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球物理方法在矿产资源探查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高乐 王琨 +1 位作者 李红中 曾长育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778-778,共1页
地球物理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找矿手段,反映了地质异常体与周围环境在物质和结构方面的差异性。随着信息以及空间分析技术的发展,地质体的异常可以通过地球物理数据资料的处理分析获得,并在资源评价、成矿预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关键词 地球物理方法 矿产资源 地质异常体 地球物理勘探 成矿预测 地质体 资源评价 数据资料 差异性 周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异性理论在钦杭成矿带(南段)庞西垌银金矿产资源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焱 周永章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558-3564,共7页
以广东与广西交界处的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南段)庞西垌银金矿预测为研究对象,探讨奇异性理论在矿产资源预测中的应用。针对地球化学异常阀值选择较难的实际情况,应用奇异性分析法进行地球化学奇异值制图。为了解庞西垌地区浅部与深部... 以广东与广西交界处的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南段)庞西垌银金矿预测为研究对象,探讨奇异性理论在矿产资源预测中的应用。针对地球化学异常阀值选择较难的实际情况,应用奇异性分析法进行地球化学奇异值制图。为了解庞西垌地区浅部与深部矿化类型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采用S-A广义自相似法分解复合异常,并结合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圈定微量元素Ag,Au,Cu,Pb和Zn等组合异常。研究结果表明:奇异性分析法不仅强调数据在统计上的特征,而且重视数据在空间域的特征,通过奇异值估计来确定异常,从地球化学数据集的多种类群的角度来识别和圈定异常;该方法避免了采用同一浓度阀值用于不同地球化学数据区域且该法直接处理原始数据,相对传统方法而言保留了原始数据特征;采用S-A法提取出的异常与研究区已知矿点吻合程度较高,且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塘蓬幅内,位于研究区石角幅区域已知矿床(点)较少,异常较弱;而通过S-A法分解出来的异常显示该区域可能存在隐伏矿床,可通过野外工作进一步查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性 地球化学异常 矿产资源预测 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南段) 庞西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吕文超 李红中 +1 位作者 安燕飞 周永章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755-755,共1页
找矿是一个投资大、投资周期长、回报丰厚,但风险高的一项经济地质行为。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的目的就是要降低找矿的肓目性和风险性,提高找矿效率,节约找矿成本,因而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上个世纪中叶,世界许多国家为了更合理的利用矿... 找矿是一个投资大、投资周期长、回报丰厚,但风险高的一项经济地质行为。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的目的就是要降低找矿的肓目性和风险性,提高找矿效率,节约找矿成本,因而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上个世纪中叶,世界许多国家为了更合理的利用矿产资源和摸清本国矿产资源的潜力,先后开始了矿产资源定量化预测。Allais(1957)提出把预测区分成等面积的许多小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定量预测 小单元 量化预测 找矿效率 经济地质 投资周期 研究者 矿床 定量评价 预测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与勘查数据协同驱动的矿产定量预测——以凡口铅锌矿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肖凡 陈信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8-316,共19页
