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0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三农”的创新路径探索——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为例
1
作者 喻嘉鑫 陈健晴 +3 位作者 陈智慧 廖若昕 王芬 刘香香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4期8-11,共4页
农业科研院所作为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是构建国家及省市各层级农业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如何发挥社会公益职能,进一步做好做强服务“三农”工作,已成为农业科研院所... 农业科研院所作为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是构建国家及省市各层级农业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形势下,农业科研院所如何发挥社会公益职能,进一步做好做强服务“三农”工作,已成为农业科研院所面临的一项新任务、新课题。本文作者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为例,介绍了该所积极探索科技服务“三农”的新路径、新模式,从提升服务政府监管能力、加快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打造农产品品质评价特色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更好地推动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三农”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服务“三农” 创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验基地建设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健雄 陈建酉 +5 位作者 涂从勇 朱素素 江远汉 何文杰 陈荣彬 何秀英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0,共5页
农业试验基地不仅是农业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三农”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窗口。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为例,分析了基地建设管理现状、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 农业试验基地不仅是农业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三农”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窗口。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为例,分析了基地建设管理现状、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建设广东省农作物现代种业产业园为抓手,探索“核心技术+产业融合+场景实践+示范推广”的建设新模式,通过改善设施装备、延伸产业链、强化智能化建设、加强基地管理队伍建设等措施,提高试验基地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助力广东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试验基地 种业产业园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职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及其培养对策建议--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陆军 张愉 +2 位作者 黎燕如 颜斌 肖昕 《中国种业》 2024年第12期20-25,共6页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除了科技成果本身,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专职人员也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目前既懂农业专业知识,又懂经济规律、商业化运作、企业管理和法律...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除了科技成果本身,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专职人员也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目前既懂农业专业知识,又懂经济规律、商业化运作、企业管理和法律法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职人员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而剖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职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提出了培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职人员的对策建议,以期从人才培养的维度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专职人员 综合素质 对策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肉牛行业现状与发展展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李大刚研究员专访
4
作者 周风珍 李大刚 《广东饲料》 2024年第10期7-10,共4页
简介:李大刚,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营养科研工作,2018年以来担任广东省南方现代草牧业(牛)创新团队营养与高效饲养岗位专家,开展广东省地缘性饲料资源开发,反刍动物营养与高效饲养研究。先后担任广东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广州乡村振兴现代... 简介:李大刚,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营养科研工作,2018年以来担任广东省南方现代草牧业(牛)创新团队营养与高效饲养岗位专家,开展广东省地缘性饲料资源开发,反刍动物营养与高效饲养研究。先后担任广东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广州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专家。先后主持或者参与各类项目36项,其中主持各类项目18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专利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一项,参与中华神农科技奖、广东省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各一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现代农业产业 动物营养 地缘性 草牧业 高效饲养 创新团队 李大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虻有望部分替代鱼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前景广阔——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水产研究室王国霞副主任
5
作者 胡俊康 王国霞 《广东饲料》 2024年第5期10-12,共3页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这不仅是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养殖业节粮降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豆粕减量替代要求增加非常规蛋白饲料资源的开发,促进动物屠体和餐桌剩余食物的饲料化利用。黑水虻...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这不仅是饲料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养殖业节粮降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豆粕减量替代要求增加非常规蛋白饲料资源的开发,促进动物屠体和餐桌剩余食物的饲料化利用。黑水虻是一种营腐生性质昆虫,取食范围广,生物量大,世代周期短,能将有机废弃物快速转化成为高附加值生物物质,可作为一种优质的饲料原料,是豆粕减量替代的重要方向之一。为了解黑水虻在水产饲料中的推广应用情况,《广东饲料》近期采访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水产研究室副主任王国霞研究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饲料 生物物质 有机废弃物 国家粮食安全 饲料行业 推广应用情况 黑水虻 世代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种质资源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 被引量:14
6
作者 潘大建 李晨 +7 位作者 范芝兰 孙炳蕊 陈文丰 江立群 张静 吕树伟 刘清 毛兴学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1期18-31,共14页
稻种资源是水稻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院60年来,持续开展了稻种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和利用等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收集保存国内外栽培稻资源18800多份、野生稻资源5158份;研究建立了水稻种质中期库和... 稻种资源是水稻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院60年来,持续开展了稻种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和利用等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收集保存国内外栽培稻资源18800多份、野生稻资源5158份;研究建立了水稻种质中期库和野生稻圃,确保稻种资源长久安全保存和利用;系统开展了稻种资源农艺性状、抗病虫、抗逆性、品质等性状的鉴定评价,以及资源遗传多样性、分类、核心种质构建、基因挖掘等基础研究;开展种质创新和利用研究,育成大批优良品种应用于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利用优异稻种资源选育水稻优良品种1000个以上,其中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推广面积达66.67万hm2以上的品种有31个;“十五”以来向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提供栽培稻、野生稻资源累计近6000份次,充分展现了种质资源公益性作用。但在国外资源引进、优异基因挖掘与利用等方面仍显不足。拟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通过多学科、多组学相结合,统筹开展稻种资源各项研究工作,促使资源研究再上新的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水稻种质资源 收集 保存 鉴定 创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常规水稻育种60年:成就与展望 被引量:22
