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短链配体调控提升MAPbBr_(3)量子点性能及广色域LED显示应用
1
作者 李恭明 蔡俊虎 +6 位作者 赖文宗 陈晓钢 查楠 叶芸 徐胜 郭太良 陈恩果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量子点(Quantum dots)凭借其尺寸可调控、卓越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以及宽光谱吸收等特性,展现出了卓越的光学性能,使其成为全彩广色域显示中LED色转换层的理想材料选择。特别是MAPbBr_(3)钙钛矿量子点(PQDs),不仅制备工艺简单,并... 量子点(Quantum dots)凭借其尺寸可调控、卓越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以及宽光谱吸收等特性,展现出了卓越的光学性能,使其成为全彩广色域显示中LED色转换层的理想材料选择。特别是MAPbBr_(3)钙钛矿量子点(PQDs),不仅制备工艺简单,并且还拥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因而被视为极具商业化潜力的材料。然而,MAPbBr_(3) PQDs在合成后其表面的配体极易脱落,导致表面缺陷态密度增加,这使得它们在水氧等环境因素下稳定性较差,最终导致其PLQY进一步降低。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高效的一步合成MAPbBr_(3) PQDs策略:通过配体辅助再沉积技术(LARP),并创新性地使用2-己基癸酸(DA)配体替换传统的油酸(OA)配体,在室温条件下成功地合成了具有出色稳定性和高PLQY的MAPbBr_(3) PQDs。与单长碳链的OA配体相比,双短链的DA配体能与MAPbBr_(3) PQDs建立起更强的配位键。配体与PQDs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有助于全面钝化晶格缺陷,从而减弱非辐射过程并提高材料的环境稳定性。因此,DA修饰后的MAPbBr_(3) PQDs不仅展现出高达87.8%的PLQY,而且在水氧环境中也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室温环境下,使用DA配体修饰后的MAPbBr_(3) PQDs的PL峰值在放置半个月后仍保持在原来的68.3%,而OA配体修饰的PQDs表现出几乎完全的荧光猝灭。随后,将DA配体修饰后的绿色发射MAPbBr_(3) PQDs、红色发射CsPbBrI2 PQDs以及蓝色发射CsPbCl1.5Br1.5 PQDs置于聚苯乙烯(PS)环境中包覆固化成膜,替代传统荧光粉应用于显示器件发光二极管(LED)的色转换层,测试其色域范围达到了NTSC标准的137.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PbBr_(3)PQDs DA配体 稳定性 广色域 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振光复用的液晶体光栅波导AR近眼显示系统
2
作者 林子健 姚立胜 +7 位作者 金华健 邱健滨 叶芸 徐胜 严群 郭太良 张万隆 陈恩果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6-655,共10页
光波导组合器在增强现实显示的出瞳扩展和外观薄化方面颇具优势。出瞳扩展技术是通过在耦出区域诱导多次衍射,将光线引导至人眼。然而,这种多次衍射可能导致出瞳亮度在沿光路径的空间分布上逐渐减弱,从而造成亮度不均。特别是当使用液... 光波导组合器在增强现实显示的出瞳扩展和外观薄化方面颇具优势。出瞳扩展技术是通过在耦出区域诱导多次衍射,将光线引导至人眼。然而,这种多次衍射可能导致出瞳亮度在沿光路径的空间分布上逐渐减弱,从而造成亮度不均。特别是当使用液晶制备而成的偏振体全息光栅作为耦合元件时,由于光栅仅对一种圆偏振光敏感,与之正交的圆偏振光会被直接透射,导致波导系统的能量利用率并不高。针对这一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实现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复用的偏振体全息光栅光波导AR显示光学系统,同时实现了大出瞳尺寸和良好入眼均匀性。在理论设计和仿真方面,首先通过k空间理论设计了大视场角下的光栅结构,再以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μLED)作为微显示屏,设计了一套与之匹配的投影镜头,并对整个波导系统进行了成像仿真。在实验部分,制备了中心波长为532 nm、出瞳尺寸为45 mm×25 mm的偏振体全息光栅波导。实验结果显示,该波导系统在基板折射率为1.51下的对角线视场角达到了预期的32.86°。相比于仅响应单一圆偏振光的方案,采用九点法测得的均匀性提升了48.8%,整体均匀性提升了34.1%,波导组合器的光学效率也实现了1.2倍的提升。本文工作为偏振体全息光栅波导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现实 液晶偏振体光栅 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 波导 衍射光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离子掺杂CsPbI_(3)量子点及其色转换LED应用(封面文章·特邀)
3
