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4
1
作者 黄群武 廖进民 +4 位作者 谢华 吕端远 魏建华 陈应佳 孔禄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提供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周围皮肤的血供情况。结果:腓浅神经(皮下段)近侧的血供为腓浅动脉深支的皮动脉、第1支肌间隔动脉,起始处外... 目的:提供带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周围皮肤的血供情况。结果:腓浅神经(皮下段)近侧的血供为腓浅动脉深支的皮动脉、第1支肌间隔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8mm、1.1mm;第1支肌间隔动脉穿出深筋膜前长为1.8cm。远侧则为腓动脉穿支之升支、降支的皮支和足背动脉皮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9mm、0.7mm和0.8mm,穿出深筋膜前长分别为1.2cm、0.7cm和0.8cm。其神经支在神经干内或旁彼此吻合,构成纵向链式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皮肤、皮下及筋膜血管网沟通。结论:可设计带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浅神经 皮神经营养血管 筋膜皮瓣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下颌区组织缺损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5
2
作者 廖进民 徐达传 +3 位作者 钟世镇 文家福 周训银 徐永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4-178,共5页
在36侧灌注红色乳胶或墨汁的成人下肢标本上,结合下颌区多种组织缺损的修复术,对腓骨肌皮复合瓣血供、神经等进行了解剖学研究。术式设计以吻合诽血管腓骨瓣修复下颌骨;长屈肌瓣和腓骨长肌瓣分别修复口外或口内肌缺损;带感觉神经... 在36侧灌注红色乳胶或墨汁的成人下肢标本上,结合下颌区多种组织缺损的修复术,对腓骨肌皮复合瓣血供、神经等进行了解剖学研究。术式设计以吻合诽血管腓骨瓣修复下颌骨;长屈肌瓣和腓骨长肌瓣分别修复口外或口内肌缺损;带感觉神经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口内粘膜或口外皮肤缺损。文中讨论了应用解剖学要点及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 下颌骨 骨移植 组织缺损 腓骨肌 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肌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腰椎滑脱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3
作者 吕端远 廖进民 +1 位作者 谢华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88-190,共3页
在38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上,观测了腰髂肋肌的形态、毗邻和髂嵴后半的重要附着结构及它们的血液供应。腰髂肋肌多以坚厚肌腱起于髂嵴后半,起端可见分为浅、深两部。深部有76%露于浅部外侧缘之外约1.2cm,肌内、外侧... 在38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上,观测了腰髂肋肌的形态、毗邻和髂嵴后半的重要附着结构及它们的血液供应。腰髂肋肌多以坚厚肌腱起于髂嵴后半,起端可见分为浅、深两部。深部有76%露于浅部外侧缘之外约1.2cm,肌内、外侧缘至第12助长度分别为12.5cm和11.5cm;该段中间的宽度和厚度分别为4.0cm和1.6cm。肌肉的血液供应为多源性,其上、中、下部分别为肋下动脉第1腰动脉,第2、3腰动脉及第3、4腰动脉供应。第3、4腰动脉分支供应髂骨并发支与臀上动脉浅、深上支在髂骨背侧后部构成吻合。上述资料为带腰髂肋肌髂骨瓣修复腰椎滑脱术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 髂嵴 带肌蒂髂骨瓣 腰椎滑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熟地多糖活性炭脱色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周统武 梁志坚 +2 位作者 吴天秀 吴科锋 李文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72-975,994,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活性炭对熟地多糖提取液脱色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以多糖脱色率(%)和多糖剩余率(%)为指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确定了熟地多糖活性炭脱色的最优工艺的参数。结果发现:活性炭添加量对脱色... 本研究旨在探讨活性炭对熟地多糖提取液脱色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以多糖脱色率(%)和多糖剩余率(%)为指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确定了熟地多糖活性炭脱色的最优工艺的参数。结果发现:活性炭添加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温度,再次为时间。最佳脱色条件为脱色温度60℃,活性碳添加量5%,吸附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脱色率为98.20%,多糖剩余率为84.89%。从而表明活性炭对熟地多糖脱色工艺可行,简便,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熟地多糖 脱色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脑横切面上髓突与中央前后回的对应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雪鹏 李少华 +2 位作者 张剑凯 欧伟 张一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5-647,共3页
