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上肢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思 陈汉波 +1 位作者 廖秋霞 燕铁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02-1306,共5页
脑卒中后早期、合理的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残率,但仍有50%—6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损害[1]。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IBS)是一种新兴的中枢干预技术,可以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2]。... 脑卒中后早期、合理的康复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残率,但仍有50%—6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损害[1]。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IBS)是一种新兴的中枢干预技术,可以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2]。将NIBS与外周性干预按照一定的模式相结合,可促进大脑功能重塑[3],然而,不同的结合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不同[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 外周性 上肢康复 大脑皮质 脑功能重塑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上肢功能影响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同步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陈汉波 郑修元 +6 位作者 吕晓 丁丽娟 贺灵慧 刘晨 郑文华 郭永亮 燕铁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27-1232,共6页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同步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下肢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6例符合入组条件...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同步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下肢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6例符合入组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层后随机分成3组:t DCS组(n=22)、FES组(n=22)、同步组(n=22)。t DCS组给予头部t DCS治疗同步下肢安慰FES治疗;FES组给予头部安慰t DCS治疗同步下肢FES治疗;同步组给予头部t DCS治疗同步下肢FES治疗。治疗20min/次、1次/d、连续治疗12d。在治疗前(T0)、治疗6次(T1)及治疗12次(T2)后分别采用下列量表评估: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分(PAS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评定结果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12次后,三组患者的BBS、TUGT、MBI(下肢)及FES组和同步组的PASS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变化率比较,治疗12次后三组患者FMA-L、BBS、TUGT、MBI(下肢)及FES组和同步组的PASS的变化率,较治疗6次时变化率差异均有显著性。t DCS组与FES组比较,MBI(下肢)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步组与t DCS组比较,PASS、MBI(下肢)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步组与FES组比较BBS变化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三种方法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t DCS同步FES的治疗在部分评估指标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用t DCS或单用FES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 同步 脑卒中 下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肩关节半脱位矫形器的设计及其3D打印成品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汉波 吕晓 +5 位作者 燕铁斌 丁丽娟 林瀚波 陈思廖 秋霞 黄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为脑损伤后肩关节半脱位的防治设计一款新型矫形器。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和打印一套防治肩关节半脱位的新型矫形器——肘前臂托,并将此肘前臂托与传统的肩吊带应用于脑卒中后伴有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设计方法,... 目的:为脑损伤后肩关节半脱位的防治设计一款新型矫形器。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和打印一套防治肩关节半脱位的新型矫形器——肘前臂托,并将此肘前臂托与传统的肩吊带应用于脑卒中后伴有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设计方法,对患者分别佩戴肘前臂托与传统的肩吊带,并分别在佩戴前、佩戴后即刻以及佩戴后30min拍摄半脱位肩关节坐位下的正位X线片,测量X线片肩峰下缘至肱骨头中心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比较这2种矫形器对肩关节半脱位的复位效果。结果:对于脑卒中后出现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佩戴这2种矫形器后的即刻均可以达到复位目的,30min后传统肩吊带的复位作用明显减弱,佩戴肘前臂托的复位仍然有效。肘前臂托支撑稳定,持续时间长,佩戴舒适。结论:基于3D打印技术研制的此款肘前臂托设计可行,测试效果好,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脑卒中 肩关节半脱位 矫形器 肘前臂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