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选择性激励:基层政府社会风险治理行为的内在逻辑——基于理性行动视角的案例分析
1
作者 朱侃 岳经纶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142,共19页
加强基层政府社会风险治理的研究对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理性行动视角,构建了基层政府社会风险治理行为的分析框架,并运用A中学撤并案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面临社会风险治理任务繁重与财政资源不... 加强基层政府社会风险治理的研究对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理性行动视角,构建了基层政府社会风险治理行为的分析框架,并运用A中学撤并案例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面临社会风险治理任务繁重与财政资源不足的结构化困境,该困境使得基层政府不得不以最低的经济成本来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风险;与此同时,具体的社会治理情境中公众因政策认同度与行动能力不同会形成包括合作型、对抗型、抱怨型以及服从型在内的差异化目标群体,并会给政府风险治理带来不同影响;在具体的行动策略上,基层政府会结合环境约束与目标群体情境,针对性地选择积极吸纳、依法惩治、恩威并施以及拉拢赋能的策略,从而更好地引导社会力量来化解社会风险。这种选择性激励是基层政府社会风险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体现,这种精细化复合治理模式在促进社会参与、降低治理成本方面优势显著,对当前社会风险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政府 理性行动 社会风险 选择性激励 精细化复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以社会治理现代化驱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 被引量:3
2
作者 彭灵灵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促进共同富裕是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具备必要的社会支撑,而社会治理现代化则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支撑。这是因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同时... 促进共同富裕是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具备必要的社会支撑,而社会治理现代化则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支撑。这是因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同时社会治理现代化也为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提供更多“社会手段”。这就拓宽和筑牢了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有力推动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现代化 共同富裕 社会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基层治理中党建引领“悬浮化”问题解决机制探究——基于广州市白云区党建引领的扎根理论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蔡岚 王介凡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3,共9页
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建对城市基层治理的引领功能,但在党建引领实践中出现的引领“悬浮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治理效能。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对广州市白云区破解党建引领“悬浮化”的实践进行分析,发现该区缓解党建引领“悬浮化”问题得... 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建对城市基层治理的引领功能,但在党建引领实践中出现的引领“悬浮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治理效能。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对广州市白云区破解党建引领“悬浮化”的实践进行分析,发现该区缓解党建引领“悬浮化”问题得益于组织机制、嵌入机制及运行机制三个方面的努力:在组织机制方面,构建基层党组织合作机制体系及提升党组织综合能力;在嵌入机制方面,强化治理主体平台上互联互动、情感上持续融入、优势上有机互联;在引领机制方面,构建契合实际需求的服务机制、赋能机制、动员机制、责任机制。三方面机制共同作用将有助于破解城市基层治理中党建引领“悬浮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党建引领 “悬浮化”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实现机制与优化路径——基于整体型政府视角的分析
4
作者 朱侃 蔡玉梅 李达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25,328,共13页
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事关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化、可及性目标的实现,推动“嵌入式服务”高质量供给是未来社区公共服务改革的重要方向。当前基层政府在探索“嵌入式服务”高质量供给中面临主体分散化、制度割裂化、资源悬... 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事关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化、可及性目标的实现,推动“嵌入式服务”高质量供给是未来社区公共服务改革的重要方向。当前基层政府在探索“嵌入式服务”高质量供给中面临主体分散化、制度割裂化、资源悬浮化以及结构脱节化在内的四重困境,严重阻碍了社区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整体型政府理论认为,构建“上”“下”“内”“外”的联动治理体系来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间高效协同的思路,能为破解当前高质量供给困境提供有效指引。在治理实践中,可充分发挥我国“党领导一切”的政治优势,通过构建党建引领的多元协同机制——包括干部晋升考核机制、群众联系反馈机制、跨部门领导小组机制和利益协调整合机制——系统推进整体型政府建设,从而为实现“嵌入式服务”的高质量供给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式服务 高质量供给 整体型政府 社区治理 党建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化动员:基层治理中政策执行力的生产机制研究——基于L街道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实施的实证分析
5
作者 林海彬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135,共9页
