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谈陈独秀文学思想中的两对矛盾观念 被引量:1
1
作者 尹康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1-135,共5页
本文从陈独秀鼓吹文学工具论又主张文学的独立与自由以及对《红楼梦》等四部古典小说的评述三个方面 。
关键词 陈独秀 文学思想 工具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作为“主观社会现实”的情感——一种社会学的新阐释 被引量:21
2
作者 郭景萍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5-100,共6页
本文从社会学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结合的视角把情感界定为“主观社会现实”。情感“主观性”的实质强调情感是个体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库存性情感”和“场域性情感”展示了具有丰富多彩意义的个体情感的主观性。“社会事实”与“... 本文从社会学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相结合的视角把情感界定为“主观社会现实”。情感“主观性”的实质强调情感是个体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库存性情感”和“场域性情感”展示了具有丰富多彩意义的个体情感的主观性。“社会事实”与“社会行动”构成了情感“社会现实性”的根本特质。将情感视为“主观社会现实”的范畴,是我们力图超越客观与主观、社会结构与能动作用二元对立的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情感 社会现实 社会学 主观 阐释 人生意义 社会行动 社会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被引量:35
3
作者 郭景萍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46,共21页
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分为形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形成时期虽然理性主义占统治地位,但与此同时情感的研究颇有步步为营之势,非理性主义思潮也偶露峥嵘。在情感社会学发展时期,社会危机论、情欲革命论、批判理论、... 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分为形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形成时期虽然理性主义占统治地位,但与此同时情感的研究颇有步步为营之势,非理性主义思潮也偶露峥嵘。在情感社会学发展时期,社会危机论、情欲革命论、批判理论、冲突论成为情感研究的主流导向和强势声音;成熟阶段的情感社会学研究朝着学科化和现实化两个方向发展。情感社会学的发展脉络呈现出五大特征(或五大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 发展脉络 五大态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行动的情感逻辑 被引量:50
4
作者 郭景萍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86,共6页
集体行动是多维的,情感所采取的形式作为对集体行动性质的表征建构起来。无论基于团结需要,或冲突需要,集体行动都必须有情感的唤起。集体情感程度与触犯人们利益需要的程度、与触犯人们核心价值观的程度正相关, 而与社会控制程度负相关... 集体行动是多维的,情感所采取的形式作为对集体行动性质的表征建构起来。无论基于团结需要,或冲突需要,集体行动都必须有情感的唤起。集体情感程度与触犯人们利益需要的程度、与触犯人们核心价值观的程度正相关, 而与社会控制程度负相关,这是集体行动情感变化有可能呈现的逻辑规律。集体行动情感兼有对社会有利和不利两种可能后果。“新社会运动”浪潮的兴起意味着情感性因素不再是集体行动的发泄物或副产品,而成为新运动内在的本质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行动 集体行动情感 集体行动情感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涂尔干:整合社会的集体感情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郭景萍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9-133,共5页
以作为社会事实的集体感情为法律的基础,强调现代分工社会中情感纽带的道德作用,力创“社会团结感”,是涂尔干集体感情主义追寻的理论和实践视点。涂尔干的基本思路是,把个人感情归结为集体感情,并用集体感情来解释社会的整合和社会的... 以作为社会事实的集体感情为法律的基础,强调现代分工社会中情感纽带的道德作用,力创“社会团结感”,是涂尔干集体感情主义追寻的理论和实践视点。涂尔干的基本思路是,把个人感情归结为集体感情,并用集体感情来解释社会的整合和社会的秩序。这种视角不仅把社会学对情感的研究与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区分开来,而且在社会学研究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整合 集体感情 法律制裁 社会团结 涂尔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记忆: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被引量:66
6
作者 郭景萍 《学习与实践》 2006年第10期109-112,共4页
社会记忆既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情感性社会记忆可分为愉快记忆与创伤记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唤起社会记忆的两类基本载体。社会记忆的过程是人的情感不断选择的过程。冲突性社会记忆是社会冲突产生的... 社会记忆既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情感性社会记忆可分为愉快记忆与创伤记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唤起社会记忆的两类基本载体。社会记忆的过程是人的情感不断选择的过程。冲突性社会记忆是社会冲突产生的根源之一。情感社会学关注社会记忆的情感价值,认为社会记忆是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记忆 情感性社会记忆 冲突性社会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社会分层 被引量:33
7
作者 郭景萍 《学术论坛》 2004年第1期59-63,共5页
消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地位符号",它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并体现有价值(显示地位)的事物(如财富、声望、权力等),因此消费文化成为社会学分析社会分层的基本范式和角度。消费文化的社会分层机制主要体现为生产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地位符号",它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并体现有价值(显示地位)的事物(如财富、声望、权力等),因此消费文化成为社会学分析社会分层的基本范式和角度。消费文化的社会分层机制主要体现为生产消费文化与媒体消费文化的作用;消费文化的社会分层特征表现为炫耀性、类别性、区隔性、品位性、冲突性和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文化 社会分层 地位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情感逻辑形成、运行与功能的三维机制 被引量:5