作者 查楠 蔡俊虎 +3 位作者 叶芸 徐胜 郭太良 陈恩果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因其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PLQY)、带隙可调、高色纯度等特性,在宽色域显示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其表面缺陷与晶格不稳定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通过热注入法将ZnI2作为掺杂剂成功合成了Z...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因其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PLQY)、带隙可调、高色纯度等特性,在宽色域显示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其表面缺陷与晶格不稳定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通过热注入法将ZnI2作为掺杂剂成功合成了Zn^(2+)掺杂的CsPbI_(3)量子点(Zn:CsPbI_(3)量子点)。试验表明,Zn部分取代了Pb,钙钛矿晶格逐渐收缩但晶型保持不变,提高了辐射衰减率,有效消除量子点缺陷态。Zn:CsPbI_(3)量子点相较于原始CsPbI_(3)量子点具有更好的相稳定性,PLQY也从56%提升至98%,同时PLQY在10天后仍可保持在80%以上。选用窄发射的Zn:CsPbI_(3),CsPbBr3与CsPbCl_(3)量子点作为LED颜色转换材料,在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NTSC)标准下,其色域达到了135.22%,证明了其在直视型LED显示屏或者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背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 Zn离子掺杂CsPbI_(3) 热注入法 离子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倾斜型交错狭缝光栅对立体显示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瑜 赵焱 +4 位作者 曾祥耀 姚剑敏 叶芸 林志贤 陈恩果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59-666,共8页
利用传统狭缝光栅实现的自由立体显示器,存在着串扰严重、莫尔条纹明显、可视区域较小、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光损失不平衡等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狭缝光栅的倾斜角度、狭缝宽度、狭缝错开距离等光栅关键参数对立体显示莫尔条纹、串... 利用传统狭缝光栅实现的自由立体显示器,存在着串扰严重、莫尔条纹明显、可视区域较小、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光损失不平衡等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狭缝光栅的倾斜角度、狭缝宽度、狭缝错开距离等光栅关键参数对立体显示莫尔条纹、串扰、可视区域的影响展开研究,分析了交错狭缝光栅设计方案,优化设计了两种狭缝光栅立体显示器件,分别采用了垂直交错狭缝光栅和倾斜交错狭缝光栅.以4视点的自由立体显示器为例,以像素半高度将相邻的两段狭缝错开.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当倾角θ为12.2°,错开距离分别为0.0537mm和0.0302mm时,垂直/倾斜交错光栅均能有效减少莫尔条纹的发生.对比发现,倾斜交错光栅的串扰仅增加1.57%,但可视区域增加了17.9%,且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光损失率匹配度较高,立体显示效果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立体显示 垂直交错光栅 倾斜交错光栅 莫尔条纹 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润湿显示系统的电光响应机理及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林珊玲 林志贤 +3 位作者 郭太良 钱明勇 曾素云 唐彪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22-1029,共8页
针对电润湿显示器像素内流体运动机理及相应电光响应特性,提出一种数值模拟计算方法来计算电润湿中流体间的界面变化及流体-液体-固体三相接触线在外部电场影响下的运动。该方法基于Matlab数值分析框架,通过Young-Laplace方程计算界面... 针对电润湿显示器像素内流体运动机理及相应电光响应特性,提出一种数值模拟计算方法来计算电润湿中流体间的界面变化及流体-液体-固体三相接触线在外部电场影响下的运动。该方法基于Matlab数值分析框架,通过Young-Laplace方程计算界面形状变化及变化过程中三相接触角、界面接触面积等参数的变化,并结合总体能量守恒方程求解像素的电光响应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成功模拟电润湿显示器像素内电流体动力特性,像素响应时间与油-水界面张力大小成正比。模拟结果与相同参考几何的实验数据具有良好的定性一致性,可用来指导电润湿器件中流体参数的设计,对实现高稳定的电润湿显示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润湿 电光响应 开口率 总体能量守恒 Young-Lapl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眼视觉的电润湿电子纸图像分层映射技术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甜甜 林珊玲 +2 位作者 林志贤 郭太良 唐彪 《电子技术应用》 2020年第3期86-91,共6页