政策执行是治理有效的组成部分,基层政府动员村居委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实施政策,是其实现治理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以何动员”的探讨,但在实践中,政策动员中可能存在的动员对象执行目标不聚焦、执行能力不足、执行结构... 政策执行是治理有效的组成部分,基层政府动员村居委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实施政策,是其实现治理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以何动员”的探讨,但在实践中,政策动员中可能存在的动员对象执行目标不聚焦、执行能力不足、执行结构不稳定等问题,分别制约政策执行力在执行目标、执行能力和执行结构三个维度的效果,从而难以生产出政策执行力。L街道在Y社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的案例表明,基层政府通过“精细化动员”在基层治理中生产政策执行力。具体而言,“精细化动员”通过软性监督机制将不聚焦的目标凝聚为执行目标,资源赋能机制提升动员对象的执行能力,利益平衡机制整合动员对象间的利益巩固执行结构的稳定性“。精细化动员”作为基层治理中的政策执行力生产的机制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动员 政策执行力 生产机制 基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治理结构对碳排放治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6
作者 杨巨声 蒋影 +1 位作者 管智超 胡国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40,共14页
碳减排的本质是公共物品供给的调整,厘清碳排放的根源、实现“双碳”目标亟须关注内生于治理结构的政府行为。该研究以“省直管县”(PMC)改革为切入点,在搭建“政府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碳排放强度”的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 碳减排的本质是公共物品供给的调整,厘清碳排放的根源、实现“双碳”目标亟须关注内生于治理结构的政府行为。该研究以“省直管县”(PMC)改革为切入点,在搭建“政府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碳排放强度”的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9年区县级和1998—2014年工业企业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验证PMC改革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从政企激励约束层面阐述该影响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PMC改革抑制了试点区县的碳排放,该效应经过事件分析、安慰剂检验、工具变量估计、交叠DID模型等检验后依然稳健。改革对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可进一步溯及辖区内的工业企业。(2)PMC改革的“财政分权”特性改变工业企业面临的税收和补贴激励,补贴的正向激励覆盖税收的负向激励,最终优化企业生产行为并推动绿色创新,降低企业碳排放;PMC改革的“扁平化”特性改变了监管幅度及规制力度,规制力度强化了对企业的约束,并最终消解了监管幅度扩大带来的监管缺失,使PMC改革抑制粗放生产并倒逼绿色创新,促进企业的低碳行为。(3)宏观地区层面,PMC改革对试点碳排放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为东南部抑制,西部和东北部加剧;在时间上呈现为早期波动,中期加剧,后期抑制。微观企业层面,PMC改革的碳减排作用对于处在经济较为发达和市场环境相对完善的地区的企业、行业竞争激烈程度较低的企业以及非国有性质的企业更为明显。该研究结论有助于回应环境联邦主义对“逐顶竞争”与“逐底竞争”的理论纷争,同时能够启发如何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组合发力以实现“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治理结构 “省直管县”改革 政企关系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与社群:社会组织公益众筹策略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徐盈艳 黄晓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9-135,255,共8页
制度和资源是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公益法制化建设与网络捐赠平台的兴起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塑造了一个新的制度情境,同时改变了传统资源动员方式。不同社会基础的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众筹策略有所不同,资源动员的成效及其产生的后果... 制度和资源是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公益法制化建设与网络捐赠平台的兴起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塑造了一个新的制度情境,同时改变了传统资源动员方式。不同社会基础的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众筹策略有所不同,资源动员的成效及其产生的后果也不同。筹资并非社会组织参与众筹的唯一目的,合法性的社会表达、社群维系或平台搭建构成不同社会组织的行动逻辑,组织与社群的互动是其进行筹资行动的重要动力机制。网络捐赠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以市场信任为基础的捐赠模式,给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但也存在着较多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众筹 社会组织 信任结构 社群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霾协同治理视域下的社会组织参与--协同行动、影响因素及拓展空间 被引量:5
8
作者 蔡岚 寇大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共9页
我国雾霾的根治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的协同治理理论可以用于指导雾霾治理中多元主体的行动策略分析。社会组织是协同治霾的多元主体之一。现阶段社会组织协同治霾的主要行动包括推动信息公开提质、调研协... 我国雾霾的根治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的协同治理理论可以用于指导雾霾治理中多元主体的行动策略分析。社会组织是协同治霾的多元主体之一。现阶段社会组织协同治霾的主要行动包括推动信息公开提质、调研协助环境监管、提供治霾技术支持、培育环保社会资本等。这些行动为治霾持续成为公共议题推波助澜,并有效推动雾霾问题从公共议题成为政策议题。决定并影响社会组织协同治霾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行动者主体三个方面。拓展社会组织协同治霾的制度与政策空间、完善社会组织协同治霾的法律规章、增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将有助于拓展社会组织协同治霾的更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治理 雾霾污染 社会组织 行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专业建构:一个制度嵌入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徐盈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33,共10页
