共产主义三个层次的辩证法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 目的论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情感意蕴及其时代价值 被引量:8
7
作者 金光磊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97,共9页
马克思把实践着的人称为“现实的个人”“激情的存在物”。他从现实的人出发给予情感以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情感是“现实的人”的存在状态和本质力量,不同的情感使人本身投射到现实世界中,以不同的力量开展社会活动。正是蕴含着激情、偏... 马克思把实践着的人称为“现实的个人”“激情的存在物”。他从现实的人出发给予情感以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情感是“现实的人”的存在状态和本质力量,不同的情感使人本身投射到现实世界中,以不同的力量开展社会活动。正是蕴含着激情、偏好和目的的感性实践活动,马克思具有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和情感取向,它使得马克思主义极具情感力量。异化劳动是情感异化的直接原因,情感异化的最终根源是私有财产问题。马克思通过阐释情感解放和健康情感培育丰富了人的本质认识的理论。全面审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情感意蕴对于深刻认识情感在推进社会实践发展、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增加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政党认同与塑造政党形象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阐述党的初心与使命,坚持与人民同享福同甘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学思想 情感意蕴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及其现代价值意蕴 被引量:4
8
作者 罗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9-46,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的观念,事实上就是他们对于人们的生存境遇、人类未来的发展境况以及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文明判断。这样的文化观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现实考察,从而呈现出“决定性”与“能动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的观念,事实上就是他们对于人们的生存境遇、人类未来的发展境况以及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文明判断。这样的文化观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现实考察,从而呈现出“决定性”与“能动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化观 资本主义批判 新的文化生命体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资本主义数字化生存世界对人类精神的规训
9
作者 薛俊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56,共10页
资本主义数字化生存世界体现了人类技术进步与人类精神异化同在的悖论,现代数字化技术是知性形而上学观念的真正完成。数字化生存世界彰显了人类认知世界的主体强力意志,但弱化了人类精神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批判力。数字化生存世界呈现话... 资本主义数字化生存世界体现了人类技术进步与人类精神异化同在的悖论,现代数字化技术是知性形而上学观念的真正完成。数字化生存世界彰显了人类认知世界的主体强力意志,但弱化了人类精神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批判力。数字化生存世界呈现话语叙事数字化、思维算法同质化和精神情感异化疏离的新特点。数字化叙事话语消解人类历史叙事能力,量化思维和算法抹平人类对自然与生活的生命感受力,加速型社会造成时间对人类精神的剥夺。通过制造自由幻象和加强身心控制,数字化生存世界实现对人类精神的规训统治。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视角来看,资本主义数字化生存世界是现代性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是数字信息技术、人类抽象劳动、剩余价值生产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叠加的结果。异化的感性具体劳动和单向度的人类精神构成数字化生存世界的肉身与灵魂,数字化生存及其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人类精神在历经数字化时代的洗礼和锻造后将真正获得自由解放。只有培育维系人、自然与社会良性发展的共鸣感受、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培育人们洞悉数字化生存世界本质的“面向思”的哲学智慧,辩证看待数字化生存对人类精神生活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才能得到根本提升,从而扬弃数字化生存世界的矛盾悖论,为实现人类精神自由解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生存世界 人类精神 政治经济学批判 自由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论》辩证法的叙事方式与方法论启示
10
作者 薛俊强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6,共10页
现代主流实证社会科学和思辨哲学在对社会现实的“具体的内容”理解上出现错觉,导致对经验事实的理论直观和思想暴力,沦为制造意识形态与遮蔽社会现实真相的观念拜物教。《资本论》辩证法解构现代实证科学和思辨哲学制造的思想幻象,审... 现代主流实证社会科学和思辨哲学在对社会现实的“具体的内容”理解上出现错觉,导致对经验事实的理论直观和思想暴力,沦为制造意识形态与遮蔽社会现实真相的观念拜物教。《资本论》辩证法解构现代实证科学和思辨哲学制造的思想幻象,审查一切概念范畴的本体论预设,使思想能够把握真实的具体的社会现实,再现事物自身的历史生成机制,实现对事物的“具体的理解”和“整体性把握”。辩证法内在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之中,成为马克思建构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大厦和哲学基石,使资本主义作为整体的社会生产体系被真正理解把握。《资本论》中的辩证法确立人们关于事物的理解、重构和行动的独特思考方式,将自然、社会与个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看待,拯救被抽象的自然和社会所消解的人的个性。由辩证法所开启的真实性思想道路意味着主体自由的真正实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构建和运用的辩证法为当前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研究提供诸多方法论启示,在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迫切需要一种回应人工智能时代问题的新的认识论和知识论,辩证法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辩证法 叙事方式 社会科学研究 方法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观念演成的文明向度
11
