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添加生酮饮食治疗难治性癫痫的长期保留率和不良反应 被引量:13
1
作者 邓宇虹 周锦华 +2 位作者 黎冰梅 刘晓蓉 廖卫平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55-358,共4页
目的:评价添加生酮饮食(KD)治疗难治性癫痫的长期保留率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8例难治性癫痫病人在1年半内陆续入组。病人住院期间以脂肪/(蛋白质+糖类)重量比=4∶1饮食开始,出院继续4∶1或适当减低比例。随访3、6和12个月的保留率,统计... 目的:评价添加生酮饮食(KD)治疗难治性癫痫的长期保留率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8例难治性癫痫病人在1年半内陆续入组。病人住院期间以脂肪/(蛋白质+糖类)重量比=4∶1饮食开始,出院继续4∶1或适当减低比例。随访3、6和12个月的保留率,统计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3、6和12个月的保留率分别为68%(19/28)、43%(10/23)和28%(5/18)。3个月时68%(19/28)病人减少>50%的发作,43%(12/28)病人减少>90%的发作,无发作率为11%(3/28)。启动期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维持期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高脂血症和低蛋白血症,仅有1例因不良反应而退出。结论:添加生酮饮食治疗难治性癫痫病人疗效较高,但保留率不高。不良反应不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来提高操作性是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酮饮食 难治性癫痫 保留率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55例分析 被引量:52
2
作者 胡万方 胡运新 杨峻青 《医药导报》 CAS 2002年第9期600-602,共3页
目的 :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和规律 ,以预防或避免其重复发生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按文献计量学方法 ,收集国内 3 4种主要药学期刊 1996~ 2 0 0 1年 6月报道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的个案 ,采用描述... 目的 :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和规律 ,以预防或避免其重复发生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按文献计量学方法 ,收集国内 3 4种主要药学期刊 1996~ 2 0 0 1年 6月报道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的个案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反应严重 ,病死率高 ,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结论 :使用本类药物前应详问家族过敏史、药敏史和是否为过敏体质 ,并采用拟用药物做过敏性试验 ,确保安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过敏性休克 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症患者颅内皮层结节对智力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李花 胡湘蜀 +2 位作者 费凌霞 周锦华 潘速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96-400,共5页
目的通过对患者影像学资料的分析,研究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者颅内皮层结节对智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了73例临床确诊的TSC患者,包括影像学资料及韦氏智力测试结果,分析颅内皮层结节的数量、部位及类囊状... 目的通过对患者影像学资料的分析,研究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者颅内皮层结节对智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了73例临床确诊的TSC患者,包括影像学资料及韦氏智力测试结果,分析颅内皮层结节的数量、部位及类囊状结节对患者智力的影响。结果在入组患者中男43例,女30例,患者出现癫痫的发病年龄最小10 d,最大28岁。智力正常组36例(49%),智力低下组37例(51%)。颅内皮层一侧有结节者4例(5%),双侧均有结节者69例(95%)。左右两侧脑区皮层结节数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707)。全脑皮层结节数量>15个患者比结节数量≤15个患者更容易出现智力低下(P=0.010)。左颞叶皮层结节数量(P=0.011)、双侧颞叶皮层结节数量(P=0.022)及左侧脑区皮层结节数量(P=0.032)在智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例患者头颅MR上至少存在一个类囊状结节,未发现类囊状结节对患者智力的影响(P=0.524)。结论颅内皮层结节数量>15的患者癫痫发病年龄早,容易出现智力低下。智力低下与左颞叶结节数量、双侧颞叶结节数量及左侧脑区结节数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智力 皮层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偏侧头痛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黄焰 朱凯云 +2 位作者 陈俊抛 包泽岩 钟水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05-308,共4页
目的分析持续性偏侧头痛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持续性偏侧头痛的认识和治疗效果。方法按照国际头痛学会2004年制定的国际头痛疾患分类诊断标准收集病例。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尺度数字分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分析12例持... 目的分析持续性偏侧头痛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持续性偏侧头痛的认识和治疗效果。方法按照国际头痛学会2004年制定的国际头痛疾患分类诊断标准收集病例。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尺度数字分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分析12例持续性偏侧头痛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 ,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12例病例中男7例,女5例,发病年龄20~73岁。在头痛基础期疼痛程度评分为(3.75±0.87)分,疼痛加剧期为(9.08±1.08)分;12个患者在疼痛恶化期均具有同侧下列部分或全部三叉自主神经症状:流泪、球结膜充血、流涕、鼻塞。全部病例均使用了吲哚美辛口服治疗,全部有效;5例使用维拉帕米预防治疗,3例有效,2例无效;3例使用了托吡酯预防治疗,2例有效,1例无效。