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生素D、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交互影响住院2型糖尿病血糖达标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清敏 丁红霞 叶晓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054-3060,共7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交互影响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南宏力医院住院的82例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住院期间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分... 目的探讨维生素D、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交互影响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南宏力医院住院的82例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住院期间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分为≤7 d组、>7 d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维生素D、TG/HDL-C水平,分析维生素D、TG/HDL-C水平与血糖达标时间的关系,比较不同维生素D水平患者TG/HDL-C水平,相对危险度(RR)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维生素D、TG/HDL-c联合对住院T2DM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的交互作用及预测价值。结果>7 d组住院时间长于≤7 d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G/HDL-C高于≤7 d组,维生素D水平低于≤7 d组,维生素D缺乏和严重缺乏患者占比高于≤7 d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维生素D水平与血糖达标时间呈负相关(r=-0.733,P<0.001),TG/HDL-C水平与血糖达标时间呈正相关(r=0.830,P<0.001);校正后logistic回归显示,维生素D(95%CI:0.482~0.694)、TG/HDL-C水平(95%CI:1.053~1.392)仍是住院T2DM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P<0.05);维生素D不足、缺乏、严重缺乏患者TG/HDL-c水平高于充足患者(P<0.05);维生素D缺乏与TG/HDL-C升高共存所致住院T2DM患者血糖达标时间>7 d的RR为15.867,为次相乘模型;维生素D、TG/HDL-C联合预测住院T2DM血糖达标时间的AUC为0.929,大于维生素D、TG/HDL-c(Z=3.849、3.526,P<0.05)。结论住院T2DM患者维生素D、TG/HDL-C与血糖达标时间密切相关,二者同时暴露可影响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且维生素D、TG/HDL-c联合预测住院T2DM血糖达标时间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交互作用 2型糖尿病 血糖达标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yclin D1表达和BRAF(V600E)突变的相关性及意义 被引量:24
2
作者 侯卫东 胡学信 刘艳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86-1390,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Cyclin D1表达上调和BRAF(V600E)突变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分析二者在PT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52例PTC和52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结节性甲状...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Cyclin D1表达上调和BRAF(V600E)突变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分析二者在PT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52例PTC和52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结节性甲状腺肿25例、桥本甲状腺炎15例、滤泡性腺瘤12例)中Cyclin D1的表达;采用PCR法及DNA测序法检测上述标本中BRAF(V600E)突变状况,分析Cyclin D1表达上调和BRAF(V600E)突变的相关性及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52例PTC中Cyclin D1阳性率为84.6%,免疫反应评分(4.6±2.4)与甲状腺良性病变(1.3±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25,P<0.01);Cyclin D1表达上调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包膜侵犯、肿瘤分期(Ⅲ+Ⅳ期)及BRAF(V600E)突变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结节数目及直径无关。52例PTC中BRAF(V600E)突变率63.5%,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突变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RAF(V600E)突变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包膜侵犯及肿瘤分期(Ⅲ+Ⅳ期)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结节数目及直径无关。BRAF(V600E)突变组中Cyclin D1表达强度更强,阳性率显著高于野生组(突变组100%,野生组57.9%),免疫表达评分均值高于野生组[突变组(5.7±1.6),野生组(4.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2,P<0.05)。结论 Cyclin D1表达上调与BRAF(V600E)突变呈正相关,二者与PT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PTC侵袭转移能力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CYCLIN D1 BRAF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内化生型胸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1
3
