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测量脑卒中患者的效度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高谦 洪冰 +1 位作者 刘少雄 芝梅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49-51,共3页
作者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测量了76例脑卒中患者,并分别与20例腰腿痛病人、晚期癌症病人配对比较,对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测量脑卒中病人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单项对总分的贡献率中,“活动”、“生活... 作者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测量了76例脑卒中患者,并分别与20例腰腿痛病人、晚期癌症病人配对比较,对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测量脑卒中病人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单项对总分的贡献率中,“活动”、“生活”、“健康”三项说明了89%的变量,“支持与感受”仅解释了11%;其与言语、认知、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相关,P值均小于0.01;借此可区别腰腿痛、脑卒中、晚期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提示: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是以肌体功能为主的测量工具,可有效地用于测量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质量 效度 中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测方法──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的制订 被引量:96
2
作者 高谦 卓大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6期244-249,共6页
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评测方法很多。其中FMA(Fugl一MeyerAssessmentofMotorFunction)较有代表性,但由于其过于繁锁、费时,而限制了应用。作者按FMA评测规则对76例脑卒中病人进行评测,将... 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评测方法很多。其中FMA(Fugl一MeyerAssessmentofMotorFunction)较有代表性,但由于其过于繁锁、费时,而限制了应用。作者按FMA评测规则对76例脑卒中病人进行评测,将所得结果输入计算机,进行指标聚类分析,从而对原FMA表进行了简化,得出一个简化的FMA表。简化FMA仍以Brunnstrom的阶段论为理论基础。该表可评价脑卒中病人的各个方面,包括:上、下肢功能(54)分、平衡功能(10)分、感觉功能(10)分、关节活动及疼痛(16)分,总分90分。该表可用以评价偏瘫侧和“正常侧”。简化FMA最大优点是省时、简单、易用,便于交流。其评价结果可指导治疗,特别适用于早期脑卒中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运动功能 中风 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治疗糖尿病合并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林长缨 曲建平 古剑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0-431,共2页
目的:观察物理因子治疗、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了解糖尿病对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24例单纯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对照组,21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 目的:观察物理因子治疗、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了解糖尿病对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24例单纯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对照组,21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组,两组均予综合治疗5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5周综合治疗后,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标准"及改善指数分别对其疗效进行评估,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为22.36±2.61改善指数为0.36±0.10;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为18.54±6.55,改善指数为0.23±0.1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单纯老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糖尿病 物理因子治疗 功能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促进脑梗死大鼠肢体功能恢复的神经再生机制 被引量:9
4
作者 向云 王维 +1 位作者 杨万章 何志承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3-537,共5页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和梗死侧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增殖的影响,探讨FES治疗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大鼠随机分为FES治疗组、安慰电刺激组和假手术...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和梗死侧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增殖的影响,探讨FES治疗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大鼠随机分为FES治疗组、安慰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进行FES治疗。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评定大鼠神经功能,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梗死侧SVZ区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及BrdU/巢蛋白(nestin)、BrdU/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标阳性细胞表达数量。结果:各时间点FES治疗组大鼠mNSS评分显著低于安慰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P<0.05)。治疗后FES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侧SVZ区BrdU+细胞数较安慰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但各组BrdU+/nestin+细胞数占BrdU+细胞数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ES能显著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中一个重要机制是通过促进梗死侧SVZ区NSC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神经干细胞 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肌肉神经分布重建大鼠模型及低频电刺激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良清 周慧 +3 位作者 杨琳 黄剑平 杨万章 李光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54,共8页
