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艺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与创造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于昆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7-149,共3页
随着数字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多媒体为主要形式的艺术与设计作品正不断浸入我们的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对数字艺术与技术的创作关系引起的变革进行积极的探讨和审视具有现实意义,努力提升数字艺术的审美维度和艺术创造性,在数... 随着数字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多媒体为主要形式的艺术与设计作品正不断浸入我们的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对数字艺术与技术的创作关系引起的变革进行积极的探讨和审视具有现实意义,努力提升数字艺术的审美维度和艺术创造性,在数字技术与艺术的更高的融合中跨越现实的局限,创造新时代的数字艺术作品,是我们时代艺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艺术 数字技术 变革 融合 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思考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于昆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31,共4页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并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从现实层面看,当代数字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有着强烈的实践意义。这种文化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艺术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融汇...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并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从现实层面看,当代数字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有着强烈的实践意义。这种文化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艺术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融汇重铸,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新的产业群落,培育出新的消费人群,并以高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更新换代,创造出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数字艺术产业已逐步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主流产业,未来更是前途无量。因此,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不仅是一个文化、教育理念,更是一个具有实践特性的可开掘、可持续的发展战略。通过考察数字艺术的当代现实语境,可以剖析数字艺术作为创意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状况,进而对培育和发展中国的数字艺术产业提出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艺术 文化创意产业 现实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膜拜到展示——对数字艺术中的数字技术之解读 被引量:8
3
作者 李于昆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0-103,共4页
从传统艺术的产生发展到今天数字艺术的普泛,是一个对艺术从被膜拜到自我展示的过程,其中关键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一系列革命。这种基于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艺术,梦幻般地将真实与虚假、现实与虚拟、内容与形式同质化,由此造... 从传统艺术的产生发展到今天数字艺术的普泛,是一个对艺术从被膜拜到自我展示的过程,其中关键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一系列革命。这种基于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艺术,梦幻般地将真实与虚假、现实与虚拟、内容与形式同质化,由此造成现实的艺术实践发生重大历史性变化,它不但创造着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美学风格,而且导致了新的文化变革。我们应该把技术看着是世界对我们展现的方式。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中,技术也影响着人类对世界和对自我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艺术 数字技术 展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视角下的国际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志刚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15,51,共4页
"跨文化"已经成为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对于新兴的艺术管理专业来说,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跨文化现象研究更加处于摸索、探究的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成熟模式。文章围绕艺术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跨文... "跨文化"已经成为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对于新兴的艺术管理专业来说,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跨文化现象研究更加处于摸索、探究的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成熟模式。文章围绕艺术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跨文化现象的研究,揭示这一现象对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以期辅助和促进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理论 跨文化 艺术管理专业 国际化 人才培养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与公共艺术
5
作者 李于昆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4-115,共2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城市的发展直接引发社会公共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作为公共空间领域的公共艺术,在视觉确认性和创新公共空间方面具有放大城市价值的功能。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着眼点不但要关注城市经济功能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城市的发展直接引发社会公共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作为公共空间领域的公共艺术,在视觉确认性和创新公共空间方面具有放大城市价值的功能。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着眼点不但要关注城市经济功能实现有效运作,对公共艺术建设同样不能忽视,以期满足现代人对精神和物质文明享受的更高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公共艺术 公共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管理本科教学形态的融合创新 被引量:6
