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NET的《英语口译》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被引量:9
1
作者 蒋铁海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268-270,共3页
英语口译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性,强调口译技能技巧训练,传统的语言实验室已经很难达到这些要求。《英语口译》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是基于.NET技术、采用C/S结构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它把《英语口译》中的各种训练方式在计算机局域网上实现... 英语口译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性,强调口译技能技巧训练,传统的语言实验室已经很难达到这些要求。《英语口译》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是基于.NET技术、采用C/S结构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它把《英语口译》中的各种训练方式在计算机局域网上实现,与传统的语言实验室相比,它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 WINSOCK 广播 数据库 英语口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关联理论角度解读广告翻译中的变通 被引量:32
2
作者 潘莉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6期78-80,87,共4页
商业广告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能否抓住广告受众的认知心理.本文通过广告翻译实例试图探讨:关联理论作为探索交际与认知关系的语用理论,对广告及其翻译具有的解释力,以及对实现广告AIDA功能的启示.本文运用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最佳相关... 商业广告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能否抓住广告受众的认知心理.本文通过广告翻译实例试图探讨:关联理论作为探索交际与认知关系的语用理论,对广告及其翻译具有的解释力,以及对实现广告AIDA功能的启示.本文运用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最佳相关原则等概念,分析译者为使广告译文实现AIDA功能应当遵循的翻译准则,以及应该具体采取哪些翻译策略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理论 广告翻译 认知语境 商业广告 语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德娜的觉醒——评凯特·肖邦之《觉醒》 被引量:9
3
作者 韩锐 《外国语文》 1999年第1期32-35,共4页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发表于1899年,它进述的是一个女性觉醒与寻求个体独立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南部的新奥尔良。女主人公爱德娜是富商蓬迪里埃的妻子,她心底总是模糊地感到一种压抑,朦胧中...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发表于1899年,它进述的是一个女性觉醒与寻求个体独立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南部的新奥尔良。女主人公爱德娜是富商蓬迪里埃的妻子,她心底总是模糊地感到一种压抑,朦胧中也感到自己不满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娜 凯特·肖邦 克里奥尔人 罗伯特 《觉醒》 社会传统 阿黛尔 勒布伦 小说 自我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语篇中拓扑关系表达及其理据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礼进 邓伟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14,131,共14页
本文对比考察英汉叙事语篇中的拓扑关系表达及其认知理据。根据收集的语料,梳理出接近、接触、内含3种拓扑关系,并作了详细分析,发现英汉拓扑关系表达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有二:一是英汉语都使用封闭类介词成分表达拓扑关系,描述目标体... 本文对比考察英汉叙事语篇中的拓扑关系表达及其认知理据。根据收集的语料,梳理出接近、接触、内含3种拓扑关系,并作了详细分析,发现英汉拓扑关系表达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有二:一是英汉语都使用封闭类介词成分表达拓扑关系,描述目标体位置;二是英汉语料中都包含"目标体—参照物"/"参照物—目标体"两种语序结构。这样的共性被证实是表面而抽象的,可归因于人类空间认知的普遍性。差异性及其理据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英语仅用介词而汉语主要用后置方位词确立目标体位置,究其原因,英语介词本身能完整表达方位义,但汉语介词"在"不能,因此须用方位词表达方位义。其二,句子层拓扑表达,英语中目标体大都先于参照物,而汉语中参照物几乎总是先于目标体,这一差异是由英汉说话者为凸显句子中特定物体所做的认知参照点分析不同造成的。其三,短语层拓扑表达,英语中目标体一律前置于参照物,汉语中参照物一律前置于目标体,这样的对立性被论证是因英汉说话者进行的短语结构参照点分析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对比 拓扑关系 表达 认知理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理性主义终止符:泰德·休斯诗歌综观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平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4-158,160,共5页
