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模式水土流失特征及生态效益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健胜 梁亚红 +3 位作者 廖秉华 刘沛松 赵干卿 文桢中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3290-3293,共4页
通过对河南省鲁山县低山丘陵区5种植被模式主要生态指标的定位检测,分析了其水土流失特征及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侧柏+苜蓿模式的水土流失最严重,其年径流量和年流失泥沙量分别达到13.496m3/hm2和0.135 5 t/hm2,苜蓿的年径流量最小,而刺... 通过对河南省鲁山县低山丘陵区5种植被模式主要生态指标的定位检测,分析了其水土流失特征及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侧柏+苜蓿模式的水土流失最严重,其年径流量和年流失泥沙量分别达到13.496m3/hm2和0.135 5 t/hm2,苜蓿的年径流量最小,而刺槐+苜蓿的年流失泥沙量最小;在地上生物总量方面,林草复合植被模式明显大于单一苜蓿植被模式,5种植被模式地上生物总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速生杨+苜蓿、刺槐+苜蓿、栓皮栎+苜蓿、侧柏+苜蓿、苜蓿;速生杨+苜蓿的年固碳量和年释氧价值均为最高,而苜蓿的年固碳量和年释氧价值最低,林草复合植被模式的生态效益明显优于单一苜蓿植被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模式 水土流失 生态效益 低山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健胜 刘沛松 +2 位作者 杨雨华 彭舜磊 文祯中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58-360,共3页
以实现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环境修复为目标,对5种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其变化大小顺序为硝态氮>全磷>铵态氮>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全钾>速效磷... 以实现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环境修复为目标,对5种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其变化大小顺序为硝态氮>全磷>铵态氮>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全钾>速效磷;与荒草地相比,5种植被修复模式在改善特定土壤养分方面表现出了较好效果,以杨树+苜蓿模式和苜蓿模式土壤养分综合表现最好;土壤氮素与磷素、有机质含量以正相关为主,而与钾素以负相关为主;土壤全氮、铵态氮、有机质、全钾、全磷可作为土壤养分分析的主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山丘陵区 植被修复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地表径流养分特征分析
3
作者 王健胜 刘沛松 +1 位作者 杨雨华 文祯中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1-185,共5页
以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环境为背景,对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地表径流养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不同养分间存在较大差异,养分含量大小顺序是全钾>全氮>速效氮>全磷>磷酸盐;地表径流养分在全年不同月份间和不同植被模... 以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环境为背景,对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地表径流养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不同养分间存在较大差异,养分含量大小顺序是全钾>全氮>速效氮>全磷>磷酸盐;地表径流养分在全年不同月份间和不同植被模式下均存在明显差异,多数养分的含量都以6月份为最高,每种植被模式在防止土壤特定地表径流养分损失方面各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侧柏+苜蓿模式综合效果最好;地表径流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氮的径流损失同时会显著增加速效氮和磷酸盐的流失,而全磷径流损失也会明显导致速效氮养分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山丘陵区 植被修复 地表径流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低山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陡坡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沛松 王健胜 +3 位作者 楚纯洁 蒋有绪 郭泉水 文祯中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8-212,229,共6页
对豫西低山丘陵区陡坡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人工草地、自然荒草地、柏树林地、人工女贞林地和桃树林地)下土壤部分理化性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干扰活动会加速陡坡地土壤质量退化。5种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 对豫西低山丘陵区陡坡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人工草地、自然荒草地、柏树林地、人工女贞林地和桃树林地)下土壤部分理化性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干扰活动会加速陡坡地土壤质量退化。5种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理化指标除速效磷含量外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近自然状态的柏树林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C/N、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电导率均最高,全钾含量也较高,仅次于人工草地,pH值接近于7;人工草地、人工女贞林地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含量和土壤电导率较低,与其他用地方式间差异显著(P<0.05)。陡坡地植被郁闭度和盖度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较大,林地速效钾含量高于草地。因此,在豫西低山丘陵区35°以上陡坡地不宜作为人工草地和人工景观林地,建议将柏树作为生态恢复的优先选择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低山丘陵区 陡坡地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理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健胜 刘沛松 文祯中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55-58,共4页