西方社会工作虽然也是作为国家制度的组成部分,但其在自下而上的发展中经历了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过程,模糊的专业属性是为了更好地契合人类的需求,回应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建立了本身的专业界别与专业权威。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工作进入中国后... 西方社会工作虽然也是作为国家制度的组成部分,但其在自下而上的发展中经历了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过程,模糊的专业属性是为了更好地契合人类的需求,回应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建立了本身的专业界别与专业权威。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工作进入中国后,在国家安排和政策制度的催生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推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通过对G市近十年的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文本的分析,以各项政策制度及蕴含其中的专业规制为切入点,探讨中国情境下嵌入于宏观国家制度环境与属地化的社区治理体系中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建构过程。研究发现,在模糊发包的国家治理、内卷化的社区治理体系与不明晰的专业制度的互动中形塑了一种工具性的专业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嵌入 专业规制 社会工作 专业建构 社区治理体系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如何被生产——城市基层社区的治理实践 被引量:11
10
作者 吴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82,190,共14页
作为连接国家与民众的重要纽带,基层政府既需要应对来自于上层的行政压力,又要满足社区多元化的需求,常囿于“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的桎梏之中。面对这一困境,基层政府在社会建设实践中试图寻找和发掘社会的主动性,社会因而“被生产”出... 作为连接国家与民众的重要纽带,基层政府既需要应对来自于上层的行政压力,又要满足社区多元化的需求,常囿于“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的桎梏之中。面对这一困境,基层政府在社会建设实践中试图寻找和发掘社会的主动性,社会因而“被生产”出来。政府试图通过行政嵌入,将居民、社区、社会组织动员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要素的聚合与重组。但是政府主动的赋权行为并不必然实现社会的内部增能,反而会加深社会对政府的依赖,造成社会内部的分裂。而社会被生产这一研究议题,有待进一步拓展,以深化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被生产 社会建设 行政嵌入 政府 基层社区 基层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生产”如何达成——基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42,205,共13页
“共同生产”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激发公众社区参与,也有助于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品质。以C市X区为典型案例探索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共同生产实践的形成机制与推进之道,可以发现:共同生产实践在国家创制与自我驱使的... “共同生产”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激发公众社区参与,也有助于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品质。以C市X区为典型案例探索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共同生产实践的形成机制与推进之道,可以发现:共同生产实践在国家创制与自我驱使的动力下,以机制保证实现常规生产者和消费生产者、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在场,形成各方主体的合力,这增进了公民参与的持久性并使其因参与而受益。尽管共同生产实践并不能解决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所有问题,但提炼共同生产的行动逻辑,无疑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公共服务 共同生产 社区治理 共建共治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取向、项目制与社会组织发展:一项经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月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9-128,共10页
持续性的经济与社会改革推动中国政府不断调整社会组织发展策略,在社会服务项目制的推进下,社会组织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与变化。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治理取向和制度环境对于社会组织运转的影响,文章运用国家中心这一理论视角,以安老类社会... 持续性的经济与社会改革推动中国政府不断调整社会组织发展策略,在社会服务项目制的推进下,社会组织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与变化。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治理取向和制度环境对于社会组织运转的影响,文章运用国家中心这一理论视角,以安老类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分析政府治理取向及项目制对社会组织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不同层级政府对于项目制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表现出行为上的左右摇摆。在高层的模糊政策导向下,市级政府倾向于选择性赋权的行动策略,基层政府则倾向于可控式发展的行动策略。政府复杂的角色设定导致项目制对于社会组织的影响呈现正、负二个面向。社会组织在加强专业性、获得社会认同、打造服务品牌等方面取得进展。然而,社会组织异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其自主精神被削弱,组织专业发展方向被扭曲,并徘徊于公共责任与服从责任的窠臼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结构 项目制 社会组织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空间生产:人民政协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基于G市“有事好商量”平台的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林海彬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3-102,共10页