20世纪英国桂冠诗人泰德·休斯的诗歌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他的诗通过自然意象和夸张想象的呈现,不断寻求尊重主观世界、崇敬自然力量的个体存在方式,构建其独有的精神世界的主张,以此拒斥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与正统的人文主义思... 20世纪英国桂冠诗人泰德·休斯的诗歌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他的诗通过自然意象和夸张想象的呈现,不断寻求尊重主观世界、崇敬自然力量的个体存在方式,构建其独有的精神世界的主张,以此拒斥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与正统的人文主义思想。休斯诗歌的主题表征﹑批判精神以及犀利诗风,在当代仍有珍贵的精神价值和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德·休斯 自然 主观 工具理性 人文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作输出中的任务角色对二语词汇习得作用的一项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牛瑞英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共7页
本文研究了合作输出中不同任务角色对二语词汇习得的作用。194名英语专业本科生参加了该研究。他们被分作两组,完成两种输出任务,承担四种任务角色,任务完成后,接受四次词汇测试。结果显示,不同任务角色的词汇习得并不都有显著差... 本文研究了合作输出中不同任务角色对二语词汇习得的作用。194名英语专业本科生参加了该研究。他们被分作两组,完成两种输出任务,承担四种任务角色,任务完成后,接受四次词汇测试。结果显示,不同任务角色的词汇习得并不都有显著差异。作者结合受试的任务表现和注意力资源分配对研究发现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角色 合作输出 二语词汇习得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式和组成构式词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式心理表征探索 被引量:5
7
作者 赵晨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12,共6页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的意义独立于组成构式的词,从而支持了句法自主性的观点,不具有认知现实性和心理现实性。本文从心理语言学关于语言使用中词库、句法接口和认知语法关于词库、句法表征关系出发,提出了论证构式和组成构式词之间互动关...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的意义独立于组成构式的词,从而支持了句法自主性的观点,不具有认知现实性和心理现实性。本文从心理语言学关于语言使用中词库、句法接口和认知语法关于词库、句法表征关系出发,提出了论证构式和组成构式词之间互动关系的词库表征假设。认为构式的意义经过一系列认知转换,作为一种语义框架储存在组成构式的主要词条中。因此构式和组成构式的词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 词库句法接口 心理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法言说的伤痛——帕特·巴克后期作品中的战争创伤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胡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3期118-123,共6页
被誉为"现当代重要作家"的帕特·巴克(Pat Barker)是英国当代为数不多的以写战争创伤著称的女作家。在其后期创作的六部小说里,她描写了受到残酷的战争所影响的士兵、军医和战地记者患上了"创伤后压力症",并因... 被誉为"现当代重要作家"的帕特·巴克(Pat Barker)是英国当代为数不多的以写战争创伤著称的女作家。在其后期创作的六部小说里,她描写了受到残酷的战争所影响的士兵、军医和战地记者患上了"创伤后压力症",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心理躯体化反应"和"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本文通过创伤理论、精神分析学以及巴克的创作背景来分析其后期作品中的战争创伤。通过残酷和惨烈的战争给英国人民带来无法言说的创伤和梦魇,巴克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创伤世界,记录了英国人在一战期间以及战后跨越一个世纪的心灵创伤。她的作品表达了战争创伤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创伤记忆,将永远存在,并且无法被历史所抹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压力症 梦魇 心理躯体化反应 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愿观光的体验研究:广州亚运信使观光团案例 被引量:2
9
作者 苗学玲 郭庆 《旅游学刊》 CSSCI 2014年第5期97-105,共9页
20世纪80年代,志愿旅游在西方兴起,分为度假为主的志愿观光和志愿为主的志愿旅游两个类别。目前,国内外研究集中于后者,而文章则聚焦前者的体验。根据志愿经验和意愿以及志愿活动的组织水平,志愿观光者被划分为四类,拥有不同的观光和志... 20世纪80年代,志愿旅游在西方兴起,分为度假为主的志愿观光和志愿为主的志愿旅游两个类别。目前,国内外研究集中于后者,而文章则聚焦前者的体验。根据志愿经验和意愿以及志愿活动的组织水平,志愿观光者被划分为四类,拥有不同的观光和志愿体验组合,而志愿活动也被划分为四类,带来不同的体验。搭便车者和失望的信使更靠近大众旅游者,旅途信使感受到团队互动的归宿感和凝聚力,但真正信使的志愿感受最为丰富,触及到志愿精神的本质。志愿活动能否对旅游者产生影响取决于两个因素:志愿的需求和经验是首要因素,其次是志愿活动的设计和管理。文章最后为旅行社开发类似产品提供了营销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旅游 旅游体验 质性研究方法 志愿观光 广州亚运信使旅游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是寻常的——略论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平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24,30,共5页
威廉斯并非以传统美学或是文艺技巧来分析评价文化表现和文学文本,而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从历时和共时的维度,以动态的文化实践分析其价值和意义的。威廉斯认为,文化理论家在提出认识和理解世界思想的同时必须加以实践,使文化成为构... 威廉斯并非以传统美学或是文艺技巧来分析评价文化表现和文学文本,而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从历时和共时的维度,以动态的文化实践分析其价值和意义的。威廉斯认为,文化理论家在提出认识和理解世界思想的同时必须加以实践,使文化成为构成和改变现实世界的主要方式。他提倡整体性的文化分析,把文化视为"完整的过程",即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全部方式;而文化分析或文学研究就是对某一特定生活方式、某一特定文化样式隐性或显性意义和价值的澄清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蒙德·威廉斯 文化 文学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夫熊猫》港版配音翻译的草根化倾向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静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2-144,共3页
