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早期药物治疗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游恒星 邱建东 +4 位作者 杨维 练晓文 陈氡 方向红 朱立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440-441,共2页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早期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183例轻、中型脑外伤患者,分组后早期应用能量合剂(能量合剂组)、尼莫地平(尼莫地平组)、灯盏细辛(灯盏细辛组)治疗伤后脑震荡样症状,观察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脑震荡样症状...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早期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183例轻、中型脑外伤患者,分组后早期应用能量合剂(能量合剂组)、尼莫地平(尼莫地平组)、灯盏细辛(灯盏细辛组)治疗伤后脑震荡样症状,观察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脑震荡样症状恢复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7、14d灯盏细辛组脑震荡样症状改善率(87.3%、94.4%)明显高于尼莫地平组(73.4%、82.8%)(均P<0.05)及能量合剂组(64.6%、70.8%)(均P<0.01)。伤后1个月脑震荡样症状消失率能量合剂组(29.2%)明显低于尼莫地平组(48.4%)(P<0.05)及灯盏细辛组(57.8%)(P<0.01)。伤后3个月脑震荡后遗症发生率能量合剂组(29.2%)明显高于尼莫地平组(12.5%)(P<0.05)及灯盏细辛组(5.6%)(P<0.01)。结论:早期选择有效药物治疗可促进脑外伤后脑震荡样症状及时恢复,减少脑震荡后遗症的发生,可推广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脑震荡样症状 脑震荡后遗症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 被引量:5
2
作者 游恒星 邱建东 +3 位作者 杨维 陈氡 练晓文 方向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533-534,共2页
目的: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110例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62例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分析比较其疗效情况。结果: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患者... 目的: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110例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62例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分析比较其疗效情况。结果: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半个月内颅高压、脑组织切口疝发生率分别为12.5%、8.3%,均明显低于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的32.3%、27.4%(P<0.05);预后优良率(良好+中残)60.4%高于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患者的40.3%(P<0.05),死亡率18.8%明显低于常规区域性骨瓣开颅手术的37.1%(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可有效提高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颞骨 外科手术标准外伤大骨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盆腔疼痛延误诊断13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姜海洋 谭明波 夏昕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826-827,共2页
目的 总结13例慢性盆腔疼痛患者误诊的教训, 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13例患者中9例误诊为慢性前列腺炎并治疗无效, 4例误诊为精索静脉曲张术后症状无改善。患者均行前列腺肛诊、耻骨联合压痛和耻骨X线摄片等检查。结果 13例患... 目的 总结13例慢性盆腔疼痛患者误诊的教训, 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13例患者中9例误诊为慢性前列腺炎并治疗无效, 4例误诊为精索静脉曲张术后症状无改善。患者均行前列腺肛诊、耻骨联合压痛和耻骨X线摄片等检查。结果 13例患者中, 5例被确诊为耻骨骨炎, 7例确诊为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1例患有前列腺炎和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结论 耻骨骨炎和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易误诊为慢性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症状无改善应考虑是否患有慢性盆腔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盆腔疼痛 延误诊断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慢性前列腺炎 精索静脉曲张 耻骨骨炎 误诊为 疼痛患者 诊治水平 X线摄片 耻骨联合 并治疗 盆底 症状 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 被引量:4
4
作者 林忠伟 王卓 +2 位作者 李涛 雷达 周万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207-4209,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associated antigen-1,LFA-1,即CD11a/CD18)和单核细胞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即CD54)阳性表达率,通过ELISA法测定ox-LDL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膜表面LFA-1和ICAM-1阳性表达率和血浆ox-LDL水平高于非冠心病患者;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ox-LDL水平明显升高(P<0.05);在三支血管病变组LFA-1和ICAM-1阳性表达率和血浆ox-LDL水平处于最高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核细胞膜表面LFA-1和ICAM-1阳性表达率和血浆ox-LDL水平存在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循环血中单核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增加,血浆ox-LDL水平升高,两者均与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相关性,可能对临床诊断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单核细胞: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消化不良临床治疗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邓英太 黄宗青 +1 位作者 曾莲意 李爱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7期1938-1939,共2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的消化不良症状及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病人随机分成常规内科治疗组和内科治疗加抗抑郁及心理治疗组,对比两组方法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评分的变化,症状的轻重由患者自评。结果:两组治疗方法都能...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的消化不良症状及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病人随机分成常规内科治疗组和内科治疗加抗抑郁及心理治疗组,对比两组方法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评分的变化,症状的轻重由患者自评。结果:两组治疗方法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加用抗抑郁药物及心理治疗疗效更显著。结论:心理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的消化不良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抗抑郁治疗及心理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消化不良 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 治疗分析 并发 抗抑郁药物 不良症状 临床 心理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邓英太 曾莲意 +2 位作者 黄宗青 李爱东 张国良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269-271,共3页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法测定78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IgM(Cpn-IgG、Cpn-IgM)的滴度,并与75例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Cpn-IgG抗体滴度...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法测定78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IgM(Cpn-IgG、Cpn-IgM)的滴度,并与75例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Cpn-IgG抗体滴度分别为(94.6±2.67)和(26.7±2.85),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总感染率分别为96.2%和69.3%,既往感染率分别为83.4%和66.7%,急性感染率分别为12.8%和2.7%,两组总感染率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既往感染率及急性感染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肺炎衣原体感染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缺血 肺炎 衣原体 血清抗体 间接微量免疫荧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538例内镜病理分析附多源癌13例 被引量:5