为了探讨林草复合模式下土壤水分状况及不同植被修复模式间土壤水分的差异,对6种植被恢复模式(紫花苜蓿、杨树+紫花苜蓿、侧柏+紫花苜蓿、栓皮栎+紫花苜蓿、刺槐+紫花苜蓿、荒草)下土壤水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栓皮栎+紫花苜蓿模... 为了探讨林草复合模式下土壤水分状况及不同植被修复模式间土壤水分的差异,对6种植被恢复模式(紫花苜蓿、杨树+紫花苜蓿、侧柏+紫花苜蓿、栓皮栎+紫花苜蓿、刺槐+紫花苜蓿、荒草)下土壤水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栓皮栎+紫花苜蓿模式下土壤水分分布均匀性最好;6种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含水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其中荒草模式和刺槐+紫花苜蓿模式在改善不同深度土壤水分方面效果较好;6种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壤坡面的降低总体上呈逐步减小趋势,不同植被模式在改善不同坡面土壤含水率方面各具优势,其中荒草模式和刺槐+紫花苜蓿模式在改善坡顶和坡中土壤水分方面效果较好,而紫花苜蓿模式在改善坡底土壤水分方面效果最好。总体来讲,刺槐+紫花苜蓿模式较适合在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山丘陵区 植被恢复 林草复合模式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低山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表层土壤入渗规律 被引量:1
6
作者 彭舜磊 陈昌东 +3 位作者 刘沛松 王艳红 王健胜 文祯中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49-1552,共4页
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了豫西低山丘陵区6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表层土壤入渗规律的差异,并选择Kostiakov公式、Horton公式和Philip公式对6种类型植被恢复土壤的入渗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的初渗率、稳渗率、孔隙... 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了豫西低山丘陵区6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表层土壤入渗规律的差异,并选择Kostiakov公式、Horton公式和Philip公式对6种类型植被恢复土壤的入渗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的初渗率、稳渗率、孔隙度和含水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初渗率和稳渗率均表现出栓皮栎次生林】栓皮栎人工林】刺槐人工林】侧柏人工林】灌丛】荒草地的规律;②Philip公式对6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精度最高,6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入渗过程呈现出相似的规律,可分为瞬变阶段(0~15 min)、渐变阶段(15~30 min)和稳定阶段(30 min后);③土壤的物理性质影响入渗率,稳渗率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符合负指数曲线;林地由于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的缘故,其土壤入渗率明显高于荒草地。运用封育天然次生林和乡土树种人工林进行植被恢复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入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山丘陵区 土壤入渗 土壤容重 入渗模型 植被类型 豫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低山丘陵区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土壤水分状况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雨华 宗建伟 +4 位作者 陈昌东 王健胜 刘沛松 杨风岭 文祯中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3776-3779,共4页
以豫西低山丘陵区林草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各种植模式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和水分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层间,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整体上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坡位间,从坡顶至坡底,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在... 以豫西低山丘陵区林草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各种植模式下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和水分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层间,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整体上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坡位间,从坡顶至坡底,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在相同土层间整体上也呈增加趋势;各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水分效应不同,具体表现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苜蓿(Medicago sativa L·)>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苜蓿>杨树(Populus)+苜蓿>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苜蓿>苜蓿;且各林草复合种植模式下土壤水分效应值均为正值,说明刺槐、杨树、侧柏和栓皮栎的根系与苜蓿根系生态位存在重叠,会对土壤水分产生竞争,但这种竞争不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复合种植 土壤水分 低山丘陵区 豫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顶山高岭土的除铁增白实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刁润丽 刘丹丹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0-403,共4页
为了克服单一传统化学除铁方法的缺点,实验采用提纯剂提纯、保险粉除铁和煅烧除杂相结合的方法,并研究了提纯剂、保险粉、草酸的用量及煅烧温度等诸因素对平顶山高岭土除铁增白的影响,得到了最优的除铁增白方法。矿浆浓度10%,配比为2:1(... 为了克服单一传统化学除铁方法的缺点,实验采用提纯剂提纯、保险粉除铁和煅烧除杂相结合的方法,并研究了提纯剂、保险粉、草酸的用量及煅烧温度等诸因素对平顶山高岭土除铁增白的影响,得到了最优的除铁增白方法。矿浆浓度10%,配比为2:1(wt.%)的柠檬酸钠和Na OH组成的提纯剂加入量为0.5wt.%,保险粉的用量3wt.%,草酸的量为1.5wt.%,800℃条件下煅烧。试样中Fe_2O_3的含量由1.08%降低到0.31%,白度值由59.3°提高到了8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土 平顶山 除铁 增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顶山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彭舜磊 刘丹丹 +1 位作者 陈昌东 赵干卿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9期223-225,共3页
