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哺乳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5
1
作者 卢学理 王新财 +1 位作者 黄志荣 徐华林 《广东林业科技》 2015年第4期10-16,共7页
在2013年至2015年间,利用路线法、笼捕法、访谈法和红外相机监测法,调查和分析了广东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区系特征和保护物种。据统计,广东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有18种,隶属于5目9科14属,其中,小灵猫(Vi... 在2013年至2015年间,利用路线法、笼捕法、访谈法和红外相机监测法,调查和分析了广东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区系特征和保护物种。据统计,广东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有18种,隶属于5目9科14属,其中,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豹猫(Prionailurus benglensis)和黄鼬(Mustela sibirica)为保护物种。综合分析表明,红树林哺乳动物区系存在多种起源和演化途径。针对红树林哺乳动物的主要致危因素,文章提出了相关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哺乳动物多样性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海桑种群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梁士楚 梁铭忠 +3 位作者 吴苑玲 谢强 昝启杰 王勇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4-97,共4页
探讨了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海桑种群的高度结构、胸径结构、冠幅结构和空间点格局,采用分异指数(TH和TC)量化了种群个体间高度和胸围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海桑种群个体高度集中分布在6~14m;50%~60%个体的TH值低于其平均值.海桑种群... 探讨了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海桑种群的高度结构、胸径结构、冠幅结构和空间点格局,采用分异指数(TH和TC)量化了种群个体间高度和胸围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海桑种群个体高度集中分布在6~14m;50%~60%个体的TH值低于其平均值.海桑种群个体胸径集中分布在5~20cm或15~30cm;46%~62%个体的TC值低于其平均值.海桑种群冠幅结构受密度、个体对空间竞争等的影响较大,冠幅直径与种群密度呈现较高程度的负相关.海桑种群属于增长型,其存活曲线呈凸型.通过自然扩散形成的海桑种群趋于集群分布.海桑人工种群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自然更新和扩散,这将有利于增加海桑人工种群的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保护区 深圳福田 海桑 种群结构 集中分布 人工种群 结构复杂性 高度结构 空间竞争 种群密度 自然更新 集群分布 自然扩散 存活曲线 平均值 个体 空间点 冠幅 增长型 负相关 稳定性 胸径 胸围 C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湾福田保护区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被引量:30
3
作者 李跃林 宁天竹 +5 位作者 徐华林 王俊 杨方方 张倩媚 张佩霞 任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49,共9页
对深圳湾福田保护区红树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深圳湾福田保护区现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4 894.4万元,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功能价值约10.74万元/hm2a,其中红树林价值2 702.4万元,河道价值282... 对深圳湾福田保护区红树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深圳湾福田保护区现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年总价值4 894.4万元,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功能价值约10.74万元/hm2a,其中红树林价值2 702.4万元,河道价值282万元,淤泥滩涂价值674万元,海域价值1 840万元,基建填土区观光旅游价值260万元,林地价值76万元。深圳湾福田保护区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中,生产生态系统产品等9个分项的总和为2 928万元。对环境氮与磷的去除价值、重金属吸附价值、二氧化碳固定和氧气释放价值等在内的生态系统净化功能价值共占14.2%。深圳湾的所有红树林类型中,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生态系统类型单价最大值为12.3万/hm2a。深圳市梧桐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1.076 4~1.148 4万元/hm2a,显著低于本研究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约占单位面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10%。香港米埔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13.7万港元/hm2a)高于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约高出21%。改造后的深圳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预期可达7 243.48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华尔 崔春燕 +1 位作者 徐华林 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6-63,共18页