作者 洪汛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的现代化”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党和国家话语体系中出场,标志着...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的现代化”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党和国家话语体系中出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观念的初步成型,承载着诠释国家现代化本土性探索的重要功能意义。立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观察角度,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观念的演成,有着丰富的文明意涵。这不止体现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被赋予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实践底色、“全面进步”的现代社会文明的价值底色,还表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融合多种文明要素的基础上,确立了追求“人的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彰显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文明特质,拓展了世界文明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观念 人类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标准通约与共享是意识形态整合的重要前提——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功能的实现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迪斌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6-10,共5页
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功能的实现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协同努力。在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成员之间实现评价标准通约与共享,是其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评价标准通约与共享,不同利益群体社会成... 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功能的实现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协同努力。在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成员之间实现评价标准通约与共享,是其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评价标准通约与共享,不同利益群体社会成员之间的认识分歧才会缩小,共识才会形成。要实现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成员评价标准的通约和共享,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评价标准的转换与具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评价标准的传播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评价过程的舆论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评价标准 社会传播 舆论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理解恩格斯的辩证法及其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薛俊强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69,共9页
恩格斯提出了哲学现实化的时代任务,开启了哲学通达社会现实的思想道路,冲破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思想束缚,破除了其神秘主义的体系外观,批判性地吸收了其哲学中蕴含的改变世界的辩证法精神,将之改造为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 恩格斯提出了哲学现实化的时代任务,开启了哲学通达社会现实的思想道路,冲破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思想束缚,破除了其神秘主义的体系外观,批判性地吸收了其哲学中蕴含的改变世界的辩证法精神,将之改造为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辩证法承载了这一新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功能与使命。它不是机械形而上学和非批判的实证科学,而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历史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恩格斯将辩证法、唯物主义与认识论统一起来,扩展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和历史性内涵,开创了具有鲜明实践批判性特质的唯物辩证法,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是洞察资本主义本质和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武器。恩格斯的辩证法立足“自然—生命—劳动—人类”有机整体的大历史观和人类史观,澄清了观念范畴得以生成的感性前提,澄明了社会现实乃是过程的集合体,提高了人们理解事物矛盾运动本质的思维能力,把辩证法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在人类认识史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方面引发了重要的方法论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范式的方法论革新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辩证法 哲学现实化 实践唯物主义 理论范式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尽与未尽——朱熹丧祭礼中的鬼神观
14
作者 毛国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151,160,共13页
朱熹理气观下,人死之后,鬼神只是气;气屈为鬼,气伸为神。但是,人死之后气是“散尽”还是“未尽”,值得讨论。朱熹却两者兼论,认为人死有常理和非常理两种情形,常理下“安于死者”,气自散而尽;非常理下气凝结而“未尽散”,易成为“四类... 朱熹理气观下,人死之后,鬼神只是气;气屈为鬼,气伸为神。但是,人死之后气是“散尽”还是“未尽”,值得讨论。朱熹却两者兼论,认为人死有常理和非常理两种情形,常理下“安于死者”,气自散而尽;非常理下气凝结而“未尽散”,易成为“四类”鬼怪。于是,使死者气散尽且“安”,而不变为鬼怪,必须践行儒家的丧祭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丧礼重在慎终,丧尽其礼,“安顿”人死之气,使其“顺死”“安死”“自然老死”,不会变成“历鬼”;但祭礼重在追远,祭尽其诚,与祖先之气“感通”交接。总体上看,朱熹鬼神观仍然属于日月大化流行宇宙论的阐释框架,这一方面有利于排斥唐宋时期“幽明隔断”人格化的佛教鬼神观,另一方面也使“祖考来格”打上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鬼神观 丧祭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的杭州创新与经验
15
作者 赵玲 王世明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3-86,131,共5页