美国梦工厂动画片《功夫熊猫》的香港版粤语配音以其亲民风格备受粤港观众青睐,这与香港的草根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具体文本和抽象文本之间产生互文性。粤语配音的草根化趋向颠覆和消解了权威,主要表现在:颠覆语言权威及消除权势距离。
关键词 互文性 文本 草根文化 权势距离 配音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贷与信用视域下《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的忧郁之阐释 被引量:1
12
作者 焦敏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2-180,共9页
《威尼斯商人》一剧的标题彰显了经济生活在该剧中的重要性,因此对情感、种族与宗教等问题的讨论不能忽略莎士比亚所处的前资本主义时期经济生活的巨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莎士比亚所处的前资本主义时期金钱、信用的实质的变迁,探讨剧中... 《威尼斯商人》一剧的标题彰显了经济生活在该剧中的重要性,因此对情感、种族与宗教等问题的讨论不能忽略莎士比亚所处的前资本主义时期经济生活的巨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莎士比亚所处的前资本主义时期金钱、信用的实质的变迁,探讨剧中的种族与宗教问题,分析剧中人物与冲突的实质,从而揭示安东尼奥忧郁的根源以及莎士比亚的隐忧。前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的自我衍生属性带来的心理冲击、以血肉为抵押的信用体系取代充满情感纽带与社区归属的信用体系,以及人的逐渐商品化、物化、符号化,使安东尼奥充满着隐忧却无法表达,陷入一种无可名状的忧郁中。透过安东尼奥的忧郁,莎士比亚表达了其对生命意义、情感与内涵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文学阐释学 忧郁 借贷 信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进主义的乌托邦:吕西·伊利加雷的文化性别诗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平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5-29,共5页
激进派女性主义者吕西.伊利加雷将(后)结构主义者的主要观念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论及以男女二元性为基础的对立逻辑,认为这种对立逻辑和语言有着明显的联系。要颠覆男权话语就要使用一种迥然不同的言说方略,一种能够生成和建构女性主体... 激进派女性主义者吕西.伊利加雷将(后)结构主义者的主要观念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论及以男女二元性为基础的对立逻辑,认为这种对立逻辑和语言有着明显的联系。要颠覆男权话语就要使用一种迥然不同的言说方略,一种能够生成和建构女性主体身份的语言,她称之为"女性话语"。伊利加雷赋予语言优先于社会﹑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的地位,两性之间的身体和心理差异对于女性自主性具有的决定作用,女性主体性只能建立在性别差异的基础之上。然而,伊利加雷的"性别差异决定论"带有明显的激进主义性别乌托邦的特质。虽然理论本身有所创获,但是缺乏应有的社会与政治实践性。她的"女性话语"所表达的差异意识已不是与男性可以共享的公共意识,因而不具有男女共名的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伊利加雷 语言 性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和同一:《四川好人》当代改编剧中的城市空间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148,共7页
考察21世纪当代中国语境中《四川好人》戏曲改编剧就会发现北京曲艺《北京好人》和越剧《江南好人》在主题上和当下主流文化中“寻找好人”这一社会现象不谋而合,在艺术追求上不约而同采取了民族传统戏剧的形式来实现“戏曲的复兴”,而... 考察21世纪当代中国语境中《四川好人》戏曲改编剧就会发现北京曲艺《北京好人》和越剧《江南好人》在主题上和当下主流文化中“寻找好人”这一社会现象不谋而合,在艺术追求上不约而同采取了民族传统戏剧的形式来实现“戏曲的复兴”,而在市场营销和推广上呈现出了“景观社会”的消费特征。本文意图以从四川到北京再到江南这一空间的转换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剧场空间、舞台表演空间和文化空间,由此来看导演在政治、艺术和市场相互交织的矛盾网中如何完成对“寻找好人”这一命题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好人》 政治 艺术 市场 城市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镜头说话:论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表象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保良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1-23,共3页
一部电影的成功尽管有诸多因素,但视觉符号的表现力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表象意义)探讨《黄金甲》的视觉冲击效应,以期说明,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给观众制造感官快乐是《黄金甲》的一大卖点。而《黄金甲》中诸多具有... 一部电影的成功尽管有诸多因素,但视觉符号的表现力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表象意义)探讨《黄金甲》的视觉冲击效应,以期说明,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给观众制造感官快乐是《黄金甲》的一大卖点。而《黄金甲》中诸多具有超强视觉效果的镜头,比如景观镜头、服饰镜头和武打镜头等是制造欢乐的几大元素。因此,这些镜头是本文研究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象意义 符号 镜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奇剧《神枪》的民族性之管窥
16