治疗后9例头痛发作完全停止,3例恶化次数减少,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结论应提高对持续性偏侧头痛的认识,首选吲哚美辛治疗,维拉帕米或托吡酯可作为预防治疗的选择,以提高长期治疗的耐受性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偏侧头痛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例睡眠性头痛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焰 朱凯云 +2 位作者 廖华印 陈俊抛 田新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分析睡眠性头痛的临床特点,提高对睡眠性头痛的认识和改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06年7月至2010年10月诊治的10例睡眠性头痛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10例病例中男4例,女6例,发病年龄从24至61岁,全部病例中6例... 目的分析睡眠性头痛的临床特点,提高对睡眠性头痛的认识和改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06年7月至2010年10月诊治的10例睡眠性头痛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10例病例中男4例,女6例,发病年龄从24至61岁,全部病例中6例使用了碳酸锂口服治疗,5例头痛发作完全停止,1例无效而改用氟桂利嗪口服治疗,发作停止;3例则使用了洛美利嗪治疗,头痛发作停止;2例(包括上述提到的1例)使用氟桂利嗪治疗发作停止。结论应提高对睡眠性头痛的认识,首选碳酸锂治疗,如果碳酸锂无效或因药物副作用或其它原因不能使用碳酸锂,则可使用洛美利嗪或氟桂利嗪亦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性头痛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对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高筱雅 陈晖 王慧杰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5期41-44,共4页
目的分析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arterial thrombosis,CAT)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对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20例再发性CAT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颈动脉超声及颈部CT结果将入选患者分... 目的分析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arterial thrombosis,CAT)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对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20例再发性CAT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颈动脉超声及颈部CT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伴易损斑块,40例)与对照组(非易损斑块,80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糖化血红蛋白(Hb Alc)水平、血压、颈动脉易损斑块厚度及180天内复发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hs-CRP、纤维蛋白原、Hb Alc水平及高血压患者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后7、14及30天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各时间段复发率和入院后30天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重度及以上斑块患者的复发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轻、中度斑块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重度及以上斑块患者的复发率与轻、中度斑块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重度及以上斑块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斑块患者(P<0.05)。结论再发性CAT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可较大程度地影响脑血管事件发生,临床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发性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易损斑块 脑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通道蛋白4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阳性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康新梅 孙晓渤 +10 位作者 李静 陈晨 卢婷婷 舒崖清 杨晖 王展航 李小晶 胡学强 陆正齐 邱伟 彭立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患者中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aquporin 4 antibody,AQP4-Ig G)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myelin oligodendrocytes glycoprotein antibody,MOG-Ig G)阳性患者比例;研究两组患者流行病学、临...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患者中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aquporin 4 antibody,AQP4-Ig G)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myelin oligodendrocytes glycoprotein antibody,MOG-Ig G)阳性患者比例;研究两组患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断、实验室检查和MRI影像,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指导。方法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及广州地区多个医疗中心收集的2068例患者。通过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患者血清AQP4-Ig G和MOG-Ig G检测,同时收集并分析比较两组抗体阳性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检出AQP4-Ig G阳性患者681例,男女比例1:9.5,平均发病年龄为(41.7±14.9)岁;MOG-Ig G阳性患者110例,男女比例1:1.08,平均发病年龄为(27.0±17.7)岁,两组间性别分布及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QP4-Ig G阳性患者首发症状中视神经炎占38.4%;MOG-Ig G阳性患者中,视神经炎占53.5%。两组间临床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QP4-Ig G阳性患者最终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占42.14%;MOG-Ig G阳性患者最终诊断NMO占13.64%,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脑脊液实验室检查显示,两组之间存在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RI影像学显示,AQP4-Ig G阳性患者多以颈胸髓病灶多见,而MOG-Ig G阳性患者多累及胸腰髓。