之前的成矿预测主要是基于描述性矿床模型,即勘查模型,对地、物、化、遥等各种找矿异常信息进行识别提取与关联融合,评估成矿有利度,从而圈定可能成矿的潜力区。然而,描述性矿床模型实质上是对复杂成矿系统的一种经验性的简化表示,主要... 之前的成矿预测主要是基于描述性矿床模型,即勘查模型,对地、物、化、遥等各种找矿异常信息进行识别提取与关联融合,评估成矿有利度,从而圈定可能成矿的潜力区。然而,描述性矿床模型实质上是对复杂成矿系统的一种经验性的简化表示,主要强调矿产勘查中可直接观测的显式成矿要素,即找矿标志或找矿异常信息,而诸如奇异应力应变、含矿流体运聚、金属物质沉淀等有关成矿过程的物理‒化学参量的隐式成矿要素,由于难以被直接观测,往往在描述性矿床模型中被忽略。成矿预测模型中这些示踪成矿事件的隐式“指纹”信息的缺失,从根本上导致了成矿预测结果的精度低、不确定性增强。为此,本文提出了使用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刻画和表征成矿过程中金属富集的有关物理‒化学参量的隐式成矿要素,继而与表示勘查标志异常信息的显式成矿要素进行融合,构建数值模拟与勘查数据协同驱动的成矿预测模型。以凡口铅锌矿床为例,构建力‒热‒流‒化学四场耦合的成矿动力学数值模拟模型,在时空尺度上再现成矿期流体流动和金属沉淀过程,从而获得应力应变、温度变化、流体通量等表征隐式成矿要素的物理‒化学参量。将这些参量作为预测变量,融合到成矿预测模型中,即以应力、应变、温度、流体通量、成矿元素浓度等物理‒化学模拟参量以及有利地层、有利构造等空间变量作为成矿预测模型的特征变量,利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进行信息融合,计算成矿潜力,对研究区深边部找矿前景进行了预测评价,并与基于描述性矿床模型的数据驱动预测方法结果进行对比。最终得出以下结论:①建立复杂成矿系统的数学‒物理表征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表征与成矿作用具有成因联系的隐式成矿条件参数,是成矿预测模型中融合矿床成因模型的有效方法;②与基于描述性矿床模型的数据驱动预测方法相比,数值模拟与勘查数据协同驱动的成矿预测方法能够显著提高矿产定量预测效果,作为一种新的预测模型,具有广泛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随机森林 空间分析 成矿预测 凡口铅锌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沿线地质结构三维随机重建方法研究
5
作者 陈勇华 侯卫生 +3 位作者 郭清锋 杨松桦 叶舒婉 李鑫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2-234,共13页
地铁是缓解大城市交通拥挤、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韧性的有效交通工具之一。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是厘定地下空间的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体分布的重要数据基础,也是保证地铁工程建设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地铁工程地质数据整体... 地铁是缓解大城市交通拥挤、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韧性的有效交通工具之一。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是厘定地下空间的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体分布的重要数据基础,也是保证地铁工程建设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地铁工程地质数据整体量不多但局部密度高的特点,制约了地质体分布模式的有效识别和重建。本研究以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某区段为对象,针对白垩系、第四系沉积层及次火山岩复杂地质条件,系统对比了随机森林(RF)、XGBoost以及融合深度学习与多点统计学(DL+MPS)3种建模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DL+MPS方法通过深度神经网络提取全局特征,且与MPS局部优化相结合,在准确率(99.16%)、F1分数(98.91%)和ROC曲线AUC值(0.93~0.99)等关键指标上表现最优,能准确重建断层破碎带与火成岩体的空间接触关系,避免出现地层异常延伸和地质语义错乱现象。相较之下,随机森林和XGBoost虽在模型拟合阶段表现出较高训练精度(准确率分别达到99.60%和98.64%),但其模拟结果存在地质体离散分布、不合理外推及地层穿插等问题,钻孔验证准确率(最低为69.93%)显著低于DL+MPS方法(73.33%~87.50%)。研究表明:深度学习模型凭借强大的非线性特征提取能力,能有效应对地铁工程数据空间分布不均的挑战,为复杂地质条件下三维建模提供了更优解决方案,对提升地下工程安全性和数字孪生系统应用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构 地铁线路 多点统计学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西淋岗花岗岩原地重熔成因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
6
作者 唐煜坤 杨志军 +3 位作者 彭卓伦 许冠军 李宏卫 娄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9-55,共7页
广东西淋岗岩体出露的地质剖面为研究花岗岩成因提供了大量信息。对该岩体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下白垩统白鹤洞组红层(K1bh)与下伏花岗岩体呈突变接触关系,接触界面之下的花岗岩中含大量红岩碎屑,且红岩碎屑往下逐渐减少。岩石地球化学... 广东西淋岗岩体出露的地质剖面为研究花岗岩成因提供了大量信息。对该岩体的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下白垩统白鹤洞组红层(K1bh)与下伏花岗岩体呈突变接触关系,接触界面之下的花岗岩中含大量红岩碎屑,且红岩碎屑往下逐渐减少。岩石地球化学及矿物学测试结果表明:西淋岗花岗岩的成岩物质,应来自盖层之下包括下白垩统白鹤洞组下部红层在内的岩石地层。岩石熔融和岩浆结晶过程中,分异作用导致元素分布具有明显分带性;花岗岩中的石英是在比较稳定的条件下结晶而成,且在石英结晶过程中,SiO2过饱和度逐渐降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西淋岗花岗岩应是上地壳岩石原地熔融固结形成,而不是远道而来的"侵入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淋岗 下白垩统 红层 花岗岩成因 原地熔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杭成矿带南段(广东廉江)南和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分析