分别于2013年7月(夏季)、2013年10月(秋季)、和2014年1月(冬季)在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选取沙嘴码头(S)、凤塘河口(F)、观鸟屋(G)和基围鱼塘(Y)四个采样区10个采样站点采集样品,探讨海洋线虫在该红树林保护区的丰度、群落结构及其时空... 分别于2013年7月(夏季)、2013年10月(秋季)、和2014年1月(冬季)在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选取沙嘴码头(S)、凤塘河口(F)、观鸟屋(G)和基围鱼塘(Y)四个采样区10个采样站点采集样品,探讨海洋线虫在该红树林保护区的丰度、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海洋线虫群落平均丰度为(1591.4±84.8)ind./10 cm^2,丰度变化范围与中国其他红树林生境基本一致。海洋线虫群落以轴线虫科(Axonolaimidae)和条线虫科(Linhomoeidae)为优势科,假拟齿线虫属(Pseudolella)、拟齿线虫属(Parodontophora)、微口线虫属(Terschellingia)、吞咽线虫属(Daptonema)、亚囊咽线虫属(Subsphaerolaimus)、后线形线虫属(Metalinhomoeus)等为优势属,刮食者(2A型)为优势摄食类型。优势属组成与中国各地红树林生境相似,表明海洋线虫群落种类组成相似。但是,仍有部分属或种的优势度仅在福田红树林生境较高,具有典型的地方性分布特点。福田红树林线虫群落结构和丰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季节动态主要表现为夏季丰度极高,秋冬季丰度低,三个季节种类组成区分度明显。线虫群落结构和丰度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差异显著,而潮带差异不显著,表明同一区域线虫群落结构基本一致。区域差异表现为S区线虫丰度最高,F区丰度最低;线虫种类组成在Y区、S区和F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摄食结构而言,Y区以非选择性沉积食性线虫为优势,其他三区以刮食者为优势摄食类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间隙水温度、盐度、沉积物粉砂黏土含量或中值粒径、脱镁叶绿酸、有机质含量等与线虫群落结构和丰度显著相关。植被类型差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差异和有机质含量代表的食物资源差异是引起线虫群落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间隙水温度、盐度、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变化是引起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海洋线虫群落的空间差异和季节性动态也是对变化中的红树林环境特征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种类组成 营养结构 季节变化 红树林 深圳福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内伶仃岛台湾相思群落在15年间的演替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徐华林 袁天天 +2 位作者 王蕾 关开朗 廖文波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4期12-22,共11页
针对1997—1998年在广东内伶仃岛设置并调查的5个台湾相思林固定样地,15年后于2013年再次进行调查并研究群落的演替。结果表明:(1)经过15年的演替,5个台湾相思群落的优势种群发生明显变化,少数种群消退,另又增添了部分优势种群,并且整... 针对1997—1998年在广东内伶仃岛设置并调查的5个台湾相思林固定样地,15年后于2013年再次进行调查并研究群落的演替。结果表明:(1)经过15年的演替,5个台湾相思群落的优势种群发生明显变化,少数种群消退,另又增添了部分优势种群,并且整体上以中生性树种为主;(2)在演替过程中,台湾相思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有上升,亦有下降,但5个群落其乔木层的物种组成更加丰富,年龄结构更加复杂;(3)在5个群落中,台湾相思多以第Ⅳ、Ⅴ龄级立木存在,缺少Ⅰ、Ⅱ、Ⅲ级立木,说明其均为衰退种群。总体上,内伶仃岛的台湾相思群落在后期将演替成为以中生性树种为主的常绿阔叶林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相思 群落演替 广东省内伶仃岛 中生性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昆虫资源调查与区系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包强 陈晓琴 +1 位作者 徐华林 江世宏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0-727,共8页
本文记录了采自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昆虫113种,分属于10目57科,其中有16科95种是过去在该红树林保护区没有记载过的;同时发现造成该区红树植物严重受害的优势种类为海榄雌瘤斑螟Acrobasis sp.、八点广翅蜡蝉Ricania speculum Walke... 本文记录了采自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昆虫113种,分属于10目57科,其中有16科95种是过去在该红树林保护区没有记载过的;同时发现造成该区红树植物严重受害的优势种类为海榄雌瘤斑螟Acrobasis sp.、八点广翅蜡蝉Ricania speculum Walker和报喜斑粉蝶Delias pasithoe(Linnaeus);此外,对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昆虫区系及群落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红树林 昆虫群落 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内伶仃岛马尾松群落和布渣叶群落的演替动态 被引量:6
7
作者 袁天天 赵万义 +3 位作者 徐华林 关开朗 凡强 廖文波 《广东林业科技》 2015年第1期49-55,共7页
