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氧碳氮新型硅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1
作者 钟琪 余德馨 +2 位作者 赵欣悦 傅儒生 张灵志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2-547,共6页
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与甲醛为原料通过烷氧基水解和席夫碱反应生成前驱体,高温热解制备硅氧碳氮(SiOCN)复合负极材料。比较研究了商用的电解液添加剂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和自制的有机氟硅电解液添加剂(MFSM2)在SiOCN电池中的... 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与甲醛为原料通过烷氧基水解和席夫碱反应生成前驱体,高温热解制备硅氧碳氮(SiOCN)复合负极材料。比较研究了商用的电解液添加剂氟代碳酸乙烯酯(FEC)和自制的有机氟硅电解液添加剂(MFSM2)在SiOCN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与使用基础电解液相比,在使用MFSM2和FEC后电池可逆容量从614.6 m A·h/g分别提高至899.9 m A·h/g和886.9 m A·h/g,库仑效率从58.3%分别提高至62.2%和62.8%。循环伏安、电化学阻抗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结果表明,加入添加剂后在SiOCN电极表面反应形成稳定均匀致密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减小了界面阻抗,提高了离子传输速率,从而提高了SiOCN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氧碳氮 氟硅烷 电解液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氮氟共掺杂碳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2
作者 徐伟君 胡金龙 +2 位作者 余德馨 傅儒生 张灵志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4-302,共9页
锂硫电池以其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一代电化学储能技术,但硫正极存在电导率低、体积膨胀、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等技术瓶颈问题,制约了其实际应用。通过甲醛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醛胺缩合和溶胶-凝胶化反应合成了... 锂硫电池以其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一代电化学储能技术,但硫正极存在电导率低、体积膨胀、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等技术瓶颈问题,制约了其实际应用。通过甲醛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醛胺缩合和溶胶-凝胶化反应合成了席夫碱二氧化硅凝胶,经与聚四氟乙烯乳液冷冻干燥、热处理同步刻蚀二氧化硅以及碳化制备了多孔氮氟共掺杂碳气凝胶(NF-CA)。以NF-CA为载体制备的NF-CA/S正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0.2 C循环初始放电比容量高达1322 mA∙h/g,1 C循环200圈可逆比容量可保持564 mA∙h/g,2C倍率下可逆比容量高达598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氮氟共掺杂 碳气凝胶 NF-CA/S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包覆法制备煤沥青基硅/碳复合物及其锂离子电池性能 被引量:4
3
作者 王金莹 曲江英 +6 位作者 李杰兰 汤占磊 臧云浩 王涛 顾建峰 周钢 高峰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2-569,共8页
本文采用市售纳米硅为硅源,以软化点低、得碳率高、价格便宜的煤沥青作为碳源,通过两步包覆法制备了煤沥青基硅/碳(Si/C/C)复合物,并研究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得复合物的粒径在300~350 nm间,Si纳米粒子被... 本文采用市售纳米硅为硅源,以软化点低、得碳率高、价格便宜的煤沥青作为碳源,通过两步包覆法制备了煤沥青基硅/碳(Si/C/C)复合物,并研究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得复合物的粒径在300~350 nm间,Si纳米粒子被C包覆并相互连结成C-Si-C网络结构,其中Si含量为27%的硅/碳复合物(Si/C/C-27%)作为锂电池电极材料表现了良好的储锂性能。在0.1 A/g的小电流密度下,Si/C/C-27%的放电比容量为1281 mA·h/g;在3 A/g的大电流密度下,其放电比容量仍能保持在582 mA·h/g,表现了良好的倍率性能。Si/C/C-27%在2 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的循环后其比容量保持率为76.61%,表现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相比于煤沥青基碳的一次包覆所得的硅/碳复合材料(Si/C),Si/C/C有效提高了Si纳米粒子的导电性并抑制了其在嵌锂和脱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本文提出的二次包覆的新方法为制备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沥青基碳 硅碳复合物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氮掺杂碳包覆Co x P复合物的制备及其锂电性能
4
作者 张鑫宇 曲江英 +3 位作者 汤占磊 李杰兰 王涛 高峰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72-1180,共9页
以类沸石咪唑酯骨架化合物ZIF-67为钴源、碳源和氮源前驱体,红磷作为磷源,在800℃煅烧直接制备氮掺杂碳包覆的Co 2 P@N-C和CoP@N-C复合物,并研究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得复合物的组分可以通过调控ZIF-67和... 以类沸石咪唑酯骨架化合物ZIF-67为钴源、碳源和氮源前驱体,红磷作为磷源,在800℃煅烧直接制备氮掺杂碳包覆的Co 2 P@N-C和CoP@N-C复合物,并研究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得复合物的组分可以通过调控ZIF-67和红磷的比例而改变。所得复合物的结构为正十二面体,尺寸约250~400 nm,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用作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时,在电流密度为0.05 A/g下,Co 2 P@N-C和CoP@N-C复合物首次放电容量分别达到942和1170.6 mA·h/g。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经过500次循环容量依然可以保持在306.6和180.3 mA·h/g。论文提供了一种绿色环保制备锂电池用磷化钴/碳复合物的简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Co x P复合物 ZIF-67 红磷 原位氮掺杂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