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噬细胞凋亡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罗红 郑碧英 徐军发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65-670,共6页
结核分枝杆菌(MTB)是结核病病原体,长期协同进化使得MTB制定出专门的免疫逃逸机制。巨噬细胞凋亡作为机体抗感染固有免疫应答之一,能有效清除胞内MTB。我们主要总结了MTB与巨噬细胞凋亡相互作用:巨噬细胞主要通过内在途径及宿主蛋白核... 结核分枝杆菌(MTB)是结核病病原体,长期协同进化使得MTB制定出专门的免疫逃逸机制。巨噬细胞凋亡作为机体抗感染固有免疫应答之一,能有效清除胞内MTB。我们主要总结了MTB与巨噬细胞凋亡相互作用:巨噬细胞主要通过内在途径及宿主蛋白核小体蛋白110(SP110)、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非编码RNA(ncRNA)介导细胞凋亡从而控制MTB感染;MTB脯-谷氨酸/脯-脯-谷氨酸(PE/PPE)家族蛋白、毒力因子Rv3033等菌体成分通过多种分子机制调控宿主细胞凋亡,促进自身存活。关于巨噬细胞凋亡抗MTB感染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基于巨噬细胞凋亡的结核病免疫治疗带来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MTB) 巨噬细胞 细胞凋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黄纪(综述) 李瑞曦 徐军发(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20-1325,共6页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被忽略近20年的环状RNA(circRNA)再度成为研究热点。circRNA在生物体内广泛表达,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特异性和保守性等特性,其生物学功能包括竞争性结合miRNA、调控基因表达、与RNA结合蛋...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被忽略近20年的环状RNA(circRNA)再度成为研究热点。circRNA在生物体内广泛表达,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特异性和保守性等特性,其生物学功能包括竞争性结合miRNA、调控基因表达、与RNA结合蛋白互作、编码蛋白等,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应用潜力巨大。文章总结circRNA在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为circRNA在感染性疾病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 感染性疾病 肺结核 病毒性肝炎 艾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细胞焦亡(pyroptosis)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星 郑碧英 徐军发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51-954,共4页
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宿主细胞死亡的一种途径,可由一系列的微生物感染(例如细菌、真菌、病毒等)或其他非感染性刺激引起。细胞焦亡的途径通常可分为依赖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的经典途径和不依赖caspase-1的非经典途径,虽然参与两... 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宿主细胞死亡的一种途径,可由一系列的微生物感染(例如细菌、真菌、病毒等)或其他非感染性刺激引起。细胞焦亡的途径通常可分为依赖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的经典途径和不依赖caspase-1的非经典途径,虽然参与两种途径的分子机制各有不同,但细胞形态学特征相似,且均可引发炎症,有利于机体对大多数病原体的清除。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机体的致病机制复杂多变,被感染的巨噬细胞发生焦亡是机体抗MTB的主要免疫应答方式之一,但巨噬细胞焦亡可释放胞内活菌,进而传播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MTB) 巨噬细胞 细胞焦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人IL-37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4
作者 贾岩 高宇驰 +7 位作者 黎四平 王鑫 陈晨 余诗炎 庄泽岗 张俊爱 陈章权 徐军发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46-1349,1354,共5页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人血清IL-37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以鼠抗人IL-37单抗作为捕获抗体,制备的兔抗人IL-37多抗作为检测抗体,HRP标记山羊抗兔Ig G为二抗,重组人IL-37蛋白为标准品,建立检测人IL-37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工作...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人血清IL-37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以鼠抗人IL-37单抗作为捕获抗体,制备的兔抗人IL-37多抗作为检测抗体,HRP标记山羊抗兔Ig G为二抗,重组人IL-37蛋白为标准品,建立检测人IL-37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工作条件进行优化,对其灵敏度、线性范围、重复性和对登革热非结构蛋白NS1阳性患者血清IL-37的检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重组IL-37蛋白为标准品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灵敏度为1.465μg/L,线性范围为1.465~46.875μg/L,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6.6%和11.7%。采用此方法对诊断为登革热的患者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非结构蛋白NS1阳性患者IL-37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结论:成功建立了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可用于人血清中IL-37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37 双抗夹心法 ELISA 登革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G感染小鼠模型中产IL-35单核细胞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晨 张俊爱 +5 位作者 刘雨晴 徐欢 罗厚龙 李瑞曦 郑碧英 徐军发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检测BCG感染小鼠模型外周血和肺组织中产IL-35单核细胞,分析其在结核病免疫机制及病理、病程中发挥的作用,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BCG感染C57BL/6小鼠,于不同时间处死小鼠取肺组织进行载菌量和组织病理学分析,取外周血与肺组织,... 