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上) 被引量:137
1
作者 倪莹莹 王首红 +21 位作者 宋为群 李百强 陈建良 冯珍 郭兰 何志捷 黄怀 姜丽 寇秋野 刘宏亮 刘惠宇 陆晓 邱炳辉 石广志 万春晓 王于领 卫小梅 吴军发 许媛 杨翃 曾嵘 周君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4,共8页
随着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提高,重症康复开始成为关注的热点。如何界定重症康复的内涵、其工作模式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在此背景下,我们启动了中国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的编写。旨在明确基本思路,为规范神经重症康复医疗行为... 随着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提高,重症康复开始成为关注的热点。如何界定重症康复的内涵、其工作模式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在此背景下,我们启动了中国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的编写。旨在明确基本思路,为规范神经重症康复医疗行为提供参照。本共识由国内康复、重症等领域资深专家共同讨论,以循证医学研究为证据;历时10个月,经过多次分组座谈讨论和互审修改,最终完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 康复 专家 中国 抢救成功率 工作模式 医疗行为 医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中) 被引量:121
2
作者 倪莹莹 王首红 +21 位作者 宋为群 李百强 陈建良 冯珍 郭兰 何志捷 黄怀 姜丽 寇秋野 刘宏亮 刘惠宇 陆晓 邱炳辉 石广志 万春晓 王于领 卫小梅 吴军发 许媛 杨栩 曾嵘 周君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0-136,共7页
第三部分影响神经重症康复的临床常见问题及处理原则 1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是指患者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刺激的觉醒感知能力不同程度降低或丧失。意识障碍根据觉醒障碍程度分为:嗜睡(somnolence)、... 第三部分影响神经重症康复的临床常见问题及处理原则 1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是指患者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刺激的觉醒感知能力不同程度降低或丧失。意识障碍根据觉醒障碍程度分为:嗜睡(somnolence)、昏睡(stupor)、昏迷(coma),根据意识内容障碍分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 康复 专家 中国 意识障碍 觉醒障碍 感知能力 环境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和缺血半暗带GSK-3β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蔡传萍 金冬梅 +5 位作者 录欣欣 刘慧华 庄志强 郑修元 吕晓 吴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7-652,共6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是否与缺血半暗带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相关。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FES治疗组,每组均分为治疗0天(治疗前)、3天、7天、14天四个亚组。建立大鼠永久性大...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是否与缺血半暗带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相关。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FES治疗组,每组均分为治疗0天(治疗前)、3天、7天、14天四个亚组。建立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pMCAO)并进行皮下电极埋置。术后3天开始行FES治疗,每天1次,每次30min。在各时间点对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评定神经功能,随后取材,用Western Blot检测半暗带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第7、14天FES治疗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FES治疗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的大鼠神经功能较第0天和第3天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第7天,GSK3β磷酸化水平FES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而FES治疗组治疗第7天的GSK-3β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第3天和第14天(P<0.05)。结论:FES能通过增高GSK-3β磷酸化水平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梗死 神经功能损害 糖原合成激酶-3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董军涛 林阳阳 +4 位作者 燕铁斌 梁慧英 吕晓 何晓阔 眭明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16-722,共7页
目的:观察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300g;用10%水合氯醛(300mg/kg)行腹腔注射麻醉,采用双侧颈总动脉... 目的:观察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300g;用10%水合氯醛(300mg/kg)行腹腔注射麻醉,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在跑轮中适应3天(剔除运动量不能达到每天270m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每组各8只。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接扎,术后大鼠置于笼中自由活动;模型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作VD模型,术后大鼠置于笼中自由活动;自主运动组:造模1周后大鼠在跑轮(直径31.8cm,宽度10cm,旋转阻力约相当于100g物体的重力)上自由运动,用传感器记录跑过的圈数,每天270圈;强迫运动组:造模1周后大鼠在电动跑轮(直径31.8cm,长度40cm,转速9r/min)上运动,每天治疗30min;功能性电刺激组:造模1周后开始治疗,诱导大鼠前肢产生以9m/min行走时的动作,每天治疗30min。以上五组于治疗14d后,采用新奇事物识别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取大鼠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上述各组SYN、SYP、PSD-95及MAP-2、TAU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微管结合蛋白的变化。结果:(1)新奇事物识别实验:训练阶段各组大鼠对两个相同物体的探寻指数无显著性差异,24h后进行测试,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新奇事物认知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自主运动组新奇事物认知指数与强迫运动组、功能性电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功能性电刺激组与强迫运动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海马区SYN、SYP、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水平: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SYN、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功能性电刺激组、自主运动组和强迫运动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上述5组SYP蛋白表达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均可促进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其可能机制为运动训练促进海马区SYN、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改善海马区突触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自主运动 强迫运动 功能性电刺激 突触可塑性 学习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最小意识状态患者脑功能网络的即刻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敬璞 倪莹莹 +5 位作者 林瀚波 刘慧华 吕晓 董军涛 庄志强 燕铁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最小意识状态(MCS)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功能连接强度(FCS)的影响。