两组患者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结论本项研究发现AQP4-Ig G阳性与MOG-Ig G阳性患者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断、实验室检查和MRI影像存在差异,提示AQP4-Ig G阳性和MOG-Ig G两种自身免疫性抗体的检测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4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胡湘蜀 周东 罗祖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局部血管内皮的修复作用。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缺血-再灌注组(缺血组,50只),线拴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外周血C...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局部血管内皮的修复作用。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缺血-再灌注组(缺血组,50只),线拴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外周血CD34和脑组织AC133表达水平。结果再灌注后3d,4d和7d,缺血组大鼠外周血CD34表达水平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P〈0.01);至再灌注后14d恢复至正常值水平,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灌注后4d,缺血组大鼠梗死侧大脑半球缺血半暗带区部分血管内皮细胞AC133表达阳性,主要集中于中、小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其余各时间点各组大鼠AC133均表达阴性。结论缺血-再灌注早期外周血CD34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梗死侧大脑半球缺血半暗带区部分血管内皮细胞AC133表达阳性,提示内源性内皮祖细胞可能参与局部血管内皮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内皮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舒马普坦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9
作者 朱凯云 黄焰 陈俊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6-158,共3页
目的为了探索口服舒马普坦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的,开放的、交叉研究方法,选择对乙酰氨基酚作为治疗对照组。给予丛集性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时口服舒马普坦50 mg/次,采用对乙酰氨基酚作为治疗对照组,500 mg/次,然... 目的为了探索口服舒马普坦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的,开放的、交叉研究方法,选择对乙酰氨基酚作为治疗对照组。给予丛集性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时口服舒马普坦50 mg/次,采用对乙酰氨基酚作为治疗对照组,500 mg/次,然后观察在患者服药15 min、20 min和30 min后治疗头痛的疗效,头痛停止或疼痛程度从重度减轻至轻度(7~10分减少至1~3分)视为有效,疼痛程度评分方法采用视觉模拟尺度数字分级法(visual analogue scale)。同时观察患者眼球结膜是否充血。结果口服舒马普坦和对乙酰氨基酚15 min、20min和30 min后舒马普坦和对乙酰氨基酚的有效率分别是63.3%vs 10%、70%vs 13.3%、80%vs 21.6%(P均<0.0001),其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舒马普坦治疗组眼球结膜充血的发生率也比对乙酰氨基酚组低,舒马普坦的副作用有心悸、恶心、头晕。结论舒马普坦能非常有效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副作用少且轻微,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推荐作为治疗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的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马普坦 对乙酰氨基酚 丛集性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耻感与首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胡瑞丹 周宏珍 +4 位作者 刘志红 侯佳坤 刘杨杨 白雪洁 李牧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7-731,739,共6页
背景心理-社会因素是卒中后抑郁(PSD)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病耻感给患者带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可能与PSD的发生密切相关,却很少被重视。目的探讨病耻感与首发卒中患者PS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和便利抽样的方法,选... 背景心理-社会因素是卒中后抑郁(PSD)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病耻感给患者带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可能与PSD的发生密切相关,却很少被重视。目的探讨病耻感与首发卒中患者PS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和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7—12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首发卒中患者299例。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和卒中病史资料。使用卒中病耻感量表(SSS)、9条目患者健康量表(PHQ-9)、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卒中后1个月时病耻感、抑郁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299例首发卒中患者,完整随访221例,脱落78例。根据PHQ-9评分分组,PSD组65例(29.4%,PHQ-9评分≥5分),非PSD组156例(70.6%,PHQ-9评分为0~4分)。PSD组SSS总分及躯体障碍、社会交往、受歧视经历、自我感受、PHQ-9、mRS评分均高于非PSD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HQ-9评分与SSS总分及躯体障碍、社会交往、受歧视经历、自我感受、mRS评分呈正相关(r_s=0.606、0.319、0.441、0.369、0.616、0.38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SS总分是首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影响因素〔OR=1.263,95%CI(1.158,1.379),P<0.05〕。结论首发卒中患者早期的病耻感对PSD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应采取相应措施,警惕PS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病耻感 卒中后抑郁 相关性分析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吡酯和丙戊酸钠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凯云 黄焰 +1 位作者 李花 胡湘蜀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3-185,共3页