7
作者 梁锦 周永章 +2 位作者 李红中 周留煜 尹缀缀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6-94,共9页
南和地区位于钦-杭成矿带南段的广东廉江幅范围内,该地区的地质特征记录了钦-杭结合带南段的构造演化过程。根据对地层沉积建造的统计,发现研究区沉积地层形成的水动力环境主要为滨海相、浅海相和深海相3种海相沉积以及少量河流相与沼... 南和地区位于钦-杭成矿带南段的广东廉江幅范围内,该地区的地质特征记录了钦-杭结合带南段的构造演化过程。根据对地层沉积建造的统计,发现研究区沉积地层形成的水动力环境主要为滨海相、浅海相和深海相3种海相沉积以及少量河流相与沼泽相沉积。研究区的岩浆活动具有明显的多期多阶段特征,总体可划分为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两个大的构造岩浆旋回。从研究区的岩性变化可以得到南和地区的变质作用规律,岩浆的参与程度因迁移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导致距离越远的变质作用与岩浆的关系越低,形成了变质程度逐级降低的混合岩→片岩→千枚岩(图幅外)→变质砂岩。上述区域地质特征反映南和地区主体经历了伸展-挤压地质演化过程,也指示了钦-杭成矿带南段与北段、中段具有类似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即整体"两开、三合"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建造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大地构造演化 钦-杭结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开地区庞西垌-金山银金矿田元素迁移特征及成矿地质过程 被引量:6
8
作者 黄玺 郑义 +1 位作者 虞鹏鹏 曾长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5-380,共16页
粤西‒桂东交界的庞西垌‒金山矿田位于扬子和华夏地块构造结合的钦-杭成矿带内。矿田主要包括庞西垌、金山、中苏、竹根坡、高村等银金矿床,已探明银储量超过1400 t,平均品位195 g/t,金储量超过10 t,是我国重要的银金成矿基地。该矿田中... 粤西‒桂东交界的庞西垌‒金山矿田位于扬子和华夏地块构造结合的钦-杭成矿带内。矿田主要包括庞西垌、金山、中苏、竹根坡、高村等银金矿床,已探明银储量超过1400 t,平均品位195 g/t,金储量超过10 t,是我国重要的银金成矿基地。该矿田中,庞西垌‒金山断裂带是主要的控矿和含矿构造;矿体与该断裂韧脆性特征密切相关。本文对庞西垌断裂带与围岩的接触带做了详细的野外地质剖面测量,发现断裂中心部位为糜棱岩往北西及南东是对称的碎裂岩、花岗片麻质压碎岩(或压碎状花岗片麻岩),接触带两侧为未经蚀变和变形的花岗片麻岩和花岗岩。蚀变带岩石成分迁移结果表明,庞西垌矿区Th、Al、U、Hf、Na和Nb相对迁出、Fe相对迁入,其余元素如Ca、Mg、Y、Ba和K在压碎岩中相对迁入,碎裂岩中相对迁出;金山矿区Si、Ca、Fe、Mg、Y、Nb、Ta和Mn均相对未蚀变岩迁出,Th、Al和Rb则相对迁入,U、Hf、Na和Ba的迁入迁出状态取决于何种蚀变岩性。前人研究表明,庞西垌矿床主成矿期包裹体具有富CO2特点,表现为中低温、低盐度特点,与典型造山型金矿一致。庞西垌和金山矿床矿体产出位置与花岗片麻岩关系密切,矿体稀土元素特征与花岗片麻岩相近,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围岩花岗片麻岩类似,表明矿质可能来源于断裂带接触的花岗片麻岩。结合庞西垌‒金山矿田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矿体就位与断裂带燕山期韧脆性剪切带形成的破裂面密切相关,高孔隙度的压碎岩、碎裂岩为流体的迁移和沉淀提供了极佳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型金矿 钦-杭成矿带 庞西垌‒金山矿田 韧脆性剪切带 蚀变岩成分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地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彪彪 曹伟 +6 位作者 虞鹏鹏 张前龙 郭兰萱 原桂强 韩枫 王汉雨 周永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86,共14页