采用植被生态学方法,对1997—1998年在广东内伶仃岛设定的固定样地进行调查和研究,着重分析了内伶仃岛植被中4个主要典型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等特征,揭示了各主要群落15 a来的演替情况。结果显示,马尾松-梅叶冬青+豺... 采用植被生态学方法,对1997—1998年在广东内伶仃岛设定的固定样地进行调查和研究,着重分析了内伶仃岛植被中4个主要典型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等特征,揭示了各主要群落15 a来的演替情况。结果显示,马尾松-梅叶冬青+豺皮樟群落、马尾松-檵木+豺皮樟群落、马尾松-银柴-豺皮樟群落以及布渣叶+小叶榕-黄牛木群落4个群落优势种的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马尾松群落中的马尾松衰退明显,优势地位被阔叶种群取代;布渣叶群落的优势种布渣叶优势更加明显。此外,这4个群落的结构更加复杂,主要体现在乔木层、灌木层、林间藤本植物和林下草本植物的组成更加多样化。经过15 a的演替,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提高。3个马尾松群落正朝向更加复杂的南亚热带阔叶林演替,而布渣叶群落也同样向更加复杂的结构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演替 马尾松 布渣叶 内伶仃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内伶仃岛的猕猴种群 被引量:2
8
作者 常弘 柯亚永 +3 位作者 王勇军 袁喜才 陈万成 黄添仁 《野生动物》 1999年第5期16-17,共2页
广东内伶仃岛是一个封闭性的岛屿.很适合猕猴的栖息。由于人为干扰较少,岛上的猕猴已从1984年的200只增加到1998年的550~600只.增长率为8.2%。如果保护措施得力,按现有的增长速度,预计5年后种群数量可能会达到900只。
关键词 广东内伶仃岛 猕猴种群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珠江口 种群数量动态 海南岛 野生动物保护站 晚玉木冰期 生命科学学院 分布区扩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结构及其演替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谭维政 徐华林 +3 位作者 陈艺敏 赵万义 昝启杰 廖文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9-105,共7页
【目的】揭示内伶仃岛植被的演替,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分析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地理成分性质以及物种多样性等,... 【目的】揭示内伶仃岛植被的演替,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分析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地理成分性质以及物种多样性等,并且与其他3个热带或中亚热带植物群落进行比较。【结果】该群落共有维管植物73种,隶属于40科61属,其中蕨类植物有4科4属4种,种子植物有36科57属69种。种类组成以热带分布属占绝对优势,占总属数达98.18%,具有南亚热带成分向热带成分过渡的性质。群落垂直结构较明显,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有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白桂木、假柿木姜子Litsea monopetala和浙江润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等,其重要值依次为43.86、31.64、12.75和10.39;灌木层则以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和九节Psychotria rubra为主;层间藤本植物亦十分发达。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皆为聚群分布,年龄结构以II级(DBH<2.5 cm)和III级(2.5 cm≤DBH<7.5 cm)立木占绝大多数,属增长型种群,但白桂木种群为衰退型种群。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E)=0.9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3.27,Pielou均匀度指数(EH)=0.84。【结论】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是一个处于群落演替中期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桂木群落 珍稀濒危种 物种多样性 内伶仃岛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内伶仃岛猕猴种群动态及种群生存力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楚原梦冉 昝启杰 +3 位作者 杨琼 张鹏 徐华林 徐润林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9-266,共8页
2014—2016年采用定点法对广东内伶仃岛的猕猴种群数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并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分析了猕猴近30年间在内伶仃岛的分布格局变化。结果显示,得益于保护区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目前内伶仃岛约有猕猴24群,种群数量在1 00... 2014—2016年采用定点法对广东内伶仃岛的猕猴种群数量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并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分析了猕猴近30年间在内伶仃岛的分布格局变化。结果显示,得益于保护区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目前内伶仃岛约有猕猴24群,种群数量在1 000只左右,根据种群连续3年的数据,参照种群现状、配偶体制、迁移扩散、环境容纳量、死亡率等种群参数,利用旋涡模型(VORTEX 10),对猴群未来100年内的数量动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理想情况下,猕猴种群100年间灭绝概率为0%,内禀增长率r=0. 024,周期增长率λ=1. 047,净生殖率R0=1. 552,雌体的平均世代时间T=7. 55,雄体的平均世代时间T=6. 74。此外,通过对因子敏感度分析发现,影响猕猴种群增长的因子主要是近交衰退、环境容纳量及个体死亡率。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和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种群数量 岛屿环境 种群生存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与生态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东光 邓太阳 +3 位作者 周先叶 张进标 昝启杰 王勇军 《生态科学》 CSCD 2008年第3期143-147,共5页