7
作者 林汉利 郑昌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3291-3293,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内镜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38例食管癌在性别、年龄、部位、症状、内镜分型与病理分型间的特点与关系。结果:538例中男女比例为2.82:1,平均年龄58.2岁,50~69岁为高发年龄,40岁以下青年患者占2.97%;症状表现为...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内镜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38例食管癌在性别、年龄、部位、症状、内镜分型与病理分型间的特点与关系。结果:538例中男女比例为2.82:1,平均年龄58.2岁,50~69岁为高发年龄,40岁以下青年患者占2.97%;症状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痛、腹痛、呕血黑便等。发生部位以中段最多,其次为下段,上段较少,其中检出多源癌13例(2.42%),检出原位癌12例(2.23%),组织学上以鳞癌为主,占79.6%,腺癌占10.85%,鳞癌大部分分化良好,腺癌则大部分分化较差,且多发于下段。结论:50~69岁男性是食管癌的高危人群,青年患者有增加趋势;食管癌以中、下段为多发,主要以鳞癌为主,腺癌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且腺癌多分化不良;对高危人群定期胃镜检查以及对可疑病灶常规活检是发现早期癌的主要途径;在行胃镜检查时不要满足一个病灶,应尽量行全上消化道检查,以免漏检多源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内镜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单核细胞肺炎衣原体包涵体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建平 李涛 +4 位作者 张国良 许香广 张允奇 李松 方卫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5期357-360,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肺炎衣原体(Cpn)包涵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使用低渗溶血法制备PBMC。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测(Cpn包涵体,以微量免疫荧光(MIF)检测血浆特异性IgG抗体。结果150例冠心病患者Cpn包涵体阳性20例,阳性...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肺炎衣原体(Cpn)包涵体的检测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使用低渗溶血法制备PBMC。直接免疫荧光(DIF)检测(Cpn包涵体,以微量免疫荧光(MIF)检测血浆特异性IgG抗体。结果150例冠心病患者Cpn包涵体阳性20例,阳性率13.3%,55例对照组中仅1例阳性,阳性率为1.8%,Cpn IgG两组间阳性率分别为94%及38.2%,冠心病组PBMC中包涵体及血中IgG分别与对照组比较阳性率明显增高(P<0.001)。结论外周血标本来源容易,反映客观。低渗溶血法可集中批量制备PBMC,省时省力。Cpn包涵体阳性反映患者现今Cpn感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衣原体包涵体 外周血单核细胞 特异性IGG抗体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应用
9
作者 曾惠琼 黄建嫦 +5 位作者 周敏 卢小平 黄新民 何伟珍 尹志华 叶志中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S0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第2代外周血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PA2)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及病情活动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95例RA患者ACPA2,检测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PLT),记录DAS28... 目的探讨第2代外周血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PA2)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及病情活动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95例RA患者ACPA2,检测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PLT),记录DAS28分值.结果95例患者ACPA2阳性者88例(92.6%);ACPA2滴度与DAS28、CRP、ESR、PLT值等病情评估值呈正相关.结论ACPA2对早期RA即具有高度特异性,并与RA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ACPA2可以作为RA诊断及病情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类风湿关节炎 疾病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室性心动过速
10
作者 李涛 许香广 +3 位作者 王洁婷 赵菲 黄建平 张东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1期1070-1070,共1页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下开腹手术中病人保温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姚月华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9年第S1期3-4,共2页
[目的]探讨在全身麻醉下腹部手术病人术中综合保温措施的效果。[方法]将60例全身麻醉下行开腹手术病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综合保温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术中护理,分别监测两组病人术前及麻醉后0.5h、1.0h、1.5h、2.0h、≥3.0h体温变化。... [目的]探讨在全身麻醉下腹部手术病人术中综合保温措施的效果。[方法]将60例全身麻醉下行开腹手术病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综合保温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术中护理,分别监测两组病人术前及麻醉后0.5h、1.0h、1.5h、2.0h、≥3.0h体温变化。[结果]实验组病人体温与术前基础体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病人体温在麻醉后逐渐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保温措施可有效地维持病人的体温恒定,防止病人低体温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手术期间 体温变化 保温措施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肺门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云鹏 任家武 +3 位作者 蒋穗斌 周坤 胡弼 王元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1-373,共3页
目的:为电视胸腔镜肺门迷走神经切断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观察4例甲醛固定尸体的双侧肺门迷走神经的分支,解剖1例成人新鲜尸体,重点观察双侧迷走神经分支进入肺门的情况,及其与临近的解剖关系。并在电视胸腔镜下解剖雄犬2... 目的:为电视胸腔镜肺门迷走神经切断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观察4例甲醛固定尸体的双侧肺门迷走神经的分支,解剖1例成人新鲜尸体,重点观察双侧迷走神经分支进入肺门的情况,及其与临近的解剖关系。并在电视胸腔镜下解剖雄犬2条,了解犬的肺门迷走神经分支是否与人相似,进行实验动物模型的手术。结果:胸腔内迷走神经主干在肺根处分前后支进入肺门支配支气管,个体不同分支数量和分支直径有所不同,左右侧不同,肺前支1~3支,肺后支2~6支,左侧分支直径比右侧略大,两侧在肺根的解剖关系相同。犬双侧肺门迷走神经分支的解剖与人相似。结论:肺门迷走神经分支,在肺根处从主干分出前支及后支,容易辨认,但要注意肺前支,因其分支少且细小,手术中不要遗漏。还要注意避免损伤支气管动静脉等周围结构,特别是左侧要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门 迷走神经切断术 电视胸腔镜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