针对电润湿显示器显示图像对比度不高、视觉信息损失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人眼视觉的图像分层映射技术。首先,将图像分为基本层和细节层,对基本层进行亮度增强;对增强后图像利用韦伯-费希纳定律分区,实现分区对数映射,并与细节层加权融... 针对电润湿显示器显示图像对比度不高、视觉信息损失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人眼视觉的图像分层映射技术。首先,将图像分为基本层和细节层,对基本层进行亮度增强;对增强后图像利用韦伯-费希纳定律分区,实现分区对数映射,并与细节层加权融合为输出图像;同时为实现电润湿显示器的精准调制,进行亮度局部线性拉伸。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映射方法 ,该算法的熵值更接近原图,图像评价指标PSNR值、SSIM值、UIQI值分别提高了0. 2~0.6, 0.07~0.4, 0.1~0.6。所提方法使得校正后电压与亮度的关系更接近线性,在电润湿显示器上的图像细节更清晰,对比度得到提高,整体视觉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润湿显示器 人眼视觉 韦伯-费希纳定律 分区对数映射 亮度局部线性拉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晶显示用量子点扩散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叶道春 谢洪兴 +9 位作者 李思杰 季洪雷 许怀书 李阳 孙磊 陈恩果 徐胜 叶芸 严群 郭太良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4-318,共15页
扩散板作为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背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可起到雾化光线的作用。常见的扩散板主要有表面微结构型与粒子散射型两种,主要性能参数是雾度及透光性,加入量子点的扩散板还具备色转换和改善色彩呈现能... 扩散板作为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背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可起到雾化光线的作用。常见的扩散板主要有表面微结构型与粒子散射型两种,主要性能参数是雾度及透光性,加入量子点的扩散板还具备色转换和改善色彩呈现能力的特性。相较于量子点色彩增强膜,量子点扩散板具有制备工艺更简单、成本更低、雾化能力更高等优势,非常适合于Mini-LED背光源。本文对液晶显示用扩散板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概述,并着重介绍了多层结构的量子点扩散板的制备工艺及性能。在稳定性方面,所制备量子点扩散板在高温高湿(60℃/90%RH)环境下可长时间储存,在蓝光照射条件下(中心波长450 nm,45℃/85%RH)的T95寿命超过了1000 h。同时,该量子点扩散板在450 nm蓝光Mini-LED背光照射下的亮度均匀性高于80%,蓝、绿、红光的半峰宽分别小于20 nm、25 nm、25 nm,色域覆盖率达到了DCI-P3标准的99.58%。总之,该量子点扩散板兼具优异的色转换与匀光的功能,且寿命稳定,有望在大中型尺寸液晶显示器中得到大规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扩散板 背光 液晶显示 Mini-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LED应用于近眼显示的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14
8
作者 周自平 黎垚 +7 位作者 严银菓 江昊男 陈恩果 徐胜 叶芸 孙捷 严群 郭太良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1-679,共19页