关键词 慢性偏头痛 托吡酯 疗效观察 丙戊酸钠 治疗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资料 抗癫痫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脑缺血AC133抗原和AC133mRNA的表达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湘蜀 周东 罗祖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79,共2页
关键词 脑缺血 AC133 抗原 MRNA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头痛学会第十二届大会纪要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凯云 黄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2-473,共2页
关键词 头痛 国际会议 纪要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误诊为脑肿瘤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冲竹 李海南 +4 位作者 向璇 邓达标 李业海 匡祖颖 李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89-1094,共6页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减少此类疾病误诊为脑肿瘤。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4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伴言语不清。血浆D-二聚体升高,头部MRI显示左侧颞叶后部占位性病变并出血可能,行左侧颞叶占位性病变切除术。组...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减少此类疾病误诊为脑肿瘤。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4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伴言语不清。血浆D-二聚体升高,头部MRI显示左侧颞叶后部占位性病变并出血可能,行左侧颞叶占位性病变切除术。组织学形态观察,脑组织结构疏松、解离、坏死,皮质内灶性出血,小血管增生,神经细胞明显减少且呈缺氧性改变,胶质纤维空泡化,大量富含脂质的吞噬细胞浸润,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蛛网膜下腔浅静脉管腔内混合血栓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病灶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提示为反应性增生的胶质细胞,CD31阳性提示为血管内皮细胞,CD163和CD68阳性提示为组织细胞,CD3和CD20阳性提示为淋巴细胞,神经微丝蛋白阳性并可见神经轴索相对保留完好,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5%(主要为淋巴细胞阳性);髓鞘染色未见明显髓鞘脱失。病理诊断为大脑浅静脉血栓形成;亚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结论临床应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综合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当影像学诊断困难时,应进一步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脑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睡眠障碍与认知障碍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胡运新 孙永奇 +2 位作者 李璇 徐炎钟 成丽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0,共7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本院住院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PD睡眠量表评估结果将患者分成睡眠障碍组与无睡眠障碍组,依靠帕金森病统一评分...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本院住院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PD睡眠量表评估结果将患者分成睡眠障碍组与无睡眠障碍组,依靠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MDS-UPDRS)评分和Hoehn-Yahr分期评估病情进展,分别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Stroop色词测验、言语流畅测验、数字广度测验评估认知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情绪症状。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11例,其中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组86例,帕金森病无睡眠障碍组25例。与帕金森病无睡眠障碍组相比,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组UPDRS II评分更高(15.0 vs.10.0,P=0.034),PD睡眠量表总分及亚项1(4.5 vs.7.0,P<0.001)、亚项3(3.0 vs.7.0,P<0.001)、亚项14(4.0 vs.9.0,P<0.001)、亚项15(2.50 vs.8.0,P<0.001)评分低;在非运动量表评估中,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组较帕金森病无睡眠障碍组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25.24±4.22 vs.22.23±5.47,P=0.013)、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19.20±5.53 vs.15.73±5.57,P=0.007)评分降低,Stroop色词测验卡片A用时延长(4.60 vs.3.50,P<0.001),汉密尔顿焦虑量表(21.50 vs.15.00,P=0.002)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9.0 vs.13.0,P=0.002)评分增加,认知亚项包括总视空间和执行功能(2.00±1.41 vs.2.85±1.74,P=0.017)、注意力(4.14±1.72 vs.6.80±1.80,P<0.001)、定向力(4.61±1.47 vs.5.50±0.98,P<0.001)等分项得分较差。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组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比例显著升高(76.7%vs.36.0%,P<0.001)。回归分析提示PD睡眠量表评分下降是认知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OR=0.235,P<0.05)。结论PD患者伴有睡眠障碍者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认知功能 非运动症状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帕金森病新药——托卡朋与恩他卡朋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斌 《医药导报》 CAS 2003年第2期71-74,共4页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抑制药作为新一代抗帕金森病 (PD)的药物 ,有在脑内及周围血液中起作用的托卡朋、在血液中起作用的恩他卡朋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COMT阻止左旋多巴转变为 3 O 甲基多巴和抑制多巴胺的降解 ,增加其可利用度...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抑制药作为新一代抗帕金森病 (PD)的药物 ,有在脑内及周围血液中起作用的托卡朋、在血液中起作用的恩他卡朋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COMT阻止左旋多巴转变为 3 O 甲基多巴和抑制多巴胺的降解 ,增加其可利用度而达到治疗目的。托卡朋和恩他卡朋作为抗PD药物于 1998年通过美国FDA认证。托卡朋主要不良反应是损害肝脏 ,恩他卡朋不良反应少 ,对肝脏无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卡朋 恩他卡朋 帕金森病 治疗 抗帕金森病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癌23例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波 王展航 +6 位作者 许绍强 黄春霞 王玉周 潘梦秋 叶锦龙 陈伯勇 程莎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97-602,共6页
