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手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杨维 庄鹏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26-328,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病原菌构成及其控制措施。方法对某院2004年5月—2006年5月收治的736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情况、相关因素及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颅脑手术后医...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病原菌构成及其控制措施。方法对某院2004年5月—2006年5月收治的736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情况、相关因素及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颅脑手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为6.11%(45/736);年龄、住院时间、意识障碍、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抗菌药物的长期联用等是其重要危险因素;病原菌培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2.83%),其次为革兰阳性菌(19.57%),真菌(7.61%)。结论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颅脑手术 医院获得性肺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地区耐利福平结核杆菌rpoB基因突变特点 被引量:5
2
作者 阴灵芳 陆学东 +2 位作者 蒙世杰 邢连喜 苏晓红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3-446,共4页
目的阐明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菌株rpoB基因的突变特征。方法对包含81bp的利福平抗药性决定区(rifampicin-resistance determining region,RRDR)的30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rpoB基因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18株耐利福平菌株中,... 目的阐明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菌株rpoB基因的突变特征。方法对包含81bp的利福平抗药性决定区(rifampicin-resistance determining region,RRDR)的30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rpoB基因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18株耐利福平菌株中,除一株发生了513,514位密码子的缺失突变外,其他菌株均发生了单核甘酸替换(单点突变),并且这些突变均发生在rpoB基因的RRDR区内。其中531,526,516位密码子的突变率分别为44.4%,27.8%,16.7%,它们之和为88.9%;12株利福平敏感株中有3株检出了与耐药性有关的基因突变。结论西安地区结核分枝杆菌耐利福平菌株rpoB基因突变以点突变为主,缺失突变则比较少见。最为常见的突变分别位于531位、526位和516位密码子,其中531位密码子的突变率同其他位相比占有明显优势,且531位TCG→TTG突变在rpoB基因所有突变类型中具有最高的突变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RPOB基因 利福平耐药性 DNA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反应停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汪迅 叶志中 +4 位作者 庄俊汉 李博 张丽君 李剑松 钟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960-962,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反应停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小剂量反应停治疗了16例SLE患者的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分别观察其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疗效,评估药物的副作用。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 目的:探讨小剂量反应停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小剂量反应停治疗了16例SLE患者的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分别观察其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疗效,评估药物的副作用。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其皮肤黏膜损害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获得完全缓解的例数分别有12例(75%)及14例(87.5%),获得部分缓解的例数分别有4例(25%)及2例(12.5%);所有患者的病情活动度、C-反应蛋白(CRP)、抗SSA抗体和(或)抗SSB抗体在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主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通过减量后症状消失,未发现外周神经病变。结论:反应停治疗SLE患者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的疗效明显,副作用相对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 反应停 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肤黏膜损害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Y12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文斌 张新霞 +2 位作者 陈晓燕 莫怡浩 伍贵富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亚基12(P2Y12)基因多态性位点rs6798347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入选9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或CT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给予充分的氯吡格雷治疗后,运用富血小板血...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亚基12(P2Y12)基因多态性位点rs6798347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入选9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或CT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给予充分的氯吡格雷治疗后,运用富血小板血浆光学法来测定患者服药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根据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成氯吡格雷抵抗组(CR)30例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NCR)61例。应用Mass ARRAY时间飞行质谱技术对患者P2Y1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6798347进行基因分型,比较两组患者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基因型之间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异。结果 91例患者rs6798347成功分型90例,其中CR组(29例)的GG、AA、AG基因型分别有14例(48.28%)、5例(17.24%)、10例(34.48%);NCR组(61例)的GG、AA、AG基因型分别有33例(54.10%)、5例(8.20%)、23例(37.70%)。两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携带突变型等位基因A的患者服氯吡格雷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有升高趋势(45.21%±16.67%比51.63%±16.18%,P=0.068);部分CR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其未服药时的基线值(68.70%±13.59%比58.90%±4.93%,P=0.046);各基因型之间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R组与NCR组之间总胆固醇[(4.11±1.12)mmol/L比(4.81±1.34)mmol/L,P=0.015]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18±0.81)mmol/L比(2.57±0.89)mmol/L,P=0.049]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其余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1)血小板膜P2Y12受体基因多态性位点rs6798347与冠心病患者CR的发生无明显关系;(2)血小板膜P2Y12受体基因多态性位点rs6798347的突变型等位基因可能影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受体 嘌呤能P2Y12 动脉粥样硬化 氯吡格雷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64层螺旋CT智能触发技术优化肝脏双动脉期扫描 被引量:5