为平顶山市森林碳汇功能评估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平顶山市第七次(2004-2008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研究该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顶山市乔木林总碳储量为417.85万t,平均碳密度为22... 为平顶山市森林碳汇功能评估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平顶山市第七次(2004-2008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研究该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顶山市乔木林总碳储量为417.85万t,平均碳密度为22.89t/hm2,人工林碳储量占87%,天然林碳储量占13%。幼龄林碳储量占67%,成熟林与过成熟林碳储量比例仅占5%;各县(市、区)森林碳储量地理分布格局与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分布一致,鲁山县森林碳储量最大,占平顶山市总碳储量的67.61%,而平顶山市辖区森林碳储量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碳储量 碳密度 林分起源 分布格局 平顶山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健胜 刘沛松 +1 位作者 杨风岭 文祯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0期10554-10556,共3页
就我国几种主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在为未来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提供一定参考的同时,使生态修复技术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服务。
关键词 生态修复技术 研究进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顶山市森林净化大气污染物功能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舜磊 余祖润 +1 位作者 冯振峰 邓玉珍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8-23,共6页
以平顶山市2009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估算了平顶山市森林植被净化大气污染物的能力。结果表明:平顶山市森林植被每年吸收SO2、氮氧化物、氟化物和粉尘的总量分别为1.745万t、7.398万t、0.087万t、0.202万t,略高于氮氧化... 以平顶山市2009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估算了平顶山市森林植被净化大气污染物的能力。结果表明:平顶山市森林植被每年吸收SO2、氮氧化物、氟化物和粉尘的总量分别为1.745万t、7.398万t、0.087万t、0.202万t,略高于氮氧化物和粉尘的排放量,而远远低于SO2的排放量(9.652万t);森林植被对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净化量以人工阔叶幼林为主,净化量在空间分布上与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顶山市 森林 大气污染物 净化量 排放量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顶山矿区矸石山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优势植物富集特征 被引量:33
12
作者 陈昌东 张安宁 +3 位作者 腊明 齐光 赵干卿 楚纯洁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6-1223,共8页
为筛选出适应该地区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首先目标植物,通过测定河南省平顶山市某煤矿废弃地8种优势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及植物本身Cd、Cr、Cu、Mn和Pb含量,分析了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优势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和转移能力。结... 为筛选出适应该地区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首先目标植物,通过测定河南省平顶山市某煤矿废弃地8种优势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及植物本身Cd、Cr、Cu、Mn和Pb含量,分析了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优势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和转移能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Cd、Cr、Pb、Cu污染最为严重,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达到了66.04、5.24、2.89、1.80;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47.94,达到重度污染级别。(2)猪毛蒿(Artemisiascoparia)地上部分、紫马唐(Digitaria violascens)地上部分和根部Cd含量分别超标1.52、1.25和1.35倍,全叶马兰(Kalimeris integrifolia)根部、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地上部分和根部Cr含量分别超标1.30、3.06和1.79倍,并且狗尾草地上部分Pb含量超标1.71倍。(3)苍耳(Siberia Cocklebur)对Cd和Cu的生物富集系数和生物转移系数均大于1,对Cu的生物转移系数高达4.939。狗尾草对Cd、Cr、Pb的生物转移系数均大于1,且对Cr的生物富集系数大于1,对Pb的生物转移系数高达3.883。蒙古蒿(Artemisia mongolica)对Cr和Pb的生物转移系数均大于3,且对Cd的生物富集系数大于1。猪毛蒿对Cd的生物富集系数和生物转移系数均大于1。研究表明,平顶山矿区矸石山周边土壤是受重金属Cd-Cr-Pb-Cu复合污染的土壤。苍耳、猪毛蒿、蒙古蒿和狗尾草具有较强的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可作为治理该地区环境污染的目标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污染评价 优势植物 富集能力 平顶山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牛山东麓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入渗性能及产流预测 被引量:18
13