为研究地质学领域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在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收集了2000—2022年相关中文文献3600篇、英文文献1803篇,利用社区结构分析软件CiteSpace,从合作作者、研究国家、... 为研究地质学领域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在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收集了2000—2022年相关中文文献3600篇、英文文献1803篇,利用社区结构分析软件CiteSpace,从合作作者、研究国家、研究机构、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空分布图谱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统计了2021—2022年间,地质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综合影响因子10以上)的文献进行前沿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内该研究领域全球累计发文量激增,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研究为主,双方累计发文量相差不大,论文中介中心性欧美国家普遍较高。我国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居多,与国外的研究机构交流合作较少,国外研究机构则与之相反。该领域以应用机器学习类方法、知识图谱构建等,在地质灾害防治、地震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勘查、固体矿产资源预测等方向进行的科学研究为研究热点,以深度学习、集成学习、智能平台搭建等为手段的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大地质事件研究、全球性气候变化、极地及海洋地质研究、数字地质建模及定量分析、地震预报、地灾易发性精准评估等为研究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大数据 人工智能 知识图谱 CITESPACE 社区发现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复杂地质结构模型的InterfaceGrid表达方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牛露佳 石成岳 +1 位作者 王占刚 周永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8,共10页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是地质空间内地质构造和地质体对象边界的数字化表征模型。随着地质数据矢量栅格一体化集成和地质数据空间查询分析需求增多,构建统一表达地质结构的一体化空间数据模型成为三维地质信息科学领域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是地质空间内地质构造和地质体对象边界的数字化表征模型。随着地质数据矢量栅格一体化集成和地质数据空间查询分析需求增多,构建统一表达地质结构的一体化空间数据模型成为三维地质信息科学领域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之一。针对规则网格、PillarGrid和SBRT模型等难以实现复杂地质结构的精细表达问题,本研究提出InterfaceGrid数据模型,充分考虑地质结构和属性的地下分布具有极强的非均匀性、不连续性和空间多尺度性,且表现出纵向分层特性和多属性场耦合的相关性。基于InterfaceGrid设计理论模型和数据结构,构建统一描述三维地质结构的InterfaceGrid数据模型,实现复杂地质结构的矢量栅格一体化表达。基于GeoAtom地原子理论构建InterfaceGrid的形式化表达框架,提出InterfaceGrid的构建流程,以及基于InterfaceGrid模型设计数据更新和空间查询算法。采用GPU光线投射和自适应采样策略实现地质网格的体可视化和在线浏览,结果显示,与SBRT模型相比较,InterfaceGrid能够更加真实地描述地质边界情况,提高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的准确性。在全球岩石圈三维网格化构建应用InterfaceGrid,验证了InterfaceGrid在大规模地质数据组织管理中的适用性,相比较PillarGrid数据量减少约1/3,更加适合基于大数据量的网络地学应用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InterfaceGrid 可视化 断层建模 空间查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地质封存及其泄漏风险评价的CO_(2)物联网在线监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建华 刘金锋 +5 位作者 周永章 郑益军 陆可飞 林星雨 王汉雨 张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146,共8页
CO_(2)地质封存可以在控制CO_(2)排放的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已成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必不可少的技术途径。然而,在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由于封存的CO_(2)存在向封存区外泄漏或渗漏的风险,这可能对环境以及周围生物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CO_(2)地质封存可以在控制CO_(2)排放的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已成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必不可少的技术途径。然而,在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由于封存的CO_(2)存在向封存区外泄漏或渗漏的风险,这可能对环境以及周围生物造成严重影响。