8
作者 郭景萍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5-101,107,共8页
法律情感逻辑机制可从三个维度展开探讨。一是形成机制:情感法律化源于互利性正义的破坏,利己主义成为个人法律情感发生的根源;基于公道性正义的情感,则建立在利他主义基础上,这是国家法律情感的发生逻辑。二是运行机制:"场域"... 法律情感逻辑机制可从三个维度展开探讨。一是形成机制:情感法律化源于互利性正义的破坏,利己主义成为个人法律情感发生的根源;基于公道性正义的情感,则建立在利他主义基础上,这是国家法律情感的发生逻辑。二是运行机制:"场域"与"过程"构成法律情感运行的"横坐标"与"纵坐标";法律场域的特殊性必然连带各种情感的卷入和较量,法律情感的博弈与冲突存在于多种场域。法律程序化的运行过程分为立法、司法、执法三个环节,每一环节有着相应的情感逻辑;而在千变万化情境中的法律情感运行有可能呈现出多种律动。三是功能机制:法律情感的积极运用能够起到防御犯罪、发泄愤怒、改造罪犯、调解纠纷的功能;但法律纠结于情感有时带来很大风险,法律情感的作用将受到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情感逻辑 形成机制 运行机制 功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人文研究和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成诗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6-57,共2页
当前 ,加强人文研究和教育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要切实提高人文研究和教育的水平 ,就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其重大意义 ,并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关键词 人文研究 人文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作家的故乡叙事——师陀的还乡之旅 被引量:5
10
作者 卢建红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62,共6页
长期以来研究者都把师陀视为讽刺性和批判性的作家,并把他纳入到以鲁迅为代表的致力于国民性批判的作家行列中。而在批判和讽刺之上,师陀的创作有更基本的维度,这就是弥漫在作品中的绵绵不绝的乡愁,以及由之对时间之流中生命的关怀。乡... 长期以来研究者都把师陀视为讽刺性和批判性的作家,并把他纳入到以鲁迅为代表的致力于国民性批判的作家行列中。而在批判和讽刺之上,师陀的创作有更基本的维度,这就是弥漫在作品中的绵绵不绝的乡愁,以及由之对时间之流中生命的关怀。乡愁是作家写作的动力,亦是写作的归宿。因此对于师陀,他的故乡书写就是一次次的还乡之旅,“抒情的批判”则成为作家抒情表达的基本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陀 还乡病患者 乡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登斯民主视野中的情感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景萍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6-70,共5页
吉登斯把其"交往理性"应用到情感领域中,提出了"情感民主"的理念。建立情感民主既是现代性的需要,又是积蓄坚持和恢复传统的动力和压力的结果。人类爱的情感经历了三步曲:激情之爱、浪漫之爱和融汇之爱,融汇之爱是... 吉登斯把其"交往理性"应用到情感领域中,提出了"情感民主"的理念。建立情感民主既是现代性的需要,又是积蓄坚持和恢复传统的动力和压力的结果。人类爱的情感经历了三步曲:激情之爱、浪漫之爱和融汇之爱,融汇之爱是迄今为止情感民主的最理想形式。吉登斯倡导要通过变革,实现亲密关系向纯粹关系、信任关系的一系列转化,以达到情感生活的民主化,这是亲密关系变革的实质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民主 纯粹关系 亲密关系的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加劳动者收入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被引量:6
12
作者 蔡静诚 《理论月刊》 2006年第4期35-37,共3页
实行以人为本的公平与增长并重的发展战略,[1]替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增长第一的理念。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劳动者收入,逐步缩小贫富收入差距,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关键词 就业 收入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在·心灵·价值——布伦塔诺哲学疏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郝亿春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3-101,共9页
布伦塔诺哲学博大精深。其主题可由"存在"、"心灵"、"价值"贯通。布氏把"内知觉明证性"原则引入"实在"的分层,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存在"的多义性推进到"实在"... 布伦塔诺哲学博大精深。其主题可由"存在"、"心灵"、"价值"贯通。布氏把"内知觉明证性"原则引入"实在"的分层,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存在"的多义性推进到"实在"的多层性。布氏的"心灵学"是对亚氏"灵魂论"的扬弃,其创发之处是对"心灵现象"的厘清和类型划分。布氏以"内在价值"为核心的价值伦理思想是对前人相关思想的重大突破,他以"明智的经验主义"与"真实的个体主义"为尊严、平等和仁爱等重要的普世价值奠基。布氏哲学是对以"认识你自己"为鹄的的哲学的实质性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兹·布伦塔诺 第一实体 心灵现象 内在价值 内知觉明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文明理论的社会学研究探微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景萍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69,共7页
