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语言景观外译社交语用失误探察 |
刘丽芬
裴湘琳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2
|
现代西方符号学理论初探 |
林笳
|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
2000 |
4
|
|
3
|
文化认知的困境——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评析君特·格拉斯作品中的第三世界主题 |
余杨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0 |
|
4
|
中国语言景观研究可视化图谱分析 |
杜禹
刘齐生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21 |
6
|
|
5
|
德国公法基金大学模式探究 |
杜卫华
任平
|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6
|
基于二元搭配词的微博情感特征选择 |
周剑峰
阳爱民
周咏梅
王璇璇
|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
2014 |
6
|
|
7
|
俄罗斯的软实力外交评析 |
万青松
王树春
|
《国际展望》
|
2013 |
2
|
|
8
|
从语法角度看德语和英语中的间接祈使句 |
吴建雄
桂林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9
|
国内视译研究30年(1987—2016)回顾与反思——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 |
邓玮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7 |
11
|
|
10
|
论赫塔·米勒《呼吸秋千》中的创伤书写 |
余杨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11
|
法国文学他化的启示 |
徐真华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2
|
后现代主义幻象和比较文学 |
林笳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13
|
民国时期美狄亚形象的译介及其人文意涵的揭示 |
卢铭君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4
|
论翻译文学的发生——以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为例 |
杨维春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5
|
痛苦、快乐、赋予无意义以意义——论沃尔夫冈·科本《草中鸽》中之荒谬性主题 |
余杨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6
|
文本的滋味——论君特·格拉斯的饮食诗学 |
余杨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7
|
《法国文学他化译丛》笔札 |
关宝艳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8
|
“皮格马利翁情结”与人机之恋 |
程林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1
|
|
19
|
法国本科学分制改革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
吕继群
|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1
|
|
20
|
君特·格拉斯及其《狗年月》解读 |
林笳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