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经前女性风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何伟珍 李剑松 +5 位作者 李博 叶志中 郭粉莲 谭丹丹 谢燕 徐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4-396,共3页
目的:对绝经前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进行骨密度(BMD)的监测,评估发生骨量丢失的原因。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89例绝经前女性患者(SLE49例,RA40例)及6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右跟骨部位的BMD,同时对患者诸... 目的:对绝经前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进行骨密度(BMD)的监测,评估发生骨量丢失的原因。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89例绝经前女性患者(SLE49例,RA40例)及6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右跟骨部位的BMD,同时对患者诸多影响BMD的因素(年龄、病程、疾病活动度、激素使用时间、激素累积剂量及激素日剂量)与BMD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患者右跟骨部位的BMD(SLE为-1.42±0.56,RA为-1.36±0.63)明显低于对照组(-0.58±0.52,P<0.01),骨质疏松的发生率(SLE为17.1%,RA为1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的BMD与C3呈正相关(r=0.521,P<0.01),与激素累积剂量呈负相关(r=-0.398,P<0.05);BMD与RA患者的CRP呈负相关(r=-0.431,P<0.0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C3下降与激素累积剂量增高为SLE患者BMD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CRP升高为RA患者BMD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绝经前女性SLE与RA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SLE与RA患者疾病活动与激素累积剂量是影响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关节炎 类风湿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生存质量评估与疗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郭粉莲 蔡旭 +1 位作者 叶志中 尹志华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5年第4期1210-1211,共2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生存质量与疗效的关系,以期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风湿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54例罹患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为工具,...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生存质量与疗效的关系,以期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风湿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54例罹患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为工具,对入院初始的入选对象进行生存质量调查,以量化评分结果为分组依据将病人分为高评分组(评分≥80分,A组)48例,中等评分组(评分60分~79分,B组)61例,低评分组(评分≤59分,C组)45例,追踪并比较3组病人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随访3个月后采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病情评价(DAS评分)系统对病人疗效进行评估:A组病人缓解41例,低度活动4例,中度活动2例,高度活动1例,B组缓解48例,低度活动6例,中度活动4例,高度活动3例;C组缓解28例,低度活动6例,中度活动6例,高度活动5例。3组病人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生存质量评分高的病人较其他两组有较好的疗效。[结论]生存质量评分与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疗效具有一定相关性,评分高的病人具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疗效 生存质量 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MV、B19和HCV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尹志华 叶志中 +2 位作者 陈新鹏 甘达强 张春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5-367,共3页
目的:检测巨细胞病毒(CMV)IgG和IgM抗体、细小病毒B19 IgG和IgM抗体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在中国南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CMV、B19、HCV在RA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CMV-IgG和CMV-IgM抗... 目的:检测巨细胞病毒(CMV)IgG和IgM抗体、细小病毒B19 IgG和IgM抗体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在中国南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CMV、B19、HCV在RA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CMV-IgG和CMV-IgM抗体,B19-IgG和B19-IgM抗体以及HCV抗体;CMV-IgM抗体阳性者利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CMV载量;B19-IgM抗体阳性者利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的B19载量。同时分析这些病毒抗体与RA患者的实验室活动指标如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的相关性。结果:70例RA患者中,69例为CMV-IgG抗体阳性(98.57%),7例CMV-IgM抗体阳性(10.00%),49例B19-IgG抗体阳性(70.00%),16例B19-IgM抗体阳性(22.86%),无一例HCV抗体阳性;92例健康对照者中91例CMV-IgG抗体阳性(98.91%),1例CMV-IgM抗体阳性(1.10%),42例B19-IgG抗体阳性(45.65%),19例B19-IgM抗体阳性(20.65%),仅1例HCV抗体阳性;RA患者CMV-IgM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MV-IgM抗体阳性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未检测到CMV载量;RA患者B19-IgG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间B19-IgM抗体阳性率无差别(P>0.05),B19-IgM抗体阳性RA患者血清中未检测到B19载量;CMV-IgM抗体阳性、B19-IgG抗体阳性与抗CCP抗体、RF、ESR等RA活动性指标不相关。结论:中国南方人群普遍感染CMV,但CMV重新激活与RA有关;B19感染在RA患者中有更高的流行率;HCV在中国南方人群感染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巨细胞病毒 细小病毒B19 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孔卫红 叶志中 +4 位作者 李博 何伟珍 陈雅硕 谢燕 尹志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721-3723,共3页