作者 彭舜磊 梁亚红 +2 位作者 陈昌东 刘沛松 文祯中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33,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入渗与产流的影响,采用双环入渗法测定了伏牛山东麓六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通过对比稳渗率与不同重现期的暴雨强度,判断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产生的可能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初... 为了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入渗与产流的影响,采用双环入渗法测定了伏牛山东麓六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通过对比稳渗率与不同重现期的暴雨强度,判断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产生的可能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和前60min入渗量均表现出栓皮栎次生林>栓皮栎人工林>刺槐人工林>侧柏人工林>灌丛>裸地的规律;(2)土壤入渗特征参数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含量、细根生物量和团聚体含量显著相关(p<0.05),其中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是影响土壤入渗的主导因子;(3)栓皮栎次生林能抵御10a一遇的暴雨,栓皮栎人工林能抵御1a一遇的暴雨,而其它植被类型均不能低御1a一遇的暴雨,易产生暴雨径流。说明封育天然次生林和运用乡土树种造林进行植被恢复,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入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径流 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 植被恢复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A对低温胁迫下水稻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齐光 佟伟霜 +2 位作者 杨雨华 陈明辉 吴秀菊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3期6079-6082,6122,共5页
以耐冷型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东农418和冷敏感型水稻品种松粳9号为材料,在三叶期以脱落酸(ABA)及其合成抑制剂钨酸钠进行喷施处理,通过抗氧化酶活性的响应,探讨低温胁迫下ABA对水稻苗期耐冷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使叶片... 以耐冷型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东农418和冷敏感型水稻品种松粳9号为材料,在三叶期以脱落酸(ABA)及其合成抑制剂钨酸钠进行喷施处理,通过抗氧化酶活性的响应,探讨低温胁迫下ABA对水稻苗期耐冷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使叶片SOD活性降低,POD活性和MDA含量升高;外施ABA减缓了叶片SOD活性的降低,并可减少POD活性和MDA含量升高的幅度,而钨酸钠处理则加剧了SOD活性降低及POD活性和MDA含量的升高,说明ABA提高了水稻幼苗耐冷性。低温胁迫以及ABA对水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外施ABA对耐冷型品种的调节作用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耐冷性 脱落酸(ABA) 钨酸钠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耐低磷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丹 宋海娜 +1 位作者 程浩 喻德跃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6-343,共8页
大豆是食用油和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土壤有效磷含量低是限制当前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鉴定优异耐低磷种质资源、快速发掘利用优异耐低磷基因、通过分子育种培育磷高效品种、改善大豆应对低磷胁迫的能力,是解决土壤有效磷含量低这一... 大豆是食用油和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土壤有效磷含量低是限制当前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鉴定优异耐低磷种质资源、快速发掘利用优异耐低磷基因、通过分子育种培育磷高效品种、改善大豆应对低磷胁迫的能力,是解决土壤有效磷含量低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一些大豆磷效率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研究,但由于QTL连锁作图的精度较低,难以准确地分离候选基因,而大豆基因组的复杂性及相关功能基因分子机制的不明确阻碍了人们对大豆耐低磷特性本质的认识。文章综述了大豆耐低磷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功能验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大豆耐低磷相关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快速有效地分离目的基因、验证基因功能、解析大豆磷高效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低磷 基因定位 分子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彭舜磊 陈昌东 +1 位作者 刘丹丹 赵干卿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4期182-182,189,共2页
为了解决河南省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问题,该文利用历年河南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对河南省森林资源的现状、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对策,该研究对于美丽河南建设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森林生态环境 建设现状 问题 建议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不同果蔗品种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变化及耐寒性评价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明辉 程世平 +1 位作者 张志录 张保青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5-471,共7页