5
作者 丁建林 易旦冰 +1 位作者 陈耀强 陈晓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87-889,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比剂追踪智能触发技术(ABT)在肝脏双动脉期扫描中的技术优化。方法将200例接受64层螺旋CT肝脏平扫加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50例;其中三组患者采用ABT技术启动动脉早期扫描,触发监测点设为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比剂追踪智能触发技术(ABT)在肝脏双动脉期扫描中的技术优化。方法将200例接受64层螺旋CT肝脏平扫加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50例;其中三组患者采用ABT技术启动动脉早期扫描,触发监测点设为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脉,CT触发阀值分别采用110、140、170HU,触发后延时5s开始动脉早期扫描,延时20s开始动脉晚期扫描;另一组患者动脉早期扫描用固定延时(注射对比剂后)20s,动脉晚期延时35s。测量肝实质的强化CT值及腹腔干层面的降主动脉、肝固有动脉的CT值作为评判动脉早期成像质量的指标。结果ABT三组中,140HU触发组符合优化的动脉早期成像(43/50,86.00%)高于110HU触发组(35/50,70.00%)及170HU触发组(32/50,64.00%);固定延时扫描组符合率最低(28/50,56.00%),四组之间优化的动脉早期成像的符合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触发阀值为140HU时,64层螺旋CT肝脏智能触发增强扫描技术可获取最佳双动脉期增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干预模式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赵菲 邝碧娟 +1 位作者 曾丽吟 王湘郴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15期7-10,共4页
目的建立冠心病二级预防干预模式 ,使病人建立健康行为 ,从而有效控制心血管事件发生 ,减少医疗费用 ,降低病死率。方法对 2 36例进入心脏保护网的冠心病病人进行疾病知识、生活方式、个体用药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健康讲座、科学生... 目的建立冠心病二级预防干预模式 ,使病人建立健康行为 ,从而有效控制心血管事件发生 ,减少医疗费用 ,降低病死率。方法对 2 36例进入心脏保护网的冠心病病人进行疾病知识、生活方式、个体用药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健康讲座、科学生活方式指导、个体化的药物干预 ,分别在入网后 6个月、1年、2年进行评价。结果入网后 ,病人对疾病各项知识的掌握率明显提高 (均P <0 .0 1 ) ,不良生活方式明显改善 (P <0 .0 5 ,P <0 .0 1 )。血脂、血压、血糖呈下降趋势 ,入网 2年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入网时显著下降 (均P <0 .0 5 )。再发心血管事件住院仅为 1 .7%。结论对冠心病病人进行二级预防 ,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二级预防 健康教育 心脏保护网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钠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临床应用研究
7
作者 何涛君 陈洲 +2 位作者 邱竹英 王琼 陆学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制备抗脑钠肽(BNP32)单克隆抗体(mAb),并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建立BNP抗原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心脏患者脑钠肽水平的检测。方法:以基因工程原核重组表达BNP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利用常规杂交瘤技术制备mAb,mAb经纯化和HRP标记后,... 目的:制备抗脑钠肽(BNP32)单克隆抗体(mAb),并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建立BNP抗原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心脏患者脑钠肽水平的检测。方法:以基因工程原核重组表达BNP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利用常规杂交瘤技术制备mAb,mAb经纯化和HRP标记后,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筛选检测BNP32蛋白的最佳配对mAb,以其建立BNP32抗原检测技术,并与临床BNP检测的标准实验做平行比较。结果:成功筛选到16株稳定分泌抗BNP32mAb的杂交瘤细胞株,16株mAb的亚型分别为IgG1、IgG2a和IgM,并从中筛选出最佳mAb配对组合,该组合对BNP32蛋白的检测灵敏度为20ng/L。建立的双抗体夹心BNP检测ELISA法与临床BNP检测的标准实验平行比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28),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地建立了BNP32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技术,并能够很好地运用于临床心衰患者BNP指标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钠肽 单克隆抗体 心衰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博卡病毒重组蛋白表达及间接酶联免疫法检测的建立
8
作者 张允奇 何涛君 +1 位作者 陆学东 张银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803-2806,共4页
目的:原核表达并纯化人博卡病毒结构蛋白VP2,并建立间接酶联免疫法,用于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PCR法从菌种模板WHL-1扩增出人博卡病毒结构蛋白VP2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 ET28a中,转化到菌BL21(DE3),经过诱导产生融合蛋白,... 目的:原核表达并纯化人博卡病毒结构蛋白VP2,并建立间接酶联免疫法,用于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PCR法从菌种模板WHL-1扩增出人博卡病毒结构蛋白VP2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 ET28a中,转化到菌BL21(DE3),经过诱导产生融合蛋白,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并以该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血清人博卡病毒的间接酶联免疫法。结果: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经双酶切鉴定构建正确,并可与人博卡病毒Ig G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建立的间接酶联免疫法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2 mg/m L,血清的最佳稀释倍数为1∶200,封闭以1%BSA封闭效果最佳,酶标二抗的最佳工作稀释度为1∶4 000,工作时间最佳为1 h,该检测方法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Cut-off值为0.1,灵敏度为92%,特异性为98%,与对照试剂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7%。结论:原核表达并纯化了人博卡病毒结构蛋白VP2蛋白建立的间接酶联免疫法,为人博卡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方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博卡病毒 原核表达 间接酶联免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夹层瘤的监护探讨
9
作者 赵菲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1期77-78,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监护。方法 分别从以下六个方面 :一般情况 ;血压、心率 ;疼痛 ;休克 ;压迫症状 ;心理 ,总结 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监护体会。结果 经严密细致地监护 ,及时诊治 ,5例患者痊愈 ,2例转外科 ,2例死亡。结论 ... 目的 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监护。方法 分别从以下六个方面 :一般情况 ;血压、心率 ;疼痛 ;休克 ;压迫症状 ;心理 ,总结 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监护体会。结果 经严密细致地监护 ,及时诊治 ,5例患者痊愈 ,2例转外科 ,2例死亡。结论 应重视主动脉夹层瘤急性期的监护 ,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监护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