因此,CO_(2)地质封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风险需要得到持续的监测,对于潜在泄漏的监测与识别是碳封存系统安全保障的关键环节。物联网在线监测技术具有的大范围、连续监测和智能分析等特征,较好地契合了地质封存场地的监测需求,但目前还没有在封存监测领域进行大规模应用。为了建立面向地质封存场地的物联网在线监测系统,首先介绍了传感器选择和传感器节点部署的依据,并提出了底层传感技术的设计思路,展示了已完成的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在传感器选择方面,采用红外CO_(2)传感器为主、激光CO_(2)传感器为辅、FT-IR巡逻监测的设计思路。在传感器节点部署方面,采用随机部署与固定部署结合,可移动部署实时优化的设计思路。在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方面,在高泄漏风险的重点区域采用簇状拓扑和网状拓扑混合的方式,在边缘区域则采用星状拓扑、树状拓扑结构与主体区域相连的设计思路。未来伴随着传感器批量化和微型化生产的不断推进,传感器节点的分布组网将逐渐形成规模,物联网在线监测技术将在CO_(2)地质封存场地的监测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在线监测 大数据 物联网 泄漏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西庞西垌地区非结构化地质信息机器可读表达与致矿异常区域智能预测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堃屹 周永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7,共11页
大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已成为成矿预测研究的重要趋势,但如何使非结构化地质数据进行机器可读表达成为需要克服的难点。本研究针对粤西庞西垌矿集区开展地层、岩性、断裂等非结构化地质信息面向机器可读的转换处理,并进而应用机... 大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算法应用已成为成矿预测研究的重要趋势,但如何使非结构化地质数据进行机器可读表达成为需要克服的难点。本研究针对粤西庞西垌矿集区开展地层、岩性、断裂等非结构化地质信息面向机器可读的转换处理,并进而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和构造、地层等综合地质信息进行挖掘,提取致矿异常特征,最终实现智能圈定致矿异常找矿靶区。独热编码算法与空间加权主成分分析中的权重变量方法组合应用,实现了地层、岩性和断裂构造等非结构化地质信息的结构化转化,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所包含的地质信息。单分类支持向量机和自编码网络异常检测算法的应用,解决了研究区已知矿点与非矿点数据不平衡问题。对多源地质数据的集成和综合生成的预测结果与研究区铅锌矿床的空间分布和实际的地质构造情况相对一致,表明上述算法能够有效识别找矿潜力区并寻找潜在的矿床。与传统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相比,本研究中的分析方法能够处理和集成多源的地质致矿信息,可应用于尚未发现矿床的找矿潜力区,提高发现矿床的可能性和找矿工作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挖掘 机器可读表达 独热编码算法 单分类支持向量机 自编码网络 庞西垌矿区 钦杭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尺度多孔岩石压实带形成与围压关系的数值模拟实验
13
作者 黄宛莹 刘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7,共10页
不同于典型的拉张和剪切破坏,多孔岩石的非弹性压实行为是岩石变形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在压应力的作用下,高孔隙率沉积岩形成局部孔隙度和渗透率显著降低的压实带,这不仅与多孔岩石脆-韧性转变过程的中间状态有关,还会对储层流体输运性... 不同于典型的拉张和剪切破坏,多孔岩石的非弹性压实行为是岩石变形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在压应力的作用下,高孔隙率沉积岩形成局部孔隙度和渗透率显著降低的压实带,这不仅与多孔岩石脆-韧性转变过程的中间状态有关,还会对储层流体输运性能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探究围压及岩石初始孔隙结构对局部压实的影响,本文基于莱塔灰岩样品三轴压缩实验的原位动态同步加速器X射线CT图像,建立了具有岩石真实孔隙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不同围压下的弹塑性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20~60 MPa围压下样品均发生非均匀变形;随着围压的增加,样品内部的轴向局部压缩将被抑制,同时径向局部压缩开始增强,并使得压实带内大部分的节点脱离准单轴压缩状态,不利于压实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CT 有限元数值模拟 多孔岩石 压实带 围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分割在岩石智能识别上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陆灏 周永章 张灿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5-541,共17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目标检测和目标分割方面。