目的:利用大鼠模型开展目标肌肉神经分布重建(TMR)研究,使用低频电刺激,观察电刺激对神经移植后的再生和减轻骨骼肌失神经萎缩程度的效果。方法:所有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失神经支配组、TMR模型组及电刺激组。制作TMR大鼠模型,将大... 目的:利用大鼠模型开展目标肌肉神经分布重建(TMR)研究,使用低频电刺激,观察电刺激对神经移植后的再生和减轻骨骼肌失神经萎缩程度的效果。方法:所有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失神经支配组、TMR模型组及电刺激组。制作TMR大鼠模型,将大鼠右侧正中神经移植到胸大肌上,术后2天开始进行低频电刺激。利用植入的肌内电极采集大鼠双侧胸大肌的肌电信号;采用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分析方法检测胸大肌的最大单收缩力及最大强直收缩力;应用肌湿重维持率检测胸大肌失神经萎缩情况。结果:1第4周与第1周相比,TMR模型组右侧胸大肌的肌电信号轻微增加;电刺激组右侧胸大肌的肌电信号明显增强;失神经支配组几乎观察不到右侧胸大肌的肌电信号;正常对照组的肌电信号基本不变。2正常对照组的最大单收缩力及最大强直收缩力均明显大于TMR模型组和电刺激组(P<0.01),电刺激组则明显大于TMR模型组(P<0.05)。3TMR模型组和电刺激组的胸大肌湿重维持率均明显高于失神经支配组(P<0.01),电刺激组则明显高于TMR模型组(P<0.05)。结论:使用低频电刺激TMR大鼠模型,对促进神经移植后的再生和减轻骨骼肌失神经萎缩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肌肉神经分布重建 低频电刺激 周围神经再生 肌萎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肌间沟注射治疗疼痛相关性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俊 凌琳 +3 位作者 杨万章 李加平 雷震 邓晓妃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3-445,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肌间沟注射治疗颈部疼痛相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颈部疼痛在眩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改善后循环药物、心理治疗;治疗组患...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肌间沟注射治疗颈部疼痛相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颈部疼痛在眩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改善后循环药物、心理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超声引导肌间沟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表(cervical symphathetic symptoms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CSSEQ)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记录治疗组超声引导肌间沟注射治疗主观感受评价、眩晕改善起效时间、眩晕消失时间。结果:两组间治疗前CSSEQ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CSSEQ评分(5.26±2.47)分、对照组(12.84±3.7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注射后0.5h内所有患者治疗侧颈肩部胀、热,上肢麻木、乏力,18例患者自觉头清目明、视物清晰。治疗组眩晕改善起效时间平均为注射后(4.0±1.5)h,眩晕消失时间平均为(5.0±1.5)d。结论:定位精准的超声引导肌间沟注射治疗颈部疼痛相关性眩晕有效,消除颈部疼痛是治疗颈性眩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肌间沟 颈性眩晕 后循环缺血 交感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减重站立训练对大面积脑梗死后抑郁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林长缨 杨标 曲建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5期459-460,共2页
目的观察早期减重站立训练对大面积脑梗死后抑郁的疗效及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大面积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抗抑郁及康复治疗,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减重站立训练,... 目的观察早期减重站立训练对大面积脑梗死后抑郁的疗效及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大面积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抗抑郁及康复治疗,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早期减重站立训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程度评分,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经8周治疗后,其HAMD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训练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实施减重站立训练可以显著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抑郁症状及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抑郁 减重站立训练 平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治疗中的MRI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俊 凌琳 +2 位作者 杨万章 谭四平 谢井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03-706,共4页
目的:观察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治疗中的MRI变化。方法:选取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10例,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营养神经药物、B族维生素、心理治疗、针灸、调制中频电刺激和弥可保球旁注射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3个疗程... 目的:观察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治疗中的MRI变化。方法:选取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10例,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营养神经药物、B族维生素、心理治疗、针灸、调制中频电刺激和弥可保球旁注射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3个疗程;患者治疗前、每治疗1疗程后行动眼神经MRI的快速小角度激发三维成像(3D-FLASH)序列平扫和增强检查,以多平面重建(MPR)技术显示动眼神经脑池段全程,了解损伤恢复情况,同时观察患眼上眼睑睁开时间、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眼球运动情况。结果:8例痊愈,2例显效,患眼睁开距受伤时间平均为(2.55±0.69)个月;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3D-FLASH序列结合MPR技术显示动眼神经脑池段由增强、增粗、粗糙到基本正常。结论:3D-FLASH序列增强检查结合MPR技术能清楚显示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损伤程度,在神经康复评定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肌麻痹 复视 动眼神经 球旁注射 外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存质量的测量 被引量:11
9
作者 高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5期240-241,共2页
生存质量的测量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高谦人的存在形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生存时间(spanoflife)和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QOL)。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的平均寿命有所增加。... 生存质量的测量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高谦人的存在形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生存时间(spanoflife)和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QOL)。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的平均寿命有所增加。然而,作为生物体的人,其生物学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质量 康复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