目的:探讨苯丙氨酸免疫吸附(PH-350)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重症SLE患者78例,均合并重要器官受损,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10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PH-350免疫吸附配合激素... 目的:探讨苯丙氨酸免疫吸附(PH-350)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重症SLE患者78例,均合并重要器官受损,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10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运用PH-350免疫吸附配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观察组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LEDAI评分及抗核抗体(ANA)滴度、抗双链DNA抗体(ds-DNA)定量、抗核小体抗体(NUCL)定量、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血常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电解质、肾功能、肝功能等指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9例接受免疫吸附治疗的患者,免疫吸附治疗后(当天、2周、6周、12周),血沉、CRP、免疫球蛋白、ANA滴度、ds-DNA定量、NUCL定量、SLEDAI评分等明显下降(P<0.05);白细胞、血小板上升更快、更明显(P<0.05),其他各项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无肝肾功能损害(P<0.05),临床症状更快缓解(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吸附治疗重症SLE起效迅速、疗效显著,并且安全无明显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苯丙氨酸 免疫吸附治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在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博 胡秋侠 +6 位作者 叶志中 汪迅 张丽君 李剑松 郭粉莲 何伟珍 庄俊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及类风湿因子(RF)对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EORA)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探讨其与EORA病情活动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6例EORA患者、68例非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NEORA)患者及35例正常老年人的血清...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及类风湿因子(RF)对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EORA)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探讨其与EORA病情活动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6例EORA患者、68例非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NEORA)患者及35例正常老年人的血清进行了抗CCP抗体及RF的测定,并对其与EORA病情活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26例EORA患者中,抗CCP抗体及RF的阳性率分别为65.4%(17/26)及61.5%(16/26)。68例NEORA患者中,抗CCP抗体及RF的阳性率分别为41.2%(28/68)及77.9%(53/68)。35例正常老年人中,仅有1例检测到抗CCP抗体,有2例检测到RF低滴度阳性。抗CCP抗体及RF在26例EORA患者中的敏感性分别为65.4%及61.5%,特异性分别为97.1%及94.3%。抗CCP抗体在EORA组的敏感性显著高于NEORA组,而RF在NEORA组的敏感性则显著高于EORA组(P<0.05)。以28处关节疾病活动度积分(DAS28)来评价EORA患者的病情活动性,在EORA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组及RF阳性组患者的病情活动性均分别显著高于各自阴性对照组。结论:抗CCP抗体及RF有助于EORA的诊断及病情活动性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老年人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类风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s在SLE患者外周血中的异常表达 被引量:5
6
作者 尹志华 叶志中 +2 位作者 罗秀霞 何伟珍 徐珊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6-307,共2页
目的:通过比较微小RNAs(microRNA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正常健康对照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在SLE中异常表达的microRNAs。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其中SLE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15例。将SLE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PMBC分... 目的:通过比较微小RNAs(microRNA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正常健康对照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在SLE中异常表达的microRNAs。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其中SLE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15例。将SLE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PMBC分别混合,提取总RNA,分离提纯microRNA,探针标记,芯片杂交,扫描后进行数据分析。以两组间信号强度比值>2或者<0.5表示两组间microRNAs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共筛选出27种有效表达的人源性microRNAs,其中SLE组和对照组表达无明显差异的有14种,11种microRNAs在SLE组中高表达,2种microRNAs在SLE组中低表达。结论:多种microRNAs在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异常表达,提示它们可能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微小RNA 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反应停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汪迅 叶志中 +4 位作者 庄俊汉 李博 张丽君 李剑松 钟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960-962,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反应停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小剂量反应停治疗了16例SLE患者的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分别观察其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疗效,评估药物的副作用。