7
作者 何秀英 周少川 +1 位作者 刘志霞 刘传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1期1-8,共8页
常规水稻是广东省水稻的优势和特色,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1959年矮化育种的成功引领了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率先在全国开展优质稻、超级稻育种,常规水稻育种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育成了广场矮、珍... 常规水稻是广东省水稻的优势和特色,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1959年矮化育种的成功引领了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率先在全国开展优质稻、超级稻育种,常规水稻育种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育成了广场矮、珍珠矮、广陆矮4号、广解9号、双竹占、青二矮、窄叶青8号、桂朝2号、双桂1号、双桂36、特青2号、珍桂矮1号、七山占、特三矮2号、粤香占、黄华占等23个种植面积超千万亩的常规水稻品种;建立了水稻生态育种理论科学体系,以株型塑造为核心,提出丛化育种、半矮秆早长超高产育种、组群筛选法等育种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广东乃至全国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未来将开展以保障粮食安全、改良食味品质及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为目标的高产稳产、香型丝苗、功能营养及绿色高效的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发展现代水稻育种理论,应用新技术提高品种选育效率。广东水稻科研在老一辈科学家创造辉煌历史的基础上,当代水稻科研工作者对常规水稻育种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水稻 矮化育种 优质化育种 超级稻育种 育种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 被引量:12
8
作者 钟旭华 潘俊峰 +4 位作者 李康活 黄庆 张彬 李梦兴 刘彦卓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1期9-17,共9页
过去6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与栽培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广东水稻种植区划、水稻分蘖与幼穗发育、光温反应特性、高产栽培叶色变化、光能利用、抗倒伏机理等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丰富了水稻耕作栽培科学理论... 过去6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与栽培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广东水稻种植区划、水稻分蘖与幼穗发育、光温反应特性、高产栽培叶色变化、光能利用、抗倒伏机理等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丰富了水稻耕作栽培科学理论。在耕作栽培技术方面,1950—970年代在广泛调研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全国著名的“潮汕经验”,大幅提升了广东水稻单产,并对我国水稻栽培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80—1990年代先后研发建立了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和水稻抛秧及配套技术,实现了水稻栽培技术的规范化;进入21世纪,研发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和多熟高效农作制模式及配套技术,实现了水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这些研究成果及其大面积应用,为广东水稻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和高效化(即“两型四化”)方向发展,在机械化育插秧、直播稻、再生稻栽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今后广东水稻耕作栽培研究要继续围绕产业科技问题,加强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水稻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耕作栽培 高产高效 光能利用率 轻简化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发展模式与新时期发展路径探讨 被引量:10
9
作者 马静 聂新志 +2 位作者 程俊峰 薛志洪 陈琴苓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1期257-263,共7页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发展需求驱动下,加强农业科技合作成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抓手。广东作为农业大省和科技强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力推进,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发展需求驱动下,加强农业科技合作成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抓手。广东作为农业大省和科技强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力推进,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和港澳地区的农业科技合作,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对外开放,实现广东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总结了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政府搭台与院所积极参与相结合、整合创新资源与共建合作基地相结合发展模式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在争取政府及科研项目支持、选择合作伙伴、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培养国际合作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广东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探索广东省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的新路径,包括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战略,打造华南地区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桥头堡”;整合国家和省各类平台和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构筑科技交流新格局;加大力度培养有全球视野的科技人才及团队,切实提升科技创新实力;集聚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建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以期为广东农业对外合作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农业科技 国际合作模式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邹宇晓 王思远 廖森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1期153-161,共9页
近年来,我国蚕桑产业已由原来单一的“种桑养蚕”发展到“种桑养人”和“种桑养畜”多业态并举的发展模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我国蚕桑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是我国最早开始从事蚕桑资源多... 近年来,我国蚕桑产业已由原来单一的“种桑养蚕”发展到“种桑养人”和“种桑养畜”多业态并举的发展模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我国蚕桑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是我国最早开始从事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与新产品开发的科研单位之一,通过以果叶两用、无核三倍体桑树品种粤椹大10的成功选育和推广为契机,桑椹果汁、桑椹果酒、桑叶茶、桑枝灵芝和维力康胶囊等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引领了全国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积极推动了传统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近30年来在蚕桑资源食药用、饲料用和肥料用研究现状,重点综述了在蚕桑资源多元化加工利用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蚕桑资源 多元化利用 技术与产品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境外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现状与对策初探——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实践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静 孙玲 +3 位作者 邱俊荣 韩福光 向旭 李植良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223-225,共3页