方法:纳入11例符合MCS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2例;脑外伤10例,脑出血1例;平均年龄37.27±8.36岁,平均病程3.36±0.12个...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最小意识状态(MCS)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功能连接强度(FCS)的影响。方法:纳入11例符合MCS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2例;脑外伤10例,脑出血1例;平均年龄37.27±8.36岁,平均病程3.36±0.12个月。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给予1次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rs-f MRI)扫描,随后固定tDCS的电极,阳极固定在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阴极固定在眶上区,并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研究。首先给予单次安慰tDCS刺激(20min),单次安慰刺激完成后进行第2次rs-f MRI扫描,然后给予单次真tDCS刺激(20min),单次真tDCS刺激结束后进行第3次rs-f MRI扫描,每次给予rs-f MRI评估同时应用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进行测评。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单次安慰tDCS治疗后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功能连接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次真tDCS治疗后听觉网路(右侧颞下回)、额顶网络(左侧角回及颞叶后部)的功能连接强度(FCS)显著增强(P<0.05)。单次真tDCS与单次安慰tDCS比较,默认网络(右侧楔前叶)、额顶网络(右侧角回、右侧中央后回)、感觉运动网络(双侧辅助运动区)功能连接强度显著增强(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静息态脑功能连接产生显著影响,双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网络、左侧额顶网络功能、意识水平相关的默认网络关键节点(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强度增强,可能是这种干预促进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最小意识障碍 脑功能网络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仿生电刺激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脑血流速度和脑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5
6
作者 倪莹莹 邓丽霞 +3 位作者 邱承尧 汪文胜 马梦良 刘云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3-306,共4页
目的研究脑电仿生电刺激完骨、天柱、内关对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脑血流速度及脑代谢的影响。方法 60例PV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管理、高压氧、促醒药物、感觉刺激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 目的研究脑电仿生电刺激完骨、天柱、内关对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脑血流速度及脑代谢的影响。方法 60例PV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管理、高压氧、促醒药物、感觉刺激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脑电仿生电刺激双侧天柱、完骨(主电极)、内关穴(辅助电极)治疗,连续治疗30 d。分别于治疗开始前1 d及治疗结束后1 d采用PVS疗效评分量表进行评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波普(MRS)检查观察脑血流速度及脑代谢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对照组的60.00%(P<0.05)。观察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治疗前后平均流速改变(ΔV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胆碱复合物/肌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完骨、天柱、内关可明显改善PVS患者脑循环及脑代谢,有可能提高临床促醒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植物状态 脑电仿生电刺激 脑血流速度 脑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关系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奕雄 倪莹莹 +5 位作者 陈为坚 张芸 邱承尧 刘云义 冯重睿 陈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6期576-578,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等临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用CSI量表测评痉挛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法测评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测定平衡功能。对偏瘫下肢临床痉挛指数与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临...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等临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用CSI量表测评痉挛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法测评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测定平衡功能。对偏瘫下肢临床痉挛指数与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临床变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临床变量最重要的下肢临床痉挛指数因素。结果患者偏瘫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与运动功能、平衡之间负相关(P<0.05),偏瘫侧腱反射、肌张力、阵挛分别是下肢运动功能(P<0.05)、平衡能力(P<0.05)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偏瘫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可显著影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的恢复,合理的评价和改善偏瘫侧下肢临床痉挛指数,对优化康复治疗程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偏瘫 下肢 运动功能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赖喜新 陈奕雄 +3 位作者 刘初容 张新斐 曾盼坚 张永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9-471,共3页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将109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除予以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外,治疗组对痉挛肌肉加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将109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除予以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外,治疗组对痉挛肌肉加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于治疗前,治疗4周、12周后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治疗组MAS、FMA、BBS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局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痉挛性下肢瘫痪的肌肉痉挛、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痉挛 康复 A型肉毒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