传统的岩石识别方法受限于复杂的背景和岩石的多样性,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为岩石智能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目标检测和目标分割方面。传统的岩石识别方法受限于复杂的背景和岩石的多样性,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为岩石智能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本研究旨在应用深度学习模型YOLOv8-seg于岩石智能识别任务中,评估其在目标检测和分割任务中的识别效果和稳定性,以期为地质勘探和地质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研究采用YOLOv8-seg模型,对包括玄武岩、花岗岩、大理岩、石英岩、煤炭、灰岩和砂岩在内的多种岩石类型进行训练,以优化模型的识别能力。该模型结合了目标检测和实例分割功能,并通过box_loss、seg_loss、cls_loss和dfl_loss等多种损失函数优化边界框预测、分割性能、类别识别准确性和回归精度。在目标分割任务中,YOLOv8-seg模型的precision(B)和recall(B)分别达到0.91284和0.93587,mAP50(B)和mAP50-95(B)分别为0.86666和0.83686;precision(M)和recall(M)分别为0.90394和0.93438,mAP50(M)和mAP50-95(M)分别为0.85931和0.81856,说明模型具备较高的分割精度和召回率。F1Score(B)和F1Score(M)在第551轮分别达至0.92421和0.91891,较初始值提升显著。测试集结果表明,模型在玄武岩、煤、灰岩等岩石类型的置信度均保持在90%以上,在岩石开采、煤炭运输等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识别率保持在85%以上。YOLOv8-seg模型在岩石智能识别任务中表现出色,具有较高的精度、召回率和稳定性,适用于多种岩石分类和识别任务。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地质勘探和地质资源管理中具备广泛应用潜力,为岩石智能识别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识别 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目标分割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杭结合带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 被引量:67
15
作者 周永章 李兴远 +5 位作者 郑义 沈文杰 何俊国 虞鹏鹏 牛佳 曾长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7-681,共15页
钦杭成矿带是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的简称,具有矿床规模大、矿床分布密集、矿床类型齐全、伴生组分多样的显著特点,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规划的全国重点成矿区带。钦杭成矿带又称为钦杭(构造)结合带,大地构造位置对应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 钦杭成矿带是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的简称,具有矿床规模大、矿床分布密集、矿床类型齐全、伴生组分多样的显著特点,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规划的全国重点成矿区带。钦杭成矿带又称为钦杭(构造)结合带,大地构造位置对应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接合带。研究显示,钦杭带是一条古老俯冲带。它在古生代仍存在洋壳,属于洋陆俯冲体系。中生代构造转换是一个重要的地质事件,它使钦杭带由特提斯构造域卷入到西太平洋构造域中,大地构造性质从华夏和扬子板块之间的板块构造机制为主,转为陆内岩石圈拉张伸展构造环境,并产生巨大的地质效应,最突出的是燕山期岩浆的大规模活动以及成矿作用的大爆发。燕山期花岗岩存在确切的幔源端元信息,幔源物质参与了许多矿床的形成,并为最近钨多金属矿床北拓找矿所验证。钦杭结合带是重要的斑岩铜(钼)矿带,斑岩铜(钼)矿在钦杭结合带北、中、南三段均有产出,它们的主成岩成矿年龄是燕山期,但带有古老俯冲带岛弧体系的基因。钦杭带也是一条古海洋喷流热水沉积矿床密集分布带,VMS型铜多金属矿床和SEDEX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发育。钦杭带是一条古老俯冲带改造成矿带,古老俯冲带经燕山期改造/叠加成矿是钦杭成矿带的重要成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结合带(成矿带) 华夏板块 古老俯冲带 中生带构造转换地质事件 燕山期成矿大爆 斑岩铜(钼)矿 喷流热水沉积矿床 改造/叠加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与多源数据融合的东天山戈壁沙漠覆盖区中-酸性侵入岩岩性填图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凡 杨华清 +2 位作者 唐奥 黄旋财 王翠翠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9-212,共14页