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广东内伶仃岛草本群落、草灌(或灌草)丛群落和灌木林受薇甘菊危害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薇甘菊对草本群落的危害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中主要受土壤水分和电导率的影响较大,对草灌丛群落的危害与各环境... 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广东内伶仃岛草本群落、草灌(或灌草)丛群落和灌木林受薇甘菊危害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薇甘菊对草本群落的危害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中主要受土壤水分和电导率的影响较大,对草灌丛群落的危害与各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差异不大,但其中受土壤含水量、pH值和群落透光度的影响稍大些,对灌丛群落的危害与各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差异也不大,其中受土壤有机质、群落透光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各环境因子对不同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的影响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群落透光度、土壤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危害 生态因子 关联度分析 广东内伶仃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与凋落叶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洪冉 张烨 +3 位作者 宋迎春 徐华林 蒋心茹 慕芳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6,共10页
为探索红树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小生境内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并为中国红树林湿地的林下生境小型底栖动物研究资料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本研究于2021年1月,对深圳市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采样调查,研究了林下沉积物与凋落叶附生小型... 为探索红树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小生境内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并为中国红树林湿地的林下生境小型底栖动物研究资料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本研究于2021年1月,对深圳市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采样调查,研究了林下沉积物与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在调查过程中,从沉积物和凋落叶分别鉴定出9和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析发现,沉积物中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在不同断面间和不同潮位间均差异显著,而凋落叶上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在不同断面间和不同潮位间差异均不显著。相关分析显示,沉积物和凋落叶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同所测定的各环境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而且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在断面间和潮位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在沉积物与凋落叶之间差异显著。这些发现表明,不同小生境对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小型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沉积物 凋落叶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广东内伶仃岛植被类型划分与植被图 被引量:1
13
作者 乔雪婷 张娟娟 +6 位作者 李文斌 佟森 李步杭 杨琼 徐华林 陈婷 余世孝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30,共9页