目的:检测BCG感染小鼠模型外周血和肺组织中产IL-35单核细胞,分析其在结核病免疫机制及病理、病程中发挥的作用,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BCG感染C57BL/6小鼠,于不同时间处死小鼠取肺组织进行载菌量和组织病理学分析,取外周血与肺组织,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L-35两个亚基P35与EBI3在单核细胞中的表达,分析IL-35与小鼠载菌量的相关性。结果:BCG感染小鼠外周血和肺组织中不同时间点单核细胞P35、EBI3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外周血在感染4周时显著增加,肺组织表达EBI3在4、8周有显著升高趋势,且P35与EBI3的表达呈正相关,肺组织IL-35的表达与荷菌量呈负相关。外周血和肺部IL-35表达水平在2、4周均有显著增加,而第8周时仅肺部升高明显。结论:BCG感染小鼠单核细胞中IL-35高表达,可能参与抗结核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小鼠模型 BCG IL-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外泌体在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孙胤富 赵黛娜 徐军发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1-286,共6页
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作为细胞间信号传递的信使。大量研究表明,巨噬细胞与疾病的进展有密切关系,巨噬细胞外泌体通过影响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功能导致代谢性疾病、创伤和肿瘤的发展,外泌体中非编码RNA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巨噬细胞外泌体... 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作为细胞间信号传递的信使。大量研究表明,巨噬细胞与疾病的进展有密切关系,巨噬细胞外泌体通过影响炎症反应以及细胞功能导致代谢性疾病、创伤和肿瘤的发展,外泌体中非编码RNA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巨噬细胞外泌体在疾病中发挥的作用,最新研究聚焦巨噬细胞外泌体的可塑性,使用巨噬细胞外泌体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调节机体微环境,最终将巨噬细胞外泌体应用于载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外泌体 代谢性疾病 创伤 肿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脲支原体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欣 何来鹏 +3 位作者 吴志毅 钟琼 曾今成 杨维青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7期856-859,共4页
目的检测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um, Uu)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Uu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法检测Uu临床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并分析Uu临床菌株在浮... 目的检测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um, Uu)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的形成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Uu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法检测Uu临床菌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并分析Uu临床菌株在浮游状态与生物被膜状态下对四环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结果在所检测的25株Uu中64%(16/25)菌株能形成生物被膜,9株不能形成生物被膜。16株Uu形成生物被膜后对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的最小生物被膜药物抑制浓度(minimal biofil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BIC)比浮游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高4~8倍或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红霉素和阿奇霉素MBICs增加的0~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u形成生物被膜后对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9株不能形成生物被膜Uu菌株,在浮游状态和生物被膜状态培养下对所选4种抗生素体外药敏试验的MIC和MBI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选4种抗生素耐药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u临床菌株多数可形成生物被膜,生物被膜形成后降低对四环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对阿奇霉素和红霉素的敏感性影响较小。阿奇霉素和红霉素可用于Uu生物被膜临床菌株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脲支原体 药物敏感性 生物被膜 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血清型登革病毒多表位重组抗原的表达及血清学初步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易方浩 张俊爱 +8 位作者 黎四平 贾岩 陈晨 余诗炎 王鑫 代友超 庄泽岗 郑碧英 徐军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对登革病毒包膜蛋白(E蛋白)和非结构蛋白1(NS1)融合的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表达、纯化及血清学评价。方法将B细胞抗原表位用形成α螺旋的连接肽(EAAAK)2作为接头,串联合成1条全新的多表位融合重组基因rE,将其克隆到原... 目的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对登革病毒包膜蛋白(E蛋白)和非结构蛋白1(NS1)融合的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表达、纯化及血清学评价。方法将B细胞抗原表位用形成α螺旋的连接肽(EAAAK)2作为接头,串联合成1条全新的多表位融合重组基因rE,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经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用镍柱对重组蛋白纯化,并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表达产物。以融合蛋白为抗原,用间接ELISA检测登革热病人血清IgM抗体。结果重组表达载体pET28a-rE构建成功,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用镍柱纯化获得高纯度的目的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蛋白分子量大小与预期结果相符,建立的间接ELISA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原核表达的登革病毒多表位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血清学检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病毒 抗原蛋白 原核表达 血清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