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 目的:探讨小剂量反应停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小剂量反应停治疗了16例SLE患者的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分别观察其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疗效,评估药物的副作用。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其皮肤黏膜损害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获得完全缓解的例数分别有12例(75%)及14例(87.5%),获得部分缓解的例数分别有4例(25%)及2例(12.5%);所有患者的病情活动度、C-反应蛋白(CRP)、抗SSA抗体和(或)抗SSB抗体在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主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通过减量后症状消失,未发现外周神经病变。结论:反应停治疗SLE患者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的疗效明显,副作用相对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 反应停 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肤黏膜损害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VCA-IgA抗体及病毒DNA载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表达 被引量:6
8
作者 叶志中 尹志华 +1 位作者 陈杰 罗秀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0期3489-3491,共3页
目的:检测EB病毒VCA-IgA抗体及病毒DNA载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EB病毒与SLE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EB病毒VCA-IgA抗体和EB病毒DNA载量。同时分析EB病毒VCA-Ig... 目的:检测EB病毒VCA-IgA抗体及病毒DNA载量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EB病毒与SLE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EB病毒VCA-IgA抗体和EB病毒DNA载量。同时分析EB病毒VCA-IgA抗体与SLE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补体C3和C4的相关性。结果:248例SLE患者中,49例EBV-VCA-IgA抗体阳性,167例健康对照者中12例阳性,SLE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19.8%vs7.2%;P<0.001);SLE患者EB病毒载量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与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补体C3和C4不相关。结论:EB病毒感染与SLE相关,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者有较高的DNA载量,SLE的发病危险性亦高,EB病毒重新活化与SLE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EB病毒 衣壳抗原IgA抗体 DNA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8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叶志中 尹志华 +1 位作者 何伟珍 罗秀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441-2443,共3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启动子基因-137和-607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是否与中国南方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人群的易感性有关,并进一步分析其与SLE患者血清IL-18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SP法检测165例SLE患者和124例健康人群中I...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启动子基因-137和-607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是否与中国南方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人群的易感性有关,并进一步分析其与SLE患者血清IL-18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SP法检测165例SLE患者和124例健康人群中IL-18启动子基因-137和-607两个位点的多态性频率。分析两个位点的基因分型与SLE的相关性。结果:165例SLE中,-137C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6.4%;而124例健康人群中-137C的频率为12.3%,两组无明显差别;SLE患者中-607C的等位基因频率为84.8%,健康人群中-607C的频率为61.3%,SLE组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携带-607C的个体SLE发病危险性大。血清中IL-18水平与基因型-607AC和-607CC强相关。结论:IL-18启动子基因-607位点(A→C)的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SLE人群相关,它可能通过影响IL-18基因的表达而参与SLE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白细胞介素-18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头痛的3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观察
10
作者 庄俊汉 黄宗青 +1 位作者 张丽君 曾莲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 观察首发头痛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临床特点 ,寻找早期诊断的线索。方法 分析总结 3 1例此类患者头痛表现及辅助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 首发头痛的SLE临床特点为 :1 早期头痛表现类偏头痛 ( 4 5 % )、类紧张型头痛 ( 3 2 % ... 目的 观察首发头痛的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临床特点 ,寻找早期诊断的线索。方法 分析总结 3 1例此类患者头痛表现及辅助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 首发头痛的SLE临床特点为 :1 早期头痛表现类偏头痛 ( 4 5 % )、类紧张型头痛 ( 3 2 % )、类丛集性头痛 ( 2 3 % ) ,具有 :①头痛性质多样化 ,易向全头扩散 ,日晒后加重 ;②常继发全身症状、脑皮质功能损害或轻度脑局灶征 ;③常规止痛治疗不能有效缓解 ,对糖皮质激素敏感。 2 头痛 6个月后才出现光敏感、口腔粘膜溃疡等其他系统的损害。 3 CT、MR显示病灶以脑室周围为主 ,边界不清 ,无占位效应 ,病变有可逆性。发病 10个月以后有阳性发现者明显增加。 4 抗核抗体 (ANA)阳性率高 ;及时治疗可完全缓解。结论 首发头痛的SLE具有一些特点 ,注意这些特征可早期发现SLE。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特点 早期诊断 首发症状 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