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流程及应用——基于案例分析的视角 被引量:6
1
作者 邬金涛 邵丹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2008年第2期54-56,共3页
文章从流程管理和面向顾客的角度,对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流程进行了细致梳理,将其划分为客户组合分析、客户信息积累、客户价值设计、客户价值传递、客户周期管理和绩效评估六个部分,并利用实际案例对每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客户关系管理 核心流程 顾客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 被引量:41
2
作者 曾文雄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47,共3页
“文化转向”给传统的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与挑战。本文追溯“文化转向”的渊源,从新的视角分析其实质,指出:“文化转向”倾向于脱离传统翻译观的本体研究,用文化研究取代语言研究;文化学派其实没有形成普遍的翻译理论来合理地描写... “文化转向”给传统的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与挑战。本文追溯“文化转向”的渊源,从新的视角分析其实质,指出:“文化转向”倾向于脱离传统翻译观的本体研究,用文化研究取代语言研究;文化学派其实没有形成普遍的翻译理论来合理地描写翻译过程,而是夸大了文化的制约作用,其从外部因素切入翻译研究的结论也只是经验性的归纳;“文化转向”只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应是翻译研究的全部。通过对“文化转向”的反思,有必要明确译学的任务,更新译学观念,在平等理性的交流中开展翻译文化研究,推进译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学 文化转向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学“语用学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终结 被引量:22
3
作者 曾文雄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5期193-197,共5页
哲学与语言学、翻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语言学转向”、“语用学转向”与译学的“文化转向”有其发展的哲学思想,考察了翻译学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不足,文章试图以整合的视野,平衡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张力,探讨翻译学... 哲学与语言学、翻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语言学转向”、“语用学转向”与译学的“文化转向”有其发展的哲学思想,考察了翻译学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不足,文章试图以整合的视野,平衡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的张力,探讨翻译学的本质,提出翻译学“语用学转向”是以语言为中介的合理的人际交往活动,以意义为归宿,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重点放在主体和客体交往的主体间性上,研究动态交际中语言使用的本质,是归结两大翻译研究范式走向极端的现象,使翻译研究走向建构、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学的语用学转向 语言学转向 文化转向 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因论与新闻流行语 被引量:35
4
作者 杨婕 《山东外语教学》 2007年第1期17-21,共5页
新闻标题大量使用流行语的现象已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大都是从修辞的角度进行描述和分析,未阐释其产生的原因及作用机制。本文借用文化进化和传播的模因论对此加以分析,认为流行语是一种强势模因,新闻标题使用捆绑策略... 新闻标题大量使用流行语的现象已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大都是从修辞的角度进行描述和分析,未阐释其产生的原因及作用机制。本文借用文化进化和传播的模因论对此加以分析,认为流行语是一种强势模因,新闻标题使用捆绑策略依附其上,其目的在于借助流行语强化自身的感染力,增强吸引力和可接受性,延长在记忆中保持的时间,从而能够顺利通过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使自身得到复制和传播,以达到宣传自身及所在报刊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标题 流行语 模因 强势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人与海》的叙事视角与叙事伦理 被引量:5
5
作者 米卫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17-218,共2页
海明威因精通现代叙事学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的叙事视角对小说主题意义的建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左右着读者的叙事伦理判断。海明威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这一貌似客观的视角,但通过对文本的选择和对叙述进程的操纵,海明... 海明威因精通现代叙事学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的叙事视角对小说主题意义的建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左右着读者的叙事伦理判断。海明威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这一貌似客观的视角,但通过对文本的选择和对叙述进程的操纵,海明威在邀请读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伦理判断的同时,也或明或暗地展现了自己的伦理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视角 聚焦 叙事伦理 生态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语用学翻译美学思想 被引量:6
6
作者 曾文雄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0-193,共4页
中国传统的译论折射出哲学、美学与翻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综观中国翻译美学与语用学翻译美学的哲学-美学思想,探索语用学翻译美学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审美的认知图式与审美再现原则、文化美学与文化传真、灵感翻译美学、语用学翻译... 中国传统的译论折射出哲学、美学与翻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综观中国翻译美学与语用学翻译美学的哲学-美学思想,探索语用学翻译美学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审美的认知图式与审美再现原则、文化美学与文化传真、灵感翻译美学、语用学翻译美学综观,提出中国语用学翻译美学走向动态的理性的语用意义、语用价值与语用美学的高度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 哲学-美学 语用学翻译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用学翻译思维美学 被引量:7
7
作者 曾文雄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3期206-209,共4页
哲学、美学、翻译学、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分析中西语用学翻译思维美学的哲学、本质与渊源,探索语用学翻译思维美学再现的认知推理过程、语篇美学、文化美学传真与灵感翻译的美学,提出语用学翻译的语用意义、语用价值的传递与思维... 哲学、美学、翻译学、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分析中西语用学翻译思维美学的哲学、本质与渊源,探索语用学翻译思维美学再现的认知推理过程、语篇美学、文化美学传真与灵感翻译的美学,提出语用学翻译的语用意义、语用价值的传递与思维美学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关学 语用学翻译 哲学-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调的狂欢——多模态话语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妙晴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50-52,共3页