作为目前信息显示技术领域的热点,近眼显示设备的发展承载着人们对未来信息交互方式的美好愿景,同时,人们对于增强现实显示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近眼显示中的AR显示无疑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伴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度微型化和集... 作为目前信息显示技术领域的热点,近眼显示设备的发展承载着人们对未来信息交互方式的美好愿景,同时,人们对于增强现实显示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近眼显示中的AR显示无疑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伴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度微型化和集成化成为近眼显示中重要的发展趋势,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Micro-LED)显示技术在亮度、分辨率、对比度、能耗、使用寿命、响应速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相比于其他技术均有巨大的优势,是近眼显示设备较为理想的光源和图像显示源。本文从结构、制备工艺及挑战方面分析了Micro-LED显示技术的研究进展,从人眼的视觉特性出发综述了近眼显示的发展现状,总结了Micro-LED应用于近眼显示的优势,对比了各项技术的先进性和可实现性,最后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眼显示 微型发光二极管 微显示 增强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现实显示光学引擎中光波导耦出超表面设计(特邀)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恩果 陈慷慷 +6 位作者 范祯桂 孙志林 林子健 张恺馨 孙捷 严群 郭太良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3-122,共10页
增强现实(AR)近眼显示光学引擎是新型显示光学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将虚拟图像投射到现实物理环境中进行显示,在空间上增强、融合和补充了物理世界。AR近眼显示光学引擎在光学系统集成化和微型化方面有较高要求,眼镜形态的AR近眼... 增强现实(AR)近眼显示光学引擎是新型显示光学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将虚拟图像投射到现实物理环境中进行显示,在空间上增强、融合和补充了物理世界。AR近眼显示光学引擎在光学系统集成化和微型化方面有较高要求,眼镜形态的AR近眼显示光学设备是未来必然发展趋势。光学超表面是一种由亚波长单元结构在二维平面上周期排布而成的人工结构阵列,通过单元结构和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光场中振幅、相位和偏振的任意调控,同时具有体积小、效率高、结构紧凑等特点,在近眼显示应用中具有很大潜力。文中在AR光学引擎设计中引入一种传输相位型超表面光波导耦出结构,该超表面单元引入了突变相位,通过对超表面的等相位面调控改变光经过波导耦出的角度,使出射光效率最高达到77%,并实现20°视场角,为AR光波导结构设计提供一种可行方案,有望为下一代人机交互显示平台提供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眼显示 光波导 超表面 传输相位 增强现实 光束偏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型Micro-LED投影显示光学引擎设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黎垚 江昊男 +7 位作者 周自平 董金沛 陈恩果 叶芸 徐胜 孙捷 严群 郭太良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10-918,共9页
随着微米级像素尺寸的微型自发光二极管(Micro-LED,μLED)的出现和发展,采用μLED作为光源和像源的超微型投影光学引擎成为了可能,其极大简化了传统投影显示光学引擎的结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μLED的超微型投影光学引擎,基于现有3.302... 随着微米级像素尺寸的微型自发光二极管(Micro-LED,μLED)的出现和发展,采用μLED作为光源和像源的超微型投影光学引擎成为了可能,其极大简化了传统投影显示光学引擎的结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μLED的超微型投影光学引擎,基于现有3.302 mm(0.13 in)的μLED显示芯片设计了高像质的微型投影镜头。针对μLED的光分布特性,优化μLED发散角度与微投影镜头的光瞳匹配,有效提升了μLED微投影光学系统的光能利用率。结果表明,所设计的μLED微投影显示光学引擎体积仅有18.35 mm^(3),投影镜头中心视场的MTF值在截止频率处超过0.57。该μLED微投影显示光学引擎较好地实现了系统体积与成像像质的均衡,未来在AR/VR等近眼显示设备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LED 近眼显示 微投影显示 光学设计 系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与(111)晶面硅基金属整片键合后选择性去衬底技术
11
