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冷媒联合冻结技术在盾构抢险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董涛 廖先斌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81-386,共6页
为解决地层冻结加固工程加固时间长、加固效果不足的问题,提出多冷媒联合制冷的新型技术,并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某盾构刀盘更换工程为案例背景,对液氮+盐水双冷媒联合冻结方案进行介绍。从地质条件、方案设计、数值计算验证和应用效... 为解决地层冻结加固工程加固时间长、加固效果不足的问题,提出多冷媒联合制冷的新型技术,并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某盾构刀盘更换工程为案例背景,对液氮+盐水双冷媒联合冻结方案进行介绍。从地质条件、方案设计、数值计算验证和应用效果等方面入手,对多冷媒联合冻结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液氮冻结速度快但均匀性欠佳,盐水冻结速度慢但均匀性较好,二者联合冻结可以有效完成高风险地层中的盾构开舱换刀;2)液氮冻结会造成掌子面工作环境温度偏低,本案例中开挖掌子面温度低于-40℃,环境温度约-13℃,作业人员应注意低温防护;3)为保证施工效率,盾构换刀冻结工程施工应在冻结壁交圈后及时清空土舱泥浆,防止泥浆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冷媒联合冻结 盾构开舱 盾构刀盘 液氮冻结 盐水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填方边坡渗透变形机理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川 冯杰 +3 位作者 张强 梁智 潘凯 王志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8218-8224,共7页
天水市是中国黄土滑坡分布最密集、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大面积的挖填方会改变场区的地下水渗流场,从而影响高填方边坡的稳定性。以天水地区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详勘与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对马兰黄土高填方边坡的渗透变形机理... 天水市是中国黄土滑坡分布最密集、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大面积的挖填方会改变场区的地下水渗流场,从而影响高填方边坡的稳定性。以天水地区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详勘与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对马兰黄土高填方边坡的渗透变形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填方前原始地形的影响,凹陷地形易于汇水,地下水流动受阻,易形成积水区,使地下水位抬升高度较大。随着时间的累积,地下水不断浸泡地基土,使其强度劣化,加之毛细水上升作用使地基发生湿馅和湿化沉降,易在边坡坡脚等富水区产生蠕滑变形,并牵引边坡后缘发生滑移拉裂,发生渐进式破坏而引发较大规模的边坡滑移。通过物理模拟,得出该地区马兰黄土高填方边坡受地下水影响产生的变形滑移模式为“渐进后退-牵引式滑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马兰黄土 高填方 渗透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质土填方路基溜塌成因机制分析与治理措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涛 潘凯 +2 位作者 谢春庆 李硕 吉锋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43-49,共7页
以某高速公路加宽路基溜塌案例为依托,详细调查了路基溜塌的特征、历史发展过程,并从结构设计、填料性质、降雨、地下水作用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路基溜塌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溜塌段路基填料属于级配不良的砂质细粒土,可发生渗透变形,填料... 以某高速公路加宽路基溜塌案例为依托,详细调查了路基溜塌的特征、历史发展过程,并从结构设计、填料性质、降雨、地下水作用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路基溜塌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溜塌段路基填料属于级配不良的砂质细粒土,可发生渗透变形,填料性质不均、渗透性差异大,土方设计中未设置内部排水结构是形成溜塌的内因;降雨入渗造成路基内壅水,地下水的增湿加载、强度劣化、渗流潜蚀、孔隙水压力作用及地表水的冲刷侵蚀作用是形成溜塌的外因,路基溜塌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采取顶面防水膜覆盖隔水、坡面增设密目网、坡脚沙袋反压防渗、简易钢管桩加固的临时处置措施和改良填土、分层回填压密、加固坡脚挡土墙、增设反滤层、水平排水层,并结合施工打仰斜排水孔加强内部排水、坡面混凝土现浇拱形骨架植草护坡的永久措施,达到了较好的治理效果,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土 填方路基 变形溜塌 地下水作用 渗透破坏 病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分布区地面塌陷成因机制分析——以黔东南某机场飞行区为例
4
作者 潘凯 谢春庆 +1 位作者 谭洵 吉锋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56-63,共8页
以黔东南某机场飞行区地面塌陷为例,采用现场调绘、工程勘探、物探、岩土试验、数值模拟、权重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机场地面塌陷的成因机制,并预测了地面塌陷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飞行区地面塌陷形成机制为地下水渗流潜蚀作用形成的土... 以黔东南某机场飞行区地面塌陷为例,采用现场调绘、工程勘探、物探、岩土试验、数值模拟、权重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机场地面塌陷的成因机制,并预测了地面塌陷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飞行区地面塌陷形成机制为地下水渗流潜蚀作用形成的土洞垮塌,地面塌陷具有明显的时间累积效应和空间差异性分布特征,塌陷时间、分布、规模主要受地形、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程度、机场地势及排水设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塌陷灾害治理中,应避免盲目扩大处理,需根据塌陷类型、规模、控制因素分区、分类进行,对地面塌陷集中发育的重灾区可按“片”集中处理,对零星塌陷区可按“点”分散处理,以减少处理费用、提高处理效果,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场飞行区 岩溶分布区 地面塌陷 渗流潜蚀 土洞垮塌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