内伶仃岛植被,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而得以迅速恢复。对其植被现状进行类型划分并绘制高精度植被图,对于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无人机技术所获取的全岛遥感影像,结合1个15 hm2大样地和113个100 m^(2)样地以及... 内伶仃岛植被,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而得以迅速恢复。对其植被现状进行类型划分并绘制高精度植被图,对于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无人机技术所获取的全岛遥感影像,结合1个15 hm2大样地和113个100 m^(2)样地以及全岛踏查的317个样点的实地调查,对内伶仃岛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划分,并绘制数字植被图,主要结果如下:(1)内伶仃岛主要的自然植被类型包括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南亚热带常绿灌丛、南亚热带竹林,并伴有滨海砂生灌草丛、红树林分布;(2)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该区域的气候顶极群落类型,占全岛植被分布面积的46.97%,居绝对优势地位,群落中优势物种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和血桐Macaranga tanarius等均为内伶仃岛重点保护对象猕猴Macaca mulatta的主要食源植物;红树林退化明显,仅在东湾咀东侧和黑沙湾东侧海岸边有小面积分布,主要树种为蜡烛果Aegiceras corniculatum;(3)人工植被类型主要有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血桐、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椰子Cocos nucifera和海滨木槿Hibiscus hamabo,以及荔枝Litchi chinensis和龙眼Dimocarpus longan等经济果林类型分布,其中台湾相思林为最主要人工植被,植被分布面积达29.80%,也是猕猴的最主要食源植物之一;(4)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和刺果藤Byttneria grandifolia分别为该岛屿最主要的外来入侵植物和本地有害植物,是除猕猴以外,影响岛内植被变化的重要胁迫因子,虽长期进行人工及化学防除,仍蔓延严重。通过无人机遥感影像技术和地面调查手段对内伶仃岛全岛植被进行精准复核,二者相互补充,为岛屿植被调查与植被制图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的数字化植被图,将为保护区提出合理、科学的植被保护策略和进行信息化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维持内伶仃岛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伶仃岛 无人机遥感影像 植被分类 植被型 自然植被 人工植被 植被制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崧 王建国 +5 位作者 陈晓茜 郭芳 叶潇 陈晓旋 吴泽峰 张敏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80,共11页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地处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绝佳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则是研究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类群。近年来随着深圳市治水攻坚行动的贯彻实施,...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地处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绝佳区域,浮游植物群落则是研究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类群。近年来随着深圳市治水攻坚行动的贯彻实施,红树林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待进一步查明。于2023年9月对福田红树林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水质属于Ⅲ类水,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共检出122种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密度介于(0.02~122.21)×10^(6)个·L^(-1),平均为(1.04±3.05)×10^(7)个·L^(-1);生物量介于18.04~999.71μg·L^(-1),平均为(264.93±292.49)μg·L^(-1)。多数优势种为中-富营养指示种或喜好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生活的种类,反映了调查水域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红树林林区和基围鱼塘间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pH、电导率和盐度是影响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的最重要环境因子。总体上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水生态环境质量需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优势种 环境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鸟类新记录——丝绒海番鸭
15
作者 叶潇 吴泽峰 +3 位作者 陈婷 周莉 汤奇 杨琼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8-598,共1页
2023年4月11日,笔者在广东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3°45′E,22°32′N)进行鸟类观测时,拍摄到1只雁形目Anseriformes鸟类与凤头潜鸭Aythya fuligula在深圳湾游泳(图1)。该鸟全身黑色,头部偏圆,喙黄色,双眼旁各有一白色斑... 2023年4月11日,笔者在广东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3°45′E,22°32′N)进行鸟类观测时,拍摄到1只雁形目Anseriformes鸟类与凤头潜鸭Aythya fuligula在深圳湾游泳(图1)。该鸟全身黑色,头部偏圆,喙黄色,双眼旁各有一白色斑块,翼下有显著白色斑块,体型大于凤头潜鸭。经查阅《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刘阳,陈水华,2021)、《鸭类识别图鉴》(李一凡等,2022)和《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四版)》(郑光美,2023)等,确认为1只雄性丝绒海番鸭Melanitta fusca,广东省鸟类新记录。与近似种斑脸海番鸭M.stejnegeri不同的是,丝绒海番鸭喙黄色且瘤状突起不大,眼睛下方白色部分较小,头部偏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鸟类观察手册 鸭类识别图鉴 丝绒海番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内伶仃岛植物群落类型及其分布
