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肌间沟注射治疗疼痛相关性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俊 凌琳 +3 位作者 杨万章 李加平 雷震 邓晓妃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3-445,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肌间沟注射治疗颈部疼痛相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颈部疼痛在眩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改善后循环药物、心理治疗;治疗组患...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肌间沟注射治疗颈部疼痛相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颈部疼痛在眩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改善后循环药物、心理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超声引导肌间沟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表(cervical symphathetic symptoms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CSSEQ)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记录治疗组超声引导肌间沟注射治疗主观感受评价、眩晕改善起效时间、眩晕消失时间。结果:两组间治疗前CSSEQ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CSSEQ评分(5.26±2.47)分、对照组(12.84±3.7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注射后0.5h内所有患者治疗侧颈肩部胀、热,上肢麻木、乏力,18例患者自觉头清目明、视物清晰。治疗组眩晕改善起效时间平均为注射后(4.0±1.5)h,眩晕消失时间平均为(5.0±1.5)d。结论:定位精准的超声引导肌间沟注射治疗颈部疼痛相关性眩晕有效,消除颈部疼痛是治疗颈性眩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肌间沟 颈性眩晕 后循环缺血 交感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治疗中的MRI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俊 凌琳 +2 位作者 杨万章 谭四平 谢井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03-706,共4页
目的:观察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治疗中的MRI变化。方法:选取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10例,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营养神经药物、B族维生素、心理治疗、针灸、调制中频电刺激和弥可保球旁注射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3个疗程... 目的:观察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治疗中的MRI变化。方法:选取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10例,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营养神经药物、B族维生素、心理治疗、针灸、调制中频电刺激和弥可保球旁注射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3个疗程;患者治疗前、每治疗1疗程后行动眼神经MRI的快速小角度激发三维成像(3D-FLASH)序列平扫和增强检查,以多平面重建(MPR)技术显示动眼神经脑池段全程,了解损伤恢复情况,同时观察患眼上眼睑睁开时间、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眼球运动情况。结果:8例痊愈,2例显效,患眼睁开距受伤时间平均为(2.55±0.69)个月;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3D-FLASH序列结合MPR技术显示动眼神经脑池段由增强、增粗、粗糙到基本正常。结论:3D-FLASH序列增强检查结合MPR技术能清楚显示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损伤程度,在神经康复评定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麻痹 复视 动眼神经 球旁注射 外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