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看,情感文明理论包括情感控制论、情感释放论、情感道德论和情感民主论。上述理论涉及到情感文明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路径、社会文明与情感文明的关系、情感文明与情感控制的关系等重要问题。这些张力较大、观点各异的... 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看,情感文明理论包括情感控制论、情感释放论、情感道德论和情感民主论。上述理论涉及到情感文明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路径、社会文明与情感文明的关系、情感文明与情感控制的关系等重要问题。这些张力较大、观点各异的理论交织出一幅复杂的情感文明发展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被社会现实使用的思考情感文明建设的理论参照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文明理论 情感控制论 情感释放论 情感道德论 情感民主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消费文化的“二律背反”析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景萍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5-121,共7页
现代消费文化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相关特征。其一,消费文化的大众性与等级性。现代消费文化的愉悦性、世俗性、柔软性、平等性鼓励了消费的大众性特征,但"竞争"甚至是"区分"的消费模式却为等级性消费铺桥... 现代消费文化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相关特征。其一,消费文化的大众性与等级性。现代消费文化的愉悦性、世俗性、柔软性、平等性鼓励了消费的大众性特征,但"竞争"甚至是"区分"的消费模式却为等级性消费铺桥搭路。其二,消费文化的审美性与庸俗性。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走向娱乐化、感性化和享乐化,带来自身的庸俗化倾向。其三,消费文化的技术性与人文性。消费的科学技术化促使消费合理合法、使消费者坐享其成,但却使消费者某种程度上走向迷失。消费文化的"二律背反"面临着难以调和的困境,但却是可以选择的,引擎与控制来自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文化 “二律背反”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丁堡学派强纲领的相对主义表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艾战胜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5,160,共5页
"强纲领"是以布鲁尔和巴恩斯为代表的爱丁堡学派主张的核心理论。简而言之,"强纲领"的主旨就是主张对科学知识的成因进行社会学说明,其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反身性。"强纲领"的本... "强纲领"是以布鲁尔和巴恩斯为代表的爱丁堡学派主张的核心理论。简而言之,"强纲领"的主旨就是主张对科学知识的成因进行社会学说明,其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反身性。"强纲领"的本质是相对主义的,而且,它既具有哲学史上传统相对主义的一些共性,又具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征,即拒斥科学理性、消解科学真理、解构科学方法、彰显科学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纲领 相对主义 爱丁堡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制新闻中的客观报道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平宇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2-94,共3页
在许多涉及纷争的案件报道中,记者运用客观报道的一些有效方法,可以较好地防止报道的片面性和绝对化,以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纠纷。本文阐述、分析了客观报道的一些常用手段:事实与意见分离,新闻来源交代,保持平衡和对等,第三者写作角度,引... 在许多涉及纷争的案件报道中,记者运用客观报道的一些有效方法,可以较好地防止报道的片面性和绝对化,以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纠纷。本文阐述、分析了客观报道的一些常用手段:事实与意见分离,新闻来源交代,保持平衡和对等,第三者写作角度,引语的使用,中性词的使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报道 案件新闻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生产者与享乐消费者的分化:一种二律背反的社会结构
18
作者 郭景萍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7-144,共8页
劳动生产者与享乐消费者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享乐消费者高贵/自由、劳动生产者卑微/服规;享乐消费者"按资盈利",劳动生产者"按劳分配"等二律背反现象,这是一种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的产生是生产社会转为消费社会、消... 劳动生产者与享乐消费者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享乐消费者高贵/自由、劳动生产者卑微/服规;享乐消费者"按资盈利",劳动生产者"按劳分配"等二律背反现象,这是一种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的产生是生产社会转为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浸入社会之中建构的结果,由此带来了社会空心化、虚拟化、休闲化等社会问题,使得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倒金字塔"状态。要遏止劳动生产者与享乐消费者之间的二律背反,从我国来看,关键措施是一方面强本固基维护实体经济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人文消费文化的积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生产者 享乐消费者 二律背反的社会结构 消费主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与恨 被引量:1
19
作者 F.布伦塔诺 郝亿春(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4-103,共10页
人这种实体的根本特性在于拥有诸心灵偶性。伴有心灵偶性的实体被诸心灵行为所拥有的内知觉明察。心灵现象依奠基顺序包涵表象、判断、爱恨三个层次。作为最高级的心灵现象,爱恨在拥有本己特性的同时也受到表象与判断的多重影响。爱与恨... 人这种实体的根本特性在于拥有诸心灵偶性。伴有心灵偶性的实体被诸心灵行为所拥有的内知觉明察。心灵现象依奠基顺序包涵表象、判断、爱恨三个层次。作为最高级的心灵现象,爱恨在拥有本己特性的同时也受到表象与判断的多重影响。爱与恨(偏爱与偏恶)具有严格的正误之分。正确之爱恨(偏爱与偏恶)发自个体却不陷入个人趣味,与理智相关却不唯智是从。只有在正确之爱恨(偏爱与偏恶)中,价值位序才能显现,人才能完善自身,德福才能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现象 正确之爱 德性 快乐 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