作者 彭保良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8-60,共3页
传奇剧《神枪》是根据史实改编的。1941皖南事变后,日寇为了铲除新四军,制订了规模空前的清乡计划并决定重点围剿苏南抗日武装。新四军针锋相对,16旅46团突然进入苏南,攻击郭庄庙,拔出长期楔入我军腹地的敌方联队。对这次战役可以... 传奇剧《神枪》是根据史实改编的。1941皖南事变后,日寇为了铲除新四军,制订了规模空前的清乡计划并决定重点围剿苏南抗日武装。新四军针锋相对,16旅46团突然进入苏南,攻击郭庄庙,拔出长期楔入我军腹地的敌方联队。对这次战役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视角。战争的泛身份论是敌对双方的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奇剧 民族性 皖南事变 抗日武装 解读视角 新四军 苏南 史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南京》里的“他者”: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尝试
17
作者 杨静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5-57,共3页
新生代导演陆川的《南京!南京!》(2009)重新书写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民族伤痕,在创造艺术和商业奇迹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争议。《南京!南京!》勾勒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战争画卷,再现了1937年南京陷落后日军大肆屠戮与国民党残部的抵抗,穿... 新生代导演陆川的《南京!南京!》(2009)重新书写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民族伤痕,在创造艺术和商业奇迹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争议。《南京!南京!》勾勒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战争画卷,再现了1937年南京陷落后日军大肆屠戮与国民党残部的抵抗,穿插难民的自我救赎和“慰安妇”等副线。作为一个演绎历史、文化和民族等多重话语的意识形态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文化身份 “他者” 中国 新生代导演 1937年 “慰安妇” 创造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另一个世界》里战争创伤的代际传递
18
作者 刘胡敏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6-160,共5页
英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帕特·巴克(Pat Barker)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其小说中致力于各类精神创伤的叙写。在其后期作品《另一个世界》里,巴克描写了战争创伤患者加迪通过代际传递把梦魇般的创伤记忆从自己身上"移植"到... 英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帕特·巴克(Pat Barker)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其小说中致力于各类精神创伤的叙写。在其后期作品《另一个世界》里,巴克描写了战争创伤患者加迪通过代际传递把梦魇般的创伤记忆从自己身上"移植"到孙子尼克身上。透过战争创伤传递的抒写,巴克揭示了战争给英国民众带来的难以言说的心灵创伤,并暗示了创伤可以通过代际传递成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创伤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创伤 代际传递 集体创伤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化工业和技术中的电影观众
19
作者 王琼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3-25,共3页
电影观众对电影的接受方式决定了他们在文化工业中的身份。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传统电影观众的身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显示出更多纷繁的可能性。本文将讨论这些新的身份———批评者、反抗者和新文本的生产者———的性质以及导致这... 电影观众对电影的接受方式决定了他们在文化工业中的身份。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传统电影观众的身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显示出更多纷繁的可能性。本文将讨论这些新的身份———批评者、反抗者和新文本的生产者———的性质以及导致这些身份形成的技术和社会因素,通过对两部21世纪中国标志性电影《大话西游》和《无极》观众的分析,来描述当代中国电影观众身份的演变分化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戏仿 解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天神》之克拉底鲁式语言观
20
作者 桑翠林 《电影评介》 2013年第13期101-104,共4页
完美的语言之于诗人无异于圆桌骑士们所追寻的圣杯。对有些诗人来说,在诗歌中重筑完美的语言需要一种直觉的信仰。语言曾经是完美的,词与物之间本不需要有嫌隙,这种思想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就是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克拉底鲁篇》(The Cra... 完美的语言之于诗人无异于圆桌骑士们所追寻的圣杯。对有些诗人来说,在诗歌中重筑完美的语言需要一种直觉的信仰。语言曾经是完美的,词与物之间本不需要有嫌隙,这种思想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就是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克拉底鲁篇》(The Cratylus)。《克拉底鲁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苏格拉底与赫莫根尼(Hermogenes)的讨论;第二部分是苏格拉底冗长的词源学系列解说,主要涉及的是对希腊词汇派生的猜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布莱克 语言实践 语言观 苏格拉底 诗歌语言 天神 可感知 对话录 克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