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水泥弥散形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疗效的影响
1
作者 王彭禾 吴佳燕 +5 位作者 沈佳怡 宋东宁 朱广平 李刚 高春洪 童培建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57,共8页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骨水泥弥散形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aplasty,PVP)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平...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骨水泥弥散形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aplasty,PVP)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平湖市中医院骨伤科收治的行初次单节段PVP的OVCF患者,共261例。根据PVP术后椎体正位X射线片中骨水泥弥散形态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A组(n=91)大部分骨水泥连续均匀地分布在椎体中;B组(n=76)大部分骨水泥分布在椎体两侧,骨水泥不连接;C组(n=61)骨水泥大部分分布在椎体中央部分;D组(n=33)大部分骨水泥集中在椎体的一侧。观察4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术前及术后3 d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前及术后3 d、1年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术后1年内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组患者术后3 d的VAS评分与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疼痛明显减轻(P<0.05),但4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B组、C组患者术后3 d椎体高度恢复明显优于D组(P<0.05),A组、B组术后1年复查椎体高度丢失明显小于D组患者(P<0.05)。1年内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D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骨水泥在椎体内均匀分布或呈现两团块状分布时,不仅可以稳定骨折、减轻疼痛,还可以更好地减缓远期椎体高度丢失,椎体后凸,并可降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弥散形态 椎体高度 COBB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