目的:探索髓突与中央前、后回的对应规律,为影像学上通过髓突定位中央前、后回奠定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选20例正常人脑标本,用广告颜料对中央前、后回染色,作层厚6mm之横切脑片,选取其中典型层面,观察分析中央前、后回与髓突之间的对... 目的:探索髓突与中央前、后回的对应规律,为影像学上通过髓突定位中央前、后回奠定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选20例正常人脑标本,用广告颜料对中央前、后回染色,作层厚6mm之横切脑片,选取其中典型层面,观察分析中央前、后回与髓突之间的对应性并总结规律。结果:中央前、后回所对应的髓突为1 ̄2支:髓突方向:左侧在9 ̄11点方向:右侧在1 ̄3点方向。结论:中央前、后回与髓突之间有对应规律可寻,影像学上可以通过髓突定位中央前、后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脑 横切面 髓突 脑回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供区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绥江 罗少军 +3 位作者 金玉丹 汤少明 梁杰 吕端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2-704,共3页
目的:分析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供区并发症,评价该皮瓣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对手部握力、捏力和前臂旋转及腕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于术后第7d、3周和3个月观察并记录手部和腕部肿胀程度,第7d测量记录植皮成活面积... 目的:分析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供区并发症,评价该皮瓣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对手部握力、捏力和前臂旋转及腕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于术后第7d、3周和3个月观察并记录手部和腕部肿胀程度,第7d测量记录植皮成活面积。3周后进行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分布区域皮肤浅感觉评定。3个月后对手部握力、捏力和前臂旋转及腕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并与术前对比。3个月后进行供区外观评定,要求患者主观评价其满意程度,最后归纳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3个等级。结果:实施手术29例,其中2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48月。供区并发症包括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区域异常(100%)、桡神经浅支分布区感觉异常(9.1%)、皮片部分坏死(18.1%)、供区外观不满意(45.5%)和供侧手部和腕部肿胀等,而前臂旋转活动和腕关节屈、伸、收、展活动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供区皮肤感觉功能障碍和供区植皮外观不满意是该类皮瓣供区主要并发症,而供侧手部、腕部活动功能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 外科皮瓣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供区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分支吻合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张业辉 李少华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2-294,共3页
目的:研究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类型、分支及吻合,为临床手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8例手的铸型标本上观察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分支及吻合。结果:⑴掌浅弓分5型:Ⅰ.尺动脉型由尺动脉的终支构成,其分支直接到示指、拇指,不与其... 目的:研究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类型、分支及吻合,为临床手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8例手的铸型标本上观察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分支及吻合。结果:⑴掌浅弓分5型:Ⅰ.尺动脉型由尺动脉的终支构成,其分支直接到示指、拇指,不与其它动脉的分支吻合,占19.2%(15例)。Ⅱ.桡尺动脉型由桡动脉分支与尺动脉构成,占51.3%(40例)。Ⅲ.尺动脉掌深弓型由尺动脉的终支和掌深弓构成,占15.4%(12例)。Ⅳ.桡正中尺动脉型由桡动脉、正中动脉和尺动脉构成,占10.3%(8例)。Ⅴ.无弓型没有掌浅弓,桡动脉掌浅支分支营养拇指、示指及中指桡侧半,尺动脉分支营养中指尺侧半、无名指、小指,占3.8%(3例)。⑵掌深弓分2型:Ⅰ.完全型掌深弓由桡动脉的终支与尺动脉或其它分支构成,占93.6%(73例)。Ⅱ.非完全型掌深弓是桡动脉的终支不与其它分支吻合,占6.4%(5例)。掌浅弓、掌深弓互相吻合且发出许多分支。结论:掌浅弓、掌深弓分支众多,吻合丰富,变异大,临床手术时应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浅弓 掌深弓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纹理分析的骨质疏松计量诊断 被引量:5
8
作者 吴天秀 蔡洁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32-735,740,共5页
