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酸治疗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杨效权 龚丽娅 +3 位作者 谢哲凡 袁泽强 李大强 黎婉媚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2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叶酸治疗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择取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200例,按照抽签法划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干预... 目的探讨叶酸治疗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择取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200例,按照抽签法划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叶酸治疗。两组治疗后血生化检验指标、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体积、治疗后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不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型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干预组各项血生化检验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后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HFR野生型(MTHFR 667CC型)、MTHFR杂合突变型(MTHFR 667CT型)、MTHFR纯合突变型(MTHFR 667TT型)、MTRR 66点位(MTRR 66G)型、MTRR基因型(MTRR A66G型)基因型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的舒张压与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五类基因型患者血压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HFR 667CC型与MTRR 66G型治疗后的舒张压与收缩压均低于MTHFR 667CT型、MTHFR 667TT型与MTRR A66G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THFR 667CC型与MTRR 66G型治疗后的舒张压与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治疗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价值较高,能更好的控制患者血压,同时稳定地项血生化检验指标,有利于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对心脑靶向损害保护程度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 青年原发性高血压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房室旁道消融治疗预激综合征伴房颤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莫静兰 卫展扬 陈丽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23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单纯房室旁道消融术治疗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34例预激综合征伴房颤患者,均给予单纯房室旁道消融术治疗,评估患者治疗的效果,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房颤复发情况,比较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左心房内... 目的探讨应用单纯房室旁道消融术治疗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34例预激综合征伴房颤患者,均给予单纯房室旁道消融术治疗,评估患者治疗的效果,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房颤复发情况,比较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左心房内径的变化。结果 34例预激综合征伴房颤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手术即时成功率为100.00%,其中1例患者出现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发生率为2.94%,为希氏束旁道,术后1周恢复传导功能。随访3个月,术后其中有1例出现房颤复发,复发率为2.94%。术后3个月患者的左心房内径为(29.42±2.26)mm,明显小于术前的(34.25±2.4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房室旁道消融术治疗预激综合征伴房颤可有效消除房颤,且术后房颤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房室旁道消融术 预激综合征 阵发性心房颤动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阿托伐他汀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造影剂肾病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玉怡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8期114-118,125,共6页
目的: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造影剂肾病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10月~2014年2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并实施急诊PCI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 目的: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造影剂肾病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10月~2014年2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并实施急诊PCI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实验组:在急诊PCI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负荷量80 mg,术后40 mg/d维持3 d,之后20 mg/d长期应用;对照组:PCI术后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d长期应用。观察造影剂肾病和主要不良临床事件(心源性死亡、再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心功能不全加重、心绞痛发作等)发生情况。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24、48、72 h的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后48、72 h Scr水平分别为(93.5±17.2)、(84.3±14.3)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12.7±23.4)、(95.4±17.8)μmol/L],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治疗后24 h胱抑素C水平为(0.52±0.15)mg/L,明显低于对照组[(0.62±0.14)mg/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造影剂肾病发病率为2.0%(1/50),对照组为16.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48、72 h Ccr水平为(89.4±8.3)、(92.3±7.3)mL/min,明显高于对照组[(79.3±10.3)、(87.5±8.4)mL/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总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6.0%(3/50),明显低于对照组[22.0%(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对PCI术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阿托伐他汀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造影剂肾病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小萍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14期79-81,9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超选择应用替罗非班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82例,其中应用冠脉内超声注入替罗非班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静脉内注入替罗非班患者...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超选择应用替罗非班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82例,其中应用冠脉内超声注入替罗非班患者78例,作为观察组;静脉内注入替罗非班患者104例,作为对照组。对注射替罗非班后首次以及PCI手术结束前末次即时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进行分析,评估两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与TIMI心肌灌注(TMPG)的血流分级,并计算TIMI贴数计数(cTFC)。结果观察组患者TI-MIⅢ级血流获得率分别为65.38%、82.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2.30%、4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8、14.08, P均<0.05)。观察组TMPG Ⅲ级血流获得率分别为60.26%、74.3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8.84%、4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4、9.31,P均<0.05)。观察组注射药物后首次及PCI术后末次cTFC分别为(37.75±7.02)帧、(27.03±6.52)帧,均低于对照组患者(51.52±9.53)帧、(42.40±8.52)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0、12.32,P均<0.05)。结论冠脉内超选择应用替罗非班显著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组织灌注效,从而降低PCI术后患者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内超选择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用血栓抽吸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如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3期36-37,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用血栓抽吸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为治疗组行血栓抽吸,另120例患者行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100%;治疗组无复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CK-MB、ST段回落...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用血栓抽吸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为治疗组行血栓抽吸,另120例患者行常规治疗。结果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100%;治疗组无复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CK-MB、ST段回落率均低于对照组,LVEDD、LVEF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4.2%,对照组复发率13.3%,两组对比(P<0.05),对症处理好转。结论血栓抽吸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栓抽吸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盛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2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医院治疗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各30例。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给...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医院治疗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各30例。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脂水平、LVEF及hs-CRP。结果随访6个月,瑞舒伐他汀组1例发生复发性心绞痛,2例血运重建;阿托伐他汀组2例发生复发性心绞痛,4例血运重建。治疗后两组TC、TG、HDL-C、LDL-C、LVEF、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TC及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进行调节血脂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能降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早发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