作者 杜佳怡 聂君扬 +5 位作者 孙捷 林畅 吴大磊 杨天溪 黄忠航 严群 《光电子技术》 CAS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采用硅基金属整片键合后选择性去衬底技术,通过热压键合技术将(100)晶面硅与(111)晶面硅高温键合,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保护(100)晶面硅衬底,再粗化(111)晶面硅衬底加快其刻蚀速率,后通过湿法选择性刻蚀去除(111)晶面硅衬底。此技术在不... 采用硅基金属整片键合后选择性去衬底技术,通过热压键合技术将(100)晶面硅与(111)晶面硅高温键合,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保护(100)晶面硅衬底,再粗化(111)晶面硅衬底加快其刻蚀速率,后通过湿法选择性刻蚀去除(111)晶面硅衬底。此技术在不损伤硅基驱动芯片的前提下实现了选择性去除硅基氮化镓外延衬底,是一种材料混合集成的新技术,有望应用于自对准硅基Micro-LED微显示器件制程和光电子器件集成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基微米级发光二极管 巨量转移 硅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热压键合 选择性刻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子点@有序介孔复合材料的Micro⁃LED色转换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晓钢 赵梦云 +6 位作者 蔡俊虎 李恭明 查楠 叶芸 徐胜 郭太良 陈恩果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8,共10页
量子点(Quantum dots)由于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广泛应用于发光与显示、太阳能电池、光催化等领域,它的发现和合成获得了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采用量子点色转换的Micro-LED全彩化显示技术无需巨量转移,有望实现大规模量产,然而,量子点在... 量子点(Quantum dots)由于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广泛应用于发光与显示、太阳能电池、光催化等领域,它的发现和合成获得了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采用量子点色转换的Micro-LED全彩化显示技术无需巨量转移,有望实现大规模量产,然而,量子点在高强度Micro-LED出光激发下的性能和寿命仍存在局限。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基于量子点@有序介孔(QDs@SBA-15)复合材料的Micro-LED色转换技术及其特性,有序介孔分子筛载体独特的孔道结构不仅能够有效提升Micro-LED色转换和光提取效率,且致密的有序介孔材料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量子点的稳定性。首先,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建立了Micro-LED仿真模型,探究量子点粒径和有序介孔材料的孔径对光提取效率的影响;基于仿真结果指导,进一步采用物理共混法制备了QDs@SBA-15复合材料,通过透射光谱、荧光激发光谱、紫外-可见光吸收谱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确定浓度配比;最后,将该复合材料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混合固化成膜,并研究了其光致发光性能。实验结果发现,量子点粒径和介孔材料孔径的匹配度以及量子点和有序介孔材料的比例浓度是影响QDs@SBA-15复合材料发光效率及Micro-LED色转换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优化,所得复合材料可获得优异的发光性能以及良好的环境稳定性,相比于纯量子点色转换层,复合材料的光提取效率提升了81.73%,复合材料的环境稳定性提升了14.33%,以Micro-LED作为蓝光光源组成的三基色发光器件工作色域达到了104.52%NTSC。本研究为量子点色转换Micro-LED显示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实现Micro-LED全彩化开辟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有序介孔材料 色转换 Micro-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完全匹配的掩膜版进行芯片套刻的校准方案
13
作者 张文靖 张恺馨 +7 位作者 杨天溪 孙捷 严群 林畅 蒋冰鑫 李洋 兰金华 陈辉 《光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提出一种校准方案,在套刻曝光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用不完全匹配的掩膜版同样能够实现准确的套刻曝光。研究为提高芯片制备效率、保证对准精度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光刻工艺 套刻曝光 校准 集成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间距下光刻孔孔径对铟凸点阵列制备的影响
14
作者 陈辉 杨天溪 +5 位作者 蒋冰鑫 张文靖 兰金华 黄忠航 孙捷 严群 《光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90-194,共5页