东天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构造演化复杂,出露大面积的中-酸性侵入岩,它们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与区域构造演化和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关系十分密切,对区域构造环境和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覆盖层的遮蔽作用,覆盖区内中-酸性... 东天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构造演化复杂,出露大面积的中-酸性侵入岩,它们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与区域构造演化和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关系十分密切,对区域构造环境和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覆盖层的遮蔽作用,覆盖区内中-酸性侵入岩的地质填图信息是不完整或完全缺失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天山区域构造与成矿规律的认识。近年来,基于大数据研究新范式发展起来的融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图像等多源探测数据进行间接岩性填图的方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机器学习算法被诸多实例证明是数据融合的有力工具,它对复杂非线性地学数据的分类和判别等问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为此,本文提出利用机器学习方法融合重力、航磁、地球化学、遥感影像数据,快速、经济、更准确地进行东天山地区中-酸性侵入岩的填图工作。对研究区内出露的中-酸性侵入岩进行类别标定并将其作为目标变量,将布格重力、航磁、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和Landsat卫星多波段遥感影像数据作为预测变量,采用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解决岩性样本数据分布不均衡问题。基于随机森林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对超参数进行网格搜索得到最优预测模型,分别对东天山地区覆盖区内隐伏中-酸性岩体的空间分布和岩性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准确率、召回率和F 1得分都表明随机森林模型优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故最终选取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结果作为东天山覆盖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岩性填图的最终结果,进一步讨论了中-酸性侵入岩的空间分布对区域构造和成矿作用的控制规律。相比于传统的人工地质填图方式,基于机器学习和多源数据融合的间接岩性填图方法具有效率高、成本较低廉和不受地质地理景观条件制约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多源数据 岩性识别 随机森林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州湾-杭州湾构造结合带(南段)地质演化和找矿方向 被引量:100
17
作者 周永章 曾长育 +6 位作者 李红中 安燕飞 梁锦 吕文超 杨志军 何俊国 沈文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86-491,共6页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是位于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的巨型构造结合带。根据内部结构不均一性和演化历史的差异,钦-杭结合带可划分为3段:北(东)段、中段和南(西)段,分界线大致为北纬24°和北纬27°。中段与南岭带大体一致;北...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是位于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的巨型构造结合带。根据内部结构不均一性和演化历史的差异,钦-杭结合带可划分为3段:北(东)段、中段和南(西)段,分界线大致为北纬24°和北纬27°。中段与南岭带大体一致;北段指南岭以北地区,即绍兴-江山-萍乡一带;南段位于南岭以南区域,大致与云开-十万大山带相当。钦-杭结合带南段是华南大陆壳再造和矿产资源寻找的重要研究课题。它的地质演化与钦-杭结合带具有整体一致性,特别是具有一致的开-合历史。震旦系底部的粤西云浮大降坪块状硫化物矿床是海底喷流沉积的产物,它与信宜和陆川新元古代蛇绿岩等是南段洋壳存在的重要证据。在进一步的矿床勘查中,要重视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寻找。中酸性斑岩体来自于元古宙岛弧底部玄武质岩石(下地壳)在中生代时期的部分熔融,本质上该类矿床带有岛弧俯冲环境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结合带 华夏地块 华南大陆壳再造 洋壳部分熔融 岛弧玄武质岩石 斑岩型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领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及实现语言 被引量:85
18
作者 周永章 王俊 +3 位作者 左仁广 肖凡 沈文杰 王树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173-3178,共6页