以6个果蔗品种幼苗为试材,研究低温(0℃)胁迫对各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的影响,利用隶属函数对果蔗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桂果蔗1号’和‘拔地拉’的叶绿素... 以6个果蔗品种幼苗为试材,研究低温(0℃)胁迫对各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的影响,利用隶属函数对果蔗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桂果蔗1号’和‘拔地拉’的叶绿素(Chl)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其余4个果蔗品种幼苗叶片Chl含量持续下降;低温胁迫下,6个果蔗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显著下降,但胞间CO_2浓度(C_i)、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_s)却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的下降主要由非气孔因素引起;在叶绿素荧光参数方面,低温胁迫下6个果蔗品种的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呈上升趋势,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和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_(PSⅡ))均显著下降,表明低温对PSⅡ反应中心的电子传递潜力产生明显的抑制。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桂果蔗1号’>‘拔地拉’>‘闽引黄皮果蔗’>‘白玉果蔗’>‘龙黑果蔗’>‘川蔗26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蔗 低温胁迫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抗寒能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4个果蔗品种幼苗根系活力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明辉 张志录 +1 位作者 程世平 张保青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3期116-119,共4页
以4个果蔗品种幼苗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对其进行低温胁迫,测定各品种根系活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变化,为果蔗向北方低温地区引种提供理论基础。... 以4个果蔗品种幼苗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对其进行低温胁迫,测定各品种根系活力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变化,为果蔗向北方低温地区引种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4个果蔗品种幼苗的根系活力先升高后降低,在低温胁迫后3 d达到最大值,大小顺序为桂果蔗1号>闽引黄皮果蔗>拔地拉>川蔗26号。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中SOD、POD、CAT、APX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根据5项生理指标测定的结果对4个果蔗品种的抗寒性强弱进行比较,表明桂果蔗1号品种具有较强的抗寒性,栽培区域可适当北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胁迫 果蔗 根系活力 保护酶活性 引种 抗寒性 活性氧 抗氧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果蔗幼苗对低温的生理响应及耐寒性评价 被引量:20
19
作者 陈明辉 程世平 +1 位作者 张志录 张保青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46,共7页
【目的】低温是影响北方果蔗Saccharum officinarumL.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探讨低温条件下果蔗的生理响应和适应低温的生理机制,为果蔗抗寒种质资源筛选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个果蔗品种幼苗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 【目的】低温是影响北方果蔗Saccharum officinarumL.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探讨低温条件下果蔗的生理响应和适应低温的生理机制,为果蔗抗寒种质资源筛选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个果蔗品种幼苗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对其进行低温胁迫,测定各品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变化。以果蔗幼苗叶片各项指标的抗寒系数作为衡量抗寒性的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对果蔗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6个品种的REC以及SS、SP和Pro含量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升高,MDA含量以及POD、SOD、CAT和A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果蔗品种综合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桂果蔗1号’>‘拔地拉’、‘闽引黄皮果蔗’>‘白玉果蔗’>‘川蔗26号’>‘龙黑果蔗’。【结论】隶属函数法简便、准确,可作为果蔗抗寒能力鉴定的一种有效方法。不同果蔗品种对长时间持续低温的适应能力不同,果蔗的抗寒性不仅与自身的遗传因素和生理特征有关,还与外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蔗 抗寒性 生理指标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草粮轮作方式对退化苜蓿草地水分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沛松 贾志宽 +2 位作者 李军 王俊鹏 韩清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5-102,共8页
2003-2005年在黄土高原宁南旱区10年生退化苜蓿草地上进行了连续3a不同作物组合方式的轮作试验,轮作作物为春小麦、马铃薯和谷子,为研究比较不同轮作方式对退化苜蓿土壤水分的恢复状况和作物产量效益,优化出较为合理的草粮轮作模式。试... 2003-2005年在黄土高原宁南旱区10年生退化苜蓿草地上进行了连续3a不同作物组合方式的轮作试验,轮作作物为春小麦、马铃薯和谷子,为研究比较不同轮作方式对退化苜蓿土壤水分的恢复状况和作物产量效益,优化出较为合理的草粮轮作模式。试验结果表明,轮作地0~60cm土层土壤易受降水和地面蒸发影响,60~120cm土层土壤水分主要被轮作作物利用,而120~200cm土层土壤水分相对较为稳定,受降水和地面蒸发影响很小,并随轮作年限的增加,基本上表现出不断恢复趋势。通过草粮轮作可以增加苜蓿地120~200cm土层土壤水分,且显著高于撂荒地和对照苜蓿地,同时可获得一定作物产量。相对于其他轮作方式而言,马铃薯-马铃薯-春小麦(PPW)轮作处理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对土壤水分具有较好的恢复作用,其作物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分别为5214.5kg/hm2和9.38kg/(hm2·mm-1),与轮作前苜蓿地相比,120~200cm土层土壤水分净恢复量为24.73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区 轮作 土壤水分 作物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