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苷类似物单药口服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复发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焕伟 邓斐文 甄作均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4年第5期308-313,共6页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单药口服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肝移植的32例乙肝相关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体来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单药口服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广东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肝移植的32例乙肝相关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体来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9年10月至2007年9月的6例无心跳供体肝移植,供肝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均为(-),受体术前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均为(+),其中2例合并乙型肝炎e抗原(HBeAg)(+),1例合并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5例受体术前血清HBV脱氧核糖核酸(DNA)>1 000 copies/ml,1例HBV DNA<1 000 copies/ml。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单药口服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第二阶段为2011年11月至2014年4月的26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其中1例为肝肾联合移植);供肝血清HBsAg(+)6例、(-)2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15例,HBeAg(+)2例,抗-HBc(+)14例,抗-HBe(+)5例;11例受体术前血清HBV DNA>500 copies/ml,15例HBV DNA<500 copies/ml;25例给予恩替卡韦0.5 mg/d、1例给予替比夫定600 mg/d单药口服预防乙肝复发。结果第一阶段肝移植受体中位随访时间为104个月,全部受体术后血清HBsAg和HBV DNA均转阴,至今未见乙肝复发。第二阶段肝移植受体中位随访时间为50周,20例接受HBsAg(-)供肝,其中1例于术后39周出现一过性HBsAg(+),随后又转阴;另1例肝肾联合移植受体在移植术后28周发生乙肝复发,但血清HBV DNA(-);其中15例采用抗-HBc(+)供体肝移植术后均未见乙肝复发。6例采用HBsAg(+)供体的肝移植受体术后HBsAg均未转阴。所有随访受体均存活,术后均未见HBV DNA复制,亦未发现核苷类似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核苷类似物单药口服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的复发是有效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乙型病毒性肝炎 复发 核苷类似物 单药治疗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经验总结 被引量:2
2
作者 邓斐文 陈焕伟 +3 位作者 甄作均 李杰原 王峰杰 胡健垣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7年第5期392-395,405,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6例儿童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经验。结果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制定的儿童脑... 目的探讨儿童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6例儿童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经验。结果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损伤质控评价中心制定的儿童脑死亡判定标准,6例儿童供体均在脑死亡状态下进行器官捐献肝肾联合获取,采用7号吸痰管髂外动脉插管或24 F导尿管髂总动脉插管、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胸主动脉阻断的肝肾联合灌注的改良方法。手术时间55~60 min,共成功获取6个供肝、12个供肾,所获取肝肾均成功应用于临床肝、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生移植肝或移植肾原发性无功能。结论在儿童器官捐献供体中成功进行肝肾联合获取的关键在于及时进行脑死亡判定、严格谨慎的器官维护措施和肝肾联合获取技术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脑死亡器官捐献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 快速肝 肾联合灌注法 器官获取 儿童 供者 重症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单中心经验总结 被引量:3
3
作者 邓斐文 陈焕伟 甄作均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35-439,共5页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器官捐献)供肝在临床肝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75例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供、受者临床资料,对供者情况进行严格评估。总结肝移植受者的预后情况和并...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器官捐献)供肝在临床肝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75例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供、受者临床资料,对供者情况进行严格评估。总结肝移植受者的预后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5例肝移植受者1年累积存活率为88%,3年累积存活率为78%。9例受者死亡原因分别为移植术后肝癌复发转移4例、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重症肺部感染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肝衰竭1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13例肝移植受体发生胆道狭窄,其中1例自行缓解,1例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治愈,11例行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5例治愈,2例转行胆肠吻合术治疗治愈,4例仍在临床观察中。结论器官捐献供肝应用在临床肝移植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供体进行严格评估、受者围手术期规范管理、使用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维持方案、及时有效地处理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成功和受者长期生存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捐献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肝移植 并发症 感染 器官获取组织 肝细胞癌 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近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邓斐文 陈焕伟 +6 位作者 甄作均 计勇 陈应军 王峰杰 吴志鹏 李杰原 胡健垣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5年第2期86-92,共7页