地质大数据正在以指数形式增长。只有发展智能数据处理方法才有可能追上大数据的超常增长。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机器学习已成为地质大数据研究的前沿热点,它将让地质大数据插上翅膀,并因此改变地... 地质大数据正在以指数形式增长。只有发展智能数据处理方法才有可能追上大数据的超常增长。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根本途径。机器学习已成为地质大数据研究的前沿热点,它将让地质大数据插上翅膀,并因此改变地质。机器学习是一个源于数据的模型的训练过程,最终给出一个面向某种性能度量的决策。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子类,它通过构建具有很多隐层的机器学习模型和海量的训练数据,来学习更有用的特征,从而最终提升分类或预测的准确性。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深度学习算法之一,它广泛用于图像识别和语音分析等。Python语言在科学领域的地位占据着越来越重要。其下的Scikit-Learn是一个机器学习相关的库,提供有数据预处理、分类、回归、聚类、预测、模型分析等算法。Keras是一个基于Theano/Tensorflow的深度学习库,可以应用来搭建简洁的人工神经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大数据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人工神经网络 智能地质学 PYTH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杭结合带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9
19
作者 梁锦 周永章 +4 位作者 李红中 尹缀缀 周留煜 曾长育 虞鹏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361-3372,共12页
钦-杭结合带是重要的斑岩铜矿带。斑岩铜矿在北、中、南三段均有产出,主成岩成矿年龄主要集中燕山期。钦-杭结合带与成矿有关的斑岩主要为钙碱性岩浆系列的中酸性岩,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和次英安斑岩等,具有与新元古... 钦-杭结合带是重要的斑岩铜矿带。斑岩铜矿在北、中、南三段均有产出,主成岩成矿年龄主要集中燕山期。钦-杭结合带与成矿有关的斑岩主要为钙碱性岩浆系列的中酸性岩,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和次英安斑岩等,具有与新元古代岛弧火成岩类似微量元素特征。它们来源于软流圈的岩浆与中下地壳物质混合后部分熔融的结果,与受到过早期俯冲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有关,存在壳幔混染现象。钦-杭结合带燕山期的斑岩铜矿成岩成矿的动力学背景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关系密切,但斑岩和铜矿体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显示出的具有弧岩浆作用特点,这与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发生以前的地质演化有关。钦-杭结合带的中酸性斑岩体来自于元古代岛弧底部玄武质岩石(下地壳)在中生代时期的部分熔融,本质上该类矿床带有岛弧俯冲环境的特征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古岛弧岩浆 板块构造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的广东大宝山矿横石河下游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 被引量:22
20
作者 付善明 肖方 +3 位作者 宿文姬 邱锦泉 王道芳 常向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40-1146,共7页
对广东大宝山矿横石河下游地势平坦的农耕区上坝村表层土壤中6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测试分析,并构建模糊数学污染评价模型对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受到重金属Cd、Cu、As的复合污染,显示为重度污染,Cd污染最为严重,C... 对广东大宝山矿横石河下游地势平坦的农耕区上坝村表层土壤中6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测试分析,并构建模糊数学污染评价模型对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受到重金属Cd、Cu、As的复合污染,显示为重度污染,Cd污染最为严重,Cu、As为轻度污染,传统的综合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显示为轻度和重度污染。模糊数学污染评价法有多个影响因子引入,更加符合矿区及周围地区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因而能够在矿区及周边地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评价中得到应用,该方法基于传统的污染评价法进行优化和改良,因此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数学 污染评价 重金属 大宝山矿 上坝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