目的用图像纹理分析方法对骨组织切片进行初步识别和分析。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组(OVX)。实验结束后,制作骨组织切片,并测量骨形态计量学静态参数。切片于显微镜下拍照,获得图像后进行纹理分析。采... 目的用图像纹理分析方法对骨组织切片进行初步识别和分析。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组(OVX)。实验结束后,制作骨组织切片,并测量骨形态计量学静态参数。切片于显微镜下拍照,获得图像后进行纹理分析。采用游程长矩阵和灰度共生矩阵模型来提取纹理特征。结果 OVX组的静态参数与SHAM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去卵巢所致的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纹理参数中,面积(area):SHAM组:(282552.1±11896.32);OVX组:(133418.0±37934.50)(P<0.05);角二阶矩:SHAM组:(0.06±0.01);OVX组:(0.08±0.02)(P<0.05);对比度(contrast):SHAM组:(2.92±0.52)OVX组:(1.99±0.67)(P<0.05);相关性(correlat):SHAM组:(0.54±0.02);OVX组:(0.48±0.02)(P<0.05);熵(Entropy):SHAM组:(1.54±0.08);OVX组:(1.33±0.11)(P<0.05);差方差(DifVarnc):SHAM组:(1.54±0.08);OVX组:(1.06±0.36)(P<0.05);游程长不均匀度因子(RLNonUni):SHAM组:(30932.94±12790.38);OVX组:(11116.16±1714.33)(P<0.05);灰度不均匀度因子(GLevNonU):SHAM组:(11896.84±4737.95);OVX组:(6497.72±1823.29)(P<0.05)。结论采用纹理分析的方法,可将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的骨组织切片图像与正常大鼠图像明显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形态计量学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SCs-exosomes对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崔晓军 张剑凯 +4 位作者 张智 周丽娜 郭金华 王晓红 马颖蓝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5-689,共5页
目的探讨来源于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的外切体(MCSCs-exosomes)对成年大鼠心肌细胞体外缺氧损伤诱导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和MCSCs-exosomes预处理组。随后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 目的探讨来源于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的外切体(MCSCs-exosomes)对成年大鼠心肌细胞体外缺氧损伤诱导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和MCSCs-exosomes预处理组。随后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细胞凋亡相关指标均明显升高,细胞计数下降(P<0.01),Bcl-2/bax表达下调(P<0.01),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多。而MCSCsexosomes预处理组可明显改善缺血缺氧损伤时的细胞活力,上调Bcl-2/bax的表达,降低凋亡细胞的比例(P均<0.05)。结论 MCSCs-exosomes预处理可以明显改善体外培养缺氧损伤诱导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抗凋亡途径减轻缺氧时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 外切体 成年大鼠心肌细胞 缺氧损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聚肽纳米纤维支架对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晓军 谭玉珍 +3 位作者 李少华 国海东 王存 张剑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8-432,共5页
目的研究白聚肽纳米纤维支架对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MCSCs)生长和存活的作用。方法设计和同相合成自聚肽,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其白组装后的形态结构和与MCSCs的相互关系;通过CCK-8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纳米纤维支架对MCSCs... 目的研究白聚肽纳米纤维支架对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MCSCs)生长和存活的作用。方法设计和同相合成自聚肽,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其白组装后的形态结构和与MCSCs的相互关系;通过CCK-8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纳米纤维支架对MCSCs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1%多肽溶液自组装成直径约10nm,长度为100~300nm纳米纤维,并相互交织成孔径为50~200nm的网状结构;MCSCs在纤维支架中培养1d后,可见细胞呈长梭形,位于三维纳米纤维支架的网孔中,生长状态良好;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在纤维支架中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MCSCs在纤维支架中诱导培养4周时,形态和排列方式均发生明显改变。结论纤维支架与MCSCs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纤维支架有利于MCSCs的生长和定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聚肽纳米纤维支架 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 生物相容性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大肌合并背阔肌额外肌束变异1例
11
作者 陈燕宏 王晓红 +3 位作者 郭金华 李雪 赖泉娜 李林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9-479,共1页
笔者在一具男尸(约65岁)的解剖中,发现左侧胸大肌和背阔肌同时有变异肌束出现,为积累国人解剖形态学资料,现从胸大肌与背阔肌额外肌束的起止、走行、形态、血供以及神经支配等方面予以报道。
关键词 胸大肌 背阔肌 肌束 胸前壁 腱膜 男尸 肌腹 解剖形态学 胸小肌 下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