目的总结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脑膜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脑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归纳分析。结果86.96%(20/23)患者以头痛首发,52.17%(12/23)为头痛伴呕吐。MRI增强扫... 目的总结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脑膜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脑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归纳分析。结果86.96%(20/23)患者以头痛首发,52.17%(12/23)为头痛伴呕吐。MRI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59.09%(13/22)伴脑室系统扩大;CT表现为幕上脑室系统扩大(1例)。肿瘤原发灶主要源于肺癌,约占65.22%(15/23),其他来源为结肠癌、淋巴瘤、胃癌和星形细胞瘤(腰髓)各占4.35%(1/23),来源不详者占17.39%(4/23)。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者占82.61%(19/23);肿瘤标志物以癌胚抗原升高者较为多见,血清筛查为11/17例、脑脊液为7/10例。结论脑膜癌临床症状以头痛伴呕吐常见;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脑膜强化或伴交通性脑积水;实验室检查以颅内高压为特征性改变,血清和脑脊液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明显升高。原发灶主要来源于肺癌,脑脊液细胞学检出肿瘤细胞为诊断"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肿瘤 肿瘤转移 磁共振成像 生物标记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湘蜀 费凌霞 +5 位作者 李花 郭强 伍新颜 汪文胜 周锦华 沈鼎烈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706-711,共6页
目的 观察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TLE-HS)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分析药物反应良好的良性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的临床特点。方法 46例颞叶癫患者经MRI证实伴海马硬化,抗癫药物治疗至少随访2年,超过发作周期无癫发作,与51例对抗癫药物耐药的患... 目的 观察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TLE-HS)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分析药物反应良好的良性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的临床特点。方法 46例颞叶癫患者经MRI证实伴海马硬化,抗癫药物治疗至少随访2年,超过发作周期无癫发作,与51例对抗癫药物耐药的患者比较人口学资料、早期突发损伤因素、癫家族史、临床症状、发作间期脑电图样放电、海马硬化侧别、药物治疗方案等特征,并采用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药物治疗反应良好的影响因素。结果 良性TLE-HS组与对照组患者发病年龄(P=0.041)、病程(P=0.001)、热性惊厥史(P=0.019)、癫发作频率(P=0.001)和药物治疗方案(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年龄、出生史异常、脑炎史、颅脑创伤史、癫家族史、癫持续状态、认知功能障碍、精神障碍,以及发作类型、先兆、是否存在发作间期和发作间期脑电图样放电、海马硬化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热性惊厥史是药物治疗反应良好的危险因素(OR=3.405,95%CI:1.080-10.737;P=0.037),而低癫发作频率(OR=0.275,95%CI:0.100-0.758;P=0.013)和单药治疗(OR=0.135,95%CI:0.049-0.373;P=0.000)是药物治疗反应良好的保护因素。结论 良性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多于青少年后期发病,发病初期癫发作频率低,较少伴热性惊厥史,单药治疗特别是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 海马 硬化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时间发生缺血的皮质脊髓束仍可被挽救?
19
作者 王玉周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2期171-172,共2页
近来,由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及介入团队共同完成的1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延迟开通案例在Stroke&Vascular Neurology(SVN)上发表[1]。该患者入院时已发病20 h,双侧脑桥显示大面积梗死灶,造影结果提示基底动脉在小脑前下动脉以远... 近来,由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及介入团队共同完成的1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延迟开通案例在Stroke&Vascular Neurology(SVN)上发表[1]。该患者入院时已发病20 h,双侧脑桥显示大面积梗死灶,造影结果提示基底动脉在小脑前下动脉以远几乎完全闭塞,由左侧颈内动脉通过后交通动脉向双侧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供血。患者入院后即接受了急诊血管成形术,术中在基底动脉置入1枚支架,使其完全开通。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迅速改善,NIHSS评分由19分降至2分。通过MRI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该患者的皮质脊髓束进行动态随访,发现穿过梗死区、已受损的皮质脊髓束在术后逐渐恢复正常。我们在人体上首次证实,已长时间发生缺血的皮质脊髓束仍可被挽救,这对于后循环梗死尤其是脑干梗死扩大时间窗又提供了新的支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脊髓束 缺血 基底动脉闭塞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小脑前下动脉 NIHSS评分 术后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