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治理成为生态环境治理新趋势,成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实践中,杭州市利用数字技术采集生态信息、监测生态形势、分析生态问题,形成精准掌握生态数据、及时反馈环境形势和科学... 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治理成为生态环境治理新趋势,成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实践中,杭州市利用数字技术采集生态信息、监测生态形势、分析生态问题,形成精准掌握生态数据、及时反馈环境形势和科学处理环境问题的数字治理创新特色。杭州党政领导班子全面科学领导,透明公开生态数据,以系统观念指引生态治理,取得共谋人民生态福祉、协同处理生态问题和全过程治理数字化变革的独特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治理 数字化 杭州 创新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高校新辅导员职业情感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江 许国彬 朱倩渝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2-128,共7页
培育新辅导员积极的职业情感,是加强和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从职业认同感、工作满意度、工作责任感、职业荣誉感、敬业精神五个维度对广州地区高校新辅导员职业情感现状进行研究,从个人... 培育新辅导员积极的职业情感,是加强和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从职业认同感、工作满意度、工作责任感、职业荣誉感、敬业精神五个维度对广州地区高校新辅导员职业情感现状进行研究,从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分析影响新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因素,提出应从个人的自我培育、学校的培育机制、社会的支持机制三方面着手培育新辅导员积极的职业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地区高校 新辅导员 职业情感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视角下区域府际合作治理跨区域管辖组织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朱最新 刘云甫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4-234,共11页
跨区域管辖组织化问题是区域府际合作治理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地域管辖权让渡是跨区域管辖组织化的权力基础。新区域主义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行政主体理论为跨区域管辖组织化提供了理论基础,组织法定原则是跨区域管辖组织化的法... 跨区域管辖组织化问题是区域府际合作治理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地域管辖权让渡是跨区域管辖组织化的权力基础。新区域主义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行政主体理论为跨区域管辖组织化提供了理论基础,组织法定原则是跨区域管辖组织化的法律依据。基于区域府际合作治理中跨区域管辖自身的多维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化,全国各地在探索跨区域管辖组织化模式最优解的过程中,呈现出区域协调组织模式、上级派出管辖模式、分工管辖模式、单方派出管辖模式和法人治理模式等多种跨区域管辖组织化模式。这些跨区域管辖组织化模式并非完美,存在诸多问题。要从法治视角,依据区情确立跨区域管辖组织化的具体模式,通过立法实现跨区域管辖组织化的合法化,规范跨区域管辖组织化模式的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区域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确保区域府际合作治理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府际合作治理 地域管辖权 跨区域管辖 权力基础 行政组织法定 公共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审批法治化的法理分析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云甫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0-97,163,共8页
行政审批法治化,就是将法治的精神要义具体运用于行政审批的全过程,将行政审批纳入法制轨道。行政审批法治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势所趋,但行政审批法治化并非一帆风顺,仍存在诸多障碍:全能政府理念是行政审批法治化的思想障碍;政府自利... 行政审批法治化,就是将法治的精神要义具体运用于行政审批的全过程,将行政审批纳入法制轨道。行政审批法治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势所趋,但行政审批法治化并非一帆风顺,仍存在诸多障碍:全能政府理念是行政审批法治化的思想障碍;政府自利驱动是行政审批法治化的动力障碍;现行行政审批法律体系的局限是行政审批法治化的制度障碍。为此,我们应该以行政审批负面清单管理作为行政审批法治化的基本路径,及时修改完善《行政许可法》,健全行政审批配套制度,有步骤、分阶段、整体性推进行政审批的法治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审批 法治化 负面清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美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7
19
作者 崔艳红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18,79,共6页
面对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现状,我国政府从战略规划、立法执法、行政监督、宣传教育等方面整治污染。欧美发达国家在其发展阶段也都经历过严重的雾霾污染,但经过长期治理,很多国家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为我国生态文... 面对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现状,我国政府从战略规划、立法执法、行政监督、宣传教育等方面整治污染。欧美发达国家在其发展阶段也都经历过严重的雾霾污染,但经过长期治理,很多国家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欧美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意义
20
作者 谢迪斌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0,共10页
在当今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课题。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当今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课题。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大原则,以开拓创新的理论勇气与实践智慧,提出了全新的经济发展、政治实践、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的理念和措施,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主要矛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境界,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治国理政新思想。这一新思想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