电影语篇分析涉及到图像、声音、文本等多模态的探讨。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指导,从语言批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语篇《阳光灿烂的日子》视觉模态中的类型、情节、场景、场面调度、画格、人物等各级阶符号,并且如何... 电影语篇分析涉及到图像、声音、文本等多模态的探讨。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指导,从语言批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语篇《阳光灿烂的日子》视觉模态中的类型、情节、场景、场面调度、画格、人物等各级阶符号,并且如何与听觉模态音乐、旁白等互动,得出:《阳》解构了充满主流思想的文革时期话语,通过变换聚焦者,引导观众挑战了当时占主体地位的文革时期之意识形态,因此是一部复调的狂欢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 狂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性与科学性的融合: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 被引量:6
9
作者 曾文雄 《山东外语教学》 2006年第5期34-39,共6页
哲学与语言、语言哲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密切关联,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蕴涵着深厚的哲学与语用学思想。我们分析欧洲派的法、德、俄,英美派以及中国学派的传统与现代语用学思想,提出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为这些学派提供对话... 哲学与语言、语言哲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密切关联,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蕴涵着深厚的哲学与语用学思想。我们分析欧洲派的法、德、俄,英美派以及中国学派的传统与现代语用学思想,提出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为这些学派提供对话的桥梁,体现人文性和科学性的辩证统一,为语言哲学、语用学带来新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语用学转向 人文性 科学性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视角下的爱情挽歌——多模态话语分析电影《色·戒》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妙晴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2-33,共2页
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理论可以用来多角度分析电影,运用此理论,通过对电影《色·戒》在类型、结构、人物、视角及片名等多个层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导演李安在对小说的改写中所折射出来的男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电影改编 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文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7-83,共7页
哲学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哲学的发展促进了哲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用学转向”有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经历传统和现代的发展,形成了英美语言哲学,以德、法、俄等国组成的欧洲大陆语言哲学,以及中国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 哲学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哲学的发展促进了哲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用学转向”有其深厚的哲学思想渊源,经历传统和现代的发展,形成了英美语言哲学,以德、法、俄等国组成的欧洲大陆语言哲学,以及中国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思想。这些思想体现了英美、欧洲大陆、中国语言哲学的融合,人文性和科学性的融合,语形、语义和语用在动态的、语境化的、理性的、美学多维视野下的融合,系哲学与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现代哲学与语用学的建构带来新的思想与发展平台,更为处理当前各领域的“文化转向”主流所引起的问题提供有效的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中西语用学转向 欧洲哲学语用学 英美哲学语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美国电影《木兰》看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涌动和中国文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秀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13,共2页
美国电影《木兰》自改编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经过迪斯尼诠释,中国花木兰故事已经全面美式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故事《木兰诗》有着巨大的差异。《木兰》的电影宣传和推广打着"颠覆中国传统"的旗帜,唯恐不颠覆就不吸引观众,就... 美国电影《木兰》自改编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经过迪斯尼诠释,中国花木兰故事已经全面美式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故事《木兰诗》有着巨大的差异。《木兰》的电影宣传和推广打着"颠覆中国传统"的旗帜,唯恐不颠覆就不吸引观众,就没有市场。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涌动和文化全球化影响,面对着美国强大的文化输出,中国文化已经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 文化全球化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电影片名中译的文化意象重构与审美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秀红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8-59,共2页