政协协商同社会治理相结合是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新形式。以往人民政协主要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间接参与社会治理,但存在注意力分配不足和渠道受限的双重困境,缺乏足以支撑人民政协参与社会治理的... 政协协商同社会治理相结合是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新形式。以往人民政协主要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间接参与社会治理,但存在注意力分配不足和渠道受限的双重困境,缺乏足以支撑人民政协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G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的案例说明,人民政协可以通过生产社会治理空间促使其有效参与社会治理。G市政协通过借力党政部门权威划分社会治理空间范围、共同在场的情境化机制塑造治理规则和监督机制的空间延伸三大机制生产社会治理空间,使社会治理得以有效运转。人民政协通过治理空间生产形成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实现社会治理民主协商渠道的再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政协 协商民主 社会治理 治理空间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协同治理:社会组织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其逻辑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月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8-144,共7页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政治高层强调应该创新政府治理方式,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治。在这一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开始吸纳社会组织进入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内部并不是没有差异的统一体,政社关系随时间和行政层...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政治高层强调应该创新政府治理方式,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治。在这一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开始吸纳社会组织进入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内部并不是没有差异的统一体,政社关系随时间和行政层级会产生诸多变化和差异,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指出不同层级政府对于社会组织定位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性,进而构成非协同治理的基本特征,该概念强调的是政府内部对待社会组织发展这一问题存在差异性,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会根据自身的治理逻辑工具性地处理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越到基层政府,越是表现出严格的管控姿态。导致非协同治理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组织对基层政府的资源依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效应、中心行政任务对社会服务运作空间的挤压、基层社工的理性选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协同治理 社会组织 发展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理人再生产: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实践及其逻辑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月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5-112,共8页
在社会治理转型期,国家力量的向下渗透与社会力量的向上生长,会带来哪些新的治理经验?这些新实践是如何发生的?通过对典型个案的研究,本文认为基层政府在制度创新的压力与惯习之下,为加强国家权威的合法性,缓解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要求与... 在社会治理转型期,国家力量的向下渗透与社会力量的向上生长,会带来哪些新的治理经验?这些新实践是如何发生的?通过对典型个案的研究,本文认为基层政府在制度创新的压力与惯习之下,为加强国家权威的合法性,缓解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要求与基层政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采取了代理人再生产的行动策略。这样一种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的产生,是国家在追求发展与威权体制约束下,在协调政府主导与社会自治间关系时进行的一种折衷选择,通过创新性地构建第三方合作平台,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得以有效聚集,基层民众对国家权威的合法性认同也得以加强。它既展现了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权威意志及导向性功能,也呈现出社会力量在向上生长的过程中是如何被吸纳整合,成为政府渗透基层的重要抓手。而要在"强政府"的基本场域下构建形成"强社会"的发展态势,则需要进一步调试各级政府与基层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扩大资源配给方式的改革面向,回归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理人再生产 基层社会治理 新实践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国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现状与创新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国鹏 杨巨声 蔡岚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48,共12页
公共服务动机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中国场景下的解释力受到挑战,迫切需要进行研究上的创新。借助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当前中国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在横向上涵盖测量方法研究、前因研究、后果研究、... 公共服务动机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中国场景下的解释力受到挑战,迫切需要进行研究上的创新。借助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当前中国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在横向上涵盖测量方法研究、前因研究、后果研究、本土化融合研究及应用研究这几个主要议题;从纵向上经历了初步引入、验证研究、本土化探索这几个研究演进阶段;而组织公民行为、服务型领导、乡村治理等相关研究将会成为未来潜在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创新方向:研究方法上融入行为公共管理学的方法论和技术工具、理论创新上构建基于公共服务动机的制度理论、研究视角上引入跨文化比较研究视角以加速本土化融合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动机 文献计量 研究创新 制度理论 行为公共管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偿行为对道德违反者群体内疚、群体责任感知和群体羞耻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志爱 徐梦思 张丽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66-1281,共16页