境外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在农业"走出去"进程中发挥着"桥头堡"作用。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通过介绍其境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形势下广东境外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对策,包括境外基地... 境外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在农业"走出去"进程中发挥着"桥头堡"作用。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通过介绍其境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形势下广东境外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对策,包括境外基地的定位与功能、布局、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外基地 建设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市县协同联动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研究——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实施国家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为例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建峰 段洪洋 +1 位作者 禹绍国 林悦欣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9期167-172,共6页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2015年以来承担了中央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推广模式创新为不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适用性强、...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2015年以来承担了中央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推广模式创新为不同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适用性强、匹配度高的农技服务,探索建立"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农技推广站+农户"的链条式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使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大幅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生产水平、效益水平和创建品牌与开拓市场。分析了该模式运作机制及特点,并与其他农技推广模式进行比较,阐述了其实施的效果,总结其特点和经验,以期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 协同推广模式 运作机制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支撑县域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与东源县“院县合作”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建峰 熊毅俊 +2 位作者 林悦欣 宫晓波 晏育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7期155-162,共8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探索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支撑县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路径,对破解广东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与东源县“院县合作”为例,在院县共建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探索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支撑县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路径,对破解广东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与东源县“院县合作”为例,在院县共建现代农业促进中心地方工作平台的基础上,从体制机制入手,以规划引领,以全产业链服务为手段,推动科技资源和人才“进企入村”,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技支撑”的政产研科技合作模式。在院地企科技合作的推动下,东源县农业产业发展科技水平不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特色品牌竞争力得到提高,农村科技特派员作用更加凸显以及政产研科技合作模式取得初步成效,开创了科技支撑整县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局面。针对当前“院县合作”仍存在院县各方力量尚未充分调动、农技推广力量尚未形成优势互补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然滞后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平台作用、提升基层农技推广能力,深化政产研合作、培强培优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源集聚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科技支撑 全产业链服务 政产研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育种成就与展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50年回顾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1-11,共11页
回顾了50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研发历程。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弱感光型迟熟三系杂交稻、早中熟三系杂交稻、红莲型杂交稻、两系法杂交稻、杂交稻的高产与超高产育种、优质化育种稻、分子... 回顾了50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研发历程。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弱感光型迟熟三系杂交稻、早中熟三系杂交稻、红莲型杂交稻、两系法杂交稻、杂交稻的高产与超高产育种、优质化育种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杂交稻重要遗传基础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定向创制出天丰A、五丰A、荣丰A、泰丰A、广8A、GD-1S、RGD-7S等一大批高配合力、高异交率或品质优良的两系和三系不育系,以及广恢3550、广恢122、广恢998、广恢308等一批具有理想动态株型的优良、抗病恢复系,并广泛应用于测交组配,育成一大批类型丰富,早、中、迟熟配套的杂交稻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其中,天优998、天优122、五优308、淦鑫203、五丰优615、吉优615、吉丰优1002和天优3618等17个组合被认定为超级稻,泰优390、泰优398、泰丰优208、泰优1002获得省级或国家优质稻金奖品种。育成的系列杂交稻在生产上大面积累计推广应用超过4133万hm^2,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我国粮食安全和杂交稻种业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就杂交稻未来育种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育种技术 不育系 恢复系 超级稻育种 优质化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水稻分子育种初见成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分子育种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斌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12-23,共12页
水稻是我国超过60%人口的主粮,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可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表型鉴定和选择为基础的水稻常规育种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水稻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广泛的稻种资源中... 水稻是我国超过60%人口的主粮,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可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表型鉴定和选择为基础的水稻常规育种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水稻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广泛的稻种资源中挖掘特异优良基因,开展高效准确的分子育种被认为是实现水稻育种第三次突破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为了进一步提升广东省水稻育种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建立了"广东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广州分中心",以此为依托平台,充分利用水稻所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和水稻常规育种的优势,开展了大规模的水稻重要性状基因的鉴定和分子育种,已取得显著成绩。对1992年以来水稻研究所水稻分子育种技术平台的构建、水稻重要性状基因鉴定,特别是对水稻稻瘟病抗性、耐冷性和收获指数的分子遗传研究、以及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基础的水稻分子育种的主要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下一步水稻分子育种工作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数量性状座位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因克隆 分子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进中的广东茶叶科研事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发展历程纪实
16