目的探讨高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并存活的3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高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并存活的3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ELD评分,将受者分为高MELD组(MELD评分≥25分,8例)和低MELD组(MELD评分<25分,26例)。比较两组受者肝移植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术前,高MELD组需要人工肝治疗者比例、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低MELD组(均为P<0.05)。术中,两组受者的出血量、输血量、供肝热缺血时间、供肝冷缺血时间、无肝期、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高MELD组的入住ICU时间长于低MELD组(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时间、总体生存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肝移植术后高MELD组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峰值高于低MELD组。两组受者术后胆漏、腹腔脓肿和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高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能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且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终末期肝病模型 肝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联合门静脉快速灌注法在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邓斐文 陈焕伟 +4 位作者 甄作均 王峰杰 李杰原 胡健垣 计勇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5年第1期51-54,58,共5页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联合门静脉快速灌注法在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的43例中国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资料。43例供体中,中国心脏...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联合门静脉快速灌注法在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的43例中国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肝肾联合获取的临床资料。43例供体中,中国心脏死亡供体分类一类(脑死亡供体)(C-Ⅰ类)15例,中国二类(心脏死亡供体)(C-Ⅱ类)1例,中国三类(脑-心双死亡捐献供体)(C-Ⅲ类)27例。器官灌注采用腹主动脉、门静脉快速插管联合灌注法。结果开腹至腹主动脉插管时间约1.5~2.0 min,43例供体共获得肝脏43个,肾脏86个。C-Ⅰ类供体热缺血时间全部为0,其余供体热缺血时间范围为3~21 min,平均10 min。2例供肝分别因肝门部严重损伤和重度脂肪肝弃用,18例供肾分别因肾结石、肾萎缩、术前血清肌酐水平较高、肾动脉粥样硬化严重、肾微小血管血栓、多发肾囊肿、外伤性肾破裂等原因弃用,供体器官总弃用率为16%。结论腹主动脉联合门静脉快速灌注法是器官捐献供体肝肾联合获取的简单、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捐献 腹主动脉插管灌注 门静脉灌注 肝肾联合获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重指数预测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供肝脂肪肝的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甄作均 陈焕伟 +7 位作者 吴志鹏 计勇 李梅生 陈应军 李杰原 邓斐文 王峰杰 李清汉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91-195,203,共6页
目的评价体重指数(BMI)预测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plus cardiac death,DBCD)供肝脂肪肝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移植中心实施的22例DBCD供体的临床资料。根据供体BMI... 目的评价体重指数(BMI)预测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plus cardiac death,DBCD)供肝脂肪肝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移植中心实施的22例DBCD供体的临床资料。根据供体BMI将22例供体和17例受体分为体重正常组(18.0~22.9kg/m2)和体重过重组(≥23.0kg/m2)。比较两组供体的术前临床指标及供肝脂肪肝程度,比较两组受体术后7d肝酶学指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供体BMI和供肝脂肪肝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MI预测供肝脂肪肝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计算最佳截点值及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DBCD供体BMI为(22.5±1.3)kg/m2,其中体重正常组13例,体重过重组9例,所有捐献者BMI均未超过28.0kg/m2。体重过重组的平均年龄及供肝脂肪肝程度高于体重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体术后7d的临床指标比较,体重过重组的丙氨酸转氨酶峰值高于体重正常组(P<0.05)。两组受体术后未发生移植物失功或功能不全和急性排斥反应。供体BMI与供肝脂肪肝呈中等程度相关(r=0.572,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BMI预测肝细胞脂肪变性率≥30%的曲线下面积为0.87(95%可信区间为0.68~1.00,P=0.005),最佳截点值为BMI≥23.0kg/m2,此时的灵敏度为0.875,特异度为0.643,具有中等程度的预测价值。结论 DBCD供体BMI可以较好地预测供肝脂肪肝,但特异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指数 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 脂肪肝 供体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