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MRI影像组学模型可有效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新华 卢振东 +4 位作者 丁慧 张娜 伍康伟 陈庞富 罗文暄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7-63,共7页
目的 探索基于不同乳腺MRI序列联合临床病理因素的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潜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伴前哨淋巴结转移状态患者,其中前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91例,前哨淋巴结转移阴性组91例,并... 目的 探索基于不同乳腺MRI序列联合临床病理因素的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潜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伴前哨淋巴结转移状态患者,其中前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91例,前哨淋巴结转移阴性组91例,并按7:3的比例分训练组(阳性组64例、阴性组64例)和验证组(阳性组27例、阴性组27例)。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筛选出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基于T2WI、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对比增强提取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分别构建多个单、多序列影像组学标签评分,并结合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独立风险因素建立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各模型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 瘤周水肿(P<0.001)、肿瘤长径(P<0.001)、肿瘤短径(P<0.001)、病理分级(P<0.001)、脉管侵犯(P<0.001)、毛刺征(P=0.006)、弥散加权成像边缘高信号征(P=0.028)及表观弥散系数值(P<0.001)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临床病理因素。在影像组学标签评分中,T2WI+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对比增强联合序列的影像组学标签评分预测效能最佳,其验证组曲线下面积为0.744,进一步联合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独立风险因素建立的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其验证组曲线下面积为0.834。结论 基于乳腺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在术前能够有效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