小间距下制备铟凸点阵列时,常出现铟凸点高度较低、均匀性较差的情况。文中研究了小间距条件下热蒸镀过程中光刻工艺所形成的光刻胶孔径对于铟凸点沉积质量所带来的影响,并选取了合适的光刻和蒸镀参数,在8μm间距的Micro-LED芯片上成功... 小间距下制备铟凸点阵列时,常出现铟凸点高度较低、均匀性较差的情况。文中研究了小间距条件下热蒸镀过程中光刻工艺所形成的光刻胶孔径对于铟凸点沉积质量所带来的影响,并选取了合适的光刻和蒸镀参数,在8μm间距的Micro-LED芯片上成功制备了高度为4μm的铟凸点阵列。实验表明,铟凸点的高度随光刻过程中形成的光刻胶孔径的增大而增大,增长率随之降低。在5μm大小的光刻胶孔径下制备得到的铟凸点阵列高度较高且均匀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间距 铟凸点 孔径 微缩矩阵化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加速学习有机薄膜晶体管的视觉图像预处理的研究
15
作者 代岩 陈耿旭 《电视技术》 2024年第5期72-78,85,共8页
图像在传输和显示过程中,由于噪声、特征衰减等原因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图像质量下降问题,导致信息的错误传递,因此通过图像预处理来改善图像质量及提取图像特征十分必要。除了需要图像采集,还需要人脑对图像进行信息处理。神经形态显示器... 图像在传输和显示过程中,由于噪声、特征衰减等原因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图像质量下降问题,导致信息的错误传递,因此通过图像预处理来改善图像质量及提取图像特征十分必要。除了需要图像采集,还需要人脑对图像进行信息处理。神经形态显示器件作为可以模拟人脑中的神经元突触,具有传输快、抗干扰能力强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神经形态领域中有价值的组成部分。提出二维材料Ti3C2TxMXene纳米片与钙钛矿量子点共混(CsPbBr3/MXene)形成的异质结结构增强了光电流的产生,并结合有机半导体材料PDVT-10优异的载流子迁移率制备的有机薄膜突触晶体管,成功模拟了生物突触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EPSC)、双脉冲易化(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PF)等基本功能。在相同的光脉冲刺激下,相较于纯CsPbBr3突触晶体管,CsPbBr3/MXene突触晶体管的单脉冲EPSC与多脉冲EPSC峰值分别达到148%与157.6%的巨幅提升,实现了在相同时间内从短期可塑性(Short-Term Plasticity,STP)到长期可塑性(Long-Term Plasticity,LTP)的快速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薄膜晶体管 加速学习 图像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缘层修饰对喷墨打印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形貌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国成 陈惠鹏 郭太良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4-200,共7页
通过对OTFT绝缘层SiO_2表面分别采用十八烷基三氯硅烷(OTS)处理和原子层沉积薄层氧化铝的修饰方式,制备了喷墨打印有机薄膜晶体管并研究了修饰前后绝缘层的表面形貌、接触角及有源层的物相结构。虽然绝缘层的表面形貌在修饰前后变化不大... 通过对OTFT绝缘层SiO_2表面分别采用十八烷基三氯硅烷(OTS)处理和原子层沉积薄层氧化铝的修饰方式,制备了喷墨打印有机薄膜晶体管并研究了修饰前后绝缘层的表面形貌、接触角及有源层的物相结构。虽然绝缘层的表面形貌在修饰前后变化不大,但是表面接触角和打印后有源层的物相结构有较大差别。OTS处理和沉积氧化铝修饰后,器件的迁移率比修饰前分别增大了4倍和9倍,而开关比则分别增大了1个和4个数量级。修饰后的最大迁移率可达0.35 cm^2/(V·s),开关比可达6.0×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薄膜晶体管 喷墨打印 表面修饰 原子层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点背光源白平衡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佳敏 陈恩果 郭太良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7-83,共7页
为实现液晶显示中背光源的色域扩展和白平衡,本文基于CIE1931色度学系统,研究了光致发光量子点背光源的混色理论,采用高斯函数拟合光谱曲线,构建了量子点背光源的光谱函数模型,提出了量子点光谱与色坐标之间的互转换方法,最终实现背光... 为实现液晶显示中背光源的色域扩展和白平衡,本文基于CIE1931色度学系统,研究了光致发光量子点背光源的混色理论,采用高斯函数拟合光谱曲线,构建了量子点背光源的光谱函数模型,提出了量子点光谱与色坐标之间的互转换方法,最终实现背光源的白平衡。首先,在保持光谱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将复杂光谱数据拟合为拟定参数的高斯函数叠加;然后,根据CIE1931XYZ系统的色坐标求解光谱分布函数及其高斯参数。