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强台风“莫兰蒂”(2016)内核微物理特征的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1
作者 潘佳文 高珊 +4 位作者 郑秀云 高丽 蒋璐璐 吴伟杰 彭婕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6-388,共23页
为了研究热带气旋内核的微物理特征,基于厦门S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数据分析了超强台风“莫兰蒂”(2016)登陆过程中内核微物理特征的演变。结果表明:(1)“莫兰蒂”内核降水具有明显的非对称分布,短时强降水主要位于台风移动方向前侧。极... 为了研究热带气旋内核的微物理特征,基于厦门S波段双偏振雷达探测数据分析了超强台风“莫兰蒂”(2016)登陆过程中内核微物理特征的演变。结果表明:(1)“莫兰蒂”内核降水具有明显的非对称分布,短时强降水主要位于台风移动方向前侧。极端短时强降水则集中在台风移动方向左侧,并由左前侧象限向左后象限移动。(2)水平极化反射率因子(Z_(H))、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等双偏振参数的极大值位于距离台风中心约30 km范围内,呈现非对称水平分布。登陆期间,地形使得台风内核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台风眼墙逐渐向内收缩,陆地上的双偏振参数明显增强,其大值区由台风移动方向的左侧向右侧转移。(3)台风眼墙的前侧象限呈现出水凝物尺度分选的双偏振雷达回波特征:表现为K_(DP)大值区位于Z_(DR)大值区的下游,Z_(H)大值区位于二者重叠处。位于眼墙前侧的Z_(DR)柱指示了稳定上升气流的存在。大的降水粒子在此产生并向下游降落,形成倾斜的Z_(DR)大值区,较小粒子具有更大的平流距离,伴有K_(DP)大值区。(4)台风内核的融化层高度由外向台风中心而逐渐增高,体现了台风的暖心结构。在融化层之下,Z_(H)、Z_(DR)和K_(DP)均随高度降低而明显增大,说明“莫兰蒂”的内核降水以暖雨过程为主。(5)台风眼墙不同象限的水凝物分布导致地面降水呈现不同的特点,其移动方向前侧更容易出现Z_(DR)大值,K_(DP)大值则多出现在左侧象限,更大、更浓密的降水粒子在上述象限形成极高的降水效率。Z_(DR)与K_(DP)大值区均与地面短时强降水对应,但后者可更好地指示地面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位置。(6)“莫兰蒂”登陆阶段,闽南地区地形对其眼墙降水具有增强作用。局地地形造成的低层辐合使得Z_(DR)、K_(DP)等双偏振参数明显增大。更大、更浓密的降水粒子区频繁出现在该区域,有利于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超强台风"莫兰蒂" 双偏振雷达 微物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