作者 方华春 胡海涛 +3 位作者 吴家尧 冯平万 操君喜 陈海强 《广东茶业》 2015年第6期26-28,共3页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正处级单位。1966年1月经中南局书记陶铸提议扩建为“中南茶叶研究所”。1973年8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归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领导。2012年5月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更名为广东...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正处级单位。1966年1月经中南局书记陶铸提议扩建为“中南茶叶研究所”。1973年8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归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领导。2012年5月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更名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饮用植物研究所,是省属公益型科研机构。现有员工80多人,其中科技人员35人。高级职称人员14人、中级职称人员13人,博士后1人、博士8人、硕士13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茶叶研究所 科研事业 高级职称 植物研究所 人民政府 机构编制 科研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地合作:践行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佛山分院院地合作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佳友 梁镜财 +7 位作者 李湘妮 曹健 方伟 李强 段洪洋 何裕志 江彪 徐扬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1期150-158,共9页
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佛山分院对院地合作模式的探索实践为例,探讨其在管理模式上采取的创新思路和做法,总结院地合作模式取得的新成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分院建设进行简要概括的基础上,从制度保障、创... 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佛山分院对院地合作模式的探索实践为例,探讨其在管理模式上采取的创新思路和做法,总结院地合作模式取得的新成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分院建设进行简要概括的基础上,从制度保障、创新机制、项目合作、人才管理等方面分析了佛山分院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与做法,从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管理效能等角度梳理了佛山分院建设进展与成效,并从物、事、人、制度4个层面探讨了佛山分院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包括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创新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完善网络信息化手段等促进佛山分院管理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地合作 管理模式 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水稻品种选育,助推种业创新发展——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科企合作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0
18
作者 涂从勇 刘婉卿 +4 位作者 陆秀明 陈志远 陈荣彬 李惠芬 何秀英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9期180-188,共9页
作为省内唯一一家专门从事水稻研究的省级科研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水稻矮化育种、优质常规稻育种、杂交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等水稻育种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育成一大批水稻品种通过各级品种审定,培育一批重要亲本材料被... 作为省内唯一一家专门从事水稻研究的省级科研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水稻矮化育种、优质常规稻育种、杂交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等水稻育种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育成一大批水稻品种通过各级品种审定,培育一批重要亲本材料被种业同行广泛应用,一批优秀品种在我国南方籼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南方稻区乃至全国水稻种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奠定了“中国籼稻,广东种芯”的地位。2011年以来,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等文件的相继实施,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杂交稻品种区试指标等商业化育种方面逐步受到限制。为适应新的形势,广东水稻所通过品种转让、委托育种和技术服务等形式加强科企合作,寻求与紧贴市场、推广能力强的种子企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品种转化和推广,并取得较好成效。培育壮大了一批种子企业,促进一批品种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推动了水稻科技创新和种业发展。并就未来水稻育种和科企合作主攻方向进行了分析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选育 种业创新 科企合作 种子企业 广东丝苗米 稻米品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推水稻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8
19
作者 涂从勇 何秀英 +3 位作者 李健雄 陆秀明 陈志远 王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0期148-156,共9页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科技成果与其他农业成果一样,有别于定型的工业产品,成果转移转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成果转移转...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科技成果与其他农业成果一样,有别于定型的工业产品,成果转移转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为例,系统总结了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十三五”期间,通过完善成果转化分配办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宣传,构建、完善成果转移转化网,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模式等措施,显著提高了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成功转移美香占2号、粤禾丝苗和19香等优质水稻品种73个,较“十二五”期间增加了160.7%;支撑了相关种子公司的发展,提升种子公司的竞争力和经营业绩;推动一大批优质水稻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部分水稻品种成为行业标杆;带动了我国南方优质稻产业高速发展,助推水稻产业的转型升级,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文章对成果转移转化存在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并根据作物生长“源库流”的理论,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成果转移转化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业 优质稻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水稻品种 “库源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实践——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地合作”为例 被引量:15
20
作者 熊毅俊 刘建峰 +4 位作者 何秀古 晏育伟 邵卓 林悦欣 禹绍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237-244,共8页
广东农业科技在城乡、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十分突出,尤其是农村科技资源和高层次人才极度匮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地合作"为例,介绍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推动科技下沉的主要做法和主要路径。提出... 广东农业科技在城乡、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十分突出,尤其是农村科技资源和高层次人才极度匮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地合作"为例,介绍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推动科技下沉的主要做法和主要路径。提出"走出去,找事干",以共建平台、下沉人才,协同创新、全链服务为工作方法,开辟科技下沉多条渠道,确保科技人员不仅"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而且大有作为。通过构建院地企、省市县联动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的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带来了地方农业科技资源的盘活利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农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的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必须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聚焦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凝聚多方力量,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地合作 乡村振兴战略 协同创新 科技下乡 人才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