实验以色温为5 560 K、6 500 K和10 000K的量子点背光源作为基准进行了白平衡的理论验证,得到了光谱分布函数并评价了量子点背光源的白平衡颜色特性,验证了其光谱和色坐标之间准确而高效的互转换,简化了光谱曲线的基本函数形式和数值计算量,实现了数据压缩,对实现量子点背光源的白平衡实验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依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液晶背光 光谱 色坐标 色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能量分区映射的LED照明透镜设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恩果 郭太良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7-31,共5页
本文设计并验证了一种基于光源立体角—目标照明空间分区映射的LED照明透镜,在目标平面上实现了高效率的均匀照明。基于对光源辐射能的微分和屏幕预期的照度能量分布之间建立映射关系,构建出透镜曲面特征的偏微分方程,反向地求解出实现... 本文设计并验证了一种基于光源立体角—目标照明空间分区映射的LED照明透镜,在目标平面上实现了高效率的均匀照明。基于对光源辐射能的微分和屏幕预期的照度能量分布之间建立映射关系,构建出透镜曲面特征的偏微分方程,反向地求解出实现该能量传递方案的透镜结构。设计实例中,光源采用1.2 mm×1.2 mm的LED芯片,照明透镜将预定空间立体角内99%以上的能量整形为均匀性为91.67%的有效目标照明。结果与理论相互符合,证明了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 照明设计 空间能量分区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照射对IDTBT突触晶体管突触权重的调控
19
作者 杜世远 杨倩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85-990,共6页
人工突触晶体管具有低功耗、高可扩展性以及与生物突触的结构相似性,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示出巨大的潜力。实现多功能突触晶体管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实现突触权重的调控。制备工艺复杂、调控方式繁琐和调节精度低是突触权重调控面临的主要问... 人工突触晶体管具有低功耗、高可扩展性以及与生物突触的结构相似性,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示出巨大的潜力。实现多功能突触晶体管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实现突触权重的调控。制备工艺复杂、调控方式繁琐和调节精度低是突触权重调控面临的主要问题。制备了基于茚并二噻吩共苯并噻二唑(IDTBT)的有机突触晶体管,在绝缘层薄膜溅射完成后,利用激光对绝缘层薄膜进行照射处理。探究了不同激光照射强度对突触权重调控的影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双脉冲易化(PPF)和长程增强(LTP),证明了激光照射可以调控绝缘层薄膜中氧空位的数量,从而精确调节突触权重。在不改变器件几何结构和材料的前提下,实现了室温环境下快速、精确的突触晶体管突触权重调控,为未来的神经形态计算硬件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管 突触 权重 激光 茚并二噻吩共苯并噻二唑(IDTB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与卡尔曼滤波的手部实时追踪方法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公任 姚剑敏 +3 位作者 严群 林志贤 郭太良 林畅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4-470,共7页
针对传统的手部跟踪算法存在实时性差、识别精度低、易受环境影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与卡尔曼滤波的手部实时追踪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神经网络对视频中出现的检测目标进行定位,接着用卡尔曼滤波对目标运动进行估计,将估计... 针对传统的手部跟踪算法存在实时性差、识别精度低、易受环境影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与卡尔曼滤波的手部实时追踪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神经网络对视频中出现的检测目标进行定位,接着用卡尔曼滤波对目标运动进行估计,将估计的结果与下一帧图像中检测到的目标进行比对;然后对检测到的目标进行跟踪,将手部运动的轨迹实时显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多个手部目标实时进行追踪,并在手部运动过程中出现交叉和形变的情况下还能保持跟踪,其平均处理帧数为21.212 f/s,追踪正确率为94.88%,基本满足手部跟踪的稳定可靠、高实时性、高鲁棒性等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跟踪 神经网络 卡尔曼滤波 跟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