16
作者 张娟娟 乔雪婷 +6 位作者 李文斌 佟森 李步杭 杨琼 徐华林 陈婷 余世孝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1年第1期23-37,共15页
【目的】划分广东内伶仃岛植物群落类型及绘制其分布图,为内伶仃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栖息地的分析以及保护区的长期规划和有效管理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554 hm^(2)的内伶仃岛调查1... 【目的】划分广东内伶仃岛植物群落类型及绘制其分布图,为内伶仃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栖息地的分析以及保护区的长期规划和有效管理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554 hm^(2)的内伶仃岛调查1个15 hm^(2)大样地、113个100 m^(2)小样地和317个样点,结合无人机航拍影像,对岛内植物群落进行分类,绘制植物群落类型分布图,并计测其分布面积。【结果】内伶仃岛的自然与人工植被可划分为25个群落类型,隶属于9个植被型和17个植被亚型。自然植被占全岛面积的51.81%,占植被分布面积的61.66%,主要的群落类型包括白楸(Mallotus paniculatus)群落、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群落、刺葵(Phoenix loureiroi)群落、鹅掌柴(Schefflera heptaphylla)群落、榕树(Ficus microcarpa)群落、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鹅掌柴+银柴(Aporosa dioica)群落。人工植被占全岛面积的32.21%,占植被分布面积的38.34%,台湾相思林为主要的人工植被类型。破布叶群落在岛内分布较广,其分布与海拔无显著相关。【结论】作为离岛,内伶仃岛与大陆植被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由于长期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及猕猴活动的影响,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较为简单,抵抗外来入侵植物的影响能力较低,但自然植被仍是岛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建议加强本地乡土植物的引进种植,优化植被结构,为猕猴提供良好的栖息地环境和充足食源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无人机遥感影像 内伶仃岛 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福田海桑+无瓣海桑自然林的空间结构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梁士楚 梁铭忠 +3 位作者 吴苑玲 昝启杰 王勇军 谢强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3-398,共6页
采用位置指数(CE)、混交指数(DM)、分异指数(T)以及Ripley’sK方程,探讨了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海桑+无瓣海桑自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海桑、无瓣海桑、秋茄和桐花树种群都呈现集群分布;海桑-无瓣海桑、海桑-秋茄、海桑-桐花树、桐花树-... 采用位置指数(CE)、混交指数(DM)、分异指数(T)以及Ripley’sK方程,探讨了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海桑+无瓣海桑自然林的空间结构特征。海桑、无瓣海桑、秋茄和桐花树种群都呈现集群分布;海桑-无瓣海桑、海桑-秋茄、海桑-桐花树、桐花树-无瓣海桑以及秋茄-桐花树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负关联,秋茄-无瓣海桑之间呈现正关联,但这些关联都不显著。海桑和秋茄与其它树种属于中度混交,而无瓣海桑和桐花树与其它树种的混交程度相对较弱。海桑和无瓣海桑个体之间的胸围差异明显,而其它树种个体之间的胸围差异中等。海桑个体之间的树高差异明显,而其它树种个体之间的树高差异中等。采用的空间指数和空间统计技术有效地描述了树种的空间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海桑 无瓣海桑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内伶仃岛中华穿山甲冬季洞穴生境选择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嘉文 王姣 +4 位作者 窦红亮 徐华林 陈婷 侯方晖 华彦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0-705,共6页
为研究深圳内伶仃岛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冬季洞穴生境的选择特征,采用路线调查法对其洞穴生境进行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共计完成调查路线18条,调查范围覆盖岛屿各个区域。调查期间记录到洞穴165个,其中新鲜洞穴(1个月内)38个... 为研究深圳内伶仃岛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冬季洞穴生境的选择特征,采用路线调查法对其洞穴生境进行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共计完成调查路线18条,调查范围覆盖岛屿各个区域。调查期间记录到洞穴165个,其中新鲜洞穴(1个月内)38个,洞穴在蕉坑湾东南部分布较为密集,岛屿腹部仅有零星的陈旧洞穴分布。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R软件广义可加模型(GAM)技术对中华穿山甲冬季期间洞穴生境选择性的分析表明,灌草丛盖度、乔木数量及海拔对内伶仃岛中华穿山甲冬季洞穴生境选择有显著影响(P<0.05)。