6
作者 董峰 刘贝妮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7-141,共5页
基于对艺术管理教育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当前艺术管理系科办学格局的分析,本文认为,作为新兴的交叉类应用型特设本科专业,艺术管理并非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顺应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下教育变革的趋势,汲取开放课程、混合学习等新的... 基于对艺术管理教育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当前艺术管理系科办学格局的分析,本文认为,作为新兴的交叉类应用型特设本科专业,艺术管理并非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顺应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下教育变革的趋势,汲取开放课程、混合学习等新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一种特点鲜明且行之有效的教学形态以及蕴涵着一种与之相对应的学术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管理 本科专业 教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音乐的人文精神与价值重构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志刚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9-152,共4页
数字化媒介音乐的人文精神与价值重构是中国数字化音乐发展的根本之维,面对快速发展的数字化媒介,音乐应该以多层次、多维度去认识科技与人文本身,在开放多元的音乐艺术语境下以及与科技交往对话的过程中,坚守当代科技人文的现代性价值... 数字化媒介音乐的人文精神与价值重构是中国数字化音乐发展的根本之维,面对快速发展的数字化媒介,音乐应该以多层次、多维度去认识科技与人文本身,在开放多元的音乐艺术语境下以及与科技交往对话的过程中,坚守当代科技人文的现代性价值立场,重建当代音乐的精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媒介 音乐 人文精神 价值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数理创作思维看20世纪音乐节奏结构力 被引量:1
8
作者 肖楠楠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9年第3期147-152,共6页
20世纪西方音乐作品中,节奏被逐步提升到主导音乐发展的位置,音乐的节奏结构已成为音乐家们必须解决的最大课题之一。20世纪音乐节奏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结构功能作用?这种能量是如何生成的?文章将对那些在节奏创作上基于一定数理逻辑的... 20世纪西方音乐作品中,节奏被逐步提升到主导音乐发展的位置,音乐的节奏结构已成为音乐家们必须解决的最大课题之一。20世纪音乐节奏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结构功能作用?这种能量是如何生成的?文章将对那些在节奏创作上基于一定数理逻辑的具有代表性的20世纪音乐作品进行分析解读,探寻20世纪节奏结构的魅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音乐节奏 结构力 数理逻辑 复合对位 自由式变化节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流水会知音——浅谈音乐审美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5-46,共2页
社会整体喜好对于艺术的制约和选择是普遍存在的。而音乐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所具有审美作用。而音乐的生命力,音乐的感染力,音乐的美也正在于此。
关键词 音乐审美 文学美 绘画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乐教学的人性化和科学化视角——情境调控方法运用初论
10
作者 刘湘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0-151,158,共3页
在声乐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和互动过程往往是需要进行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控制的,这是由声乐艺术的特殊性决定的。声乐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改良主客观情境,使教学活动能够正常开展,教学效果得以优化。
关键词 声乐 教学 情境 调控 创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情理论用户行为模式校园非学习空间家具创新设计 被引量:8
11
作者 白颖 刘晶鑫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5-89,共5页
高校的非学习空间不受重视是因为忽视了用户的需求,为更好地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共情理论的家具产品设计方法。首先对目标群体进行调研分析,获取用户行为需求和问题导向,然后以共情地图的方法筛选出关键问题要素,结合情景模拟的方... 高校的非学习空间不受重视是因为忽视了用户的需求,为更好地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共情理论的家具产品设计方法。首先对目标群体进行调研分析,获取用户行为需求和问题导向,然后以共情地图的方法筛选出关键问题要素,结合情景模拟的方法能触发共情使用需求。从而获得可提升用户体验的设计机遇点;最后综合考虑设计机遇点及使用场景,构建详细的设计方案,并以校园家具为设计案例,在功能、造型、材料三个方面提出家具设计的创新实践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学习空间 共情理论 家具设计 校园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修辞与《点石斋画报》器物叙事的“现代性”表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鹿咏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8-115,共8页
作为《点石斋画报》“低调启蒙”的表现形式,器物叙事既是画报对“西学东渐”社会语境的视觉回应,更是其承载“现代性”启蒙的可能性路径。画报以“图-文”互文的表意格局强化了器物叙事的“事件性”出场,以民族图像符号的跨场域移植与... 作为《点石斋画报》“低调启蒙”的表现形式,器物叙事既是画报对“西学东渐”社会语境的视觉回应,更是其承载“现代性”启蒙的可能性路径。画报以“图-文”互文的表意格局强化了器物叙事的“事件性”出场,以民族图像符号的跨场域移植与虚拟场景的审美建构推动了西方叙事语境的中国在场,以中西绘画话语的时空并置来营造文化场域的对话机制。尽管这一修辞性的视觉建构更多出于彼时办刊的条件所限,但因地制宜的视觉改良却成就了画报表征“现代性”的独特形式,也使得考察画报视觉形式与潜在启蒙意指的关系更为可能,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点石斋画报》政治属性的理性认知,对当代视觉文化的意识形态建构同样不无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石斋画报》 视觉修辞 器物叙事 现代性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