作者 侯卫东 张志宇 +1 位作者 王俊宏 胡学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内化生型胸腺瘤(metaplastic thymoma,MT)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复习1例MT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EliV ision两步法染色和EBER原位杂交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女性,67岁,肿瘤... 目的探讨甲状腺内化生型胸腺瘤(metaplastic thymoma,MT)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复习1例MT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EliV ision两步法染色和EBER原位杂交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女性,67岁,肿瘤直径4.6 cm,位于右侧甲状腺下极靠近胸骨上窝,境界清楚,包膜完整。镜下表现为双相性结构,由互相盘绕的上皮岛和短束状梭形细胞构成,两种成分在肿瘤的不同区域变化较大,部分区域由梭形细胞占优势的双相性结构构成,部分区域由纯梭形细胞构成。上皮细胞形成网格状或宽梁状吻合岛,形态类似非角化型鳞状细胞,胞核小而深染;部分上皮细胞较成熟,胞核大而空泡状,核内假包涵体易见,胞质嗜酸性。梭形细胞形态类似纤维母细胞,多排列成短束状、漩涡状、编织状或席纹状,可见胸腺小体样结构。背景有较多成熟小淋巴细胞浸润,梭形细胞区域散在较多微砂砾体。免疫表型:两种成分均弥漫表达EMA,BCL-2、CD99均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2%;上皮成分CKpan、CK5/6、p63均弥漫阳性,vimentin、CD5均阴性;梭形细胞vimentin弥漫阳性,CKpan、CK5/6、p63均阴性;间质小淋巴细胞CD3、CD5、CD20均阳性;TDT、CD1a、CD34、S-100、actin、Calretinin、D2-40等均阴性。原位杂交EBV呈阴性。结论 MT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交界性胸腺肿瘤,掌握其独特的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易于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胸腺瘤 化生型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13例救治体会 被引量:5
4
作者 王俊宏 刘艳晓 +3 位作者 董书慧 窦红 李素娜 吴利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34-635,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救治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米沙坦通过抑制胰岛内质网应激减少STZ致长期高脂喂养大鼠糖尿病的发生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进 袁莉 +2 位作者 李新 李海玲 程梭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研究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替米沙坦对长期高脂喂养大鼠链脲佐菌素(STZ)致糖尿病的发病率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高脂高热量饮食饲养Wistar大鼠,16周后以替米沙坦干预,24周后1次性给予小剂量STZ,注射STZ... 目的:研究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替米沙坦对长期高脂喂养大鼠链脲佐菌素(STZ)致糖尿病的发病率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高脂高热量饮食饲养Wistar大鼠,16周后以替米沙坦干预,24周后1次性给予小剂量STZ,注射STZ1周后行静脉胰岛素释放实验检测胰岛β细胞功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胰岛内质网应激因子及胰岛素的表达。结果:与高脂+STZ组相比,高脂+替米沙坦+STZ组大鼠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下降,胰岛素最大分泌量增加了56.9%,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EISI)及急性胰岛素分泌反应(AIR)升高了1.98倍和0.88倍,β细胞内胰岛素表达量及胰岛素阳性表达细胞密度明显增加,胰岛β细胞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分子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C/EBP同源蛋白基因表达及Bax蛋白表达均显著下降。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可以增强长期高脂喂养大鼠对STZ性糖尿病的抵抗性,减少β细胞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因子的表达。减弱胰岛内质网应激可能是RAS阻断而改善β细胞功能、减少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内质网应激 糖尿病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混合性髓样-滤泡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侯卫东 胡学信 +1 位作者 王俊宏 李从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1-674,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混合性髓样-滤泡癌(MMFTC)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甲状腺混合性髓样-滤泡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免疫组化(SP法)检测CT、Tg、CgA、vimentin、Galectin-3、CD56、CD57、CK19等,并结合文... 目的探讨甲状腺混合性髓样-滤泡癌(MMFTC)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甲状腺混合性髓样-滤泡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免疫组化(SP法)检测CT、Tg、CgA、vimentin、Galectin-3、CD56、CD57、CK19等,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肿瘤组织由胖瘦不等的梭形细胞及甲状腺滤泡构成,二者互相穿插、分割排列,并侵犯被膜血管。免疫组化CT梭形细胞弥漫(+),个别滤泡上皮(+);Tg滤泡上皮(+),梭形细胞灶性(+);CgA部分滤泡上皮(+),部分梭形细胞(+);vimentin梭形细胞及滤泡旁细胞(+),个别滤泡上皮细胞(+);Galectin-3部分梭形细胞及滤泡上皮细胞(+)。结论MMFTC临床罕见,依据梭形细胞和甲状腺滤泡组织二者同时侵犯被膜和(或)血管,结合免疫组化表型可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混合性髓样-滤泡癌 降钙素 甲状腺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