中华穿山甲冬季建造洞穴时,倾向于选择灌草丛盖度为0.2—0.6,乔木数量较少,海拔居中(100—200 m)的生境,对其他生境条件的选择没有明显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伶仃岛 中华穿山甲 洞穴 生境选择 广义可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orldView-3遥感影像的福田红树林碳储量年际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柳柳 谭敏 +7 位作者 罗琴 黄子健 向雪莲 李步杭 余世孝 吴泽峰 杨琼 胡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3-1414,共12页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然而其碳储量动态变化却鲜有报道。该文以深圳福田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年获取的WorldView-3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及地面样本点,采用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识别红树林优势群落冠...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特有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然而其碳储量动态变化却鲜有报道。该文以深圳福田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年获取的WorldView-3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以及地面样本点,采用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识别红树林优势群落冠层,反演并计算得到深圳福田红树林各优势群落面积。进一步,基于2017年、2020年和2023年3个时间段红树林群落实地调查数据,计算各优势群落碳储量,进而获得福田红树林群落碳储量空间分布及年际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随机森林算法的冠层识别总体精度为82.29%,Kappa系数为0.77;福田红树林分布面积为93.84 hm 2,其中秋茄(Kandelia obovata)分布面积最大(49.96 hm 2),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无瓣海桑(S.apetala)、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的面积依次为26.23、8.90、6.52、0.50 hm 2。(2)秋茄群落总碳储量最高,其次是白骨壤、海桑和无瓣海桑,木榄群落总碳储量最低。无瓣海桑和海桑的群落碳密度呈上升趋势且无瓣海桑群落碳密度在五个优势群落中最高,秋茄群落碳密度先升后降,白骨壤群落碳密度呈下降趋势,木榄群落碳密度变化不明显。总体而言,福田红树林优势群落碳储量在2017—2023年间变化不大,秋茄、无瓣海桑和海桑群落碳固存能力较强,白骨壤群落的碳密度逐年减少,而木榄群落碳密度相对稳定。该研究结果为评估福田红树林各优势群落固碳能力提供了数据基础,并对后续红树林恢复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碳储量 碳密度 遥感影像 随机森林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福田秋茄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4
20
作者 毛子龙 杨小毛 +4 位作者 赵振业 赖梅东 杨道运 吴纯玲 徐华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89-1199,共11页
滨海红树林的生产力极高,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其碳循环的系统测定却鲜见报道。以深圳福田秋茄林为研究对象,2011年4月-2012年4月对内滩天然林、中滩和外滩人工林的植被、凋落物、粗木质残体、土壤的碳密度和净增量,以及植... 滨海红树林的生产力极高,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其碳循环的系统测定却鲜见报道。以深圳福田秋茄林为研究对象,2011年4月-2012年4月对内滩天然林、中滩和外滩人工林的植被、凋落物、粗木质残体、土壤的碳密度和净增量,以及植被和土壤呼吸进行了实际观测,并探讨了土壤有机碳来源,初步构建了秋茄林沿不同滩位的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结果表明,深圳福田秋茄林的碳密度在234.58~694.46 t.hm^-2之间,其中植被碳密度为44.54~239.51 t.hm^-2,凋落物和粗木质残体碳密度为2.02~24.56 t.hm^-2,土壤碳密度(深度为50 cm)为188.02~430.39 t.hm^-2,生态系统碳密度整体上表现为自内滩向外滩降低的趋势。在研究时段内,3个滩位的植被碳密度净增量为4.31~13.28 t.hm^-2.a^-1,凋落物和土壤碳密度没有显著变化。红树林的凋落物生成量为2.17~10.55 t.hm^-2.a^-1,约有49.94~94.01%通过食草动物、冲入海洋和腐烂分解等途径消耗。植被呼吸量为2.20~12.08 t.hm^-2.a^-1,土壤微生物的异氧呼吸量为0.25~1.61 t.hm^-2.a^-1,甲烷排放为0.09~0.31 t.hm^-2.a^-1,土壤有机碳输入约18.99%~44.43%来自植被内源输入,其余来源于海洋碳输入。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介于8.68~35.91t.hm^-2.a^-1之间,约有47.38%~74.08%转变为净初级生产力(6.48~23.84 t.hm^-2.a^-1)。碳平衡分析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内滩的天然林是个很大的碳汇,约20.08 t.hm^-2.a^-1,中滩和外滩的人工林碳汇量分别为9.98 t.hm^-2.a^-1和4.03 t.hm^-2.a^-1。相对于陆地森林,秋茄红树林有着显著的碳汇效益,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秋茄 碳储量 碳循环 深圳福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