英语电影片名中译的文化意象重构,是对原片名中的英语文化进行选择、规范、强化、排斥、贬低,同时附加中国文化色彩,把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注入翻译中,重构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达到令观众心领神... 英语电影片名中译的文化意象重构,是对原片名中的英语文化进行选择、规范、强化、排斥、贬低,同时附加中国文化色彩,把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注入翻译中,重构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达到令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同时,英语电影片名的中译也是一种审美再创造,讲求炼字,充分发挥汉语含蓄意蕴、对仗工整和富于音感等特点,用词力求意、形、音俱美,达意传神,给观众予美的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电影中译 文化意象重构 审美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故都的秋》译文赏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小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00-101,共2页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佳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便如同作者的主张一样:情景高度融合,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是一曲沉郁、幽远的秋的悲歌。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通过理解、表达和意境三个方面,完全再现了...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佳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便如同作者的主张一样:情景高度融合,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是一曲沉郁、幽远的秋的悲歌。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通过理解、表达和意境三个方面,完全再现了《故都的秋》那悲凉的意境和隽永的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培基 《故都的秋》 文学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老虎尾巴》:《黑暗的心》的后现代戏仿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4-105,共2页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李健孙的小说《老虎尾巴》,是对康拉德《黑暗的心》的戏仿,该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多种族、多元化的当代美国社会。戏仿的目的在于解构原作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并通过上校"拉布朗克"的人物形象,痛斥美...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李健孙的小说《老虎尾巴》,是对康拉德《黑暗的心》的戏仿,该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多种族、多元化的当代美国社会。戏仿的目的在于解构原作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并通过上校"拉布朗克"的人物形象,痛斥美国霸权主义行径并揭示其危害。小说所表达的,即在不同文化及族群之间平等和谐的多元文化整合观念,正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主题叙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 全球化语境 多元文化 李健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会话含意”与《红楼梦》中对话的翻译 被引量:1
16
作者 阳鲲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121-124,共4页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意理论,解释了人们言语交际中表达超出话语的表面意义而蕴含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的现象。在小说翻译中,运用此理论来分析和再现人物对话,有助于译者捕捉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提高译文的...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意理论,解释了人们言语交际中表达超出话语的表面意义而蕴含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的现象。在小说翻译中,运用此理论来分析和再现人物对话,有助于译者捕捉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提高译文的准确度,是语用学于翻译研究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原则 会话含意 翻译 等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集团短信运营模式研究
17
作者 邬金涛 邵丹 《现代管理科学》 2006年第12期40-41,92,共3页
文章从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将企业集团短信的运营模型归纳为单网或多网直发运营、平台式中介运营以及嵌入式运营三种,并从客户选择、价值获取、战略控制和业务范围的角度分析各个运营模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集团短信行业的演进规律和发... 文章从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将企业集团短信的运营模型归纳为单网或多网直发运营、平台式中介运营以及嵌入式运营三种,并从客户选择、价值获取、战略控制和业务范围的角度分析各个运营模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集团短信行业的演进规律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团短信 运营模式 市场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文学作品阅读及其电影观赏与听说读写
18
作者 黄秀红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59-60,共2页
英语文学作品及其电影多年来在国内外都是很受欢迎的英语教学内容,是语言和文化输入和教学的重要资源,丰富了我们的语言教学内容,利于学生培养语感,加速语言输出。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极富成效。
关键词 英语文学作品 电影观赏 听说读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化与中国电影片名中文化限定词的翻译
19
作者 黄秀红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2-53,共2页
文化限定词是特定民族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象的载体,是文化专有项,在别国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本文从保留和弘扬中国文化特色的观点出发,认为我们应该采用异化策略翻译这些文化限定词,致力于为贩卖中国文化服务。
关键词 异化 中国电影片名 弘扬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失·偏食·失语——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文学的反思
20
作者 曹山柯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100-105,共6页
中国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文学界普遍存在的"迷失"、"偏食"和"失语"的问题。一方面,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总是要求文学作品围绕着时代的权威话语中心运转;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又要求本土文学和文化对国外... 中国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文学界普遍存在的"迷失"、"偏食"和"失语"的问题。一方面,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总是要求文学作品围绕着时代的权威话语中心运转;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又要求本土文学和文化对国外的文学思想和文化进行合理的兼容。这种"时代的不协调性"激发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文学作品与本土传统文化的矛盾,其结果是消解该时代的话语权威中心。然而中国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文学就是在这种"病态"中不断反省、更新、发展和进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权威话语中心 迷失 偏食 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