以往研究主要从补偿受害者和修复关系角度考察内疚情绪的亲社会属性,而较少有实证研究从道德违反者角度来考察内疚的亲社会属性。本研究通过群体内疚情境考察了道德补偿对道德违反者道德情绪和认知的影响。实验1(n=213)和实验2(n=105)... 以往研究主要从补偿受害者和修复关系角度考察内疚情绪的亲社会属性,而较少有实证研究从道德违反者角度来考察内疚的亲社会属性。本研究通过群体内疚情境考察了道德补偿对道德违反者道德情绪和认知的影响。实验1(n=213)和实验2(n=105)分别采用情景想象和人际互动范式,比较了无补偿、第三方补偿和自己补偿条件下被试对内外群体道德违反行为的内疚情绪、责任感知和羞耻情绪的影响。实验3(n=128)在非大学生群体上进一步检验了实验1和实验2结果的稳定性。3个实验结果一致发现,以无补偿为基线,自己补偿能够显著降低群体内疚和群体责任感知,且不会诱发群体羞耻;而第三方补偿虽然也可以降低群体内疚,但在程度上弱于自己补偿。同时,第三方补偿不能降低群体责任感知,还诱发了群体羞耻。结果表明内疚诱发的补偿行为也会对内疚主体自身产生积极影响,是一种自我调适方式。这一发现扩展了我们对内疚亲社会属性的理解,揭示了内疚的双重影响,既关注和补偿受害者,也涉及对内疚主体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节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己补偿 第三方补偿 群体内疚 群体责任感知 群体羞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查研究何以驱动政策形成?——以《农业六十条》的制定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费久浩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103,198,共22页
调查研究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其在政策形成过程中的驱动作用尤为显著,然而目前学界较少从调查研究的视角观察和解释当代中国的政策形成过程。论文对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制定《农业六十条》的过程... 调查研究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其在政策形成过程中的驱动作用尤为显著,然而目前学界较少从调查研究的视角观察和解释当代中国的政策形成过程。论文对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制定《农业六十条》的过程追踪显示,调查研究在政策创议、拟制、修正和成型等环节均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理论分析表明,调查研究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其蕴含政策形成所需的三重机制,即问题建构机制、知识生产机制和共识凝聚机制。从更一般的意义上看,调查研究是当代中国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政策哲学的实现路径,同时构成公共政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方法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研究 政策形成 问题建构 知识生产 共识凝聚 《农业六十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IP联名玩偶消费的情感治愈机制研究
19
作者 陈胜 宋越 《中国青年研究》 2025年第11期60-71,共12页
在数字时代,大学生面临多重心理压力,具有情感治愈功能的IP联名玩偶因此备受青睐。文章基于场域理论,借助LDA主题模型分析消费大数据,提炼出玩偶消费在文化、社交和经济三大场域中的核心主题,并结合对30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使用扎根理... 在数字时代,大学生面临多重心理压力,具有情感治愈功能的IP联名玩偶因此备受青睐。文章基于场域理论,借助LDA主题模型分析消费大数据,提炼出玩偶消费在文化、社交和经济三大场域中的核心主题,并结合对30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使用扎根理论构建大学生IP联名玩偶消费的情感治愈机制框架。研究发现,三大场域呈现出动态交互的关系:文化场域通过IP符号赋予玩偶文化认同,激发个体的情感连接与共鸣;社交场域进一步通过身份建构与群体互动,强化社群内的情感认同与支持;经济场域通过消费体验与行为强化,推动情感表达与持续释放。三者之间彼此促进与循环强化,构成情感治愈的动态互动机制。研究为深入理解青年情感消费现象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联名玩偶 大学生消费 情感治愈 场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开通促进了沿线城镇经济活动吗--来自双源夜间灯光证据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美招 张炜康 郑荣宝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9-133,共15页
高铁已经成为我国客流主要的运输方式,高铁开通对沿线城镇经济活动带来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8—2017年双源夜间灯光数据集,以沪昆高铁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县域尺度下运用多时点DID模型,定量化地探究了高铁开通运营对周边城镇经济活动的... 高铁已经成为我国客流主要的运输方式,高铁开通对沿线城镇经济活动带来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8—2017年双源夜间灯光数据集,以沪昆高铁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县域尺度下运用多时点DID模型,定量化地探究了高铁开通运营对周边城镇经济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沪昆高铁开通运营对沿线城镇的人口密度、固定资产投资等社会经济活动指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城镇夜间灯光值与旅行时间距离呈现正"U"型关系;(2)高铁运营对所在城镇的促进作用最大,对18~64分钟时间距离段内的城镇造成虹吸效应,削弱邻近城镇的经济增长;同时会对64~151分钟距离段的城镇经济活动产生促进影响,该影响随着距离的增加,促进效果逐渐减弱。直到在151分钟后,促进效果消失。为更充分发挥沪昆高铁带来的经济发展契机,完善产业布局,促进基础交通建设和产业、城乡融合发展,应建立综合立体的城市交通网,缩短边缘区与核心区的时间距离。中心城镇应扩大经济辐射范围,减少经济分割,与中小城镇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经济活动 多时点DID模型 夜间灯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