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值制定的锚定法探讨及其在胃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任丹丹 万崇华 +4 位作者 杨铮 孟琼 陈莹 寸英丽 吴婷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5-509,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锚定法的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值MCID的合理计算方法,并制定胃癌量表(QLICP-GA)的MCID。方法分别以EORTC QLQ-C30的Q29和Q30为主观锚,计算患者出院时和入院时各领域得分差值,以锚定法"相差一个等级"、"至少相差... 目的探讨基于锚定法的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值MCID的合理计算方法,并制定胃癌量表(QLICP-GA)的MCID。方法分别以EORTC QLQ-C30的Q29和Q30为主观锚,计算患者出院时和入院时各领域得分差值,以锚定法"相差一个等级"、"至少相差一个等级"及"改善"三种标准、基于锚的MIC分布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制定MCID。结果以Q29和Q30为主观锚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以"至少相差一个等级"为标准得到的MCID值介于另外两个标准之间。以Q29和Q30分别为锚时QLICP-GA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共性症状及副作用、特异模块、共性模块及量表总分MCID分别为7.14、6.25、4.17、14.29、14.29、7.81、8.97和7.14、7.29、4.17、14.29、16.84、7.81、8.33。结论每种方法各具优缺点,可用Q29或Q30作为效标,以"至少相差一个等级"作为标准制定MCID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质量 胃癌 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值 锚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值MCID计算方法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许清安 张传猛 +3 位作者 万崇华 杨铮 许传志 陈莹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5-787,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最小重要性差值(MCID)合理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标准。方法用SPSS产生三对符合正态分布的随机数作为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质量得分,然后根据已有MCID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得到不同方法的MCID结果。结果锚法的MCID结果为3.47、6.40... 目的探讨临床最小重要性差值(MCID)合理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标准。方法用SPSS产生三对符合正态分布的随机数作为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质量得分,然后根据已有MCID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得到不同方法的MCID结果。结果锚法的MCID结果为3.47、6.40、10.11。分布法中当效应值ES=0.5时的MCID结果为8.05、6.02、6.92;当测量工具信度r=0.9时,按标准测量误差(SEM)法MCID结果为5.09、3.81、4.37,按可靠变化指数(RCI)法的MCID结果为7.20、5.39、6.18。结论当实际ES不同时,可选择锚法、分布法中的ES法或两种方法的加权计算MCID;只要r在适当的范围内,可以选择SEM法或RCI法计算MC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值 生命质量 随机数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的老年COPD患者多维健康测定量表条目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薛红红 杨云滨 +4 位作者 万崇华 拓西平 程梅 伊向仁 王束枚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对MHIEC-COPD测试版量表的条目再次分析和筛选,以便形成正式版量表MHIEC-COPD(V1.0)。方法采用测试版老年COPD患者多维健康测评量表,对451例60岁及以上老年COPD患者进行调查。采用项目反应理论IRT中的塞姆吉玛等级反应模型计算每个... 目的对MHIEC-COPD测试版量表的条目再次分析和筛选,以便形成正式版量表MHIEC-COPD(V1.0)。方法采用测试版老年COPD患者多维健康测评量表,对451例60岁及以上老年COPD患者进行调查。采用项目反应理论IRT中的塞姆吉玛等级反应模型计算每个条目的难度、区分度系数,并结合经典测量理论CTT的四种统计方法来评价条目。结果除共性模块中4个条目(GPH4、GPH9、GPS1、GSO4)外,其余条目3种CTT统计分析均入选。各条目的区分度均在1.00~1.39,所有条目的难度系数均在-5.12~4.49,且随难度等级(B1→B4)增加单调递增。最后结合专家讨论,从21个条目中选出16个条目组成正式版量表ECMH-COPD(V1.0)。结论按严格的程序选出16个条目质量较高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其中共性模块9条,特异模块7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多维健康 经典测量理论 项目反应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表得分的最小临床重要性差值(MCID)制定方法 被引量:24
4
作者 薛红红 杨铮 +3 位作者 万崇华 许清安 许传志 陈莹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6-440,共5页
20世纪20年代,问卷测量作为一种新的测评工具在国外兴起,随后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问卷测量结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相较于临床客观指标能够更全面、多维度地反映出被调查者的综合健康状态。但由于问卷测量结果的大小常常反映被... 20世纪20年代,问卷测量作为一种新的测评工具在国外兴起,随后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问卷测量结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相较于临床客观指标能够更全面、多维度地反映出被调查者的综合健康状态。但由于问卷测量结果的大小常常反映被调查者主观感受,缺乏客观性,问卷测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不代表在临床上也有实际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仅根据治疗前后量表得分差异的假设检验 P 值来判断疗效是不科学的,只要样本例数足够大, P 值一般都会显示统计学意义,但并不能说明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意义 量表 被调查者 测评工具 医学领域 客观指标 健康状态 假设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